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71 毫秒
1.
厉瑾 《浙江中医杂志》2012,47(3):169-169
功能性消化不良(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临床表现为上腹隐痛、早饱、腹胀、恶心、嗳气、食欲不振等消化不良的症状。近年来,笔者采用开郁理气汤合当归芍药散为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50例,疗效较好。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证候特点及分布规律。方法:260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对患者的证候特点进行调查,并将调查数据建立数据库,采用统计学方法进行分析。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的中医证候主要以脾虚气滞证、脾胃湿热证、脾胃虚弱证、寒热错杂证为主。结论:功能性消化不良分类证候症状的出现频次各不相同,症状与肝脾的关系较为密切。  相似文献   

3.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上腹痛或不适为主诉的一组临床症状,其他症状包括早饱、餐后饱胀、恶心、呕吐等,且经化验及影像学检查未能发现器质性疾病。在诸多临床案例中,可发现功能性消化不良往往伴随功能性便秘,兼有腹痛、腹胀等不适。临证时当辨证施治,标本兼顾,以达药到病除。  相似文献   

4.
功能性消化不良又称为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以上腹疼痛、胀满不适、餐后饱胀、腹部胀气、嗳气、呕吐、烧心、反胃等症状为主的疾病。症状持续4周以上,经内镜、影像学及实验室检查排除各种器质性疾病可诊断。中医古籍中无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名,根据其临床表现,本病属于中医学“痞满”、“胃胀”、“胃痛”等范畴。  相似文献   

5.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症状群,以持续或间歇性上腹部饱胀、疼痛、  相似文献   

6.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已成为困扰人们生活及工作的一大问题,目前西医治疗在症状的改善及预防上并未取得令人满意的效果,功能性消化不良属于中医"痞满"的范畴,中医因其独特的理论体系在功能性疾病的治疗中有着特殊的优势。但是目前中医各家对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病因病机的认识有着各自为主的观点,并且在治疗方法上也多种多样,本文主要介绍魏继武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7.
功能性消化不良指具有消化不良症状,经检查无任何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临床综合征,在世界范围内很普遍的疾病,发病机制尚不明确。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的评价方式有多种,量表是近年来逐渐被重视和广泛使用的工具。利兹消化不良问卷是评价消化不良症状的合格的症状特异性量表,是评价消化不良症状轻重和发生频率的优势工具。将利兹消化不良问卷作为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指标评价有效、可行,并能减轻社会医疗负担。  相似文献   

8.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消化道常见症候群,罗马Ⅲ[1]将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定义为上腹部烧灼感、上腹痛、早饱、餐后腹胀等一系列源于胃十二指肠的症状.半夏泻心汤用甘草、白芍、党参来使得运化得健,脾气得升,用黄芩、黄连来泻热降逆,用半夏辛开散结.笔者检索了近5年来公开发表的临床研究文献,希望能够基于半夏泻心汤为主的中医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Meta分析,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根据消化不良症状的病因,将消化不良分为器质性消化不良和功能性消化不良(FD)。FD是指存在被认为源自胃十二指肠区域的症状,且无任何可以解释这些症状的器质性、系统性或代谢性疾病[1]。电针治疗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有效方法[2]。本文通过分组对照研究探讨了临床护理路径在电针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过程中的辅助作用。1一般资料选择2011年1月-2013年1月因功能性消化不良在武汉市  相似文献   

10.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疾病的一组临床综合症.症状可持续或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规定为超过1个月.本病发病率较高目前尚无特效疗法.笔者在临床上以半夏泻心汤为主结合辨证加减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  相似文献   

11.
目的:研究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为主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疗效。方法:将临床诊断脾胃气虚证或为主症型的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221例随机分为观察组(120例)和对照组(101例),对2组Hp感染者均加用四联抗Hp治疗10 d,观察组同时应用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对照组应用吗丁啉治疗,2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连服2个疗程,随访观察4周,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主要临床症状、舌质、舌苔、脉象等指标的变化。结果:黄芪建中汤治疗脾胃气虚为主症功能性消化不良疗效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黄芪建中汤加减治疗脾胃气虚为主症的功能性消化不良具有治愈率高、疗效显著等特点,值得临床推广辨证应用。  相似文献   

