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已施行主动脉-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术的患者中,术后作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发现梗阻性冠状动脉的动脉粥样硬化病变仍在进展。基于这种发现,有些学者认为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以下简称傍路移植术)实际上可能加速冠状循环的梗阻性病变。本文对已施行傍路移植术患者的  相似文献   

2.
本文介绍用桡动脉作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旨在减少移植血管晚期病理学变化的发生率。方法:为避免手部由于血管分布异常而招致任何缺血性损害,每一病例均应在术前试验尺动脉对手部的供血情况。在持续压迫腕部桡动脉的同时,应用弹力绷带阻断血流以后再释放,观察手的温度和色泽的复原速度是否与正常一样快,以了解当切除桡动脉后对手的血循环有无影响。手术时游离、切断桡动脉(在完全切断桡动脉前,尚应观察桡动脉远端的返流情况)。根据冠状动脉的大小,相应地使用一系列直径1~3毫米的扩  相似文献   

3.
在冠状动脉疾病的外科治疗中,治疗冠状动脉阻塞的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手术是一项有希望的进展。然而,由于该病的进行性特点,吻合血管的口径较小,以及众所周知的股腘部血管手术的结果,这些病人的远期疗效尚属疑问。此外,即使分流通畅,亦未必能防止心肌梗塞,延长生命或改善心肌功能。然而,对于慢性心绞痛病人,手术疗效的早期报道是令人鼓舞的,术后心绞痛趋于消失,大部分病人的活动耐量增加,生活能力亦有改善。手术死亡率如何?最近的报道表明,在无严重左心室功能不全的病人中,住院死亡  相似文献   

4.
在缺血性心脏病人中,主动脉-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术可对冠状动脉阻塞远端的心肌直接快速供给血液,目前已成为心肌再血管化的较好手术。作者等自1969年10月至1972年3月为1,276例病人施行了此项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手术,其中171例病人同时施行了瓣膜替  相似文献   

5.
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可减轻心绞痛,但是否可保存心肌功能及延长冠心病患者的寿命,尚未明确。本文旨在通过傍路移植手术后移植血管通畅度和左心室功能的关系,来论证这一问题。方法:22例具有2月~16年(年均3.7年)心绞痛史的冠心病患者。11例有心肌梗塞史,4例可能有心肌梗塞。11例有Ⅳ型高脂蛋白血症,2例为Ⅱ型;另2例血胆固醇轻度升高。轻度高血压4例。糖尿病4例。18例的心脏功能为Ⅲ级,3例为Ⅳ级,1例为Ⅰ  相似文献   

6.
为了探讨粥样硬化是否也会影响冠状动脉傍路移植的静脉,作者在55例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后不同时间死亡的患者,对移植静脉进行了详细的解剖研究,并比较正常血脂和高血脂患者中移植静脉发生粥样硬化的情况。方法:55例(99条静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后0~75个月死于冠心病及其合并症的患者,其中41例(77条静脉)血脂正常,  相似文献   

7.
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能解除心绞痛。然而在目前,尚不肯定其能否有效地改善心肌功能,防止心肌坏死和心肌病死亡,以及永久解除心绞痛。本文报道作者548例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的经验,并结合其他医学中心的材料和作者用内科治疗该病的经验,进行讨论。  相似文献   

8.
临床上,冠状动脉造影时常可见到冠状动脉阻塞的远端有侧枝循环。但这些侧枝循环在静止时或应激状态下能否供给缺血心肌以足够的血流量,尚不够了解;在主动脉-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后,这些侧枝循环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临近心肌梗塞(梗塞前综合征)的处理、药物疗效及治疗评价,由于后述二点理由而发生困难。其一,该病的后果较冠心病的其他类型更不肯定,病理生理的机理不一,可从一支血管的新鲜改变,引起进行性狭窄,直至由于儿茶酚胺释放到血流,引起冠状血管收缩而导致血流量的减少。其二,“临近心肌梗塞”这一名词,各家应用不一。在文献上可找到的同  相似文献   

10.
当前,极大多数的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都是在体外循环下进行的。但如考虑到体外循环在人员和设备上的巨大耗费和需血量,并考虑到冠心病的高发病率,就必须寻找替代体外循环的方法,特别是近来在增加氧压以支持心肌方面、在血管移植技术方面,以及在术中应用肝素和心肌灌注方面已积累了许  相似文献   

11.
十年来,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手术已有不少技术上的改进,但其优缺点尚未通过临床或实验鉴定,以提出一种标准化的方法。本文简要叙述目前最常用的一些技术方法,并加以比较。体外循环:虽然实验证明在搏动的心脏上阻断一支冠状动脉15分钟,其所引起的功能及解剖变化在恢复灌注30分钟后可完全恢复;而且,临床上可在用或不用暂时转流下,对右冠状动脉或左前降支,在心脏不停跳  相似文献   

12.
主动脉-冠状动脉间大隐静脉搭桥术可使多数患者的心绞痛缓解,因而日渐推广,但尚存在若干问题,其中最重要的是:大隐静脉移植是否能加速搭桥的冠状动脉病变的进展?为此作者进行了观察。方法是比较术前和手术一年后冠状动脉和移植血管的造影图。对象为40例有严重心绞痛内科治疗无效的冠心病患者。所有患者术前均做了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32例进行大隐静脉搭桥术,6例进行内乳动脉移植术,  相似文献   

