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72 毫秒
1.
卡托普利抗肝纤维化实验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7  
目的 :建立大鼠肝纤维化模型 ,探讨卡托普利抗大鼠肝纤维化作用及机制。方法 :Wistar大鼠 4 0只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实验对照组A、实验对照组B、卡托普利预防组、卡托普利治疗组 ,采用混合损害因素构建肝纤维化模型 ;行HE染色和VG胶原染色 ,判断炎症和肝纤维化程度。免疫组化检测各组肝组织TGF - β1、α-SMA的表达。结果 :卡托普利预防组、治疗组的大鼠肝细胞坏死、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漫润及纤维结缔组织增生等较实验对照组明显减轻 ;实验对照组A平均肝纤维化积分值为 2 .17± 0 .75、卡托普利预防组为 1.33±0 .5 2 ;实验对照组B为 2 .86± 0 .6 9、治疗组为 1.6 7± 0 .82 ,两者比较均P <0 .0 5。实验对照组A、卡托普利预防组α-SMA阳性表达细胞数分别为 72± 8.1/视野、31± 5 .5 /视野 ;实验对照组B、治疗组分别为 110± 8.6 /视野、6 7± 4 .3/视野 ,两者比较均P <0 .0 0 1。实验对照组A、卡托普利预防组TGF - β1阳性表达面积比分别为 3.15± 0 .5 3%、2 .2 4± 0 .2 6 % ,两者比较P <0 .0 5 ;实验对照组B、治疗组分别为 4 .77± 0 .4 4 %、3.5 8±0 .4 9% ,两者比较P <0 .0 0 1。各组大鼠肝组织中α -SM阳性细胞数与TGF - β1阳性表达面积比呈正相关 (r=0 .86 7,P =0 .0 0 7)。结论 :各组大鼠  相似文献   

2.
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水平在垂体腺瘤增殖诊断中的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Kong Y  Ren Z  Su C  Wang R 《中华医学杂志》2002,82(8):527-529
目的 探讨血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EGF R)水平与垂体腺瘤患者瘤前病变和肿瘤增殖的关系。方法 采用酶联免疫分析技术对 137例垂体疾病患者的术前血清EGF R胞外区表达水平进行检测。患者中 5例为垂体Rathke囊肿 ,13例垂体增生 ,119例垂体腺瘤患者 ,其中微腺瘤 17例、大腺瘤 6 4例、巨大腺瘤 38例 ,2 8例正常献血者为对照组。结果 血清EGF R水平在垂体增生患者中为194fmol/L± 38fmol/L ,在垂体微腺瘤、垂体大腺瘤、垂体巨大腺瘤患者中分别为 2 19fmol/L± 37fmol/L、32 2fmol/L± 6 6fmol/L、4 2 8fmol/L± 6 2fmol/L ,均明显高于垂体Rathke囊肿患者 (15 2fmol/L± 17fmol/L ,P <0 0 0 0 1)和对照组 (15 9fmol/L± 4 1fmol/L ,P <0 0 5 )。血清EGF R水平与垂体腺瘤大小呈正相关 (r=0 998) ,并在垂体腺瘤患者各组间存在明显差异 (P <0 0 0 0 1)。结论 检测垂体腺瘤患者术前血清EGF R水平可反映肿瘤的增殖状况 ,可能有助于垂体腺瘤和垂体Rathke囊肿的鉴别诊断。建议血清EGF R可作为反映垂体腺瘤增殖的一种分子参考标志  相似文献   

3.
