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临界病例拔牙与不拔牙矫治对颅颌面软组织形态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比较拔牙或不拔牙矫治对临界病例颌面部软组织结构变化的影响.方法:以5位正畸专家临床判断出的33个临界病例为样本,在头颅定位侧位片上测量上述病例治疗前后颌面部软组织的变化,再根据这33名患者实际接受的拔牙还是不拔牙、以及拔第一双尖牙还是拔第二双尖牙治疗进行分组.33例中有12例采用了不拔牙治疗,13例采用了拔4个第一双尖牙治疗,8例采用了拔4个第二双尖牙治疗.用头影测量学上常用的15项软组织测量项目进行分析比较.结果:临界病例拔牙组与临界病例不拔牙组在治疗前的软组织侧貌没有一项具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的患者颏部倾斜度(PosBs/FH)明显小于不拔牙组;而其软组织颌凸角(Ns-Sn-Pos)明显小于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治疗后拔4个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无一项有统计学意义的差别;但拔4个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之间有6项测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拔牙与非拔牙相比,软组织变化量最大的是:颏部倾斜度(PosBs/FH)、下唇突度(LL-SnPos)和软组织B点相对于审美平面的突度(Bs-EP).结论:虽然治疗前拔第二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软组织侧貌比较接近,但治疗后拔第一双尖牙组与不拔牙组的侧貌更加趋于相同;与不拔牙组相比,拔牙矫治对软组织侧貌改变更多的是下唇及颏部,而不是上唇突度. 相似文献
2.
拔牙治疗对高角病例颅颌面垂直向结构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拔牙矫治对高角病例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影响.方法 选择正畸拔除前磨牙矫治或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高角病例(MP-SN≥38 °)各20例.对两组治疗前后的头颅侧位X线片进行测量分析,比较两种不同矫治方案治疗前后牙、颌、面部垂直方向的变化.结果 拔牙组和非拔牙组治疗后U6-PP、N-Me、ANS-Me、L6-MP均增加,差异有显著性(t=3.14~16.22,P<0.05、0.01);两组之间比较,Y-axis、L6-MP矫治前后差值差异有显著性(t=2.59、2.93,P<0.05).结论 拔除前磨牙正畸矫治并不能改变高角病例的下颌平面角和下颌的生长方向,同时该组磨牙高度增加更多. 相似文献
3.
目的:对比正畸临界病例采用拔牙与非拔牙治疗其硬组织的长期变化.方i主:由北京大学口腔医院正畸科5位具有副高职称的医师对一批正畸病例进行拔牙或不拔牙或临界的判断,判断得到治疗资料完整的临界病例54例.追踪随访治疗结束至少2年病例,共获得21例,其中拔牙组8例,非拔牙组13例.对样本治疗前后及随访时的头颅侧位片进行计算机定点测量.结果: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指标变化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矢状向上SNB、SNPg角增大,垂直向上MP/SN减小,ArGo/ANSMe增大;上切牙唇向回复,U1/PP、U1/NA、U1-AP增大(P<0.05),但覆盖无明显同复.非拔牙组随访阶段骨骼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仅下切牙舌向同复,L1/MP减小,且覆盖有所增大(P<0.05).两组对比,治疗前骨骼和牙齿指标中仅MP/SN、ArGoG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结束时上下切牙倾斜度及唇舌向位置(L1/NB、L1-NB、L1-AP、U1-AP、U1/L1)在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随访时仅非拔牙组的L1/MP明显大于拔牙组(P<0.05).结论:临界病例拔牙组与非拔牙组在随访阶段前牙均表现出一定的回复趋势,从而使治疗对两组造成的差异逐渐缩小.但拔牙组表现出下颌骨逆时针旋转的骨性变化,从而覆盖保持稳定;非拔牙组下切牙少量舌向回复且无骨骼变化,覆盖有所增大. 相似文献
4.
5.
