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大承气汤和小承气汤在煎法上的区别为:小承气汤中大黄、枳实、厚朴三物同煎,大承气汤中先煎枳实、厚朴,后下大黄,最后纳芒硝.关于大黄后下,目前统一的看法是:大黄后下,煎煮时间不长,有利于泻下;若煎煮时间长,则减弱泻下作用.似乎大、小承气汤煎法上的区别在于大黄煎煮时间的长短.笔者认为,二方煎法的区别不在于此,而在于厚朴、枳实煎煮时间的长短.请看《伤寒论》记载: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更煮取二升……”;小承气汤“以水四升,煮取一升二合”,大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五升药液煮至二升所用的时间,小承气汤中大黄煎煮时间为由四升药液煮至一升二合所用的时间,两者相差无几.笔者按《伤寒论》记载进行二方煎煮观察,结论亦是二方中大黄煎煮时间差别不大.这说明,研究大承气汤的泻下效应,更应重视厚朴、枳实的久煎和去滓再煎.  相似文献   

2.
关于大黄的用法,最引人注目的是《伤寒杂病论》大承气汤煎煮法中的“后下”。教材甚至把大黄的后下与否作为大、小承气汤主要鉴别点。为此.我们重温了《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含有大黄的所有经方,略疏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3.
大黄是《伤寒论》大小承气汤中的主要药物。大承气汤攻下作用强,小承气汤攻下作用弱。二方攻下作用强弱的关键,历代许多医家都认为;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大黄的煎煮时间短,因而攻下力大;小承气汤中三物同煎,大黄的煎煮时间长,因而攻下力缓。就大黄而言,其煎煮时间的长短,确实与攻下作用的强  相似文献   

4.
张仲景将大黄广泛用于伤寒、杂病。在《伤寒论》、《金匮要略》中,大黄运用非常广泛,共有32个方剂运用了大黄,随证情变化,有生用、酒洗、去皮之别;有用量大小之不回,煎药有渍之、同下、后下之异。特别是配伍极其精妙,各具特色。本文就《伤寒论》、《金匮要略》方中大黄的配伍方法作一探讨,归纳有以下诸类。 1 攻破合用:桃核承气汤、抵当汤、抵  相似文献   

5.
李明  丁艳亭  陶晓华 《中医杂志》2023,(16):1627-1631
通过梳理相关古籍文献并结合现代研究成果,对宋本《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与抵当汤中大黄“酒洗”的沿革与机理进行探析。认为三承气汤与抵当汤中的大黄在唐代以前均以生品直接使用,在宋本《伤寒论》中开始“酒洗”入方应用。传统观点主张大黄“酒洗”可升提药性、引药入血、缓解苦寒败胃的弊端;现代研究表明,大黄泻下作用的主要成分不溶于酒,而抑制泻下的鞣质可溶于酒,“酒洗”后大黄的泻下作用增强。《伤寒论》中三承气汤与抵当汤所主治的病症急、病情重,其中大黄“酒洗”的目的当在于速下热结。  相似文献   

6.
历代医家均将《伤寒论》中大承气汤、小承气汤、调胃承气汤并称为三承气汤.而从《伤寒论》阳明病篇的"燥气主之"出发研读其相关条文,发现三承气汤证在阳明腑实证的发展上认识尚不完全,现用《温病条辨》中调胃承气汤证对其加以补充,使之并称四承气汤.根据致病机理和临床表现的不同,从"阳明经上,燥气主之"出发对四证进行鉴别诊断,以完善...  相似文献   

7.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主要用于阳明府实证,笔者用治风火牙痛,收效显著。处方:生大黄(后下)、厚朴各10克,枳实、芒硝(冲服)各9克。现举两例如下:  相似文献   

8.
周俊峰 《河北中医》1981,(4):54-54,42
大承气汤是《伤寒论》治阳明腑实证之主方。原量:大黄四两(后下)厚朴八两枳实五枚芒硝三合(冲)。临床上,我往往用:厚朴18克枳实12克芒硝9克大黄12克,用水三茶杯半,先煮枳实、厚朴约15分钟,再入大黄7~8分钟,最后入芒硝数沸即得。有不少诊断为肠梗阻的患者,因不愿手术转请中医。我根据辨证,确属阳明府实证,用大承气汤治愈者颇多,举例如下: 例1:刘××,女,47岁。突然剧烈腹痛,频频呕吐,不能进食,大便闭结无转矢气,疼、吐、胀、闭具备。经西医诊断为肠梗  相似文献   