本文对 6 0例 (男性 14例 ,女性 4 6例。随机分成 3组 ,每组 2 0例 )腹部手术硬膜外注射吗啡术后镇痛进行观察 ,无心肺功能异常。各组病人一般情况见表 1。表 1 各组病人的一般情况 ( x±s)Table 1 TheGeneralConditionsofthePatientsinEachGroupⅠ组 (n =2 0 )Ⅱ组 (n =2 0 )Ⅲ组 (n =2 0 )年龄 (岁 ) 5 4 0± 19 0 5 5 0± 17 0 5 4 0± 18 0性别 (女 /男 ) 15 / 5 16/ 4 15 / 5体重 (kg) 5 6 5± 7 5 5 5 0± 7 0 5 6 0± 8 0手术时间 (min) 14 5± 5 5 13 5± 40 14 2…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食管鳞癌及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检测的意义及其与临床病理因素的关系。方法 :采用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定性的方法 ,对 38例食管鳞癌组织、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组织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食管鳞癌、不典型增生组织及正常食管粘膜的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分别 84 .2 1%(32 / 38)、6 0 .0 0 % (9/ 15 )及 8.33% (1/ 12 )。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分别为食管鳞癌组织 1.4 4 0± 0 .85 7、不典型增生组织 0 .4 86± 0 .30 2、正常食管粘膜组织 0 .0 75± 0 .0 4 9。 3组间两两比较端粒酶阳性表达率及端粒酶活性的平均A值均存在显著性统计学差异。结论 :端粒酶参与了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 ,端粒酶的激活是食管癌的早期事件 ,其活性的检测有望成为预测食管癌发生及其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舌鳞癌患者外周血辅助性T细胞17(Th17)及其细胞因子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 以该院2013年1月至2016年1月收治的66例舌鳞癌患者为研究对象,同期行健康体检的42例志愿者为对照.采集所有研究对象外周血,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ELISA法检测白细胞介素(IL)-17、转化生长因子-β(TGF-β)和IL-6因子水平.结果 观察组和对照组外周血Th17细胞比例、IL-17、TGF-β、IL-6分别为(1.46±0.41)%、(0.31±0.12)%,(123.36±21.20)pg/mL、(20.76±8.95)pg/mL,(215.80±21.52)pg/mL、(26.90±10.41)pg/mL,(17.32±8.02)pg/mL、(5.85±1.49)pg/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h17细胞比例、IL-17、TGF-β和IL-6水平随着舌鳞癌临床分期的增加而升高(P<0.01).TGF-β与IL-17水平呈正相关(r=0.626,P=0.021),IL-6水平与Th17细胞比例和IL-17均呈正相关(r=0.626、0.597,P=0.021、0.034).结论 Th17细胞和IL-17表达的增加在舌鳞癌的发生、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Th17细胞和IL-17因子可成为抗肿瘤治疗的重要靶点.  相似文献   

6.
目的 :通过测定子宫内膜增生期、腺瘤样增生过长、内膜癌 3种组织中的表皮生长因子、转化生长因子α含量 ,探讨二者在子宫内膜癌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 2 2例增生期子宫内膜、11例腺瘤样增生过长子宫内膜和 15例内膜癌组织中EGF、TGF -α含量 ,并对 3种组织中二者含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增生期子宫内膜组织EGF含量为 0 11± 0 0 696μg/L ,TGF -α为 1 4± 1 0 4 6ng/ml,二者呈正相关 (r =0 .72 93P <0 .0 0 1)。在腺瘤样增生过长和内膜癌组织中TGF -α的含量分别为 9 8± 3 4 2 3ng/ml和 3 7± 0 653ng/ml ,显著高于增生期组织 (P <0 0 1)。EGF含量分别为 0 0 2 1± 0 0 0 7μg/L和 0 0 4± 0 0 0 65μg/L ,均明显低于增生期组织 (P <0 0 1)。两种因子在腺瘤样增生过长和内膜癌组织呈负相关。结论 :子宫内膜癌的发生与EGF和TGF -α含量变化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食管癌高低发区无症状居民食管上皮挖空细胞的分布差异及其与病变的关系 ,进一步了解挖空细胞在食管上皮癌变中的意义。方法 :人群普查 ,纤维内镜粘膜活检和组织病理学及计量分析 ,了解食管上皮不同病变中的挖空细胞分布特征。结果 :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正常上皮及各级病变组织中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挖空细胞。挖空细胞主要分布在食管上皮的中下 1/ 3区域。高发区居民食管中下段活检组织上皮下 1/ 3的挖空细胞检出率明显高于食管上皮的中 1/ 3区域 (P <0 .0 5 ) ,低发区居民也观察到相似的结果。高发区 ,正常上皮挖空细胞阳性率明显高于基底细胞过度增生和间变 ,阳性率随病变进展 ,明显下降 ,低发区也呈现相似的变化 ;高低发区食管中段组织挖空细胞密度分别为 (2 3.95± 14 .0 5 )mm-2 和 (2 2 .95± 10 .88)mm-2 ,下段分别为 (31.4 0± 2 4 .75 )mm-2 和 (30 .15±19.4 5 )mm-2 ;高低发区正常上皮分别为 (30 .73± 2 0 .83)mm-2 和 (2 7.0 0± 16 .86 )mm-2 ,基底细胞过度增生组织分别为 (2 4 .6 3± 19.6 2 )mm-2 和 (2 6 .0 8± 15 .4 5 )mm-2 ,各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挖空细胞是食管癌高低发区居民食管上皮常见的形态学变化 ,挖空细胞主要分布在上皮的下 1/ 3,并随病变进展呈升  相似文献   

8.
