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合肥市55例小于1岁麻疹病例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为了解和掌握我市小于 1岁年龄组麻疹发病原因 ,制定防制策略 ,加速我市控制麻疹的步伐 ,对 5 5例小于 1岁的麻疹病例进行分析。方法 通过全市麻疹监测和疫情报告两个系统上报的疑似麻疹病例 ,采集静脉血测麻疹IgM抗体 ,择其抗体阳性的麻疹确诊病例 5 5例进行详细调查 ,填写统一设计好的调查表 ,最后对调查表内容进行分析。结果  5 5例中 ,小于 8月龄 2 6例 (47.3%) ,大于 8月龄 2 9例 (5 2 .7%) ;大于 8月龄 (麻疹免初月龄 )有麻疹疫苗 (MV)接种史的仅占 2 7.6 %,其中城市病例中 ,接种MV者占5 0 %,农村病例占 11.1%。结论 未到MV初免月龄的婴儿发病比例较多 ;农村MV接种及时率低是造成小于 1岁儿童麻疹发病多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2.
6月龄婴儿麻疹疫苗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   总被引:42,自引:3,他引:39  
疫苗时代育龄期妇女体内麻疹抗体多为麻疹疫苗所介导,所生婴儿母传抗体消失提前,未及初免月龄已成为易感者。针对北京市及其它一些大城市<8月龄婴儿麻疹发病越来越突出的情况,为控制该人群发病,选取北京市户籍的6月龄婴儿119人进行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效果及人体反应观察。结果显示6月龄婴儿中有84%母传抗体已阴转,阳性者抗体水平也极低。接种MV后抗体阳性率达到86.6%,免疫成功率为80.7%,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528.45;接种后的发热率、皮疹率分别为16.8%、2.52%。提示实施6月龄的MV初免程序是可行的。与本市8月龄婴儿初免监测数据相比,6月龄婴儿的MV免疫成功率和GMT偏低,提示婴儿母传抗体的存在对MV的免疫成功率有一定的干扰作用外,与年龄相关的因素如低月龄婴儿免疫系统的发育程度可能是影响免疫效果的更为主要的因素。建议对6月龄和8月龄婴儿MV初免的成本效果进行研究,如果采取6月龄初免,应考虑在满1岁时复种1剂MV;加快研制免疫原性好并适用于低月龄婴儿的新型MV;对与年龄有关的因素作更深入的探索。  相似文献   

3.
奉贤县产妇与婴儿麻疹免疫水平监测及当前麻疹控制对策   总被引:28,自引:6,他引:28  
鉴于近些年本县小月龄婴儿及成人麻疹发病出现增多趋势,我们于1997年对1973-1975年出生的产妇及所生婴儿的麻疹免疫水平,以及6月龄婴儿的麻疹疫苗(MV)免疫应答反应,进行了血清学监测.结果:170对产妇及婴儿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分别为91.76%及93.53%,几何平均滴度(GMT)分别为1:7.53及1:8.54;139名出生时HI抗体阳性的婴儿,在6月龄时HI抗体阴转率达99.28%;31名6月龄婴儿免疫前HI抗体均<1:2,免疫后1个月HI抗体阳转率达100%,GMT为1:20.01.鉴于上述监测结果及当前麻疹流行特征,作者建议将现行婴儿麻疹疫苗初免由8月龄提前到6月龄.对预防本县出现麻疹流行提出控制对策:使外省籍流动人口中20岁以下人群MV接种率应达80%以上;对散发病例的儿童接触者和暴发点周围30岁以下人群做应急接种;当发病率>10/10万时,对流行波及范围内6-7月龄婴儿提前初免.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麻疹流行病学特征和监测系统(NSS)运行状况,为控制和消除麻疹提供依据。方法对2003—2007年麻疹监测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3—2007年共报告疑似麻疹628例,较法定传染病报告系统高19.62%。年均发病率为1.66/10万。麻疹发病高峰为3~6月份,发病以15岁以下儿童为主,占病例总数65.25%。331例I〉8月龄麻疹病例中,接种1剂次及以上的仅占19.34%。疑似麻疹病例及时报告、及时调查、标本采集、合格标本采集、及时送达、及时反馈率分别为95.86%、95.38%、75.48%、99.79%、88.40%、93.25%。排除病例与麻疹病例之比为0.67:1。结论MV接种率和接种质量低是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15岁和〈8月龄人群麻疹发病逐渐增多。应提高2剂次MV接种率,加强成人MV接种,适时开展MV强化免疫,同时要进一步提高标本采集率和及时送达率,加强实验室检测。  相似文献   

5.
