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尿激酶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塞出血的预防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春华  陈欣 《护理学杂志》1997,12(4):225-226
急性心肌梗塞(AMI)早期溶栓治疗可使已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救治濒死心肌,有效缩小梗塞面积.改善左室射血功能,降低病死串。但溶栓治疗过程中有可能发生出血等严重并发症。我科1995~1996年应用尿激酶(UK)溶栓治疗AMI10例,现将出血的预防护理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9例.女1例。年龄48~75岁,平均60岁。根据世界卫生组织论断标准,确诊为AMI。其中前侧壁心便1例,前间壁5例,下壁并广泛前壁1例,下壁、广泛前壁、右室梗塞1例,前壁、间壁、下壁、右室梗塞2例。互.2给药方法:本级治疗距发病时间为l~4.sh…  相似文献   

2.
心肌梗塞急诊PTCA的护理配合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0  
王健  张静  席丽丽 《护理学杂志》2000,15(3):154-155
近十几年来 ,冠心病研究进展迅速 ,急性心肌梗塞 ( AMI)的再灌注治疗尤其引人注目 ,它对限制梗塞范围 ,保护心功能及改善临床症状具有重要的意义 ,并得到一致的肯定 [1] 。溶栓治疗和冠状动脉腔内形成术 ( PTCA)是使 AMI冠脉再通的重要方法 ,相比之下 PTCA的临床效果及冠脉再通明显优于溶栓治疗[2 ] 。我科 1 996年 1 1月至 1 999年 4月对 2 0例 AMI患者行急诊 PTCA,其中 1 2例因残余狭窄较大而植入冠脉内支架 ,效果显著 ,现将术中护理配合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AMI患者 2 0例 ,均为男性 ,年龄 33~ 65岁。胸痛发作 6h内入院 ,心…  相似文献   

3.
冠状动脉内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介入性心脏病学的发展 ,直接冠状动脉内溶栓 ( PTCR)拓宽了静脉溶栓的适应证 ,又可直观梗死部位及溶栓后再通情况[1] 。鉴此 ,我科 1 999年8月至 2 0 0 0年 5月对 1 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行PTCR。获得良好临床效果。护理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 .1 一般资料1 8例中 ,男 1 4例、女 4例 ,年龄 45~ 71岁。发病 1~ 6h入院 ,均有持续而剧烈心绞痛 ,使用硝酸酯类药物效果不佳。心电图示典型心肌梗死波形( ST段弓背抬高 ,T波倒置 ) ,冠状动脉造影示梗死相关动脉前降支 1 0例 ,右冠状动脉 7例 ,回旋支 1例 ,血管完全闭塞 ,血流 Ti Mi 0…  相似文献   

4.
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的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急性肠系膜缺血性疾病(AMI)的早期诊断及手术时机。方法:对收治的21例AMI患者的临床特征、外科诊断治疗方法及预后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1例中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确诊5例, 螺旋CT检查确诊11例, 血管造影确诊2例, 术中确诊3例。经全身溶栓抗凝保守治疗痊愈1例, 经导管溶栓抗凝治疗痊愈1例, 经术中Fogarty导管取栓溶栓后完全恢复3例, 经导管取栓溶栓后行小肠部分切除8例, 行“second look”手术2例, 再次手术时均行部分肠切除;行小肠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发生短肠综合征3例, 死亡3例。结论:影像学检查是诊断AMI的主要方法, 根据病情变化选用适当的治疗方法、对有手术指征者严格把握手术时机是获得早期诊断和良好治疗效果的关键。  相似文献   

5.
目的:总结分析了99年9月至99年11月激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3例的临床经验。资料及方法:3例冠心病患者均为不稳定性心绞痛,有阵旧性心肌梗塞1例,3例均合并Ⅱ期高血压病。超声心动图左室射血分数在0.57~0.62之间,FS 0.28~0.30。经心肌核素扫描99~M(Ti—MiBi)及心电图检查均提示前壁及下壁缺血。在全麻下经左胸前外侧第5肋间进胸,显露左心室壁,采用高功率二氧化碳激光打孔器(梅曼公司HL-100型)在左室缺血区域打孔8~14个。结果:3例病人术后2周全部康复出院,术后无心律失常,无心衰及心肌梗塞,术后心绞痛症状均全部缓解,一般体力活动不受限制。结论:激光血运重建术治疗冠心病是安全、有效的,对于国人由于冠状动脉血管纤细,激光血远重建术适应证可适当放宽。  相似文献   

