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药醋制法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中药醋制法是一种以醋为辅料的传统中药炮制技术。传统理论认为醋与药物相须配伍炮制,可以引药入肝经,增强散瘀止痛、疏肝行气功效。自《五十二病方》中记载至今,中药醋制法相关文献多见于历代医方、本草典籍。笔者现就中药醋制有关历史文献及近年研究情况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2.
“醋制入肝”理论是最具代表的炮制理论之一。文章立足于中医药理论指导,通过整理古籍文献与现代研究报道,对“醋制入肝”理论历史沿革进行总结解析,归纳出“醋制入肝”理论阐释主要集中在增强以酸养肝、活血散瘀、敛肝散邪、增强止痛、引经行经五点;并进一步对现代“醋制入肝”理论研究方法进行了整理,并从“醋制入肝”质量标志物、肝靶向摄取及肝靶向调节的角度对“醋制入肝”机制研究思路进行总结提炼,以期为中药“醋制入肝”的中医理论依据及其科学内涵的进一步研究阐释提供理论支撑及思路参考。  相似文献   

3.
醋制是中药传统炮制方法之一。此法的应用可追溯到先秦时期,如《五十二病方》中就已记载用醋浸泡、兑服、醋蒸、醋煮、醋淬等方法。在漫长的中药炮制发展过程中,醋制法得到了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对它的认识也逐步深化。本文试从中药配伍关系的角度出发,依据传统理论和现代科学的方法,对中药醋制法作一探讨。首先看一下历代医药学家的观点。《本草纲目》中与醋制有关的论述较多,如莪术条:“以醋炒或醋煮入药……引入血分也”;又芜花条:“以好  相似文献   

4.
有毒中药功专效捷,其安全应用已成为临床亟待解决的难题,而配伍减毒是有毒中药临床合理应用、发挥其疗效优势的重要方法。“异类相制”理论形成于长期的临床实践认知,是临床经验的提炼升华,其含义为有毒中药通过与不同性味、不同功效中药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异类相制”理论涵盖了性味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的配伍减毒方式及交互相呈关系,各药物配伍所起的相反相成作用是其内涵的延伸,可从物质基础、效应机制两方面阐释其原理。在此理论指导下,能够优化有毒中药复方配伍方法,为临床有毒中药的配伍组方提供新策略,实现复方的减毒增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柴胡与赤芍、醋柴胡与白芍配伍前后药效学进行比较研究。方法:以醋酸注射小鼠腹腔致痛致炎,观察药物的镇痛、抗炎效果。结果:当柴胡剂量为16、32g/kg时未表现出明显镇痛、抗炎作用,而醋柴胡剂量为16、32g/kg时表现柴胡醋炙后镇痛作用增强;赤芍剂量为32g/kg时,柴胡与赤芍按1∶1合煎,用药剂量32g/kg时未显示出明显镇痛作用;而以16g/kg的剂量合煎醋柴胡与白芍(1∶2)时有显著镇痛作用,剂量为32g/kg时镇痛作用不明显。结论:醋制柴胡在镇痛、利胆方面药效明显增强;柴胡与赤芍、醋柴胡与白芍配伍后解痉作用增强;柴胡与赤芍配伍(1∶1)、醋柴胡与白芍配伍(1∶2)在抗炎、镇痛上无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观察柴胡与赤芍、醋柴胡与白芍配伍前后的药效学变化。方法 :小鼠以醋酸腹腔注射致痛、致炎观察药物的抗炎、镇痛作用 ;以酚红比色法观察胃推空和小肠排进功能 ;以胆总管引流观察大鼠的胆汁排泌功能。结果 :1 柴胡醋炙后在镇痛、利胆方面药效增强。 2 柴胡与赤芍、醋柴胡与白芍配伍后解痉作用增强。 3 柴胡与赤芍配伍 (1∶1)、醋柴胡与白芍配伍 (1∶2 )在抗炎、镇痛及胆汁排泌量上未见明显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7.
杨威 《广西中医药》2000,23(5):56-57,60
醋制法是一种重要的传统中药炮制方法。早在刘宋·雷学攴《雷公炮炙论》中就有记载。药物经醋制后能增强疗效 ,缓和药性 ,降低毒副作用。明·李时珍《本草纲目》 [1]:“芫花有小毒……用时以好醋煮十数沸 ,去醋 ,以水浸一宿 ,晒干用 ,则毒灭也 ,或以醋炒者次之。”说明古人已认识醋制能降低药物毒性。《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和《全国中药炮制规范》上均记载有醋制药物的方法。近年来 ,在实际工作中 ,由于醋制费工费时 ,工艺流程烦琐 ,致使一些该醋制的中药被直接用生品代替 ,降低了中药饮片质量 ,影响了中药的临床疗效。为说明醋制在中药…  相似文献   

