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脾胃病患者胃阻抗图与中医证型关系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探讨脾胃病患者证型与胃阻抗图改变的关系。方法对112例脾胃病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和胃阻抗测定。结果87.5%的患者出现胃阻抗异常,其中胃律紊乱占50%,胃动过缓占41.07%,胃动过速占4.46%,胃律紊乱中肝胃不和占66.07%,明显高于脾虚证33.93%;而胃动过缓中,脾虚证占63.04%,又明显高于肝胃不和占36.95%,两项比较,P<0.01。结论肝胃不和型及脾虚型患者的胃阻抗异常特点存在明显差异,胃律紊乱主要出现在肝胃不和型,胃动过缓以脾虚型为多见。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肝癌中医辨证分型与肿瘤标志物、临床病理参数、肝功能Child分级、靛青吲哚绿清除试验(ICGR15)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125例肝癌患者治疗情况,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气血瘀滞型、湿热蕴结型、肝肾阴虚型,检测各证型血液甲胎蛋白(AFP)、α-L岩藻汤糖(AFU)、肿瘤特异生长因子(TSGF)、乙肝病毒感染(HBV)、肝功能Child分级、ICGRl5、临床病理参数之间的差异。结果:肝肾阴虚型患者肿瘤大小、数目、包膜、肝外转移和脾亢明显较肝郁脾虚严重(P〈0.05),气血瘀滞型、湿热蕴结型门静脉高压和脾亢发生率则高于肝郁脾虚型(P〈0.05)。4种辨证分型中肝功能Child分级和ICGR15变化最为明显,随辨证分型演进而变差,肝郁脾虚型肝脏储备功能较好,肝肾阴虚型最差。而ICGR15其他3型与肝肾阴虚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温热蕴结型HBV感染率明显高于其他3型(P〈0.05)。AFP、AFU、TSGF等肿瘤标志物在各种辨证分型中变化不明显(P〉0.05)。结论:肝癌的中医辨证分型与AFP、AFU、TSGF等肿瘤标志物关系不大,与肝功能Child分级、ICGR15密切相关,与肿瘤大小、数目、脾亢有关,而且随着病程演进而变化。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吞酸证患者食管动力的病理变化及中医证型特点。方法:将72例患者吞酸证进行辨证分型,有61例作食管3小时pH监测,43例作食管压力测定。结果:实证肝胃不和型的胃食管反流程度大于虚实夹杂证的肝郁脾虚型。食管动力异常以低动力出现率最高;高动力出现率最低,且都出现在肝胃不和型;动力不协调主要出现在有脾虚的证型。结论:反流程度可能是衡量吞酸证邪实轻重的指标之一;脾虚可能是动力不协调产生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通过观察59例慢性胃炎发现,肝胃不和型病人血中IgG,IgM明显高于脾胃虚弱型(P<0.01),脾虚气滞型介于两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采用疏肝和胃法,补气健脾、升清降浊法,及健脾行气、和胃止痛法对以上三型病人进行辨证施治,总有效率为91.52%。  相似文献   

5.
中医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脾虚型)87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刘新发  潘利忠 《新中医》2006,38(5):34-35
目的:观察中医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脾虚型)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7例患者按中医辨证,分为肝郁脾虚型、脾肾两虚型、心脾两虚型、脾虚血瘀型4型,分别治以相应方药。结果:总有效率为86.21%,临床痊愈率为35.63%。结论:中医治疗慢性精神分裂症(脾虚型)疗效确切。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与幽门螺杆菌及中医证型的关系。方法:将200例经胃镜、病理诊断为肠化型萎缩性胃炎的病例,按中医辨证分为脾胃湿热、脾胃虚弱、肝胃不和、胃阴不足、胃络瘀血证型,同时观察患者性别、年龄、胃黏膜萎缩程度、有无局部淋巴增生和幽门螺杆菌(Hp)感染情况。结果: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各中医证型的百分比依次为脾胃湿热证42.50%,脾胃虚弱证29.50%,肝胃不和证21.00%,胃络瘀血证4.00%,胃阴不足证3.00%;其中脾胃湿热证胃黏膜中、重度萎缩显著高于轻度萎缩(P〈0.05);各证型Hp检出率显示,脾胃湿热证、脾胃虚热证、肝胃不和证,分别为56.47%、52.54%、30.9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肝胃不和证3种证型间有显著性差异即(X^2=7.65,P〈0.05),脾胃湿热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显著高于肝胃不和证患者(P〈0.05);脾胃湿热证与脾胃虚弱证患者Hp检出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肠化型慢性萎缩性胃炎以脾胃湿热证最多见。  相似文献   

