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讨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并发后囊混浊的有效治疗。方法:对39例42例眼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并发后囊混浊,应用Nd-YAG激光进行混浊的后囊膜切开。  相似文献   

2.
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激光治疗的时机和疗效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目的:观察激光治疗儿童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的114例患儿120只眼的疗效.方法:当术后出现后囊混浊时应尽早采用激光治疗.在有知觉状态下,争取患儿最大限度地配合.术前用短效弱散瞳药适度扩瞳,并在中心部激穿1个直径为4mm左右的透明孔,以满足通过眼内的光线.从低能量开始(0.4MJ),视个体反应递增,每次治疗总量为20~30MJ.结果:120只眼视力均恢复至发生后囊混浊前的最佳水平,矫正视力0.1~0.4者58只眼,0.5~0.8者54只眼,1.0者8只眼.90%的患儿一次激射成功.利用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发现人工晶体明显损伤.结论:激光可有效切割混浊的后囊膜,提高患眼视功能,再辅以弱视治疗,对患儿的视功能重建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后囊混浊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严重者往往导致患者视力重复下降。本文对167眼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发生的34眼后囊混浊作临床观察分析,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本组收集1995~1998年施行的白内障囊外摘除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167眼,男性104眼,女性63眼,年龄18~82岁。其中老年性白内障121眼,外伤性白内障27眼,并发性白内障12眼,合并糖尿病性白内障7眼。在术后3~12月复查视力、裂隙灯显微镜及检眼镜检查。1.2 后囊混浊分级标准 按Odrich评分法记录后囊混浊情况,即0级:后囊无混浊;1级:后囊轻度…  相似文献   

4.
晶体后囊破损及无后囊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瑞  栾洁  刘瑶 《现代医学》2002,30(6):378-379
目的 观察悬吊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在后囊严重破损及无后囊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 观察分析15例(15只眼)悬吊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及18例(20只眼)常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3个月,分别观察患者术后出院时视力及术后3个月视力恢复情况。结果 悬吊式后房型人工晶体患者视力改善明显,术后出院时6只眼视力≥0.3(40.0%),术后3个月14只眼(失访1例)视务均>0.3。3个月后的视力恢复情况与随机抽取的同期17例(19只眼)(失访1例),常规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后的视力恢复情况进行比较,二者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 在后囊严重破损及无后囊患者,悬吊术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术可以发明改善患者的视力。  相似文献   

5.
近年来,我们采用Nd:YAG激光治疗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后囊混浊88例(96只眼),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资料88例(96只眼)均为我科门诊患者。其中男性58例,女性30例,年龄由9岁至84岁,发现后囊混浊时间为术后1个月至3年不等。后房型人工晶...  相似文献   

6.
7.
目的:对不同生物材料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方法: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获得1990年1月至2002年12月发表的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相关文献.按照入选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meta分析.对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取摘录,并根据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合并分析.以相对危险度(RR)判定对后囊混浊的预防效果,并根据异质性分析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结果:有9篇论文的1 021例白内障患者纳入meta分析.聚丙烯酸、硅凝胶、水凝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RR分别为0.12(95%CI[0.05,0.26])、0.44(95%CI[0.30,0.64])、1.96(95%CI[0.65,5.91]),硅凝胶、水凝胶与聚丙烯酸的RR分别为1.34(95%CI[0.62,2.89])、3.89(95%CI[1.70,8.90]),水凝胶与硅凝胶的RR为4.73(95%CI[1.57,14.32]).结论:硅凝胶和聚丙烯酸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囊膜组织相容性、很强的粘连趋势、良好的光学设计,可以预防和减少后囊混浊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治疗外伤性白内障更有效方法。方法:对外伤性白内障伴虹膜缺损、移位、不可逆散瞳及后囊破裂的患者施行非缝线固定的人工晶体植入术,同时对伴球内异物及青光眼分期或同期手术。结果:62眼均顺利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随访6-62个月,术后视力0.1-1.2,>0.5者33例(53.22%),术后无严重并发症。结论:严格掌握适应症,利用残余组织支撑人工晶体,无需缝线固定,可避免因缝合固定所致的并发症。  相似文献   

9.
后囊混浊(posterior capsule opaeifieation,PCO)是白内障术后远期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PCO的影响因素较多且复杂。  相似文献   

10.
探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手术中不放液治疗裂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手术适应证及疗效。方法对78例(80眼)RRD采用视网膜裂孔冷凝,巩膜环扎,外加压,术中不放液的手术方法,并对治疗结果进行分析。结果:80眼RRD一次手术成功率为93.8%,视网膜下液在术后1-2d吸收为51.3%,3-7d吸收为35%,术后视力明显提高。  相似文献   

