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经修改的《心理健康诊断测验》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将经过修改的《心理健康诊断问卷》应用于浙江省的中学生。方法:根据浙江省行政区域的划分,在8个城市的6所高中6所初中,用分层整群抽样方法选取初一到高三的36个班级共2084名学生。结果:获得了经过修改的《心理健康诊断问卷》的浙江省常模。初中生在学习焦虑、过敏倾向、身体症状、恐怖倾向和冲动倾向五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显著高于高中生。在初中生中,初二年级学生的自责倾向比较显著。在高中生中,高一年级学生的学习焦虑、高二年级学生的自责、过敏、恐怖倾向比较显著。结论:不同年级的中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有不同的侧重点。  相似文献   

2.
采用访谈和问卷研究法.对大学生网络依赖问题进行研究。研究显示:重度网络成瘾的学生只占1.2%.有网络依赖和网络成瘾的学生共占8.0%.8.8%。网络成瘾性别差异极其显着.男生成瘾性高于女生。其中大一学生网络成瘾性高于大二,大三学生比大二学生网络成瘾性高。在二年级中,理科学生上网成瘾最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青少年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网络依赖的关系,而孤独感作为家庭环境重要的影响因素,对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与网络依赖关系的影响也将是本研究关注的重点.方法:采用问卷法(家庭亲密度及适应性量表(FACESII-CV)、孤独感量表(UCLA孤独感量表)、青少年网络依赖问卷对分别来自江苏省乡村和城市的初一、初二中...  相似文献   

4.
临汾市农村初中生网络成瘾状况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癌现状,探索导致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的可能成因。方法随机抽取临汾市襄汾县某中学初一、初二共400名学生为对象,以自行设计的“个人资料调查表”、上海师范大学郭颖所编制的“中学生网络戍瘾量表”和“教师访谈”半结构提纲为工具,进行集中测试和访谈。结果共获得有效问卷396份。临汾市农村中学生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为7.33%,男生高于女生(6.57%,0.76%);初一年级学生与二年级学生的网络成瘾问题发生率呈递增趋势(7.32%,7.53%)。结论年级、性别、家庭环境、上网的内容等是影响中学生网络成癌的主要因素,有必要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5.
中学生情绪智力与应对方式的关系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目的:揭示当代中学生情绪智力和应对方式的特点,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情绪智力量表(EIS)和中学生应对方式量表(CSSMSS)对广州地区初一至高三六个年级共计1281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1)中学生的情绪智力有城乡差异,且与独生与否有关;性别与年级交互作用显著,初一、初二、初三性别差异显著,而高一、高二、高三性别差异不显著.(2)中学生采用的应对方式依次是问题解决、退避、忍耐、发泄、求助、幻想;女生比男生更多采用退避、求助和发泄的方式;独生比非独生更多采用退避;除幻想以外,在其它的应对方式上各年级有不同程度的显著差异.(3)中学生的六种应对方式与情绪智力均有显著正相关(r值范围在.072~.459之间);问题解决、退避、求助三个因子对情绪智力有重要的预测作用.结论:中学生的情绪智力受多种因素影响,并与应对方式呈正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中学生手机网络使用情况、手机网络使用自控力特点及其与手机网络成瘾的关系.方法 采用基本信息问卷、修订的中学生手机网络成瘾量表、修订的中学生手机网络使用自控问卷对300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 ①中学生使用手机上网现象比较普遍,并且以娱乐为主要目的,存在手机网络成瘾现象,但比例不大;②手机网络成癌总分不具有性别、...  相似文献   

7.
目的编制适合中学生使用的气质问卷。方法根据巴甫洛夫气质问卷使用的通用条目库结构,分3个维度:兴奋强度、抑制强度和灵活性,在访谈的基础上,根据维度的操作性定义编写问卷条目。随机抽取北京市中学生作为被试,进行两次测试,形成最终问卷。结果该问卷各项指标良好。进一步分析发现,3个维度上不存在性别差异;抑制强度和总分存在显著的年级差异,高二学生的抑制强度得分和问卷总分显著高于其他各个年级。同时还发现,兴奋强度存在部分显著差异,初二学生的兴奋强度得分显著高于高一学生,其他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结论该研究为我国小学生的素质教育及气质研究,提供了理论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8.
上海市中学生网络过度使用与家庭功能关系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情况与家庭功能之间的关系,从而分析不同的家庭功能对中学生互联网过度使用情况的影响。方法:对上海10所中学内初一,高一年级和职校一年级下半学期学生进行间卷调查,共调查3068名学生。回收学生问卷2911份.其中完整有效问卷2276份。学生问卷调查内容包括自制中学生网络使用一般情况问卷.网络成瘾诊断自评问卷(YDQ),家庭功能量表(FAD)。结果:互联网过度使用组在家庭功能的沟通,角色,情感反应.情感介入。行为控制分量表和总的功能得分均高于对照组(P〈0.01)。互联网过度使用组不同性别之间比较家庭功能的各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不同年级之间比较家庭沟通能力上存在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其余六个方面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互联网过度使用中学生存在家庭功能减弱,不同于互联网正常使用的中学生,不同性别年级互联网过度使用中学生有相似的家庭功能模式。  相似文献   