目的 使用自锁托槽和传统结扎托槽进行拔牙矫治,比较两种托槽治疗前后磨牙支抗丧失和上切牙位置变化的情况,评价两种托槽系统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择52例需要拔除4个第一双尖牙矫治的病例,分为传统结扎托槽组(CB组)25例和自锁托槽组(SLB组)27例.在治疗前后头颅侧位定位片上分别测量、比较矢状向第一磨牙前移量、上颌中切牙内... 相似文献
6.
拔牙和不拔牙矫治对牙弓宽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对25例拔牙(4个第一前磨牙)患者和25例不拔牙患者正畸治疗前后的研究模型的上颌和下颌的前牙弓和后牙弓的宽度进行测量,以检验拔牙矫治是否会导致牙弓的狭窄,并进而影响其美学效果.方法:在尖牙和磨牙区唇颊面的最突出的位置进行牙弓宽度测量,将尖牙间和磨牙间的宽度测量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在两组病例中,下颌尖牙间和磨牙间的宽度相同,在拔牙病例中尖牙间宽度比不拔牙宽度多0.93mm(P<0.01).结论:拔牙矫治与不拔牙矫治相比,前者不会导致牙弓狭窄. 相似文献
7.
李艳华 《广西医科大学学报》1998,15(2):71-72
目的:为了解单纯牙列拥挤6mm内的错He畸形不拔牙矫治前、后上颌牙弓和牙轴的变化,探讨牙列拥挤不拔牙矫治的机理。方法:挑选8例单纯牙列拥挤6mm内的错He患者,在模型上测量每位患者矫治前、后上颌牙弓长度、牙弓前段宽度、牙弓后段宽度及测量每位患者矫治前、后X线头颅侧位片上的SNA角,^1--AP矩、上唇-EP平面距。结果:矫治后牙弓长度、牙弓前段宽度及^1--AP距有明显改变(P〈0.05),牙弓后 相似文献
8.
临界正畸患者不同处理措施对牙硬组织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临界正畸患者不同处理措施对牙硬组织的影响,旨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采取最佳的治疗措施。方法:将2008年1月-2009年6月在我院牙科进行诊治的临界正畸患者28例,根据不同的处理措施分为两组,拔牙组与非拔牙组。随访并比较两种处理措施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在牙齿排列、覆颌覆盖、中线、侧方咬合及总分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拔牙组的侧貌远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拔牙组与未拔牙组在患者满意度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临界正畸患者采取不同的处理措施对牙硬组织具有不同的疗效,在实际临床工作中,应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不同的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拔牙正畸治疗的效果及其临床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2月至2012年5月我院治疗的68例畸形患者的临床记录资料.随机将其分成两组,即拔牙组和不拔牙组,其中拔牙组36例,不拔牙组32例,两组分别采用不拔牙、拔牙的方式正畸.结果经过治疗,两组患者在牙齿美观程度、覆合覆盖、排列、中线以及侧方咬合关系等多个方面的评分均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平均治疗时间均为1年,但不拔牙治疗不会造成牙槽骨的损失,有利于牙齿的健康.结论进行不拔牙正畸治疗不会造成患者牙槽骨的损失,同时又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值得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对减数矫治病例拔牙间隙关闭后牙龈折痕的影响因素进行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于2009年12月~2012年12月在我院拔除前磨牙行方丝弓固定矫治的13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采用单因素和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拔牙间隙关闭后牙龈折痕的影响因素。结果 132例患者中共发生牙龈折痕31例,牙龈折痕发生率为23.5%;不同性别、年龄和关闭间隙时间患者的牙龈折痕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关闭间隙距离≥1 mm以上者牙龈折痕发生率明显高于<1 mm者(P<0.05),下颌牙龈折痕发生率明显高于上颌(P<0.05);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关闭间隙距离和部位是减数矫治病例拔牙间隙关闭后牙龈折痕的主要影响因素(P<0.05)。