11.
龙开荣 《海南医学》2008,19(3):14-16
目的探讨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二期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的手术方法和临床效果。方法对31例(31眼)因外伤和白内障囊外摘除手术导致后囊缺损,未一期植入人工晶状体眼,根据不同情况,施行单纯睫状沟植入,或睫状沟缝线固定植入进行后房型人工晶体二期植入术。术后随访3~24月。结果19例(61.29%)直接睫状沟内植入,7例(22.58%)双襻缝线固定法植入,5例(16.13%)为单襻缝线固定,术后裸眼视力=0.3者23例(74.19%),=0.1者29例(93.55%),瞳孔圆者26例(83.87%),人工晶体位正者29例(93.55%),无一例出现晶状体脱位、视网膜脱离等严重并发症。结论二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是矫正后囊缺损的无晶状体眼视力的有效方法,手术方式的正确选择,熟练的手术技巧和粘弹剂的使用是保证其术后效果,减少术中、术后并发症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的方法及手术效果。方法对26例后囊膜缺损的无晶体眼施行巩膜睫状沟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结果随访时间1—25个月。术后视力明显提高,矫正视力优于术后裸眼视力,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缝线固定术作为无后囊膜的人工晶体植入方式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前,现代白内障囊外摘除和后房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在我国普遍开展并获成功,本文复习自1995年以来我市施行此种手术870例中遇见的各种并发症,介绍其防治的方法,希望对眼科医生有所帮助,在实际操作中减少或避免这些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对16例32眼高度近视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观察手术前后图形视觉诱发电位(P-VEP)、立体视觉的改变,从客观角度研究该手术的有效性。[方法]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近3年收治并行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并能按时随访的高度近视16例32眼,术前及术后1个月均行P-VEP、立体视觉检查,比较观测P100的波幅、潜时及波形和远近立体视觉。[结果]术前波幅(3.201±0.899)μV,潜时(126.116±4.096)ms,术后波幅(6.355±1.327)μV,潜时(114.516±7.085)ms。与术前相比,术后P100的波幅上升、潜时缩短、远近立体视觉的增加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有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的手术方法及疗效。方法:观察22例(23眼)手术结果随访1—12个月。结果:术后视力≥0.5者72%。并发症主要为人工晶体偏心和倾斜。结论:后房型人工晶体双襻缝线固定术,对于无后囊膜或后囊膜破裂者是一种可行有效的术式。  相似文献   

16.
马莉莉 《实用全科医学》2014,(10):1667-1668
目的探讨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矫正高度近视的术前、术中、术后的护理方法。方法对2011年1月1日—2013年10月1日的43例(86只眼)高度近视患者,行后房型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手术前后检测患眼的视力、眼压、屈光状态等,检眼镜观察眼底情况,裂隙灯观察角膜、瞳孔、透明晶状体以及术后人工晶体情况,对手术前后的护理过程、方法进行总结回顾。结果 86只眼均在表面麻醉下植入STAAR公司生产的人工晶体(ICL),所有手术均由同一有丰富经验的术者完成,患者能密切配合手术,术前最佳矫正视力:0.4~1.0(0.69±0.27),术后裸眼视力0.4~1.5(1.08±0.28),术后裸眼视力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所有患者对术后视力效果表示满意,并无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术后密切观察术眼病情变化,并及时发现和正确处理术后的并发症,以及有效的心理护理和手术前后护理都有助于提高手术成功率。对有晶体眼人工晶体植入术治疗的患者进行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有效地提高患者的视力矫正程度。  相似文献   

17.
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中后囊破裂的原因,评价术中后囊破裂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的疗效。方法对239例施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摘除术,术中后囊破裂48例,45例行Ⅰ期后房型人工晶体植入,3例(3只眼)改行Ⅰ期前房型人工晶体植入。结论术中后囊破裂的患者,利用残留的前后囊作为支撑,仍可Ⅰ期植入后房型人工晶体。  相似文献   

18.
目的评价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30mm)的高度近视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1例(54只眼)轴性高度近视白内障施行巩膜隧道切口手法碎核,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平均眼轴长(31.35±1.20)mm(30.04~35.12mm),平均人工晶状体屈光度(4.03±2.92)D(-4~+8D)。结果术后最佳视力(含矫正):术后1d≥0.3者占35.2%,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48.1%、59.3%及64.8%;其中术后第1天≥0.5者占13.0%,术后1周、1个月及3个月分别为31.5%、42.6%及46.3%。结论通过小切口行手法碎核及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治疗眼轴极长的高度近视白内障,具有术后视力恢复快、屈光状态稳定等优点。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并设计无晶状体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 方法:以Gullstrand(1号)模型眼及标准人工晶状体眼部分数据为基础进行数理推导,导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模型眼的理论参数. 结果:设计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 结论:无晶状体植入后房型人工晶状体1号与2号模型眼,为研究无晶状体植入人工晶状体后的光学系统提供了基本参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