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2):1915-1916
硝酸酯类药物(nitrate esters)是带有硝酸酯基团(-ONO2)的一组扩血管药物,Willima Murrell1879年首先在《柳叶刀》杂志上发表了硝酸酯类药物缓解心绞痛的文章。100余年来,硝酸酯在治疗缺血性心脏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及高血压急症等方面取得了很大成果。由于该类药物临床应用广泛  相似文献   

2.
冉华中  时永联 《中原医刊》2003,30(19):42-42
近十多年来 ,急性心肌梗死 (AMI)早期再灌注治疗大大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为了评价基层医院AMI治疗现状 ,现就我院近两年来收治的 162例AMI患者资料作一总结。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 :入选病例为 2 0 0 1年 1月~ 2 0 0 2年 12月住院确诊的AMI患者 ,共 162例 ,其中男 12 3例 ,女 3 9例 ,年龄2 2~ 81岁 ,平均 61.4岁 ,患者住院天数为 2~ 69天 ,平均 17.7天 ,中位数为 15天。 162例AMI患者治疗措施 :静脉溶栓 :再通 2 7例 ,64 3 % ,未通 15例 ,3 5 7% ;未溶栓 :>6小时 96例 ,80 0 % ,无ST段抬高 2 1例 ,17 5 % ,无原因 6例 ,5 …  相似文献   

3.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4):2088-2089
(续第23期)6硝酸酯类药物使用时的注意事项6·1由于硝酸酯类药物的临床实际应用剂量个体差异较大,故无确切的剂量标准。其治疗的最佳依据是患者理想的血流动力学状态,而不是药物的剂量。所以要充分利用血压监测这一衡量及调整药物剂量的重要手段。衡量标准是使患者的收缩压达到  相似文献   

4.
目的:通过对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追踪随访,对溶栓治疗和药物治疗方法的远期预后进行对比分析。方法:对经治疗后好转出院的106例随访。结果:急性心肌梗死中,溶栓再通组心绞痛复发率低于溶栓无再通组、常规药物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有心绞痛发作共61例(57.5%),均有心肌梗死治疗后1年内发生。对各亚组的无心绞痛生存曲线进行比较,溶栓再通组与常规药物组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急性心肌梗死治疗后3年内,静脉溶栓后再通组在心绞痛复发、心功能改善方面优于静脉溶栓无再通和常规药物治疗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更好理解支架植入术和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中血小板激活的自然变化。方法 对36例成功地接受支架植入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和70例腹部外科手术患者GPⅡ b/Ⅲa和P-选择素进行分析。结果 在急性心肌梗死组,血小板GPⅡb/Ⅲa和P-选择素术后第1天比吼PTCA术前均显著减少;在外科对照组,激活的血小板GPⅡ b/Ⅲ术后第一天比术后显著增加,P-选择素在术后最高,然后在第一天就显著减少。结论在急性心肌梗死中,支架植入术和抗血小板药物能快速并有效地抑制血小板激活。  相似文献   

6.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6,9(18):1569-1569
介入疗法的迅猛发展使急性心肌梗死的药物治疗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忽视。一些人宁肯不惜耗时送患者去较远的医院做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或长时间等待介入治疗医生,也不实施现场溶栓和积极应用药物治疗。另一些人认为只要实施了PCI,患者就会万事大吉,孰不知这些做法对患者极为有  相似文献   

7.
总结了118例急性心肌梗死病人的用药护理,通过做好溶栓、抗凝治疗、扩张血管药、治疗心功能不全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的护理等,达到及时、有效、合理的给药,以减少心肌缺血、梗死的范围,恢复缺血心肌的血供,达到治疗效果,挽救病人的生命,提高抢救成功率.  相似文献   

8.
李英 《医学理论与实践》2011,24(18):2179-2180,2185
<正>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是由于急性心肌缺血、缺氧引起的一组临床症状,通常是在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的基础上,发生斑块破裂、出血,继而诱发血小板黏附、聚集,导致血栓形  相似文献   

9.
冯庚 《中国全科医学》2006,9(20):1744-1744
β-受体阻滞剂(beta-blocker)是一组拮抗β肾上腺能受体的药物,它首先作为抗心律失常药物问世,目前该药广泛用于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主要对6种心血管疾病有较好的治疗作用,即快速性心律失常、高血压、心肌病、充血性心力衰竭、心绞痛和心肌梗死。大量的循证医学证据显示,无论是心  相似文献   

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世界范围内致死与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和抗血栓是AMI治疗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及时的PCI治疗和规范的抗血栓治疗能大大缩小心肌梗死面积并改善AMI患者预后,但AMI患者心力衰竭发病率和死亡率仍较高。浅低温最初被用于减少脑损伤和改善心搏骤停患者的预后,并取得了良好的治疗效果。在AMI动物模型中已经充分证明了浅低温的心脏保护作用,除缺血梗死面积减小外,这种保护作用还与减少再灌注损伤有关。但有关浅低温的临床治疗并未得出一致、肯定的结论。  相似文献   