结论减数矫治病例拔牙间隙的距离是影响牙龈折痕的主要因素,且下颌更易产生牙龈折痕。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利用Johnston分析法评价Tweed-Merrifield技术矫治双颌严重前突成人患者牙性及骨性变化对治疗结果的影响。方法:应用回顾性自身对照方法,对12 例采用Tweed-Merrifield拔牙技术矫治的双颌前突成人患者采用Johnston分析法和华正测量软件对常规测量项目进行矫治前后的X线头影测量对比分析。结果:矢状方向上,上颌骨相对颅底后移1.30 mm,下颌骨相对颅底前移2.12 mm,上下颌骨相对位置变化了3.42 mm;上下切牙均明显后移并直立,上下磨牙略前移,矫治后磨牙关系及前牙覆盖分别改变了3.44 mm和4.23 mm。ANB、U1 NA、U1/NA、U1/SN、L1 NB、L1/NB、L1/MP值治疗后分别改变 -(1.98±1.55)°(P=0.012)、-(5.08±4.6) mm(P=0.002)、-(11.79±1.21)°(P=0.004)、-(13.55±6.32)°(P=0.047)、-(3.17±3.07) mm(P=0.010)、 -(6.84±2.55)°(P=0.038)、-(4.13±2.24)°(P=0.04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weed Merrifield技术通过定向力系统的施行,可以稳定支抗磨牙,内收前牙,显著改善双颌前突患者的软硬组织侧貌,且实现了较好的垂直向控制,适用于需要强支抗的双颌前突患者的拔牙矫治。 相似文献
12.
微型双皮质双偶支抗种植体夺牙齿移动中的支抗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微型双皮质种植体双侧支抗对狗后牙近中移动的影响,评价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作为正畸支抗的可行性.方法取成年beagle犬5只,在一侧下颌第二前磨牙两牙根近抗力中心处植入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实验侧),另一侧相对部位植入相同直径的微型单皮质支抗种植体(对照侧).对第四前磨牙施加100 g近远中方向力.实验侧用2根相同的钛镍螺旋弹簧双侧加载,对照侧用1根钛镍螺旋弹簧单侧加载.测量加载前、加载间隔2周时第一磨牙中央尖到第四前磨牙牙尖距离(M1-P4),尖牙牙尖到第一磨牙中央尖的距离(CA-M1),尖牙牙尖到种植体颊侧端距离(CA-IB).加载3个月后,测量种植体骨结合率(BIC).结果单皮质支抗种植体有1颗初期稳定性较差,在1周内松动脱落,5颗双皮质支抗种植体在整个加载过程中保持稳定.双皮质侧第四前磨牙近中位移为(3.92±0.22)mm,单皮质侧为(2.03±0.15)mm,两者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硬组织切片显示种植体骨界面未见炎性细胞,两组种植体骨结合相似.结论微型双皮质双侧支抗种植体能提供稳定的双侧正畸支抗,在前移后牙时能提供双侧加载力点.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拔除病变第一磨牙进行正畸治疗的可行性和矫治效果。方法:收集35例拔除病变第一磨牙同时需要进行正畸治疗的病例,平均年龄16.5岁,包括18颗上颌第一磨牙和29颗下颌第一磨牙。全部病例均采用直丝弓矫治技术,常规粘接托槽,顺序更换弓丝,待牙列排齐整平后,利用滑动法关闭拔牙间隙,精细调整咬合。结果:33例患者都达到良好的矫治效果,第一磨牙间隙完全关闭,后牙咬合关系良好,达到了改善咬合功能和美观的目的。2个陈旧性缺损病例改为修复治疗。结论:拔除龋坏第一磨牙进行错颌畸形矫治,获得良好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4.
正畸治疗后满意病例牙齿转矩角的三维测量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 :研究不同错牙合分类病例矫治满意后 ,牙齿转矩与自然正常牙合的差异 ,为临床上牙齿转矩的调整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正畸治疗后满意病例 15 7例 ,用YM 2 115型三维测量仪对治疗后模型进行牙齿转矩测量 ,与自然正常牙合的相应数据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安氏Ⅰ类错牙合矫治后满意病例上下切牙转矩最接近自然正常牙合 ,上中切牙、侧切牙的转矩分别为 9.6°和 8.7°;下中切牙、侧切牙转矩分别为 1.1°和 - 1.1°。安氏Ⅱ类错牙合矫治后满意病例上切牙的转矩与正常牙合无明显差异 ,而下切牙转矩明显较为唇倾 ,为 5 .6°和 2 .1°。安氏Ⅲ类的差异更为明显 ,上切牙唇倾达 15 .2°和 12 .1° ;下切牙舌倾达 - 3.7°和 - 4 .9°。结论 :要想通过正畸方法矫治安氏Ⅱ类和Ⅲ类错牙合达到正常的覆牙合覆盖 ,上下切牙的转矩必须做出适当的调整以作补偿 相似文献
15.