6.
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心病多支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的可行性.方法2005年6月~9月,我院采用胸骨正中切口非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同期房间隔缺损封堵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4例,其中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3例,右冠状动脉起自肺动脉1例.结果4例手术均成功,手术时间40~80 min,术后24 h胸腔引流量150~300 ml.术中、术后均无并发症.术毕经超声即时测量冠状动脉旁路流量15~40 ml/min,搏动指数1.5~3.0.住院时间8~12 d,平均10 d.4例术后随访2~5个月,超声心动图示未见残余分流.结论杂交(hybrid)手术治疗冠状动脉病变合并房间隔缺损安全可行.  相似文献   

7.
髂股静脉狭窄伴血栓形成介入治疗53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探讨髂股静脉狭窄伴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deepvenousthrombosis,DVT)介入治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 5 3例髂股静脉狭窄伴DVT随机分为 5组。A组 :11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采用血栓消融器 (AmplatzThrombectomyDevice,ATD)浸软溶栓或流变溶栓导管 (OASIS)溶栓加静脉药物溶栓 ;B组 :9例 ,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后用导引导管抽吸血栓加静脉药物溶栓 ;C组 :13例 ,单纯经股动脉药物溶栓 ;D组 :8例 ,单纯经静脉药物溶栓 ;E组 :12例 ,单纯经足背静脉药物溶栓。其中 17例髂股静脉狭窄采用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治疗。结果 5 3例中治愈 2 6例 (49 0 % ) ,显效 2 1例 (39 6 % ) ,改善 3例 (5 7% ) ,无效 3例 (5 7% )。 17例髂股静脉狭窄术后造影示复通率80 %以上。溶栓过程中出现并发症 3例 (5 7% ) ,经处理后均恢复正常。结论髂股静脉狭窄伴DVT采用机械除栓及导管药物溶栓结合腔内血管成形治疗疗效直接肯定 ,安全性高 ,下腔静脉滤器可有效地预防致死性肺动脉栓塞。  相似文献   

8.
12例老年AMI晚发心源性猝死的临床分析及护理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猝死是老年冠心病患者常见的死亡原因,急性心肌梗塞(AMI)2周后发生的心源性猝死属晚发性心源性猝死(DeiayedCardiacSuddenDeathDCSD),其发生原因及预防措施与AMI早期心源性猝死不同。我科1989年5月至1995年4月收治12例DCSD,对其临床特点进行了分析,探讨其猝死因素及护理特点。1临床资料12例中男10例,女2例,年龄60~80岁,平均675岁。梗塞部位:广泛前壁5例,下壁2例,前间壁显例,前壁加下壁3例,高侧壁1例。2猝死因素2.1并发症:本组并发心衰3例,心源性休克3例(其中2例最初表现为心衰),室壁癌1例,肺部感染1例,梗…  相似文献   

9.
左冠状动脉主干严重狭窄者心肌缺血严重 ,一旦出现严重心绞痛或 /和急性心肌梗死可突然死亡 [1 ]。 1999年 1月~2 0 0 0年 11月 ,我们为 9例患者行急诊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 ,取得了满意的临床效果。1 临床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 9例 ,男 7例 ,女 2例 ;年龄 5 6~ 70岁 ,平均年龄 6 3.2岁 ;体重 6 0~ 75 kg,平均体重 71kg。所有患者均诊断为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 (冠心病 ) ,按 WHO诊断标准 ,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 (AMI) 4例 ,均为广泛前壁AMI。有高血压病史 5例 ,糖尿病史 1例 ,脑出血史 1例 ,上消化道出血史 1例…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于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安全性。方法对486例AMI患者(包括108例非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和378例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行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回顾分析术中和术后1周内的并发症。结果所有486例患者中,无复流4例(4/486,0.82%),慢血流6例(6/486,1.23%),冠状动脉破裂2例(2/486,0.41%),急性血栓形成3例(3/486,0.62%),冠状动脉内夹层1例(1/486,0.21%),支架脱落3例(3/486,0.62%),死亡6例(6/486,1.23%)。结论延迟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AMI并发症发生率相对较低,适于基层医院开展。  相似文献   