7.
阎蔚  刘敏  徐光华 《新中医》2006,38(6):42-43
目的:观察中医辨证分型治疗脂肪肝对患者体重指数(BMI)、腰臀围比(WHR)及血糖、血脂水平的影响。方法:将96例脂肪肝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5型,分别采用疏肝解郁、健脾化痰、清热利湿、行气活血、滋阴清肝法治疗,疗程为8周。观察治疗前后BMI、WHR、血脂水平、空腹血糖(FBG)及餐后2小时血糖(P2BG)等指标的变化。结果:在中医证型分布中以脾虚痰湿型最多(占47.9%),其次为湿热蕴结型(21.9%)、肝郁气结型(16.7%),最少为阴虚肝郁型(5.2%)。治疗前脾虚痰湿型除HDL—C、FBG外,LDL—C、TC、TG、P2BG、BMI、WHR与其他证型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治疗后除各型LDL—C、TC外,肝郁气结型、阴虚肝郁型TG,湿热蕴结型、脾虚痰湿型TG、BMI、WHR,脾虚痰湿型P2BG均有所改善,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或非常显著性意义(P〈0.05,P〈0.01)。结论:脂肪肝以脾虚痰湿型最为多见,其血脂水平、体重指数、腰臀围比及餐后2小时血糖最高,但治疗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8.
[摘要]目的:通过对广东省粤东、粤西、粤北及珠三角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中医证候进行流行病学调研,探讨血脂异常的中医证候分布规律。方法:采用临床流行病学的方法,记录857例血脂异常患者的血脂水平、中医症状、舌象、脉象等临床资料,并对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肝郁脾虚、肝肾阴虚、脾肾两虚、阴虚阳亢、痰瘀内阻为血脂异常患者的5个常见证型,以肝郁脾虚证最为常见(310例,占36.17%)。肝郁脾虚组总胆固醇(TC)高于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以及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郁脾虚组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于脾肾两虚组、其他证型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痰瘀内阻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于肝肾阴虚组、脾肾两虚组、阴虚阳亢组,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肝郁脾虚证是广东地区血脂异常患者的最常见证候。  相似文献   

9.
48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患者中医证型相关因素分析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罗日永  邝卫红 《新中医》1997,29(12):13-15
对485例功能性消化不良(FD)病人的证型规律进行了探讨。FD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疾病症状群,其主要病因为情志不畅和饮食不节,导致肝胃郁热、肝胃不和、肝郁脾虚、脾胃亏虚等不同证型表明。FD的中医证型与患者性别无明显相关性;随着年龄增长,脾虚证及肝胃郁热证呈上升趋势;Hp感染者较少表现为虚证;FD西医分型与中医证型之间存在一定相关性;不同证型患者胃电谱有规律性变化;而尚未发现氧基相关参数与中医证型的联系  相似文献   

10.
原发性肝癌中医证型与彩超检查相关性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沈嫱  陈群  张玉锋 《新中医》2006,38(9):22-23
目的:利用彩色多谱勒(CDFI)对中医不同证型原发性肝癌(HCC)患者血流变化进行分析,为中医证候研究提供客观量化指标。方法:将114例HCC患者根据中医辨证分为脾虚肝郁型、气滞血瘀型、湿热蕴结型、湿瘀搏结型、肝肾阴虚型,利用CDFI观察肝固有动脉收缩期最大血流速度(Vmax)、阻力指数(RI)及门静脉每分钟血流量(Q)。结果:肝固有动脉Vmax临床Ⅱ、Ⅲ期与对照组比较,Ⅲ期与Ⅰ期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门静脉QⅡ期显著增多,与对照组、Ⅰ期、Ⅲ期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中医不同证型中湿瘀搏结型Vmax显著增高,与对照组及脾虚肝郁型比较,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其次为气滞血瘀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气滞血瘀型门静脉Q增多,与对照组及湿瘀搏结型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肝固有动脉RI值临床分期、中医不同证型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CDFI不仅可对HCC进行诊断,且可对中医不同证型HCC患者进行血流动力学分析,为中医证候的研究提供客观量化指标。  相似文献   