9.
张仲景在《伤寒杂病论》和《金匮要略》中广泛运用大黄,巧妙配伍。桃核承气汤和下瘀血汤突出大黄下瘀血、血闭,荡瘀逐血之功;鳖甲煎丸、大黄蛰虫丸运用大黄破癥瘕、积聚;大陷胸汤、大陷胸丸、己椒苈黄丸侧重大黄逐留饮作用;三承气汤利用大黄涤荡肠胃、推陈出新;茵陈蒿汤巧用大黄通利水谷;大黄甘草汤调中化食;大黄黄连泻心汤、附子泻心汤用大黄泄热消痞、安和五脏;大黄牡丹汤泻热通腑以清热解毒。张仲景还特别讲究使用大黄时的煎服炮制方法,生用突出泻下之力,多用于攻下,且入汤剂多后下;先煎以减缓泻下作用;渍用亦属后下,较后下作用弱之;酒制大黄以强化活血化瘀之功。  相似文献   

10.
<正> 桃仁承气汤,一般所指的是《伤寒论》桃核承气汤。考桃仁承气汤为名的方剂有四,组成虽均有桃仁,但因配伍有别,故应用亦异,临床应用不可不辨。《伤寒论》桃仁承气汤,原名桃核承气汤。因桃仁即桃核仁,以致后世医家有的称为桃仁承气汤。药物组成:桃仁、大黄、桂枝、  相似文献   

11.
茵陈蒿汤大黄煎法刍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考《伤寒论》茵陈蒿汤大黄煎法,乃“以水一斗二升,先煮茵陈减六升,内二味(栀子大黄),煮取二升”。此与大承气汤“以水一斗,先煮二物(枳实、厚朴),取五升,去渣,内大黄,更煮取二升……”的煎法基本相同,即大黄皆取后下。余认为,这种煎法临床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大承气汤中大黄后下时间对阳明腑实证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选择自2012年3月至2014年1月广东省中西医结合医院消化门诊或住院部的符合纳入标准的阳明腑实证便秘患者150例。按照口服大承气汤大黄后下时间的不同,随机分10 min组,20 min组,30 min组,每组50例,每组均煎煮10 min、20 min、30 min、60 min、90 min。各组给药1次/d,至排出大便通气时止。观察各组用药后肛门排气、排便时间;计算不同大承气汤煎液中各游离、结合、总蒽醌类衍生物的含量。统计分析后下大黄最佳煎煮时间,从而为大承气汤临床提供用药指导。结果:1)大黄后下时间相同,煎煮时间不同会对大承气汤中总蒽醌含量有影响,2)大黄中有效成分的回归方程分别为:芦荟大黄素Y=104 681X-39 806(r=0.999 9);大黄酸Y=54967X-23 089(r=0.999 9);大黄素Y=298 764X-90 874(r=0.999 9);大黄酚Y=188 096X-38 046(r=0.999 9);大黄素甲醚Y=83 997X-28 765(r=0.999 9);3)研究表明,20 min大黄后下,共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中结合蒽醌含量最高,结合蒽醌的泻下效应较强;4)20 min煎煮30 min时,大承气汤排便时间、次数、排气时间以及肛门直肠压力与各时间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承气汤在煎煮20 min后加入大黄后共煎煮30 min的药液中结合蒽醌的含量高于其他后下时间,为其致泻作用提供物质基础,避免了中药煎煮时间过短或过长,防止了不良反应的发生,减轻了患者的痛苦。  相似文献   

13.
<正> 大黄味苦性寒,乃临床上泻热通下之良品,用若得当,可收桴鼓之效。其作用一般认为专于实热病证。然观仲景用大黄组方之意,则不独于此,诸如瘀血、血热、水饮等病,亦每常用之。《伤寒论》与《金匮》两书中,用大黄者即有三十余方。许多著名方剂如三承气汤、大黄牡丹汤等,均是以大黄为主组方的。本文试就仲景对于大黄的临床运用规律,提出加以分析如次: 一、用大黄攻下以荡涤热结凡阳明胃肠实热积滞,大便不通、腹满胀痛,壮热烦渴,神昏谵语等症,仲景每用大黄为主,配芒硝、枳实、厚朴等味攻下以荡涤热  相似文献   