白介素4和17在溃疡性结肠炎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白细胞介素 4 (IL 4)和白细胞介素 17 (IL 17)在溃疡性结肠炎(UC)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ELISA法测定40例UC患者及30例正常对照者血浆IL 4和 IL 17 的含量。结果 40 例 UC患者和 30 例健康人血浆 IL 4 (pg/ml) 4.57±1.36 vs 18.67±4.22或IL 17浓度(pg/ ml) 29.4±2.8 vs 19.1±2.1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 < 0. 01) 。活动期(29例)和静止期(11例) UC患者血浆IL 4 (pg/ ml) 9.4±1.6 vs 12.03±3.72或IL 17浓度(pg/ ml)32.63±3.58 vs 19.23±2.37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 < 0. 01)。轻、中、重度活动期血浆IL 4 (pg/ ml) 分别为13.35±2.98,8.12±1.56,4.4±1.0或 IL 17浓度(pg/ ml) 分别为13.36±1.15,19.31±1.78,32.6±3.01相互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 < 0.01)。结论 IL 4和 IL 17参与了UC的炎症过程。Th1/Th2细胞免疫的失衡与UC的肠道炎症启动和慢性化相关。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氟桂嗪对高血压患者的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方法 将 2 0 5例高血压患者随机分为 2组 ,治疗组 10 0例 ,给予氟桂嗪和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 ;对照组 10 5例 ,单用硝苯地平控释片治疗。均用药治疗、随访 12~ 2 4个月 ,平均 (17 34± 3 48)个月 ,观察随访患者的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情况。结果 经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临床总有效率分别为 93 0 %和 93 3% (P >0 0 5 ) ;治疗组平均血压由 (16 6 5 7± 13 32 )mmHg/ (10 9 5 5± 2 5 17)mmHg降至 (12 8 80± 10 33)mmHg/ (79 6 0± 8 6 5 )mmHg ;对照组由 (16 4 88±14 79)mmHg/ (10 6 32± 11 5 3)mmHg降至 (12 5 0 0± 2 7 2 9)mmHg/ (87 6 5± 16 6 3)mmHg (P >0 0 5 )。随访中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生率在治疗组和对照组分别为 2 17% (2 / 92 )和 11 11% (10 / 90 ) (P <0 0 5 )。结论 氟桂嗪对高血压患者具有一定的预防性神经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食管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的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食管癌组织中肺耐药蛋白(LRP)的表达。方法:运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49例存档蜡块食管癌组织、46例食管正常组织、32例新鲜食管正常及癌组织LRP蛋白的表达;对其中的32例新鲜标本,运用RTPCR技术检测LRPmRNA的表达。结果:食管癌组织LRP蛋白阳性表达率54.3%(44/81),高于正常组织的35.9%(28/78)(χ2=5.44,P<0.05)。