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 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DC。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11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 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11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11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 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2.
探讨人脐血单核细胞在髓系树突状细胞(DC)体外诱导体系中获得的CD123^+髓系DC的生物学特性。分离脐血单核细胞,用人重组的粒/单核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IL-4将其诱导为IX2。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共刺激分子、CD123和CDllc的表达,并用间接免疫磁珠法将其中CD123^+ DC加以分离纯化;激光共聚焦显微镜、扫描电镜和倒置显微镜观察CD123^+ DC形态;^3H-TdR渗入法检测CD123^+ DC对同种异体T细胞的刺激能力。脐血单核细胞经GM-CSF和IL4诱导7d后,细胞表面高度表达HLA-DR、CD86、CDllc和CD123,低表达CD83,丧失CD14的表达,其中CD123和CDllc均匀分布于DC表面。免疫磁珠纯化后的CD123^+ DC呈现不成熟DC形态,除细胞体积较小外,其表面突起类似于CD123DC。CD123^+ DC能明显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但其刺激能力较CD123 DC组低(P〈0.05)。GM-CSF和IL-4培养体系中的CD123^+DC可能是DC分化发育过程中更早期的未成熟髓系DC,具有独特的生物学特性。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IL-34 对类风湿关节炎(RA)患者单核细胞向髓系树突状细胞(DC)分化的诱导作用,及其在分化过程中对细胞表型的影响。方法:采集RA 患者外周血,Ficoll 密度梯度离心法获得PBMC,培养4 h 后将贴壁细胞分别用GM-CSF+IL-4、IL-4、IL-4+IL-34 刺激3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CD14 的表达水平;再将GM-CSF+IL-4 刺激3 d 后的细胞加入TNF-α和(或)IL-34 培养4 d,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 和(或)CD14 的表达水平。结果:(1)IL-34+IL-4 诱导后CD83、CD86 表达水平较IL鄄4 单独作用明显上调(P<0.01),CD14 表达无差异(P>0.05);IL-34+IL-4 诱导CD86、CD14 表达水平较GM-CSF+IL-4 刺激组下降(P<0.05),CD83 表达无差异(P>0.05)(2)GM-CSF+IL-4+IL-34 诱导CD83、CD86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组低(P<0.05),但与GM-CSF+IL-4 刺激组对比CD83、CD86 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GM-CSF+IL-4+TNF-α+IL-34 诱导DC CD83 表达水平较GM-CSF+IL-4+TNF-α刺激组低(P<0.05),但两组CD86、CD14 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IL-34 在不成熟DC 诱导过程中发挥一定作用,效应略弱于GM-CSF;IL-34 对成熟DC诱导作用不显著,但参与了不成熟DC 的维持。  相似文献   

4.
张丽  唐军民  唐岩  李枫  苏安英 《解剖学报》2007,38(6):681-686
目的 观察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过程中,核转录因子-κB p50(NF-κB p50)的表达以及柴胡皂苷a对单核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方法 非连续密度梯度离心获取人外周血单核细胞;用含粒单细胞刺激因子(GM-CSF)、IL-4、肿瘤坏死因子(TNF-α)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分别对细胞因子组、柴胡皂苷组、联合培养组的单核细胞进行体外培养;应用倒置相差显微镜、瑞氏染色和CD14、CD83、HLA-DR、S-100的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单核细胞和DC;动态观察单核细胞分化为DC过程中不同时间点的NF-κB p50的表达,并进行图像分析.结果 CD14、CD83、HLA-DR、S-100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所获单核细胞和DC符合各自的形态和表型特征.在含GM-CSF和IL-4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7d时,单核细胞分化成未成熟DC(imDC);在含GM-CSF、IL-4和TNF-a的RPMI-1640培养液继续培养3d时,imDC分化为成熟DC(mDC),两者的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单纯用只含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培养单核细胞至7d时,可见其细胞核呈NF-κB p50阳性,但未见其分化为DC.若用含GM-CSF、IL-4和柴胡皂苷a的RPMI-1640培养液联合培养7d时,则该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加入TNF-α后继续培养3d,imDC的细胞核呈NF-κB p50强阳性,免疫细胞化学法证实imDC已经分化为mDC.联合培养组细胞的表型表达均强于只加细胞因子组(P<0.05).结论 人外周血单核细胞分化为imDC和mDC过程中,细胞核内NF-κB p50表达逐渐增强.单纯用低浓度柴胡皂苷a不能刺激单核细胞分化为DC,但联合细胞因子GM-CSF、IL-4和TNF-α培养时,可使其分化为imDC和mDC.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正常妊娠妇女和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来源的树突状细胞(DC)对Th1、Th17细胞分化的影响.方法 实验组为子痫前期疾病患者32例;对照组为正常妊娠妇女20例.分离正常妊娠组和子痫前期组PBMC,经贴壁获得单核细胞,加GM-CSF,IL-4和LPS培养诱导为成熟DC,流式细胞术检测表面分子标志CD14,CD80,CD83,CD86的表达,ELISA检测培养上清液中IL-23的含量.磁珠分选出CD4+T淋巴细胞,与正常妊娠孕妇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2,或与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单核细胞来源的树突状细胞(P-DC)、IL-2共同培养;或与N-DC共同培养,同时添加细胞因子IL-1p、IL-6;或与P-DC共同培养,并添加细胞因子IL-1β、IL-6.以上各组培养到第6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CD4+ IFN-γ+ Th1、CD4+ IL-17+ Th17细胞比例.结果 P-DC中CD83、CD80、CD86的表达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DC与不同的细胞因子共同作用,促使CD4+T细胞分化为Th1、Th17细胞的能力高于N-D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子痫前期患者外周血DC表型和功能的改变可能与患者免疫失衡有一定关系.  相似文献   