11.
补液是各种疾病支持治疗措施的一部分,急性心梗是常见的危重病,如何在基层监护条件差的情况下把握好治疗中的输液量和速度,为此本文对2001~2006年收治35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在吸氧,心电血压监测,卧床、止痛、抗血小板、抗凝、ACEI、B受体阻滞剂及部分溶栓,防止心衰心律失常等治疗基础上,在没有心导管监测条件下根据killip心功分级,结合患者有无体液不足和肺部听诊情况以及尿量等一般观察判断方法来进行补液治疗的一些体会。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高从光 《宁波医学》2000,12(7):345-347
  相似文献   

13.
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凌枫  茅静娟 《广东医学》2003,24(1):100-101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病变的冠状动脉并发粥样斑块破裂出血、血管腔内血栓形成 ,使冠脉闭塞而至引起心肌严重缺血、坏死。现代医学治疗MAI是建立在心梗的发病机制上 ,即通过静脉注入纤维蛋白溶解药 ,使内源性纤溶酶原转变为纤溶酶从而由纤溶酶水解形成的纤维蛋白来溶解血块 ,使冠脉再通。快速冠脉溶栓可限制梗死范围扩大 ,减少左室功能不良 ,提高生存率 ,这一方法已被临床广泛接受。但不同的溶栓制剂 ,临床效果不同。本文旨在对近年来溶栓治疗上使用的一些新的特异的溶栓药进行综合分析 ,比较其应用前景。1 溶栓药物的临床应用现状 …  相似文献   

14.
张佳明  张玉  李勇 《上海医学》2003,26(6):294-294
患者男 ,10 3岁。因多发脑梗死 8年在我院老年科住院治疗。反复肺部及尿路感染。有冠心病史 3 0余年 ,主要表现为胸闷、心悸 ,每日 3次口服硝酸异山梨酯 5mg ,冠心病病情稳定。无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史。 2 0 0 2年 7月 2 5日、8月 5日体温升高伴咳嗽、咯痰 ,经抗感染治疗后症状缓解。 8月 14日 18时翻身后突然出现气急 ,呼吸 3 0次 /min ,血压 (BP) 180 / 90mmHg( 1mmHg =0 .13 3kPa) ,肺部闻及干、湿音 ;心电图 (EKG)示窦性心动过速 ,心率(HR) 12 0次 /min ,频发房性早搏呈未下传 ,Ⅰ°房室传导阻滞 (AVB)。予半卧位、吸氧、…  相似文献   

15.
应加强监测,密切观察心律、心率、血压和心功能变化;立即建立静脉通道,以便随时应用急救药物;必要时还应监测肺毛细血管压和静脉压。在急性心梗早期,早期给氧,可减轻气短、疼痛和焦虑等症状。  相似文献   

16.
罗伟 《九江医学》2003,18(3):184-186
临床上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分类,参考1999年英国心脏病学院/美国心脏协会(ACC/AHA)修订的AMI治疗指南,根据临床实用原则分为“ST段抬高”和“非ST段抬高”两类。本文主要根据我国专家制订的“ST段抬高”AMI患者的药物治疗(不包括溶栓治疗)原则和现状作一简要介绍。  相似文献   

17.
首剂阿司匹林的使用 阿司匹林对急性心肌梗死、各种类型的冠脉综合征皆有效,确诊后应立即嘱病人咀嚼阿司匹林片300mg,通过口腔颊部黏膜吸收,迅速达到治疗性血药浓度。  相似文献   

18.
急性心肌梗死是指急性心肌缺血性坏死,是指冠状动脉急性闭塞或持续痉挛造成冠状动脉血流急剧减少或中断,使相应的心肌发生持久而严重的急性缺血,导致心肌损伤和坏死,临床上产生持久的胸骨后剧烈疼痛、发热、白细胞计数和血清心肌酶增高以及心电图进行性改变;可发生心律失常、休克或心力衰竭,属冠心病的严重类型.急性心肌梗死是对人类健康最具威胁性的疾病之一,发病率有升高和年轻化的趋势.50%的死亡发生在心肌梗死后的1h内,其原因为心律失常,最多见的原因是心室颤动.随着临床技术水平的提高,在急性心肌梗死的治疗上取得了丰富的经验,很大程度上降低了该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3种溶栓药物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①目的 比较尿酸氧化酶、链激酶和基因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 (r tPA) 3种药物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 (AMI)的效果 ,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②方法 对 1 997年 1 2月~ 2 0 0 2年 1月 1 63例AMI溶栓治疗病人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将 1 63例病人分为尿酸氧化酶组、链激酶组、r tPA组 ,溶栓治疗后 ,观察血管再通率、出血率、4周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③结果 r tPA组血管再通率最高 ,达 76 .1 % ,4周病死率、梗死后心绞痛发生率最低 (χ2 =4.341~ 6 .1 89,P <0 .0 5)。④结论 r tPA应作为AMI溶栓治疗的首选药物  相似文献   

20.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纤溶治疗自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广泛应用于临床,已成为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方法之一。近年来,由于纤溶药物制剂和给药途径的不断改进以及新型抗栓药物的联合应用,使AMI的药物治疗更加优化,治疗效果进一步改善,现就新近AMI的纤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