食管癌组织中LRPmRNA的表达水平(0.54±0.05)高于正常组织的(0.39±0.04)(t=2.30,P<0.05)。LRP蛋白及mRNA的表达与食管癌病理特征不相关(P>0.05)。结论:食管癌组织中LRP的高表达可能与食管癌的耐药性有关,该特性可能独立于病理特征之外。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食管粘膜不典型增生组织中端粒酶活性的表达。方法 :采用聚合酶链反应 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 (TRAP ELISA)定量及TRAP 银染法定性技术 ,对 15例食管不典型增生组织及 12例正常食管粘膜进行端粒酶活性检测。结果 :15例不典型增生组织中 ,9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 (其中 8例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中 4例呈阳性 ;7例重度不典型增生中 5例呈阳性 ) ,12例正常食管粘膜中 ,仅 1例端粒酶活性呈阳性。端粒酶活性平均A值在轻、中度不典型增生与重度不典型增生组织中分别为 0 .945± 0 .6 0 1和 1.2 5 6± 0 .785 ,正常食管粘膜组织为 0 .376± 0 .2 11。正常食管粘膜与不典型增生组相比 ,其端粒酶活性检出率和平均A值组间差异均存在显著性 (P <0 0 1)。结论 :端粒酶的激活在食管癌的发生与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 ,其活性检测可望成为监测食管癌发生及早期诊断的良好指标。  相似文献   

12.
以~3H-R1881为放射配体,测定良性增生与正常人前列腺中雄激素受体(AR)的含量,胞浆中AR含量分别为9.11±1.77(n=19)和9.01±1.24(n=4)fmol/mg蛋白,胞核提取液中AR含量分别为22.39±2.54(n=12)和24.04±2.08(n=6)fmol/mg蛋白。结果显示人良性增生前列腺胞浆和胞核提取液中AR含量与正常相比均无明显差异(P>0.05)。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为临床研究肝硬化提供有价值的手段。方法 采用99mTc -RBC测定 93例肝硬化患者肝血流 ,选择峰时 (Tmax) ,半廓清时 (T1/2 )、廓清率 (K值 )、肝血流 (LBF)等作为观察指标 ,与正常对照组比较 ;同时用99mTc-MIBI经直肠给药测定其中 5 4例患者门静脉压力 (PVP) ,以心 /肝 (H/L)比值作为分流指数。结果 肝硬化组Tmax、T1/2 、K及LBF分别为 1.2 6± 0 .99(93)min、5 .75± 3.38(93)min、0 .15 4± 0 .116 (93)及 0 .6 10± 0 .2 89(93)L/min ,除Tmax外 ,与对照组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Child -A、B、C级各组之间 (除Tmax外 )也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或显著性差异 ;Child -A、B、C级各组H/L分别为 0 .49± 0 .18(2 1)、0 .6 9± 0 .16 (15 )、0 .91± 0 .2 1(18) ;PVP分别为 2 .2 2± 0 .5 7(2 1)kPa、2 .85± 0 .38(15 )kPa及 3.5 4± 0 .6 5 (18)kPa。而对照组的H/L及PVP分别为 0 .30± 0 .12 (16 )及 1.6 1± 0 .38(16 )kPa。Child -A、B、C级各组分别与对照组及各组之间比较 ,除Child -B与C级组PVP无显著性差异 (P >0 .0 5 )外 ,其余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 (P <0 .0 1)及显著性差异 (P <0 .0 5 )。结论 本法测定肝血流及门脉压力方便 ,无创伤 ,对分析病情 ,判断疗效 ,指导制订治疗方案 ,估计预后等均有较  相似文献   

14.