9.
网络使用特点对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国网络成瘾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特点,探讨网络使用特点对网络成瘾的影响.方法:通过分层整群抽样的方法从全国10个省(市)抽取36000名中小学生被试,采用网络成瘾问卷和自编的人口学资料、中小学生网络使用状况调查表及其相关信息调查表对被试进行施测.结果:①中小学生网络用户网络成瘾总体发生率为6.6%,网络成瘾发生率在不同人口学变量上如性别、年级等有显著差异(P<0.05).②网络成瘾中小学生主要在网吧(45.1%)和家里(37%)上网;上网休闲娱乐(玩游戏、聊天等)的人数最多,占网络成瘾总人数的77.2%;平均每周上网的时间为16.83小时(SD=10.21).③上网地点、上网内容和上网时间是中小学生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P均小于0.001).结论:中小学生在上网地点、内容和时间上的特点是导致网络成瘾的影响因素.  相似文献   

10.
目的调查中学生学习策略应用情况与非智力因素并分析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随机从某中学抽取不同年级的3个班,总共150人作为被试。以《学习策略量表》、《非智力因素量表》以及2009年期中各科总成绩转化来的标准分分析。对被试采取问卷形式并给予指导帮助其完成问卷。结果①初一初二年级的学习策略应用情况没有显著的差异(t=0.433,0.291;P>0.05);②初一初二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表现的非智力因素没有明显的差异(t=0.223,0.552;P>0.05);③学习策略中的复述、精加工、组织、元认知、资源管理和努力策略与非智力因素中的学习责任心等呈正相关(P<0.05);④学习策略3个维度下的组织策略,监控策略与学习成绩有着显著的正相关(t=0.231,0.233;P<0.05)。结论中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应用正确的学习策略,培养自己良好的非智力因素对中学生的学习成就的取得,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1.
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现状的调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究初中生考试焦虑、社会支持的一般状况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方法使用中学生考试焦虑测验问卷、社会支持评定量表对166名初中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初中生大多处于轻度焦虑范围内;②初中生的考试焦虑、社会支持在城乡、年级方面存在显著性差异,而在性别方面差异并不显著;③社会支持各维度与考试焦虑之间的相关不显著。结论社会支持与考试焦虑相关不显著,还需对二者关系进行验证。  相似文献   

12.
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9,自引:6,他引:19  
目的:探讨初中生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运用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及症状自评量表(SCL-90),对699名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与心理健康进行测试,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初中生的自我价值感量表上各因子得分与其在SCL-90自评量表各心理症状得分呈负相关;且各个层面上的高、低自我价值感组的初中生在心理健康量表上的得分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的高低及其不同因子和层面与其心理健康具有显著的负相关,即初中生自我价值感水平越高,其心理症状就越少,心理健康状况越好。  相似文献   

13.
中学生自我价值感特点分析   总被引:22,自引:3,他引:19  
目的:探讨不同性别、不同类型学校中学生及优差自我价值感的特点。方法:对558名不同类型学校(重点、普通、职业中学)的学生,用黄希庭等编制的青少年自我价值感量表进行调查。结果:三所中学的男、女生除了在社会取向的一般自我价值感上有较显显著的差异外(P〈0.05),在自我价值感的其他维度上均无显著差异;重点中学学生在总体自我价值感方面显著地高于普通中学和职业中学的学生(P〈0.001);学生成绩优秀的中  相似文献   

