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A组16型(CoxA16)、肠道病毒71型(EV71)多见)感染引起的以发热和手、足、口腔黏膜、臀部等部位疱疹、丘疹为主要症状的急性传染性疾病,近年来儿童中常见流行,我国台湾省及东南亚地区不断有手足口病爆发流行,并在5岁以下儿童中出现严重并发症.2008年3月以来,我国以安徽省阜阳县发生手足口病疫情,短时间内即出现22例死亡[1],2010年5月至7月,笔者在北京地坛医院进修时,门诊及住院部手足口病患儿急剧增多,共收治580例,其中68例为重症手足口病,1例因脑干脑炎并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无效死亡外,其余均救治成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感染所致的一种出疹性疾病。我地区1998年4月份开始出现小流行,现抽取6月15日至7月15日的患儿50例分析如下。1 一般资料 50例患儿,男27例,女23例。年龄8个月~1岁10例,占20%;1岁以上~3岁36例,占72%;3岁以上~5岁4例,占8%。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究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和治疗方法。方法 对6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表现有皮疹、持续发热、血压升高、无力、肢体抖动。采用抗病毒治疗并以对症治疗加以辅助,具有较好的治疗效果。结论 小儿手足口病的特点明显,应加强早期的诊断和治疗。  相似文献   

4.
手足口病是以手掌、脚掌、口腔黏膜上发生水疱为特征的一种常见的病毒性传染病,重症病例的并发症包括脑炎、无菌性脑膜炎、肺水肿或肺出血、急性软瘫和心肌炎。国内外均有散发、流行病例报道。病原体已证实有肠道病毒属的柯萨奇病毒(Cox)A组16、4、5、7、9、10型,B组2、5、13型;埃可病毒和肠道病毒71型(EV71),其中以Cox Al6及EV71型最为常见。本病多发生于学龄前儿童,易在夏秋季流行。本文对2008年5-6月收治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发病特点进行分析,其中1-3岁儿童66例,占97.06%;群居(入托)儿童40例,占58.82%,散居(未入托)儿童28例,占41.18%。群居儿童发病率明显高于散居儿童,符合流行年龄,说明群体生活的托幼儿童易感染手足口病。因此一旦发现感染上手足口病,则应将患儿隔离,以免传染他人引起该病流行蔓延,并进行对症及抗病毒治疗,防治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5.
徐安然 《中国医药指南》2012,10(12):243-244
目的探讨与分析重症手足口病在临床上的特征以及对于这种疾病的治疗情况、方法。方法本文选择了70例患有重症手足口病的患儿进行研究分析,对这些患儿的相关信息进行详细的分析及总结,在抗病毒以及对症治疗的基础之上,对患儿进行静脉注射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冲击治疗,并且根据患儿的具体病情给予相应的改善循环、降颅压、呼吸支持以及使用血管活性药物等综合性治疗。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的主要特点是病情主要发生于3岁以下的儿童身上,并且大多数情况下患儿的手、足、口腔以及臀部等部位会出现疱疹或者是斑丘疹。与此同时,患儿还会出现精神差、肢体抖动、易激怒,少数的患儿会出现无典型皮疹情况。结论能否及时的识别患儿是否具有重症高危倾向以及是否对这种疾病有着高度的重视,是降低重症手足口病死亡率的关键。一旦确诊为重症手足口病就要做好早期的干预,对患儿使用大剂量的甲基泼尼松龙、丙种球蛋白以及糖皮质激素有利于治疗重症患儿,并且效果明显,有利于提高重症手足口病的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6.
手足口病12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孔维萍 《安徽医药》2009,13(4):413-413
手足口病(HFMD)是以口腔炎及手足等处皮疹为特征的病毒感染性疾病,易在婴幼儿中发生流行。本文对2008年5月~9月收治的121例手足口病进行了观察,现分析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识别及早期干预措施。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收治的418例手足口病儿的相关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总418例,男216例,女202例,男女比例1.06∶1,发病年龄在5岁以下,其中1~3岁最多,占76%。普通病例292例,重症病例121例,危重病例3例,除2例因肺出血死亡外,全部治愈出院,平均住院时间5.7d。结论手足口病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1~5岁,尤其是1~3岁,时间主要集中4~7月份。我县今年手足口病发病时间早,高峰出现早,重症病例较往年多。手足口病是儿科较常见的肠道传染病,重症者病情进展快,应密切监测生命体征,早期诊断,早期抢救,防止神经源性肺水肿的发生,以降低病死率及致残率。  相似文献   