西安市婴儿麻疹发病原因及防治策略的探讨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5  
近年来,西安市未及接种麻疹疫苗(MV)的周岁内婴儿麻疹发病有增高趋势,为查明原因,在2000年春季对西安市儿童医院收治的436例≤7岁麻疹患儿进行了分析。结果<8月龄未接种MV的病例占34.40%,发病最多的是6、7、8月龄,分别占周岁内病例数的18.18%、15.91%和21.82%。同时随机抽取51名5~8月龄未接种MV未患过麻疹的健康婴儿和63名育龄期妇女,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间接法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7名5月龄儿童麻疹抗体阳性率为57.14%,GMT为1∶148.4,随月龄增长抗体阳性率逐渐下降,12名8月龄婴儿均为阴性。63名育龄期妇女抗体阴性占15.87%,抗体处于低水平占58.73%,中等水平19.05%,高水平只占6.35%。此结果表明,婴儿发生麻疹主要是母亲麻疹抗体水平低,导致婴儿母传抗体水平低、维持时间短,不能保护婴儿至8月龄MV初种时。因此建议对育龄期妇女进行婚前MV接种,并将MV初种月龄调整至6月龄。  相似文献   

6.
郑州市2002年麻疹流行病学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目的为了解我市麻疹的流行病学特点和疫情动态,为进一步加速麻疹控制工作提供科学依据。结果发病以散发和暴发并存,散发为主。发病率6.69/10万,流动人口发病占42.86%,本地人口发病率为3.82/10万,流动人口发病直接影响着我市麻疹的发病水平;0—8岁儿童占总病例的90.29%,0-1岁儿童为发病高峰占55.34%,其中〈8月龄、8月龄-1岁分别占的21.04%和34.30%;8月龄-6岁儿童有效接种率为72%—84%。结论加强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提高流动儿童MV接种率;将MV初免月龄提前至6月龄或给育龄妇女注射一剂次MV疫苗;提高初免及时率;加强冷链管理与人员培训,确保接种质量等是我市控制麻疹发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2006—2007年广州市海珠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方法采用分层随机抽样的方法,采集海珠区各年龄段健康人群的血清,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麻疹IgG抗体。结果共调查1879人,麻疹IgG抗体阳性的1503人,总阳性率为79.99%。各年龄组之间麻疹IgG抗体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4—5月龄儿童最低,仅为30.43%;≥35岁成人最高,为93.92%。女性麻疹抗体阳性率为82.57%(905/1096),高于男性76.37%(598/783)(P〈0.01)。8月龄至17岁人群麻疹疫苗接种率为96.22%(764/794),各年龄组之间的免疫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18岁以上的707人麻疹免疫史不详。结论广州市海珠区健康人群中小于8月龄未接种麻疹疫苗的婴儿月龄越大,抗体阳性率越低;8月龄后疫苗接种率较高,抗体阳性率也高,表明麻疹疫苗接种是提高人群免疫力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郑州市麻疹病例流行病学特征,探索麻疹流行规律,为控制麻疹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采用抗体捕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疑似病例血清进行麻疹抗体(1gM)检测,对确诊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月~4月为麻疹的高发季节,占全年总病例的77.62%;麻疹发病主要集中在8月龄-2岁年龄组,占50.70%;麻疹疫苗(MV)预防接种史不详病例占15.73%,无免疫史的占74.13%,有免疫史的占10.14%;286例麻疹病例中,184例属于流动人口,102例属于非流动人口,流动人口与非流动人口麻疹病例的预防接种史、发病年龄构成均有显著差异。结论麻疹发病与MV实际接种率不高和免疫失败有关,其中流动人口是MV预防接种工作的薄弱环节。今后应进一步加强MV的初免和复种工作,改进对流动儿童的计划免疫服务方式,在切实提高MV及时接种率和免疫覆盖率的同时提高免疫成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2012年元谋县麻疹病例发生的原因,以便采取更为有效、科学的麻疹防控措施,为最终实现消除麻疹的目标提供科学参考依据。方法用统一设计的表格对病例进行个案调查,对病例村开展麻疹传播危险因素调查;用随机抽样方法抽取30个村委会开展麻疹接种率调查;制定麻疹IgG抗体滴度检测方案,随机抽取两个村委会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和到县人民医院就诊的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406人开展麻疹抗体滴度检测。