12.
功能性消化不良是消化系统的一种常见疾病,是指一组无器质性原因的慢性间歇性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症候群。我科2004年应用六味安消胶囊(银涛牌)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36例,并与应用莫沙比利组对照观察,效果显著。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3.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是一种常见的以慢性上腹部或胸骨后疼痛不适、饱胀、嗳气、恶心、呕吐、烧心等症状为主的上消化道症状群,其发病率较高。自1998年4月~2002年10月,笔者对舒胃丸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进行了临床立项研究,现将有完整资料的128例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14.
现代人体质多偏湿偏热,温病学说用途愈加广泛。中焦最易被湿热波及而产生疾病,其中"痞满""胃脘痛"等病证尤为常见,由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症状与此类中医疾病有相似之处,故可借鉴温病学说清热化湿之法进行治疗。五加减正气散正是治疗以湿热为主所致脘腹胀满等病证的方药。从五加减正气散的来源及组方依据、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中医辨治和五加减正气散辨证论治应用于功能性消化不良三个方面来论述该方在功能性消化不良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5.
侯冬梅 《河北中医》2009,31(12):1789-1789
功能性消化不良(functional dyspepsia,FD)又称非溃疡性消化不良,是指非器质性病变引起的一组以上消化道症状为主的症候群。临床表现为腹胀、暖气、早饱、上腹痛、泛酸、烧心、恶心、厌食、胸骨后痛及呕吐等。2005—01-2008—06,笔者应用针刺配合中药六消饮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66例,并与西沙必利治疗59例对照观察,结果如下。  相似文献   

16.
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76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张永艳 《中国中医急症》2006,15(9):970-970,987
目的观察参苓白术散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方法将患者150例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予参苓白术散、对照组予吗丁啉口服。结果治疗组能显著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结论参苓白术散能有效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黎瑩 《广西中医药》2019,42(2):60-62
正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指具有持续或反复发作的上腹痛、上腹胀、早饱、嗳气、食欲不振、恶心、呕吐等上腹不适症状,经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的一组临床综合征。FD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功能性胃肠病,临床无特征性表现,常以一个或一组症状为主,其症状在病程中也可发生变化。在中医学中,虽无功能性消化不良之病名,但根据其病因及临床表现仍能从中医古籍中找到相关论述。本病属中医学"胃痛""痞满""呃逆"  相似文献   

18.
功能性消化不良(FD)是一种常见的功能性胃肠疾病,其发病机制尚不明确,有研究表明肠道微生态失调与功能性消化不良密切相关,针刺能够通过调节肠道微生物菌群改善FD症状。本研究从肠道微生态与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关系、肠道菌群失调参与FD的发病机制、针刺改善功能性消化不良的可行性及可能的作用机制进行探讨,以期为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19.
对功能性消化不良现有的临床评价疗效标准进行了总结及分析。目前中医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所采用的疗效评价方法主要有基于临床症状的疗效评价、基于中医证候的疗效评价、基于辅助检查结果的疗效评价以及基于量表的疗效评价。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缺乏统一、规范及体现中医特色的疗效评价标准。认为建立以临床症状、中医证候及反映中医特色的患者结局报告指标量表为主的中医药疗效评价方法,结合多种反应病理生理机制的检测方法,联合生存质量及精神心理评价,可进一步完善功能性消化不良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体系。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健脾理气法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患者120例,信封随机法分为2组。治疗组给予自拟健脾理气中药煎剂,每天1剂,太子参20g、茯苓15g、白术15g、炒扁豆10g、陈皮12g、生山药30g、干姜18g、桂枝10g、木香10g、乌药10g、枳壳10g、槟榔10g、鸡内金20g为主方。对照组给予多潘立酮片10mg,每天3次。治疗2周后进行临床疗效比较和症状积分变化比较。结果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组总有效率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75%,治疗组优于对照组。经χ2检验,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治疗前后症状积分,2组治疗前症状积分经t检验,差异无显著性,P>0.05。2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积分均有显著下降,比较积分差值,治疗组症状积分下降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对积分差值进行t检验,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健脾理气中药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脾胃虚寒证有较好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