8.
目的 总结小儿手足口病(HFMD)的临床防治经验.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10年1月2010年12月份住院的68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资料,并参考相关的文献报道.结果 68例患儿3~7 d皮疹消退,3~5 d 口腔溃疡痊愈,5~9 d全部治愈,无一例危重患儿.68例住院病例平均6.54 d痊愈.结论 HFMD的高发年龄为1~3岁,发病情况与儿童抵抗力低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病情以轻型为主,有部分重症病例出现不同程度的并发症,但这些病例临床经过良好,预后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对2008年4月至2008年8月武汉市新洲区人民医院医治的手足口病112例患儿的临床表现作回顾性分析。方法对112例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转归、肝功能与肾功能结果加以总结。结果所有病例经及时、早期治疗,均获痊愈,未出现肝、肾功能损害。结论手足口病只要及时、早期治疗,给予重视,一般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我院近年来收治的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对我院自2009年3月至2012年3月收治的578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对临床特征进行总结分析,观察治疗预后。结果本组患儿治疗以抗病毒为主,给予利巴韦林颗粒口服50~100mg,每日3次;双黄连颗粒口服3~10g,每日3次;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5~20mg;同时配合抗生素治疗。经过3~7d治疗后,本组患儿治愈498例,好转80例,无重症死亡病例。结论手足口病流行持续3个月,间隔2~3个月后出现一次高峰,及时诊断、给予抗病毒、中药、抗生素等联合治疗可有效控制病情、缓解临床症状,同时应做好手足口病的卫生防疫、控制隔离工作,防止病情扩散。  相似文献   

11.
胡冰  帅词睿  王贵莲 《江西医药》2011,46(12):1110-1112
目的了解2011年宜春市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1-6月我院确诊的155例重症手足口病的流行病学特点、临床特征、实验室检查、诊断方法及治疗转归。结果宜春市重症手足口病总数明显高于去年,以1-2岁的农村散居儿童居多,重症病例均有发热,且发热程度及持久时间与病情严重程度基本平行。结论手足口病目前仍呈现出日益严重的流行趋势,重症病例病情重,进展快,治疗上应及早控制颅高压,及早使用CPAP或呼吸机辅助通气治疗。  相似文献   

12.
手足口病31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 0 3年我院门诊就诊患儿中 ,以发热、皮疹为主要临床表现明显增多 ,经临床及病原学检查诊断为手足口病 ,现就住院的 3 1例患者总结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3 1例中 ,男性 1 7例 ,女性 1 4例 ,年龄 6个月~ 8岁 ,其中 <1岁 3例 ,1~ 4岁 1 8例 ,>?1 0例。1 .2 临床表现1 .2 .1 发热 :2 7例 ,体温 3 7.6~ 3 8.9℃ ,>3 9℃的 3例 ,持续 >3 d的 2例。1 .2 .2 皮疹 :大多于发热 2 d至发热后 3 d出现。手足部均有皮疹 ,掌心、指、趾多见 ,躯干较少。初期为红色斑丘疹 ,后转为疱疹 ,圆形或椭圆形 ,略高于皮面 ,周围有红晕。斑丘…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小儿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12月256例手足口病患儿的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儿均具有典型的临床表现,皮疹256例(100%);口腔斑疹及疱疹238例(92.9%);发热212例(82.8%);周围血象正常199例(77.7%);~3岁122例(47.66%);EV71IgM抗体阳性23例,(11.5%;23/200);5、6、7,3个月发病188例(73.9%);104例(40.6%)为幼儿园及小学群居儿童。所有患儿经小儿豉翘清热颗粒和喜炎平治疗均痊愈。结论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明显,早期中医联合治疗效果佳,可防止严重并发症,预后良好。  相似文献   