结果2012年元谋县发生4例麻疹散发病例,4例病例中无免疫史2例,基础免疫史不详1例,有免疫史1例;发病年龄8月龄~17月龄3例,8岁1例;对4例病例村开展麻疹传播危险因素调查结果表明,疫点周围无麻疹传播危险因素;对30个村委会的8月龄至4岁共240名儿童开展麻疹接种率调查,含麻疹成份疫苗的接种率达100%,对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共406人开展麻疹抗体滴度检测,麻疹抗体滴度〈200MIU/mL2人,≥200MIU/mL137人,≥800MIU/mL267人,抗体阳性率达99.51%,抗体保护率达65.76%,抗体保护率最高为18月~5岁组,达89.09%,最低20~34岁组,为40.00%,各年龄组间抗体保护率有显著性差异(χ^2=50.81,P〈0.005)。结论元谋县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较高,基础免疫工作扎实,麻疹抗体阳性率较高。2012年发生的麻疹病例均为散发,发生麻疹流行和暴发的可能性不大。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是个别儿童存在免疫空白,今后要加强对个别免疫空白人群的麻疹疫苗接种工作,提高及时接种率,消除免疫空白人群。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对包头市发热出疹性疾病发病情况进行分析,掌握全市发热出疹性疾病流行病学特征和发病规律,为制定和调整发热出疹性疾病的防制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对包头市2005~2006年的发热出疹性病例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2005~2006年共检测疑似麻疹病例血清346例,其中麻疹IgM抗体阳性180例,阳性率为52.02%;风疹IgM抗体阳性71例,阳性率为20.52%.麻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最小的6月龄,最大的43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17:1;风疹IgM抗体阳性病例中最小的3岁,最大的32岁,男女性别之比为1.63:1.出疹后3~12 d采血,麻疹IgM抗体检出率均较高.[结论]不同采血时间可影响IgM抗体检出率,麻疹初免月龄应从8月龄提前到6月龄.  相似文献   

11.
目的 了解消除麻疹阶段济宁市婴儿麻疹发病的流行特征,分析其影响因素,为控制婴儿麻疹发病提供依据.方法 利用血清流行病学方法,检测母亲及不同月龄婴儿麻疹抗体水平;采用1∶1配对病例对照研究,探索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结果 婴儿麻疹占全市麻疹发病总数的构成比为33.63%,呈逐年增高的趋势;从4月龄~开始发病明显增多,主要分布在6~8月龄,占发病总数的50.46%;≥8月龄婴儿病例无麻疹疫苗(MV)免疫史的占69.12%.0~8月龄婴儿麻疹抗体阳性率随着月龄的增长呈趋势性下降,6月龄和8月龄抗体阳性率分别只有17.02%和6.38%,抗体GMT分别为1∶3.72和1∶1.53.医疗机构暴露、流动人口儿童是影响婴儿麻疹发病的危险因素,适龄婴儿及时接种MV是保护因素.结论 婴儿麻疹胎传抗体消失过早、MV接种不及时和社会环境中的高危因素是婴儿麻疹发病的主要原因.降低婴儿麻疹发病,应采取保持高水平的首针MV接种及时率及接种率、减少婴儿暴露机会、给育龄期妇女接种MV等综合性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文对278名5-8月龄儿童麻疹胎传抗体及其麻疹疫苗的免疫应答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对120对新生儿及母亲、282名18-38岁育龄期妇女,观察其麻疹抗体消退情况进行了观察。结果表明:新生儿脐血与其母亲和18。36岁育龄妇女的抗体水平相一致;5-8月龄儿童麻疹胎传抗体阳性率在14.86%-55.71%之间,且7-8月龄阳性率显著低于5。6月龄(x^2=11.69,P〈0.01);新生儿阳性率及GMT远高于5—8月龄婴儿,不同月龄的婴儿,阳性率及GMT随着月龄的增大,出现下降的趋势;而278名5—8月龄婴儿初免麻疹疫苗后,其免疫成功率为84.89%,GMT平均为1:1154.8,6-8月龄免疫成功率显著高于5月龄的婴儿(x^2=8.55、14、64、25.73,P〈0.01),尤其以8月龄婴儿免疫应答为好。另外,初免麻疹疫苗前IgG抗体滴度对免疫应答结果有明显的影响:180名IgG抗体≤1:200的婴儿,其免疫成功率为86,11%,19名IgG抗体滴度为≥1:800的婴儿,有10名免疫成功。综合以上结果,我们认为预防我市出现麻疹发病向低年龄组转化的趋势,在同时考虑麻疹疫苗免疫成功率及胎传麻疹抗体对麻疹疫苗免疫应答的影响的情况下,我们可以选择两种干预措施,第一种是麻疹疫苗的初免月龄还是定为8月龄为宜,从联合免疫等方面考虑也比较科学合理,对申请结婚的育龄期妇女中接种一针麻疹疫苗,将会有效提高母传麻疹抗体的水平,进而降低婴儿麻疹的发病率,这与国内有关文献报道结论一致。第二种是建议在麻疹流行期内,应急接种可从6月龄开始,从而可为更多的婴儿提供保护性抗体。  相似文献   

13.
