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慢性排斥反应(慢排)移植肾中细胞免疫的确切机制尚不清楚,多数学者一致认为浸润的各种免疫细胞起关键性作用。已证明粘附分子ICAM1,VCAM1在介导特异性白细胞粘附到内皮细胞作用的同时,也在白细胞—内皮细胞迁移、侵入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其在正常人类肾脏和实验动物肾脏上均有表达,且已在用抗细胞粘附分子(CAMS)单克隆抗体治疗移植物排斥反应方面取得一定进展,且TNFα是单核巨噬细胞系来源的细胞因子,在炎症免疫反应中充当重要角色;而IL2通过与IL2R相互作用,更是在免疫反应过程中起中枢作用,…  相似文献   

2.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某些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配型技术的不断发展及新型免疫抑制剂应用于临床,早期急性排斥发生率明显下降,移植肾短期存活率得到显著提高。但是,慢性排斥反应仍然是移植肾功能减退和最终移植肾丧失最主要的原因[1]。本文就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临床和病理诊断、免疫和非免疫性因素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旨在深入研究慢性排斥反应的原因,提供有效的防治措施。1 慢性排斥的临床和病理研究慢性排斥的发病机制尚不十分清楚,通常发生在肾移植3个月后,肾功能呈缓慢减退,血肌酐(SCr)进行性升高。在排除其它原因引起的肾功能异常,最终通过肾活检才能明确诊断[1]…  相似文献   

3.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病例报告患者女性 ,39岁 ,因肾移植术后 4 5个月 ,血肌酐 (SCr)进行性上升 2 4个月 ,蛋白尿 12个月 ,于1999 11 0 5日入院。缘于 1994年初因头晕至当地医院检查发现血压 2 1 3/ 13 3kPa (16 0 / 10 0mmHg) ,尿常规检查蛋白 2 ,隐血 2 ,SCr 56 0μmol/L ,B超示双肾体积缩小 ,当时诊为“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期 (原发病因不明 )” ,行降压保肾等对症治疗 ,肾功能进一步恶化。 1995年 2月开始行维持性血液透析治疗 ,每周透析 15h。透析治疗 1年后即 1996 0 1 2 0在连续硬膜外麻醉下行右髂窝同种异体肾移植术 ,手术过…  相似文献   

4.
长期以来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 (chronicrejec tion ,CR )和慢性移植肾肾病 (chronicallograftnephropathy,CAN)一直被视为两个互为通用的名词 ,然而二者在发病机制、病理改变、治疗反应方面都存在一些差别 (表 1) ,因此有必要对CR和CAN加以鉴别[1] 。但是仅依靠常规的组织学检查往往难以将二者区分 ,因此一些病理学家着重研究了CR患者的超微结构改变特点 ,希望以此作为明确诊断的切入点。本文综述近来电子显微镜检查在移植肾CR诊断中的一些观点。表 1 CR与CAN的比较CRCAN发病机制 细胞免疫和 /或体液免疫介导的免疫损伤非免疫…  相似文献   

5.
目前认为器官移植的超急性排斥反应(简称超急排斥),是由于受体内存在有抗供体组织细胞的预成抗体,检测这些抗体的方法为淋巴细胞毒实验。临床上常常发现淋巴细胞毒实验为阴性而术中依然发生超急排斥。是否超急排斥的机制涉及除此之外的其它因素?已有文献报道肥大细胞参与了心肺移植的急慢性排斥反应[1,2],为了探讨肥大细胞是否在超急排斥反应中起作用,我们对10例因发生超急排斥而行肾切除的标本进行了肥大细胞分析。1 材料和方法1.1 标本 来自本院泌尿外科1990~1997年住院肾移植患者。共10例,男6人,女4人,年龄25~52岁。术中血管吻合开…  相似文献   