14.
目的总结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及临床诊治经验,探讨早期干预措施,以提高救治效果。方法对我院2011年1~8月收住院121例重症手足口病患儿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重症手足口病患者121例,男68例,女53例,男女比例为1.28∶1。年龄6个月~6岁,平均2.3岁,其中<3岁者97例,占81.6%,发病年龄以3岁以内为多;121例病例中,重型116例,危重型5例。本组临床特征:重症患儿出现最多的症状及体征是惊跳、易惊,持续高热、呕吐、膝反射异常。心率增快,呼吸增快或减慢,四肢发凉是病情危重的表现,应及早机械通气及综合治疗。本组病例EV71感染率高;粪便EV71阳性者78例,占66.67%。重型病例全部治愈,危重型病例治愈3例,死亡2例。平均住院天数6.8d。结论重症手足口病患儿病情进展极快,预后极差,早期识别和发现重症病例,早期及时干预治疗是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病死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5.
目的:分析本地区手足口病临床特征。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分析的方法对本院2009年5月~2010年4月感染科收治的472例手足口病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分析。结果:472例患者中,男271例,女201例,5岁以下者占87%,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共收治手足口病患者265例,占56.1%。主要表现依次为皮疹、发热等。3例出现肺损害,15例出现神经系统受累,7例出现肝功能损害,287例出现心肌损害,12例并发肺炎,其中重症患者24例,占5.1%。总肠道病毒阳性率为54.2%(65/120),其中EV71阳性率为38.5%(25/120),CoxAl6阳性率为55.4%(36/120),两者均阳性6.2%(4/120)。24例重症患者中,7例是CoxA16感染,17例是EV71感染。448例普通患儿痊愈出院,24例重症患儿中,死亡1例,其余痊愈,但病程较长。结论:手足口病多发于5岁以下儿童,发病季节主要集中于4~7月份,以EV71和CoxA16病毒感染为主。应早期诊断,及时治疗,防止危重并发症的出现,从而降低手足口病的病死率。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早期发现重症患者。方法回顾分析2010年1月1日至2010年12月30日我院儿科收住院的147例手足口病临床资料。结果该组病例最小7月,最大7.5岁,大部分为1~3岁幼儿。发病高峰为4~5月。普通病例107例,处理后均治愈。重症40例,其中37例并病毒性脑炎,1例治疗后仍有下肢肌力差,站立不稳,2例转院,其余治愈。1例脑炎基础上出现循环不良表现,转上级医院治疗后治愈。2例危重症出现呼吸循环衰竭肺出血死亡。结论手足口病是一种可防可治的疾病,但其可发展为重症,并脑膜炎、脑干脑炎、脊髓灰质炎等神经系统损害及神经源性肺水肿、肺出血、心肌炎等死亡,需及时识别重症患者,早期治疗,减少病死率。  相似文献   

17.
黄亚萍 《河南医药信息》2010,(22):144-145,147
目的探讨和分析儿童重症手足口病的临床特征、治疗和预后。方法对2008年6月至2010年7月本院PICU收治的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结果 36例重症手足口病病例的肠道病毒检出阳性率为72.2%(26/36),其中EV71占65.4%(17/26),CA16占23.1%(6/26)。年龄〈3岁的患儿占88.9%,平均年龄为2.86岁。神经系统受累32例,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6例,仅1例神经源性肺水肿抢救成功。误诊3例,均在入院24h内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死亡。结论儿童重症手足口病多发生在年龄〈3岁的患儿,尤其是2岁左右的患儿。EV71感染仍是主要病因。临床表现以神经系统受累最多见,一旦发生神经源性肺水肿,则抢救成功率极低。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手足口病的临床特点、实验室检查、重症危险因素及治疗效果。方法对洛阳市洛轴医院2008年3月至2009年8月收治的手足口病123例进行回顾性分析和总结。结果 123例手足口病中101例为轻症,22例为重症,重症多表现为合并神经系统受累。结论近年手足口病发病率高,临床大部分呈轻症表现,治疗过程顺利,多于5~7d痊愈;重症者以脑炎为主,及时转诊有效治疗,转归较好;个别病例未早期识别,从神经系统受累迅速进展到呼吸循环衰竭,病死率极高,提醒临床医师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19.
<正>手足口病是由肠道病毒(以柯萨奇病毒A组16型和肠道病毒EV71型多见)引起的发疹性急性传染病,多发于学龄前儿童,尤以3岁以下年龄组发病率最高[1,2],以发热、口腔溃疡、手、足、臀部的斑丘疹、水疱疹为临床表现,少数患儿可并发脑膜炎、脑炎、脑脊髓炎、急性弛缓性麻痹、呼吸道感染、肺水肿、循环障碍和心肌炎等,极少数重症患儿病情进展迅速,极易导致死亡[1]。  相似文献   

20.
43例手足口病皮疹的临床观察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郴州市手足口病的流行特征和临床皮疹特点,为手足口病的临床诊断、治疗、护理及预防提供依据。方法对2008年5月至8月收住院的743例临床诊断为手足口病患儿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本组病例,年龄以1~3岁患儿居多,占59.76%,男女比2.27∶1;发病高峰集中5、6月份;均有典型皮疹,以手和足最常见,其次为口腔、双膝和臀部。结论该病的高发年龄为1~3岁儿童,发病情况与儿童抵抗力低及不良卫生习惯有关。病情以轻型为主,预后良好,现行护理措施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