14.
肖雨 《内蒙古中医药》2012,31(3):99-100
目的:优选大承气汤的最佳提取方法。方法:以芦荟大黄素和大黄酸的含量为评价指标,首先对大黄提取时间进行考察,再对整方提取条件(浓度、时间、温度、次数)进行考察。采用HPLC法测定含量。结果:大承气汤最佳提取条件为,加入50%乙醇125ml,在90℃下提取40分钟,共提取三次。大黄后下,在整方中再提取20分钟为佳。结论:大承气汤的最佳提取方法合理可行。  相似文献   

15.
大承气汤出自<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组成.本方为苦寒峻泻之剂,方中大黄苦寒泻热荡实,芒硝咸寒软坚润燥,枳实、厚朴行气导滞,破结除满.仲景组方独具匠心,后人把它总结出适用于痞、满、燥、实具备的阳明腑实证.笔者在学习<伤寒论>的基础上结合临床实践,体会不管是阳明三急下证还是少阴三急下证,大承气汤的主要功效是急下存阴,现略陈管见如下.  相似文献   

16.
1大承气汤治疗感冒高烧不退 本方源于《伤寒论》,由大黄、厚朴、枳实、芒硝四味组成,先煎厚朴、枳实二味,大黄后下微煎,取汁,芒硝溶服。功效:峻下热结。主治:(1)阳明腑实证。大便不通,频转矢气,脘腹痞满,腹痛拒按,按之硬,甚或潮热谵语,手足戢然汗出,舌苔黄粗起刺或发黑燥裂,脉沉实。  相似文献   

17.
三承气汤为大承气汤、小承气汤及调胃承气汤,是张仲景《伤寒论》中的著名效方,也是泻热通腑法的代表方剂。其用药相近,主治相仿,皆具清腑泻热之效。在《伤寒论》阳明实证病篇中论述颇多,太阳、少阴、厥阴病篇亦有提及,是仲景"下法"的典型体现。  相似文献   

18.
对比三承气汤在《伤寒论》和《温病条辨》中应用的异同,总结吴鞠通对三承气汤使用原则的认识。三承气汤出自《伤寒论》,原用于阳明腑实证。吴鞠通在《温病条辨》中运用了大量三承气汤方,不仅完整保留了仲景急下存阴思想,还进一步说明与补充了三承气汤的使用。吴鞠通运用三承气汤方时重视祛邪与扶正同用,主张主证与兼证两者的同步治疗,强调下后顾复胃阴。  相似文献   

19.
仲景设三承气汤为阳明病腑实证立法,专为攻下热实者而设。"承气"之名,取其承顺胃气自上而下之意。由于腑实程度轻重有异,故攻下之方其力亦有大小不同。大、小、调胃三承气汤所用之药不同,其攻下之力亦异。即使如此,在具体运用时,视其病之进退,服药方法及方药剂量又有多少之不同。三承气汤攻下强弱之力甚明,仲景于《伤寒论》中已详论其用。但目前大多只依据三承气汤所用之药而将其与痞、满、燥、实之证相对应,则失去从疾病过程中根据所见之脉证而判断腑实之轻重运用三承气汤及其变化之妙。  相似文献   

20.
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优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优选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方法:采用传统煎药器具砂锅煎煮,以出膏率、结合型蒽醌、柚皮苷、橙皮苷、新橙皮苷、厚朴酚及和厚朴酚含量为指标进行综合评分,考察加水量、浸泡时间、煎煮时间及大黄后下时间等4个因素,采用L9(34)正交试验对大承气汤传统煎煮工艺进行优选。结果:最佳煎煮工艺为加入8倍量水浸泡时间30 min,沸腾后煎煮25min,大黄后下10 min。结论:采用传统煎煮方法建立大承气汤煎煮工艺标准,为提高大承气汤汤剂质量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