11.
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草酸铵对僵蚕抗凝作用的影响。方法:以凝血酶时间(TT)为指标,用添加法比较不同浓度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和凝胶分离液抗凝作用的影响。结果:添加草酸铵浓度在1.8~21.3mg/ml范围内,对固形物含量15.8~31.6mg/ml的提取液和14.6~29.1mg/ml的凝胶分离液的TT值增加成正相关。结论:草酸铵对僵蚕提取液、凝胶分离样品的抗凝作用均有增强作用,随提取液浓度降低影响增大,而随凝胶分离液浓度增大影响增大。  相似文献   

12.
从中医角度探讨“软系”疗法的科学性,探求“软系”疗法疗效显著的原因。  相似文献   

13.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4.
中医药治疗黄褐斑现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1995-2001年中药内治、外治疗法及针灸治疗黄褐斑的特色和优势。  相似文献   

15.
大黄素对急性胰腺炎胰腺组织TGFβ1表达的影响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通过分析中药大黄素对大鼠急性胰腺炎治疗前后胰腺组织细胞转化因子β1(TGFβ1)的表达、DNA合成及总蛋白含量的影响,从胰腺再生角度探讨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方法以雨蛙肽(caerulein)腹腔注射诱导大鼠急性胰腺炎模型,并于大黄素治疗前后6、24、48、72及96h处死大鼠。同时应用RT-PCR技术检测治疗前后胰腺组织TGFβ1mRNA表达,同位素体外掺入法测定胰腺组织DNA合成以及Lowry′s法测定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结果大黄素治疗后血清淀粉酶显著下降。正常胰腺组织、胰腺炎诱导后6h未见TGFβ1mRNA表达。TGFβ124h后出现表达,72h时达高峰。大黄素治疗后6h即可检测到TGFβ1mRNA表达,且24、48h时表达均较非治疗组显著增强,并于48h时达最大值。同时胰腺炎诱导后72h,胰腺组织DNA合成显著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DNA合成明显增加,胰腺炎诱导后48h胰腺组织总蛋白含量下降,大黄素治疗后96h显著增加。结论大黄素治疗急性胰腺炎的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诱导细胞因子TGFβ1基因表达增强,调控细胞增殖和分化,刺激多种细胞外基质成分合成,增加胰组织DNA合成和蛋白含量,参与胰腺细胞修复、再塑过程。  相似文献   

16.
蛇床子素抗凝血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蛇床子素的抗凝血作用。方法:通过测定小鼠凝血时间(CT)、大鼠的凝血酶原时间(PT)和优球蛋白溶解时间(ELT),观测蛇床子素的抗凝作用。结果:蛇床子素能显著处长CT、PT,缩短ELT。结论:蛇床子素具有明确的抗凝血作用。  相似文献   

17.
 采用微量微生物法对丁胺卡那霉素(AMK)单用及AMK与苯唑青霉素(OXA)合用后,兔体内AMK血药浓度进行测定;药时数据用MCPKP软件经IBM计算机处理,并对两组药动学参数进行了统计学处理,结果表明OXA对AMK的药动学有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左归丸对先天肾虚仔鼠发育过程中皮肤内细胞自噬的影响及其机制,探索补肾填精法在生长发育异常中的应用价值.方法:36只雌雄比例为2∶1的大鼠进行配对,复合应激法刺激孕鼠构建先天肾虚仔鼠模型,根据将孕鼠处理方式不同,分为正常组,肾虚组,左归丸低、高剂量组(2,8 g·kg-1).正常组不造模给予生理盐水灌胃,肾虚组...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缓冲盐对不同型号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其游离药物能力的影响,并对阿魏酸脂质体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缓冲盐(Na2HPO3-NaH2PO3)平衡的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与游离药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药物含量,计算包封率。结果:该法在0.56~2.8 μg· mL-1线性关系良好(r=0.999 6),精密度小于1.1%。缓冲盐平衡后的大孔吸附树脂对脂质体的吸附作用均有所降低,且不影响大孔吸附树脂对阿魏酸的吸附能力。其中HPD450对空白脂质体的回收率在97.2%~100.8%,平均回收率为98.1%。结论:缓冲盐可提高大孔吸附树脂分离脂质体及游离药物的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