8.
香附醋制前后对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研究香附醋制对肝细胞膜通透性的影响,初步阐明"醋制入肝"理论的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生品与醋制品含药血清对肝细胞活性的影响;并采用流式细胞仪分别检测正常组、生品组,低、中、高浓度醋制品组含药血清对肝细胞通透性的影响。结果与正常组比较,香附生品及醋制品含药血清均可增加肝细胞膜通透性,且醋制品作用更加明显。结论香附醋制后可增强肝细胞膜的通透性,表明"醋制入肝"的作用机制可能与影响肝细胞膜通透性有关。  相似文献   

9.
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规律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卫平 《江苏中医药》2005,26(11):44-45
中药的性味是药物的特有属性,反映了药物的本质特征,是药性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性味配伍则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本文就中药性味配伍意义及其应用规律择其精要,探讨如下。1中药性味配伍意义1.1性味配伍是遣药制方的关键环节配伍是中医用药特色,经过适当配伍,方能达到既用药性之偏以疗疾,又防其偏之有弊,“能如人之所欲以致其效”的制方目的。而性味是进行药物配伍的重要依据,《素问·至真要大论》所谓:“风淫于内,治以辛凉,佐以苦甘,以甘缓之,以辛散之;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苦,以酸收之,以苦发之;湿淫于内,治以苦热,佐以酸淡,以苦燥…  相似文献   

10.
论"制性存用"在方剂配伍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制性存用是中医方剂配伍的一大特色,本文通过对多首中医名方中的制性存用问题的探讨,总结了方剂在配伍时运用“制性存用”的规律。指出“制性存用”法运用于方剂的配伍中,可以减少药物的副作用,使药物更适用于临床,提高临床疗效。同时,也提出了在运用“制性存用”配伍法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答:自从有了中药复方,就有了药物的配伍学。药物之间发生的“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反”等作用,都是配伍的结果。有人通过茵陈蒿汤利胆作用的正交试验研究了不同配伍具有不同的临床效果。他们的试验表明:生大黄与茵陈配伍具有协同作用;但茵陈与栀子配伍时却抑制了利胆效应,与大黄配伍时也削弱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山东三甲中医院治疗局灶性子宫腺肌病(AM)的中医用药规律。方法从医院信息系统收集 局灶性AM 患者资料,应用复杂网络、关联规则数据挖掘等分析方法,总结中医药治疗局灶性AM 的用药规 律。结果根据纳入、排除标准共收集处方761 首,涉及中药260 味。使用频次高的中药有醋香附、蒲黄、醋 延胡素、当归等;药物功效以补虚、活血化瘀、理气为主;药物归经频次最高的为肝经;关联分析得到核心药 对组合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和“当归-川芎”;复杂网络分析得到核心处方为醋香附、醋延胡索、当归、白 芍、川芎、蒲黄、益母草、党参、牡蛎,以及3 层药物配伍加减组合。结论治疗局灶性AM 的核心药物为醋 香附、醋延胡索、当归、白芍、川芎、蒲黄、益母草、党参、牡蛎,以理气止痛、活血化瘀为基本治法,兼以 补虚及软坚散结,辨证加以温里、清热、解毒等配伍。  相似文献   

13.
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探索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药配伍禁忌,涉及临床用药安全性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随着“十八反”为代表的配伍禁忌研究逐渐深入,对中药配伍禁忌理论的内涵认识达到一个新的水平.从中药配伍禁忌理论概念渊源、药物关系、禁忌的危害形式、规避原则方法,以及近年来对具体相反药物毒效机制的揭示,探讨了中约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展.中药配伍禁忌在结构上表述为以七情为基础、两药相对的、具有经验特点的禁忌形式;合药配伍犯禁可能导致人体伤害,尤其是表现出“潜害”和干扰药物功效发挥而“不能治病”的特点;规避反药合用以及以病证-药物功效两相经权是趋利避害的基本方法.近年研究揭示了反药禁忌的5个特点:增毒、致毒、降效、减效是相反禁忌关系的4种主要表现形式,物质变化可以反映相反增毒致毒的本质,蓄积中毒及机体代谢改变是“潜害”产生的基础,主要功效的相反拮抗以及正性与负性同时并存的功效关系是配伍禁忌有别于一般药物禁忌的关键.相反配伍的内涵揭示为中药配伍禁忌理论创新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4.
“颉颃法”是将性味、功效或作用趋势相反的药物相配伍使用.从而达到可以治疗疾病或产生新的功效的一种配伍方法,是仲景治疗疾病和方药配伍的重要法则。其配伍方法既可据证立法,亦可据脏腑特性制方,还可据药物特性配伍或采用独特服药方法以达到“颉颃”之目的。“颉颃法”之实质,在于利用药物的不同性味、趋向性和作用部位,各达病所,分解相对矛盾的一对病机,化解其相杂之势,发挥单独两种治法所达不到之疗效,或者发挥出新的功用。  相似文献   