11.
尹瑞娟 《中国美容医学》2012,21(14):581-582
目的:探讨冠心病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方法:对收住急诊病房35例确诊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采用重组链激酶(思凯通)静脉溶栓治疗,溶栓后由护理人员密切观察患者的症状、体征、心电图及心理等方面的变化,并进行必要的急救处理。结果:患者存在焦虑情绪的30例,护理人员发现的血压下降5例,心律失常3例,室颤1例,出血1例,均被护理人员发现并及时通知医生抢救,均抢救成功。结论: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静脉溶栓术后加强患者的生命体征、病情变化、并发症的观察、抢救及护理,对患者病情的转归是至关重要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经抽吸导管途径冠状动脉内给予替罗非班治疗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EAMI)患者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PCI)中无复流现象的疗效。方法收集STEAMI接受PPCI治疗且术中发生无复流现象患者48例,均接受血栓抽吸治疗后冠状动脉内注入替罗非班,根据不同给药途径分为抽吸导管组(n=23)和指引导管组(n=25),比较两组PPCI手术结束时心肌梗死溶栓验(TIMI)试血流分级、心肌组织灌注(TMPG)分级、PPCI手术时间、术后2h心电图ST段回落比例、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等指标的差异。结果抽吸导管组和指引导管组术后TIMI 3级血流百分率、TMPG 3级百分率、心电图ST段回落≥50%百分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PPCI手术时间、术后7天左心室射血分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在STEAMI患者PPCI术中出现无复流现象后经抽吸导管冠状动脉内注射替罗非班联合血栓抽吸治疗效果优于传统经指引导管给药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nous thrombosis)介入溶栓治疗的疗效。方法 2012年2月~2014年10月101例DVT可回收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后经腘静脉顺行穿刺,置入溶栓导管,经溶栓导管尿激酶进行溶栓,通过溶栓导管造影了解血栓溶解情况,决定溶栓时间及尿激酶剂量。结果术后1周溶栓效果Ⅰ级87例(87/101,86.1%),Ⅱ级8例(8/101,8.0%),Ⅲ级6例(6/101,5.9%);痊愈80例(80/101,79.2%),有效21例(21/101,20.8%)。术后2周溶栓效果Ⅰ级95例(95/101,94.1%),Ⅱ级6例(6/101,5.9%);痊愈90例(90/101,89.1%),有效11例(11/101,10.9%)。5例复发2~3次,其中出院后1个月内3例复发,1~2个月内3例复发(1例第2次复发),2~3个月复发3例(1例第2次复发),3~6个月复发3例(2例第2次复发,1例第3次复发),以上5例考虑为易栓症,每次溶栓后治愈,长期口服华法林,并坚持定期门诊复查。截止2014年10月,101例随访3~30个月,平均10.7月,均未见支架移位、支架内血栓形成、狭窄、闭塞等。结论介入溶栓治疗具有有效预防肺栓塞、创伤小、痊愈快、卧床时间短及血栓后遗症明显减少等优点。  相似文献   

14.
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与治疗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Hou SC  Zhang ZK  Hu B  Li T  Chen H  Wang Y 《中华外科杂志》2003,41(10):753-756
目的 探讨开胸术后并发急性肺动脉血栓栓塞(PTE)的诊断与治疗方法。方法分析2001年1月~2002年6月间诊治的5例胸部肿瘤开胸术后并发PTE病例的临床资料。结果5例患者于术后72~168h出现突发憋气、胸痛、心悸等症状,查体为呼吸急促、血压下降、心动过速。经多普勒超声心动图、螺旋CT肺动脉造影检查明确FIE诊断。3例于确诊当日行肺动脉介入破碎、吸出血栓及溶栓治疗,1例行全身溶栓治疗。行溶栓治疗的4例痊愈,无胸腔出血、伤口渗血等并发症,无复发。1例未能行溶栓治疗即猝死。结论胸部肿瘤开胸术后患者是PTE的高发人群。PTE诊断以影像学检查为主。开胸术后PTE患者采用溶栓治疗应谨慎,并尽可能应用肺动脉介入治疗,经导管破碎、吸出血栓加局部溶栓。  相似文献   