14.
中学生应对方式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中学生应对方式特点及其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方法采用中学生应对方式问卷和中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757名中学生进行调查。结果中学生的应对方式的使用程度依次是解决问题、忍耐、退避、发泄、幻想、求助。根据与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将应对方式分为:积极主动的应对方式(问题解决);中间型应对方式(求助、退避);消极被动的应对方式(发泄、忍耐、幻想)。结论中学生已经形成比较成熟的应对方式,但在应对方式的培养和提高上仍需要指导和帮助。  相似文献   

15.
家庭支持对初中生应对方式的影响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家庭结构、父母教养方式、亲子关系、家庭社会经济地位 ,父母职业和受教育水平、居住环境等均是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重要因素。我们将这些影响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因素加以整合 ,并参考有关儿童社会支持系统理论[1,2 ] ,尝试性地提出家庭支持(familysupport)这一概念 ,并把它界定为父母 (或抚养者 )为了一定教养目的 ,在某种家庭教养氛围下 ,对子女 (或被监护人 )成长过程中所提供的物质、情感和信息方面的帮助、指导。初中生由于身心发展尚未成熟 ,经济未独立 ,因此家庭是他们重要的支持源。家庭支持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支持 ,在初中生成长…  相似文献   

16.
目的考察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状况及民族文化认同的关系。方法采用自编哈尼族青少年学生文化认同问卷和学校适应行为问卷对621名哈尼族中学生施测。结果 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处于中等以上水平,不同家庭住地(F=3.20,P0.05)、年级(χ2=51.10,P0.001)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水平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农村学生的学业适应得分高于乡镇学生(P0.05);县城学生的情绪管理、人际沟通得分均高于乡村学生(P0.01,P0.01);乡镇学生的总问卷分值显著低于县城和农村学生(P均0.05);2数据点折线图显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问卷总均分及5个维度得分,随年级递升呈曲折变化趋势,有升有降;3哈尼族中学生的学校适应与民族文化认同有关,受民族接纳、社会俗约因素的影响,分别具有正向和负向预测效应(P均0.001)。结论哈尼族中学生学校适应受家庭住地、年级的影响,不同维度呈非平衡性发展特点,与民族文化认同存在关联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编制适用于学校教育的中学生自我表达问卷。方法:在综合国内外相关研究的基础上建构中学生自我表达理论模型,进行深度访谈,并据此编制中学生自我表达问卷;然后采用项目分析、探索性因素分析和验证性因素分析形成正式问卷。结果:中学生自我表达问卷共19个项目,由情绪自我表达、学业自我表达、身体自我表达、社会自我表达4个因子构成。各因子及总量表的Cronbachα系数和分半信度分别为0.60~0.84、0.62~0.79。验证性因素分析显示,模型拟合指标χ2/df=2.68,RMSEA=0.047,GFI=0.95,AGFI=0.93,IFI=0.91,CFI=0.91,均符合心理测量学指标。中学生自我表达问卷总分与自我描述问卷总分相关为0.48(P0.01)。结论:该问卷具有良好的信、效度,可用于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目的:了解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初高中学生抑郁症状的现状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方法:选取横断面调查,使用人口学资料自制量表、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和流调中心用抑郁症筛查量表(CES-D)组成调查问卷,对郑州市省级示范中学的1440名中学生进行抑郁症状调查及其与生活事件的关系。结果:中学生存在抑郁症状的检出率为20.03%,其中女生为21.73%,男生为18.55%,抑郁症状情况在性别(χ2=7.049,P0.05)上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初一学生的抑郁症状检出率为18.38%,初二为18.60%,初三为16.40%,高一为19.57%,高二为21.09%,高三为26.96%,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3.145,P0.001);不同抑郁症状情况的学生在人际关系因子、健康适应因子及其他因子上没有显著性差异,在学习压力(F=3.209,P0.05)、受惩罚因子(F=4.958,P0.01)、丧失因子(F=5.150,P0.01)及总分(F=3.755,P0.05)上均具统计学意义。结论:中学生抑郁症状较普遍且发生率较高,学校及社会应给予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心理咨询服务,提高中学生心理健康水平。  相似文献   

19.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探讨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及其与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关系。方法 应用SCL-90对790名中学生和192名教师进行调查和测试。结果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有小部分教师存在轻度不良反应,只有极个别的存在明显的心理健康问题,较多地体现在躯体化和强迫症状两方面,男教师的心理健康状况显著优于女教师;中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存在负相关,其中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两项因子分与学生的SCL-90量表总得分及其各项因子分显著相关。结论 中学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总体良好,中学师生心理健康状况之间呈现不一致的关系,显著地体现在教师的躯体化和抑郁两项因子与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关系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