选择在8~9月龄时已完成麻疹减毒活疫苗(MV)初免的11~16月龄儿童为观察对象,对麻疹、流行性腮腺炎(腮腺炎)、风疹活疫苗(M-M-RⅡ)的免疫效果进行了观察,并探讨其免疫程序.M-M-RⅡ免疫后麻疹血凝抑制(HI)抗体阳性率100%,抗体≥4倍增长率为55.42%,几何平均滴度(GMT)1:46.60,较免疫前增长2.27倍;腮腺炎HI抗体阳转率95.23%,GMT1:9.60;风疹HI抗体阳转率100%,GMT1:392.47.作者认为,在上海市M-M-RⅡ初始免疫程序确定为已完成MV初免的12~18月龄儿童是合理的,且能产生理想的免疫效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 了解呼和浩特市2009 - 2015年麻疹流行特征,为今后制定科学合理的预防控制麻疹策略和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对呼和浩特市2009 - 2015年麻疹疫情资料进行描述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呼和浩特市近年来麻疹发病一直控制在较低水平,发病形式主要为散发。流动人口麻疹发病率高于本地人口,城区麻疹发病率(3.36/10万)高于农区(1.33/10万),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发病高峰在4 - 6月份(占77.80%)。在518例确诊病例中,<8月龄和>20岁麻疹病例所占比例较大,占 55.79%。在确诊病例中,有免疫史者仅占17.95%,无免疫史者占44.02%,免疫史不详者占38.03%。结论 近几年该市麻疹发病年龄特征发生较大变化,<8月龄和>20岁麻疹发病增多。应提高2剂次麻疹减毒活疫苗(MV)接种率和满8月龄婴儿MV及时接种率,同时加强流动人群和成人麻疹防控工作,应适时开展成人麻疹疫苗的强化免疫和查漏补种。  相似文献   

15.
镇江市麻疹疫苗强化免疫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加强麻疹预防控制,降低麻疹发病率。方法:针对镇江市目标人群开展麻疹疫苗(MV)强化免疫,并进行流行病学分析。结果:报告实际强化接种61767人,强化接种率为96.66%;学龄前儿童、在校学生、单位成人报告强化接种率均〉95%;流动儿童总估算强化接种率为87.33%;8月龄~4岁流动儿童强化接种率为97.11%。结论:此次MV强化免疫基本达到预期目标。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乌审旗健康儿童麻疹减毒活疫苗(MV)免疫效果,为免疫管理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分别取满8月龄儿童在接种MV前后血清标本,分别取1.5~2周岁儿童在复种州前后血清标本各82与32份,用酶联吸附法检测麻疹1gG抗体,抗体浓度(GMC)≥200IU/ml判断为阳性。结果初免前阳性率为2.94%(1/34),GMC为54IU/ml,免后阳性率为100.00%(34/34),GMC为1358IU/ml,为接种前的25倍:复种前阳性率为100.00%(82/82),其中低、中、高水平抗体阳性率分别占10.98%、79.27%和9.75%,GMC为1268IU/ml,复种后阳性率为100.00%(32/32),中、高水平抗体阳性率达100.00%,GMC为2344IU/ml,为复种前的1.85倍。结论在保持高WV接种率的前提下,免疫成功率的高低是控制麻疹发生的关键:初免后儿童应于1.5~2周岁进行复种,可进一步提高儿童的麻疹抗体。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中国5个县(区)儿童接种首剂麻疹减毒活疫苗(First Dose Measles Attenuated Live Vaccine,MV1)后的免疫成功率及受免疫前抗体的影响,评价MV1的接种质量。方法2010年,在黑龙江省富锦县、河北省武安市、广东省广州市海珠区、江苏省响水县和上海市松江区,对290名适龄儿童在接种MV1前和接种后1个月,各采集1次血标本,进行血清抗体检测。结果5个县(区)儿童MV。免疫前麻疹免疫球蛋白(Immunoglobulin,Ig)G平均阳性率为13.28%,免疫后麻疹IgG阳性率为98.34%。8~17月龄儿童麻疹IgG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9,P〉0.05),仅7月龄组低于其他组;不同月龄组麻疹IgG几何平均浓度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2.26,P〈0.05)。