β-hCG、P、LIF测定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评估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9  
王宏  黎卫平 《中国医刊》2002,37(10):27-28
目的 检测血清中绒毛膜促性腺激素 (β hCG) ,孕酮 (P) ,白血病抑制因子 (leukemiainhibitoryfactor,LIF)水平 ,评估其对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异位妊娠患者 15例作为EP组 ;先兆流产患者 15例作为TA组 ;正常宫内妊娠30例作为对照 (NIUP)组。采用RIA法测血清β hCG、P水平 ,采用ELISA法测血清LIF水平。 结果 EP、TA、NIUP各组β hCG水平分别为 80 6 5 6± 2 4 81 2IU/L、982 5 4± 2 74 1 3IU/L、2 5 0 6 8 6± 316 4 8IU/L ;P水平分别为 11 4± 6 3ng/ml、11 6± 4 1ng/ml、2 7 5±8 6ng/ml;NIUP与TA、EP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LIF水平分别为 5 6 4± 0 6 6pg/ml、7 14± 0 4 2pg/ml、6 14±1 4 7pg/ml;EP与TA组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结论 单次检测血清 β hCG对早期异位妊娠无鉴别诊断意义 ;检测血清P水平有助于鉴别正常妊娠与异常妊娠 ;检测血清LIF水平有助于鉴别异常宫内妊娠与异位妊娠 ;联合检测β hCG、P、LIF可作为临床早期诊断异位妊娠高效、有力、敏感的指标。  相似文献   

15.
Song SJ  Hu JB  Wang HX  Wen SQ  Ding MP  Huang JZ 《中华医学杂志》2003,83(18):1583-1585
目的 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中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 (uPA)及其受体 (uPAR)的含量变化 ,并探讨其在脑梗死发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分别测定89例急性脑梗死患者、30例其他疾病对照组和 30名健康对照组血浆中uPA和uPAR含量 ,并按病情分轻、中、重 3组进行比较。结果 脑梗死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6 6 4± 384 )ng/L及 ( 1375± 30 3)ng/L ,其他疾病对照组为 ( 10 33± 12 3)ng/L及 ( 978± 12 0 )ng/L ,正常对照组为 ( 10 0 5±12 9)ng/L及 ( 90 5± 15 9)ng/L。脑梗死组与后两组比较P <0 0 5或P <0 0 1。脑梗死患者恢复期uPA含量为 ( 1186± 385 )ng/L ,与两对照组比较P >0 0 5 ,uPAR含量为 ( 115 9± 2 6 1)ng/L ,明显高于两对照组 (均P <0 0 1)。重度患者急性期血浆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939± 2 5 7)ng/L及 ( 15 11± 379)ng/L ,中度患者分别为 ( 15 94± 2 0 5 )ng/L及 ( 12 97± 15 1)ng/L ,轻度患者分别为 ( 135 9± 176 )ng/L及 ( 12 2 7± 98)ng/L ,重度患者组与后两组比较P <0 0 1;恢复期uPA和uPAR含量分别为 ( 115 3± 170 )ng/L及( 1186± 15 8)ng/L ,轻度患者分别为 ( 10 4 2± 187)ng/L及 ( 10 5 4± 10 9)ng/L ,两者比较P <0 0 5和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冠状动脉内 32P 放射治疗对预防冠状动脉支架术后假性内膜增生和再狭窄的作用.方法对成功进行冠状动脉内支架成形术的30例患者,将不同剂量的 32P 放射源经5F管推送入冠状动脉支架术部位.在放射治疗前、结束时和随访6个月后分别进行定量冠状动脉造影和血管内超声检查.结果定量冠状动脉造影显示,30例支架成形术全部成功.全组平均后期管腔缩减径为(-0.03±0.53)mm,缩减指数为-0.09±0.51.血管内超声显示,放射治疗结束时和随访6个月后平均内腔面积分别为(5.52±1.86)mm2和(5.61±1.53)mm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外弹力膜腔面积分别为(14.11±3.86)mm2和(14.37±2.44)mm2,两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冠状动脉内 32P 放射治疗能有效预防支架术后冠状动脉内膜假性增生和再狭窄.  相似文献   

17.