影响口腔正畸治疗患者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影响口腔正畸患者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状态改变的因素。方法:利用正畸治疗前、后的全口曲面断层片,测量120例正畸患者的120颗下颌第三磨牙[男37例,女83例,年龄在10~24岁,平均(14.1±3.3)岁]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统计分析影响正畸治疗前、后改变的因素。结果:(1)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的改变个体差别较大;(2)影响正畸治疗前、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改变的因素主要有拔牙、下颌平面角、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P<0.05),而骨龄和牙龄等因素对下颌第三磨牙状态的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Logistic回归分析,进入治疗后下颌第三磨牙前倾角度是否<30°判别方程的因素有拔牙、下颌平面角和治疗前的前倾角度,其中拔牙状况影响程度较大,拔牙使得治疗后的前倾角度<30°(直立倾向)的可能性更大,是不拔牙的4.210倍。结论:正畸拔牙治疗有助于下颌第三磨牙的直立,并使其萌出间隙增大;第三磨牙治疗前的状况(前倾角度和间隙/宽度比值)也是影响治疗后改变的重要因素;下颌平面角度小的患者预后下颌第三磨牙直立的可能性增加。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自锁托槽在非拔牙正畸治疗中的应用体会。方法 选择错颌畸形患者60例,30例患者采用自锁托槽作为试验组,30例患者采用传统直丝弓矫治器作为对照组,均进行非拔牙矫治。结果 试验组治疗成功率为96.67%,对照组成功率为66.67%,对照组无效的10例患者有可能进行拔牙矫正才能排齐牙列。试验组成功率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自锁托槽降低了弓丝与托槽的摩擦力,同时具有扩弓作用,在非拔牙矫治中占有明显优势,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牙周炎致错位前牙正畸牙周联合治疗的CT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对牙周炎致唇向散开的前牙经牙龈环切离断牙槽嵴顶纤维后进行正畸治疗,使用CT观察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方法:16名牙周炎患者唇向散开的上前牙被随机分到牙龈环切组和非环切组。使用前牙区CT扫描和根尖片来比较分析治疗前后牙槽骨高度的变化。结果:经牙龈环切后正畸压入治疗可以增加错位患牙的牙槽骨高度。牙龈环切后正畸压入的患牙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1.2mm。牙周病损对称的患牙中牙龈环切组牙槽骨高度平均增加0.8mm,牙周病损不对称的患牙中病损轻、中、重牙龈环切组牙槽骨高度分别增加0.9、1.4、2.2mm。非牙龈环切组治疗后牙槽骨高度的平均增加量仅为0.1mm。牙龈环切组与非环切组间的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结论:经牙龈环切后正畸治疗在矫正患牙咬合关系的同时增加了牙槽骨高度,改善牙周组织状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成人牙周炎致病理性牙移位患者进行正畸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对11例病理性牙移位的牙周炎成人患者进行正畸治疗,通过临床牙周检查、X线检查和模型分析、面部软组织侧貌分析以及问卷调查的方法,比较正畸治疗前后的变化。结果患者正畸治疗后覆盖减小,U1-SN角度减小,U1-L1夹角增大,H角减小,鼻唇角增大,患者满意度也提高,以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显著意义(P〈0.05)。而患者牙周探诊深度、出血指数、牙齿松动度和上颌前牙牙槽骨高度等在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牙周炎致病理性牙移位成人患者经过正畸治疗能够改善患牙咬合关系及软组织侧貌,牙周支持组织健康,对患者心理和情绪也有积极的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