6.
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病机制和治疗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6  
由于外科技术和免疫抑制治疗的进展,目前肾移植在大多数国家已成为常规手术。然而,慢性排斥(CR)是影响移植肾长期成活的主要原因,发生率近几年来并未下降。既往,由于环孢霉素(CsA)的应用,期望可以减少CR的发生,但现有的资料无法证实这一结果。FK506和霉酚酸酯(MMF)可以减少急性排斥(AR)的发生,能否避免或延迟移植肾慢性化病变的发展,还有待进一步观察[1]。以往对CR的研究焦点,主要集中在慢性药物毒性、高脂血症、性别和其它非免疫因素的作用。本文就CR的发病机制及目前的治疗措施作一综述。1 移植肾慢性排斥的定义1.1 …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作用,并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应用显微外科技术制作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大鼠模型,将24只肾移植大鼠分为对照组、低剂量组和高剂量组三组。分别于术后第4、8和12周检测血清肌酐(sCr)和24h尿蛋白。术后12周应用非同位素标记法测定外周血T淋巴细胞蛋白激酶C(PKC)活性,ELISA法检测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并行组织学检查。结果灯盏花提取物降低了肾移植后sCr和24h尿蛋白(P〈0.01),减轻了移植肾的病理损伤,降低了PKC活性和VEGF浓度(P〈0.01)。结论灯盏花提取物对移植肾组织的功能和结构有保护作用,其可能通过降低T细胞PKC活性和减少VEGF的表达延缓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移植肾超急性排斥反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病例报告患者男性,50岁,因高血压3年半,肾功能不全2年余,行血液透析治疗17个月,19980819入院。缘于1995年3月因双眼视物模糊,至当地医院检查,测血压32/16kPa(240/120mmHg),面色苍白,无恶心、呕吐,无冷汗,无心前...  相似文献   

9.
假孕对大鼠同种移植肾慢性排斥反应的抑制作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慢性排斥反应仍是肾移植失败的主要原因 ,迄今尚无明确预防和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疗法 ,需要探寻新的研究方向 ,以求发现能有效预防和治疗慢性排斥反应的途径。妊娠时母婴间不发生排斥这一现象 ,以及神经 内分泌调节环路学说的理论提示 ,从妊娠时母体内环境改变中有可能找到抗排斥反应的因素。假孕大鼠是一种经典的动物模型[1] ,只要雌雄交配后不受孕 ,即发生假孕 ,具有和妊娠时一样的孕酮和催乳素水平变化 ,通过阴道拭子涂片染色即可确定 ,不需测血清激素水平进行鉴定。上述假孕现象不见于人类。该模型为我们研究妊娠时变化的内分泌激…  相似文献   

10.
慢性排斥移植体动脉硬化与C—myc表达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移植体动脉硬化是大器官移植慢性排斥反应三大病理学特征之一[1] 。目前 ,在移植体动脉硬化过程中细胞增生DNA复制与PCNA的表达研究已有报道[2 ] 。但是在移植体动脉硬化中C myc表达以及C myc与PCNA表达、细胞凋亡两者之间有何关系 ,尚缺乏了解。我们在建立慢性排斥反应动脉模型基础上 ,对移植体动脉硬化与C -myc表达作了观察 ,现报告如下。1 材料和方法1.1 实验分组 雄性Wistar及SD大鼠共 165只 ,重 12 0~ 2 0 0g ,购于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动物研究中心及华西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实验分两组 :异系…  相似文献   

11.
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6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肾移植超急性排斥反应(HAR)的发生机制、危险因素、诊断与鉴别诊断、预防及处理进行分析。方法:1978年6月 ̄1997年12月施行同种异体肾移植1500例,发生AHR64例(4.27%)。结果:除1例对症处理外,其余移植肾均于术中或术后短期予以摘除,对15例在短期内作了再次移植,10例(66.7%)取得成功。结论:HAR是一种严重的不可逆性体液排斥反应,目前对其治疗尚无良策,一旦发生应尽早  相似文献   