庄志 《吉林医学》2010,31(31):5495-5496
目的:探讨白介素-17(IL-17)、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分别选择30例COPD急性发作期、稳定期患者及20例健康非吸烟者留取痰液,采用双抗体ELISA法测定痰中IL-17和TNF-α水平,散射比浊法测定血清hsCRP。结果:COPD急性发作期IL-17、TNF-α和hsCRP水平分别为(148.4±15.2)pg/ml、(14.5±4.3)ng/L和(126.5±24.5)mg/L,与稳定期及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OPD稳定期患者IL-17也较对照组升高(P<0.05)。COPD急性发作期IL-17与TNF-α、hsCRP呈正相关(r=0.342,P=0.01和r=0.416,P=0.001)。结论:IL-17、TNF-α与hsCRP参与COPD的急性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中药外敷结合磁疗治疗乳腺增生病的疗效,为临床治疗乳腺增生病提供新的治疗途径.方法 整群选取2014年10月—2015年10月该院收治乳腺增生患者153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观察组77例(103乳)采用中药外敷联合磁疗疗法,对照组76例(104乳)仅给予磁疗.记录两组治疗前后黄体酮期雌二醇、孕酮水平变化;记录受累乳房增生区血流参数(最大血流量、最小血流量)、血流阻力指数.比较停药3个月后两组的临床效果.结果 治疗前各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血清雌二醇水平(344.5±67.9)pmol/L低于对照组(402.9±80.3)pmol/L,孕酮水平(42.5±5.9)nmol/L高于对照组(38.2±5.5)nmol/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546、4.6637,P<0.001);治疗后观察组乳腺增生乳房最大血流速(12.2±2.6)cm/s高于对照组(11.3±2.4)cm/s,血流阻力指数(0.5±0.2)低于对照组(0.6±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5872、3.5968,P<0.01).停药3个月后,观察组痊愈13例,显效46例,有效17例,无效1例.对照组7例,34例,25例,10例.经Wilcoxon秩和检验分析,观察组临床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3.1790,P=0.018).结论 磁疗的基础上加用中药外敷,可增强激素调节作用,进一步促进乳腺增生乳房的血液循环,降低血流阻力,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哮喘小鼠模型血清中白细胞介素15(IL-15)与IL-4水平进行分析,探讨其二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BALB/c小鼠随机分为3组,分别为正常对照组、哮喘组、地塞米松干预组。用鸡卵白蛋白(OVA)抗原溶液腹腔注射致敏,雾化吸入激发制备哮喘小鼠模型。对照组用生理盐水代替OVA;干预组每次雾化前腹腔注射地塞米松进行干预。定雾化激发后24 h取各组肺泡灌洗液进行嗜酸性细胞计数,并用ELISA方法测测定血清IL-15、IL-4的水平,分析二者相关性。[结果]IL-4与IL-15水平和嗜酸性细胞数各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哮喘组分别为(18.73±3.07)pg/mL,(18.10±2.66)pg/mL和(9.57±1.63)×105/L;干预组分别为(14.04±1.58)pg/mL,(14.37±2.46)pg/mL和(7.47±2.11)×105/L;对照组分别为(9.26±1.87)pg/mL,(10.82±2.13)pg/mL和(3.22±1.78×105/L);血清IL-4与IL-15水平呈正相关,r=0.57,P<0.05。[结论]IL-4与IL-15在哮喘发病中有一定的联系,IL-4作为一种对哮喘发生发展起负向调节作用的细胞因子可以推断IL-15在哮喘中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检测端粒重复序列结合因子1和2及端粒保护蛋白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方法收集我院33例明确诊断为食管癌患者的中心组织及其相应癌旁组织,然后提取总RNA并逆转录成cDNA,适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TRF1、TRF2和POT1基因在这些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TRF1mRNA在食管癌中心和癌旁表达所得CT值分别为(1.42±2.31)和(1.02±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33);TRF2为(8.53±2.57)和(8.38±1.50),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n=33);POT1为(4.72±1.47)和(3.80±1.06),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n=33)。结论虽然TRF2基因在食管癌中表达没有统计学差异,但TRF1和POT1基因在食管癌组织中表达显著降低,提示TRF1和POT1有可能与食管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