15.
祖国医学在中药炮制学上强调“相畏”与“相杀”,即是一种药物的毒性或其它有害作用能被另一种药物抑制或消除。如生半夏有毒性,可以用生姜来消除它的毒性,制成姜半夏;防风能解砒霜毒,绿豆能减轻巴豆毒性等。所谓“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笔者积数年学习与工作经验浅析如下。1.如药的成份极其复杂,有效成份和有毒成份同时存在,故以一些药物必须经过炮制后才能应用,使有毒成份消除减少,这也属于“相畏”、“相杀”配伍。即李时珍云“相畏者,受彼之制也”,“相杀者制彼之毒也”。2.现代药理研究证明,中药因配伍不同,也…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通过研究香附醋制前后对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初步阐明“香附醋制止痛”机理。方法 观察大鼠在疼痛行为学方面的变化;采用免疫组化法检测香附生品与醋制品含药血清对大鼠脊髓c-fos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 与模型组比较,香附生品、醋制品均可减少大鼠缩腿、舔爪累计时间,且醋制品作用更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 < 0.01)。痛刺激后鞘内注射香附生品及醋制品含药血清均可减少c-fos蛋白表达,与生品比较,醋制品能明显减少c-fos蛋白表达。结论 香附醋制后可通过减少c-fos蛋白表达,阻止痛信号在脊髓内的传导,从而增强镇痛作用。  相似文献   

17.
对药应用刍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颜华 《陕西中医》2000,21(1):39-40
<正> 早期的药物应用,多以单味药防治疾病。随用药实践与经验的积累和丰富,逐步认识到单味药难以达到复杂疾病治疗的要求,从而逐步将多味药配合应用来治疗疾病,此乃古人之“病不能泛治,药不能独用”理论也。遵循这一理论,在治疗实践中诞生了多味药的配伍。早在《内经》中就有制半夏与秫米配合治疗失眠的记载。我国第一部药物学专著《神农本草经》序录部分概括总结了中药的配伍规律,提出了“相须、相畏”等七情和合的配伍理论,对于药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8.
中药七情系指单行、相须、相使、相畏、相杀、相恶、相反七种配伍关系,除“单行”外,皆从双元配伍用药角度,论述中药配伍后的性效变化规律,是中药配伍理论的核心内容。相恶是中药七情中最具争议的配伍关系之一,其内涵在历代本草中不尽相同,是否作为配伍禁总也未见定论。现代《中药学》教材将相恶定义为:两种药物合用,一种药物与另一种药物相作用而致原宵功效降低,甚至丧失。笔者对相恶涵义的历史沿革及其临床应用进行了初步考证与探讨,希冀为进一步深入研究相恶理论和指导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中药配伍 ,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 ,也是基本形式。它是中药向方剂过渡的一个桥梁 ,中药配伍之后 ,再确定恰当的剂量和剂型 ,既成为方剂。中药配伍应用 ,可以适应复杂的病情 ,或者增强药物的作用 ,改变药物的作用方向 ,还可以减轻某些药物的毒副作用。中药“七情”配伍理论的记载 ,最早见于《神农本草经》,其序例云 :“药……有单行者 ,有相须者 ,有相使者 ,有相畏者 ,有相恶者 ,有相反者 ,有相杀者。凡此七情 ,合和视之。”并曰 :“当用相须相使者良 ,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 ,可用相畏相杀者 ,不尔 ,勿合用也。”至今 ,现行“中药…  相似文献   

20.
基于“异类相制”理论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复方治疗是中药临床应用的主要形式。依据临床遣药组方实际,在传统"七情"配伍理论,"君、臣、佐、使"制方原则基础上,提出"异类相制"的观点,探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作用。中药复方的配伍减毒主要通过不同性味、不同功效药物的合理配伍,以调其偏性、制其毒性,起到全面兼顾病情、增强药效、减轻或消除毒性的作用。"异类相制"配伍减毒的主要方式有寒热相制、异效相制、扶正制毒。复方配伍减毒的作用机制可从毒性的物质基础、毒性成分的代谢、毒效相关性等途径进行研究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