12.
目的:通过体内和体外实验,验证雷公藤内酯醇是否具有预防同种异体移植术后急性排异反应的作用。方法:以环孢霉素A(CsA)为阳性对照,采用同种异体的皮肤移植和肾移植。结果:雷公藤内酯醇能够①明显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的皮肤和肾的存活时间,雷公藤内酯醇剂量为200μg/(kg·d)时,二者的平均存活时间为172和291d(对照组分别为98和92,P<001);②联合使用亚有效剂量的雷公藤内酯醇与CsA时,能够明显地延长同种异体移植的皮肤和肾脏的存活时间;③移植肾病理检查发现,雷公藤内酯醇治疗后,移植肾组织中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未治疗组。结论:本研究表明,雷公藤内酯醇具有明显地抗同种异体急性排异反应的作用,并与CsA有一定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3.
移植肾功能减退患者肾组织中环孢素A测定及其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免疫组织化学En Vision方法在移植肾功能减退患者肾组织中检测环孢素A(CsA)的可能性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我院1988年至1998年间肾移植增长期服用CsA、岂酐增高,临床表现为移植肾功能减退的患者11例,在B超引导下从移植肾上极、下极穿刺活检,正常肾组织作为对照组。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技术检测CsA及多药耐药P-gp蛋白在移植肾组织中的表达,观察其在组织切片中的形态学变化。结果:  相似文献   

14.
目的:进一步探讨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学特点和发生机理,为临床诊断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分析144例急性排异的临床病理资料,观察内皮素(ET)在移植肾组织中的分布和相对含量。结果:1.急性排异反应的病理变化为:①间质水肿、充血、出血,淋巴细胞、单核细胞浸润;②动脉内膜炎、全层炎及血管壁纤维样坏死;③肾小管上皮浊肿、变性、坏死。2.急性间质型排异反应移植肾内ET的分布以血管内皮细胞损害为主,ET的相对含量均较血管型组升高,而其它部位无明显升高。急性血管型排异反应移植肾内ET的分布以肾小球入球动脉为主,呈节段性和局灶性,测定其含量均呈上升趋势,在ET表达较强的病例中,肾小球毛细血管丛缩小,管腔不易分辨,系膜细胞增生,系膜区扩大。结论:①急性排异反应病变的程度和肾移植的时间并不成正相关,作者根据病变程度和临床工作的需要,将其病理学改变分为轻、中、重三级。在此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临床治疗方案。②从形态上证实了ET升高对移植肾功能损害的状况,说明ET的产生与升高是排异发生的原因之一。推测应用ET受体拮抗剂对延缓急性排异反应损伤可能有一定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雷抑素预防大鼠肾移植排斥反应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新型免疫抑制剂雷抑素(Lef)在以金黄仓鼠为供体,SD大鼠为受体的异种肾移植中的抗排斥作用。方法:20只异位肾移植受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5只)。对照组:无免疫抑制治疗;环孢素A(CsA)组:给予CsA10mg/(kg.d);Lef组;给予Lef10mg/(kg.d);Lef+CsA组:给予Lef和CsA和10mg/(kg.d)。观察移植肾存活时间、病理变化,测定受鼠血清抗仓鼠淋巴细胞毒性  相似文献   

16.
肾移植术后抗排斥药FK506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目的研究FK506预防肾移植术后排斥反应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肾移植患者22例,其中18例为始用组,4例为切换组。FK506起始用0.2me/(kg·d),以后逐步减量,3个月后维持血浓度于3~12μg/L水平。切换组于停用CsA24h后应用FK506,剂量和血浓度与始用组相同。同时合并应用MMF0.5g,每日3次口服,以及术后前10天大剂量甲基强的松龙静滴,第11天改强的松口服并减量,6个月后维持强的松15mg/d。所有病例均严密观察并行血尿等生化分析。结果始用组移植肾功能好,平均血肌酐水平l02μmol/L,无一例出现排斥反应。切换组中2例异常的肝功能好转;肾功能进行性减退的2例切换后,血肌酐相对稳定。有血糖升高4例和高血压5例,用药后能控制,其他副反应有上呼吸道和下尿路感染、胸痛、恶心、呕吐、腹泻、腹部不适等。结论FK506是肾移植术后有确切疗效的基础抗排斥药,与MMF、皮质醇合用能有效地预防急性排斥的发生,并可控制慢性排斥的进展。应用剂量适当,无明显的肝、肾毒副作用,但有血糖升高及高血压副作用,药物可以控制。其它呼吸道、尿路、消化道和神经系统副反应轻,不妨碍临床用药。  相似文献   