13.
本文比较两种不同的主动脉-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傍路移植的手术方法,根据术后血清酶、术后不久的心肌梗塞,以及血液动力学功能,说明了阻断主动脉、局部深低温保护心肌的优点。方法:1972年7月至1973年6月149例施行主动脉-冠状动脉大隐静脉傍路移植的  相似文献   

14.
作者对60例傍路移植术后死亡和145例冠心病死亡患者进行了病理学研究,为了解吻合口、移植静脉、冠状动脉、心肌输出血管、未手术的冠状动脉、以及侧枝循环的情况,60例中44例尸解研究的第一步是作选择性冠状动脉电影摄影,后改用动物胶与造影剂混合物灌注冠状动脉,切开心脏,平铺固定后作X线全面及定点拍片,然后将心脏横切成切片再摄片。冠状动脉亦从心肌游离后  相似文献   

15.
自从1967年大隐静脉傍路移植术被广泛应用于治疗缺血性心脏病以来,其主要手术指征是心绞痛。但这一手术在治疗“梗塞前心绞痛”、急性心肌梗塞、梗塞后心绞痛、充血性心力衰竭、室性心动过速性心律失常和心源性休克等方面,也取得了一定程度的成功。梗塞前心绞痛综合征有不同的定义。作者的标准是:  相似文献   

16.
本文报告一组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后经过严格随访的病人,依据其死亡率及心电图资料,确定出院后的晚期心肌梗塞率。方法:1971年11月至1975年4月,连续施行冠状动脉傍路移植术200例。男198例,女2例。年龄29~75岁,平均52岁。全部病人术前均作冠状动脉及左心室造影。54%(108/200)患者具有相当于三支主要冠状  相似文献   

17.
用倒转的自体大隐静作主动脉-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常易引起管腔狭窄或完全闭塞,发生的原因与管腔内压、管壁缺血、血栓形成或纤维素沉着、内皮和内膜缺血或受损后的修复等因素有关。本文描述血管移植后结构改变的状况,并对上述因素进行讨论。正常人体大隐静脉可分为内膜、中层、外膜三层。内膜由内皮细胞和纤维组织组成,在内膜与中层之间有一层弹力膜;中层由多层平滑肌细胞组成,中间被胶原束、基质和短  相似文献   

18.
目的内窥镜采集静脉技术已经运用于冠脉旁路移植术,以减少术后的伤口并发症的发生,但是,其学习曲线较长,如何尽量减少对大隐静脉的损伤,提高移植血管的长期通畅率和临床效果仍有待研究。方法我们对比研究了150例冠脉旁路移植术中大隐静脉的损伤情况和术后伤口并发症,其中分为经内窥镜采集静脉移植物病人组(100例)和桥式切开采集静脉移植物病人组(50例)。移植物的采集方法由外科医生决定。术中出现静脉分支直接断裂处距离静脉主干≤1mm,需要缝线修补视为大隐静脉直接损伤,统计两组术中静脉损伤情况、手术时间以及术后伤口并发症的发生率,包括伤口愈合不良、血肿以及患者主诉症状。结果内窥镜采集静脉移植物病人组(100例)和桥式切开采集静脉移植物病人组(50例)。完整学习曲线后的大隐静脉直接损伤无明显差异[(1.22±0.44)个vs.(1.23±0.51)个,P>0.05],手术时间无明显差异[(38±4)min vs.(38±6)min,P>0.05],内窥镜采集组术后伤口愈合不良发生率较低(5%vs.22%,P<0.01)、两组血肿发生率无明显差异(6%vs.4%,P<0.05),患者轻度不适感无明显差异(20%vs.18%,P<0.05),内窥镜采集组患者中、重度不适感较低(11%vs.26%,5%vs.20%,P<0.01)。结论术者应树立在采集过程中对静脉移植物"No touch"的观念。必须保证足够的培训期,拥有合理的采集技术下,冠脉旁路移植术中内窥镜采集静脉和桥式切开采集静脉对静脉移植物的直接损伤无明显差异,其伤口并发症明显减少。但两者静脉移植物的远期狭窄差异仍需合理的前瞻性研究明确。  相似文献   

19.
内窥镜采集大隐静脉在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CABG)是治疗冠心病的常规术式,随着手术技术的发展,患者对手术质量要求的提高,微创技术近年成为冠状动脉外科的研究热点.  相似文献   

20.
目的分析比较内窥镜与传统开放式获取大隐静脉应用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的早期临床效果。方法纳入2010年3月至2013年1月298例采用内窥镜静脉采集法(EVH)行CABG的患者(EVH组),并与同期309例采用传统切开静脉采集法(CVH)行CABG的患者(CVH组)进行比较,对比两组患者术前资料、手术情况和术后并发症。结果两组患者在获取静脉时间、获取静脉长度、静脉桥数、总手术时间、术后住院时间以及切口感染或延迟愈合、切口血肿、局部皮肤坏死、皮炎发生率等方面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而EVH组患者住院期间腿部疼痛(17.4%比51.1%,P=0.000)、住院期间腿部水肿(0.7%比32.7%,P=0.000)及淋巴漏(0比7.4%,P=0.000)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VH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CABG术中应用EVH能够显著减轻创伤,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