MV1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85.89%,MV1免疫前麻疹IgG阴性者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97.60%,MV1免疫前麻疹IgG阳性者免疫后免疫成功率为9.38%。MV1免疫前麻疹IgG不同水平的儿童,MV1免疫后麻疹IgG阳性率、阳性者麻疹IgGGMC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X2=2.16,F=1.82;P均〉0.05),但MV。免疫后免疫成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29,P〈0.05)。结论儿童接种MV1后可使麻疹IgG阳性率达到较高水平;MV1免疫成功率水平较高;5个县(区)儿童的MV1及时接种率有待提高。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陕西省麻疹流行病学特征 ,评价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 ,对麻疹发病和实验室资料进行分析。结果显示 :陕西省 2 0 0 3年麻疹流行模式为爆发和散发并存 ,局部地区麻疹爆发影响着全省麻疹发病水平 ,发病年龄和免疫史状况说明 8月龄~ 7岁为高发年龄段 ,该年龄段病例麻疹疫苗 (MV)接种率为 4 3%。 4、5月为麻疹高发月 ,病例数占全年病例总数的 6 0 %。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 :2 0 0 3年健康人群麻疹抗体阳性率和几何平均滴度倒数 (GMRT)较 2 0 0 1年上升明显 ,处于较高水平。 2~ 4岁麻疹抗体GMRT较低。提示MV初种和复种均必须加强 ,有效接种率有待提高。应对 1 5~ 2岁儿童增加 1次MV免疫 ,8月龄~ 14岁儿童开展MV的强化免疫。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广东省〈10岁麻疹病例患病特征,为有效防控麻疹流行提供依据。方法采用随机抽样方法对广东省2012年10月10日至2013年1月27日间发病的〈10岁实验室确诊麻疹非死亡病例进行电话调查,调查内容包括社会人口学特征、接种史、接种前预约、医院暴露情况、诊疗和疫情处置等内容,并进一步了解适龄儿童未接种麻疹疫苗(MV)原因。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调查296例〈10岁麻疹病例,其中≥8月龄者(适龄接种MV)占80.41%(238/296),以男性为主(208例),男女性别比为2.36∶1,88.18%(261/296)为散居儿童。81.76%(242/296)的病例分布在非珠三角地区。238例≥8月龄病例中,仅13.03%(31/238)接种过MV,未接种MV原因主要为应接种疫苗时患病或不适(67.63%,140/207)。结论本次调查中麻疹感染者主要是广东地区常住≥8月龄儿童,且多未接种MV。广东部分地区存在常规免疫薄弱环节,应加强常规免疫工作,提高MV及时覆盖率。  相似文献   

20.
北京市崇文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调查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解崇文区健康人群麻疹抗体水平,对0~49岁479人进行了麻疹抗体水平监测.结果显示,抗体阳性率为75.37%(361/479),阳性率较高的人群是1岁和20~29岁,分别是98.33%和93.33%;较低的是6月龄儿童,阳性率为1.69%.各年龄组间抗体阳性率的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01).从抗体水平看:以低抗体(1:200)为主,占44.68%,中抗体(1:800)占23.38%,高抗体(1:3200)占了30%;抗体几何平均滴度倒数(GRT)为246.72.抗体清度水平的的高低与阳性率分布一致,仍有24.64%的人处于易感水平,主要是6月龄儿童.这部分人群中有98.31%的人抗体水平<1:200.其中<1:50的占72.89%,1:50的占25.42%.经分析比较,其它年龄组抗体比较平衡稳定.因此今后预防的重点人群是6月龄儿童,建议麻疹疫苗(MV)初免提前至6月龄,并考虑可给婚前体检女青年进行MV免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