15.
导管血栓抽吸联合冠状动脉支架植入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冠状动脉内血栓是影响急性心肌梗死(AMI)介入治疗效果的重要因素,本研究通过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并联合球囊成型及支架植入术治疗AMI,评价其安全性、有效性。方法进行急诊PCI的AMI患者共52例,对其中20例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然后进行球囊扩张及支架植入治疗。术后造影观察冠状动脉扩张效果及梗死相关血管血流及心肌灌注等情况。结果抽吸组即刻血栓消失16例,血栓减少4例。和未抽吸组比较梗死部位前向血流由术前TI-MI 0级(无血流)均达到TIMI 3级(正常血流),术中及术后无严重并发症。而未抽吸组术后前向血流TIMI 1级(血流严重受损)1例(占3.1%),2级(正常血流但较慢)9例(占28.1%),3级22例(占68.8%),二者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经导管进行冠状动脉内血栓抽吸,是治疗冠状动脉狭窄合并血栓病变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并可提高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成功率及减少无再流等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目的总结腔静脉滤器(IVCF)联合导管接触性溶栓(CDT)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合并肺栓塞(PE)的临床经验。方法 2008年9月~2012年9月,我科共收治60例下腔静脉和(或)下肢DVT患者,均经CT血管造影确诊,均行IVCF置入并置管溶栓,其中2例为永久性滤器,25例为临时性滤器,33例为可回收滤器。经大隐静脉穿刺置管50例,经腘静脉或小隐静脉穿刺5例,经胫后静脉穿刺4例,足背静脉穿刺1例。术后经溶栓导管泵入肝素和尿激酶,12例Cockett综合征患者行髂静脉血管成形术(PTA)。结果术后2~4(平均3)天,患肢肿胀开始减轻,患肢大腿(髌上15cm或14cm)较对侧粗(3±2.1)cm,小腿(髌下15cm或14cm)较对侧粗(2±1.2)cm。溶栓时间为5~9天,尿激酶总量150万~1000万U,平均772万U。1例合并红斑狼疮患者因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无严重出血事件发生。3例可回收滤器未取出,滤器取出率为91%。髂静脉PTA后通畅率50%。结论急性下肢DVT患者血栓位置高、病情危重,如果患者没有抗凝和溶栓禁忌证,行IVCF置入并CDT治疗效果好,Cockett综合征PTA术远期疗效尚需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4,他引:0  
急性心肌梗死(AMI)作为冠心病中最危重的临床类型,是造成患者死亡的主要原因。随着溶栓治疗,经皮腔内冠状动脉成型术(PTCA)、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激光血运重建术(TMR)等方法的广泛应用,AMI的急性期病死率有所降低,但患者的远期病死率并未下降。上述治疗方法,虽能使闭塞血管再通,改善心肌缺血,缓解心衰症状,却无法替代坏死心肌的收缩功能。原因在于受损心肌为纤维组织瘢痕所修复,具有  相似文献   

18.
门静脉和肠系膜上静脉血栓形成的介入治疗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评价介入技术治疗门静脉 (PV)和肠系膜上静脉 (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性和效果。方法对 6例诊断为PV和SMV血栓形成的患者进行了经颈静脉途径经肝穿刺门静脉 (TIPS)介入治疗。经TIPS途径穿刺PV分支成功后插入导管做PV SMV造影 ,然后用 8F导管抽吸血栓 ,同时用“J”形导丝和猪尾形导管捣碎血栓 ,间断将尿激酶 (UK)经多侧孔导管注入PV和SMV。清除大部分血栓后 ,保留多侧孔导管至SMV内持续溶栓 3~ 13d。结果 6例治疗均成功 ,1例术后 12d死于腹腔脓肿。随访 4个月至 3年 ,5例健在 ,Doppler超声波复查显示PV和SV血流通畅 ,无血栓复发。结论经TIPS途径介入技术 ,包括用导管抽吸、捣碎血栓和局部溶栓治疗 ,是治疗急性症状性PV和SMV血栓形成的安全、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9.
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对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溶栓后即刻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方法 采用回顾性分析首次AMI患者94例,发病时间均在12h以内。36例接受溶栓联合PCI治疗,58例接受直接PCI治疗,并于PCI术后1周行核素心肌灌注显像测定心肌梗死面积,了解二者对AMI患者心肌梗死面积的影响。结果 两组患者自发病至PCI时间比较无明显差异;首次冠状动脉造影显示:溶栓后即刻PCI组PCI术前梗死相关动脉TIMI 3级血流者明显较直接PCI组多;溶栓后即刻PCI组介入治疗成功率高,且术后TIMI 3级血流者多于直接PCI治疗组;PCI术后1周时溶栓后即刻PCI组心肌梗死面积明显小于直接PCI组;两组比较出血并发症发生率无明显差异。结论溶栓后即刻PCI治疗急性心肌梗死安全有效,早期再通率高,心肌梗死面积小,更有利于保护心室功能,且不增加出血并发症。  相似文献   

20.
随着平均寿命延长,冠状动脉硬化性心脏病(简称冠心病)日益增多,由多种原因引起的心肌缺血致心肌梗塞(MI)或再梗塞(RMI)也相应增加。近20年来,许多作者观察发现:一般外科病人术后MI发生率为0.1~0.7%,病死率15~30%,而新近(3月内)MI病人于麻醉、术后MI复发率为5.2~8%,病死率却高达54~92%,因而可见,这类病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