17.
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对移植物长期存活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目的:回顾性分析345 例肾移植患者早期肾功能变化,探讨肾移植术后肾功能恢复正常所需时间长短对移植肾长期存活的影响。 方法:根据本组肾功能恢复正常平均时间为9 天,分为即刻肾功能恢复( I G F,术后9 天内血肌酐降至正常) 、缓慢肾功能恢复( S G F,大于9 天后血肌酐才正常) 和肾功能未能恢复正常( A G F) 三组,通过 Kaplan Meier 方法分别计算包括急性排斥( A R) 、肾功能延迟恢复( D G F) 和不考虑 A R, D G F 时的移植肾短期和长期生存率。 结果: S G F和 A G F 组患者有较高 A R 和 D G F 发生率,但不管是否存在 A R 和 D G F, I G F 组患者移植肾长期存活率明显高于其它两组。 结论:移植肾功能早期恢复时间及能否恢复正常明显影响移植物长期生存率。  相似文献   

18.
移植后慢性肾损害的病理及临床分析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目的:了解移植后慢性肾丰的病理类型及可能诱发的原因。方法:回顾分析解放军肾研究所1985年3月至1999年6月因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行肾活检的97例肾移植患者。结果:移植后慢性肾脏损害的病理类型以慢性排扑(慢排)最多77例(79.4%),系膜病变11例(11.3%)新月体肾炎3例(3.1%),膜性肾病2例(2.1%),IgA痛病2例(2.1%),溶血性尿毒综合征2例(2.1%)。高血压的发生率为77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混合淋巴细胞培养 (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与肾移植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关系 ,评价肾移植术前检测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 ,作为预测急性排斥反应指标的临床价值。  方法 : 选取 48例接受同种异体肾移植术的患者为检测对象。在手术当日 ,分离其外周血单个核细胞 (PBMC)与供者单个核细胞进行混合培养 (反应组 ) ,同时以受者单纯自身PBMC进行培养 (对照组 )。在培养第 1、3、5天测MLC上清中IL 2和TNF α水平 ,并观察其分泌动态变化。 结果 : 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 ,在 3次时间点上 ,两种细胞因子水平均高于肾功能稳定组 ,差异显著。在发生急性排斥反应和肾功能稳定的两组受者中 ,反应组较对照组细胞因子水平都有增加 ;急排的患者增加量高于肾功稳定的受者 ,差异显著。排斥组与肾功能稳定组两种细胞因子的分泌规律基本一致 ,但排斥组峰值都高于肾功能稳定组。 结论 :检测MLC上清液中细胞因子水平可以作为合理选择供受者、预测急性排斥反应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抗胸腺细胞球蛋白(ATG),在肾移植术后的应用价值与前景。方法:对64例次使用ATG的肾移植受者进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其①对急性排异反应(AR)、急性加速性排异反应(AAR)、超急性排异反应(HAR)的预防与治疗情况;②对部分肾移植术后因各种原因暂不能使用常规免疫抑制剂者的替代与过渡治疗情况;③获得以上各种情况的治疗总剂量与总时限。结果:①ATG对肾移植术后AR的逆转率为82.35%(14/17),对耐激素性AR的逆转率为78.57%(11/14),对AAR的逆转率为100%(10/10);②ATG制品适用于肾移植术后因各种原因暂不能服用常规免疫抑制剂者的替代与过渡治疗;③ATG对HAR不能起到预防与治疗的作用;④抗AR的ATG治疗总剂量与时限以800mg、5天为宜,抗AAR的ATG治疗总剂量与时限以700mg、6天为宜,预防与替代治疗的总剂量与时限以700mg、6天为宜。结论:ATG适用于肾移植术后AR与AAR的预防与治疗,特别对耐激素性排异反应以及暂时的替代与过渡治疗尤为合适,如果经济状况允许,应提倡使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