6.
目的:诱导培养人外周血耐受性树突状细胞(TolDCs)并动态观察TolDCs诱导过程树突状细胞-特异性跨膜蛋白(DC-STAMP) mRNA的表达水平.方法:(1)免疫磁珠分选法获得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细胞因子GM-CSF、白介素4(IL-4)、地塞米松和LPS联合培养诱导TolDCs;(2)观察培养细胞的形态变化,流式细胞术检测CD83、CD86和CD14的表达,并将培养的细胞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观察T淋巴细胞增殖反应;(3)采用实时定量PCR对TolDCs诱导培养过程中DC-STAMP mRNA表达水平进行动态观察.结果:(1) CD14+单核细胞GM-CSF、IL-4、脂多糖诱导培养后胞体变大,出现树枝状突起,为典型的成熟DCs形态,加地塞米松诱导培养后胞体亦变大,但未见明显树枝状突起,缺乏典型的成熟DCs形态;(2)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使CD83和CD86表达上调,CD14表达下调,加Dex联合诱导培养后DCs表面CD83、CD86表达下调,CD14表达上调,与T淋巴细胞共培养后增殖反应明显减弱,显示TolDCs的免疫表型和功能特性;(3) CD14+单核细胞经GM-CSF、IL-4培养后DC-STAMP mRNA的表达水平随培养时间延长而降低,加入地塞米松联合诱导后表达水平明显增加.结论:人外周血CD14+单核细胞采用GM-CSF、IL-4和地塞米松联合培养可诱导TolDCs生成,DC-STAMP可能与DCs的致耐受功能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建立一种体外诱导恒河猴骨髓CD34+细胞分化为树突状细胞(DC)的方法,并对其细胞形态及表面标志进行鉴定。方法用免疫磁珠分选系统(MACS)分选恒河猴骨髓细胞,收集高纯度的CD34+造血干细胞;加入重组粒细胞-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M-CSF)和白细胞介素4(IL-4)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诱导其分化为骨髓来源的树突状细胞,并采用电镜观察细胞形态。用树突状细胞表面标志CD1a及成熟树突状细胞(mDC)表面标志CD83流式抗体染色后分析。结果细胞因子诱导6d后成功培养出表面呈绒毛状和树枝状突起的典型DC样细胞,流式细胞术分析结果显示92.35%的细胞为DC,27.61%的细胞为m DC。结论用此方法可在体外培养出高纯度且典型的恒河猴骨髓源性未成熟树突状细胞(im DC),为进一步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功能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8.
树突状细胞(DC)是功能强大的专职抗原提呈细胞,根据其表面标记,DC分为髓系DC(myeloid-DC,mDC)和浆细胞样DC(plasmacytoid-DC,pDC)两个大的亚群,前者主要用于抗肿瘤免疫治疗,后者主要参与免疫耐受。最近,在体外诱导的mDC表面发现淋巴系D-C特异性标记CD123的高度表达,但这群兼具髓系和淋巴系标记的DC是否为一个特殊的亚群尚未见报道。  相似文献   

9.
张志丽  吴砂  卢晓  弓莉  富宁 《中国免疫学杂志》2011,27(4):300-302,307
目的:观察TLR2激活剂Pam3CK对IL-10转染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免疫功能影响。方法:转染IL-10至小鼠髓样树突状细胞(mDC),TLR2配体Pam3CK刺激48小时,利用流式细胞仪检测DC表面标志MHCⅡ、CD80、CD86及FasL等分子的表达;ELISA检测细胞产生IL-6、TNF-α。结果:IL-10抑制mDC表达CD80、CD86、MHCⅡ类分子,降低其分泌IL-6、TNF-α,促进其表达FasL,而TLR2激动剂刺激增加了IL-10转染DC表达MHC-Ⅱ类分子及CD80、CD86,促进其产生IL-6及TNF-α,抑制了FasL表达。结论:TLR2激动剂可逆转IL-10诱发的DC免疫应答低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清道夫受体A(SR-A)非脂蛋白配体,褐藻多糖硫酸酯(Fucoidan),对人体外培养的单核诱导的树突状细胞(monocyte derived DC,MDDC)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免疫磁珠法,直接分离外周血单核细胞并通过GM-CSF,IL-4诱导生成MDDC,经Fucoidan或LPS刺激后,用流式细胞技术(FCM)检测树突状细胞表面协同刺激分子表达及细胞吞噬能力的变化;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MDDC及Th细胞分泌的细胞因子;CFSE法检测经刺激后MDDC对Th细胞活化、增殖的影响。结果经流式细胞分析术检测,Fucoidan刺激后的MDDC膜表面CD80、CD83及MHC-Ⅱ分子的表达均增强,其中CD83分子表达上调呈剂量依赖性,同时MDDC吞噬能力减弱;IL-10,IL-12p40和TNF-α的分泌增加;并且可以诱导Th细胞的分泌IFN-γ并诱导其增殖。结论 Fucoidan在体外可以诱导MDDC的成熟、活化,刺激其分泌相关细胞因子,发挥其免疫应答中抗原呈递,促进Th活化、增殖分化的作用;通过该作用阐明Fucoidan及SR-A在DC的活化和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