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上颈椎由寰枢椎构成,解剖结构特殊,之间无椎间盘组织,在运动学方面相互关联,不同于其他椎体有各自独立的运动单位。所以称为寰枢复合体。上颈椎不稳是指寰枢复合体结构破坏,在C1-2间产生病理性异常活动,出现上颈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等症状和体征。主要包括:齿状突骨折、横韧带断裂、寰枢关节脱位及先天畸形。因寰枢复合体的复杂性、特殊性及椎动脉迂回绕行,从而影响了上颈椎内固定技术的普及。近年来随着颈椎内固定生物力学的发展以及对颈椎解剖和手术潜在并发症的深入研究,为内固定技术的选择提供了理论依据。现重点介绍寰枢椎前后路内固定技术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2.
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重建上颈椎不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融合重建上颈椎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 采用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自体髂骨植骨治疗上颈椎不稳患者21例,其中Ⅱ型齿状突骨折13例,齿状突不连5例,横韧带损伤3例.在寰枢椎后弓间植骨融合,使寰枢椎复合体得到稳定.结果 共置入84枚螺钉,术中2枚螺钉穿破寰椎左侧椎弓根外侧壁,未发生脊髓、椎动脉损伤.所有患者X线片示寰椎完全复位,枢椎齿状突骨折处复位良好.CT片示螺钉与椎动脉及脊髓位置关系良好.按JOA评分标准,优15例,良3例,可2例,差1例,优良率85.71%(18/21).17例患者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12.83±4.23)个月,均获得骨性融合,未发现钉板断裂.结论 寰枢椎椎弓根螺钉结合钉板系统固定重建上颈椎不稳能显著增强寰枢椎间生物力学稳定性,植骨融合率高,该术式在寰枢椎融合术中具有较高的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陈昕  孙永强 《医药与保健》2014,(3):176+173-176
<正>枢椎齿状突骨折是一种严重损伤,常会影响颈椎的稳定性,在颈椎的损伤中约占10%左右,发病率约占颈椎损伤的10%。枢椎齿状突由于解剖结构特殊及其后方毗邻脊髓,临床上有发生延迟性或者急性颈脊髓损伤,一部分患者可能发生骨折不愈合,一系列症状的出现可能导致患者终身残废或者付出生命的代价。1齿状突的解剖特点枢椎齿状突是寰枢区的运动枢纽,其与寰椎前弓齿状突切迹构成的寰齿关节的旋转运动功能占整个颈椎旋转功能的  相似文献   

4.
上颈椎由寰枢椎构成,解剖结构特殊,之间无椎间盘组织,在运动学方面相互关联,不同于其他椎体有各自独立的运动单位,所以称为寰枢复合体.上颈椎不稳是指寰枢复合体结构破坏,在C1~2间产生病理性异常活动,出现上颈髓、神经根、椎动脉受压等症状和体征.  相似文献   

5.
人体的头颅与颈部相连.与颅骨相连的颈椎第一节又称寰椎。第二节称抠椎。它们与其他的颈椎结构不太相同,均为环形。寰椎、枢椎和周围的韧带.构成了寰枢关节。寰枢关节的特点是活动度很大.头部旋转(摇头)功能的90%由它来完成。但灵活的关节往往不够稳定.加上小儿头部在身体中占的比例相对较大,颈部肌肉比较薄弱.寰枢椎稳定性比大人更差。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植骨融合治疗上颈椎损伤的疗效.方法 对1例寰椎骨折、2例齿状突骨折并寰枢关节半脱位、1例枢椎骨折、1例寰枢椎骨折的患者行颈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加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结果 5例患者随访3~10个月,无术中、术后并发症,植骨均得到骨性愈合.局部症状及神经系统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椎弓根钉无松动、断裂及脱出现象.结论 对于上颈椎损伤,后路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安全有效,固定可靠.  相似文献   

7.
林耀兵 《智慧健康》2022,(26):102-105
目的 探讨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用于寰枢椎脱位(AAD)合并下颈椎椎管狭窄(LCSS)的治疗效果。方法 回顾分析罗定市人民医院收治的16例AAD合并LCSS患者临床病例资料,所有患者均实施了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采用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视觉模拟评分(VAS)、寰齿前间隙(ADI)和下颈椎椎管矢状径(LCSD)评估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16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所有患者在术后12个月内均获得寰枢椎骨性融合、下颈椎椎管椎板稳定的效果,未发生“再关门”和寰枢椎再脱位现象。术前、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的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经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术后1周、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与术前相比,JOA评分、VAS评分、ADI和LCSD均有所改善。结论 在AAD合并LCSS治疗中应用后路钉棒固定融合术和后路单开门椎管扩大椎板成形术效果较好,并发症发生率低。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颈融合内固定术的护理配合。方法:选择7例寰枢椎脱位的患者,采用经口寰枢椎松解联合颈椎后路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术,术中持续有效的颈椎牵引,默契配合,舒适护理。结果:7例经口咽寰枢椎松解颈椎后路枕骨大孔减压枕颈内固定融合手术顺利,无手术意外及并发症的发生,有效缩短手术时间,无1例死亡,患者术后18~26天均痊愈出院。结论:护士术前访视、充分准备,熟悉手术步骤,配合技术娴熟,有利于手术的顺利进行。  相似文献   

9.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0)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估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6月至2013年6月采用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自体髂骨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22例.对脱位复位情况、内固定植骨融合率、JOA评分、影像学评估及术后并发症等进行分析.结果 22例术中均未发生椎动脉和脊髓损伤.术后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 47(25.8±10.2)个月,均未发生内固定物松动、断裂,术后疼痛和神经症状均得到缓解,术后JOA评分(15.8±1.9)分,较术前的(10.3±1.2)分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寰枢椎均融合.结论 寰椎后弓椎板钩联合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游离齿状突并可复性寰枢椎脱位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设计一种定点参照测量法在螺旋CT三维重建下测量寰枢椎椎弓根。方法56例18岁~75岁(平均40.3岁)正常成人寰枢关节.螺旋CT扫描并重建,模拟寰枢椎弓根钉植入,3D重建后应用自行设计的定点测量法测量寰枢椎双侧椎弓根各主要解剖数值:椎弓根高度、宽度、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椎根弓内斜角及上斜角;应用SPSS12.0软件对人正常状态下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进行分析。结果正常寰枢椎椎弓根各测量数据双侧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取双侧平均值。正常寰枢关节寰椎椎弓高度(4.51±0.69)mm,上斜角7.00°±1.04°,内斜角13.93°±2.11°,椎弓根宽度(5.70±0.80)mm,长度(28.75±1.57)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20.17±1.83)mm;枢椎椎弓根高度(720±1.11)mm,上斜角25.00°±3.20°,内斜角24.49°±3.70°,椎弓根宽度(5.40±0.85)mm,长度(28.10±1.21)mm,进钉点距后正中矢状面距离(19.44±1.32)mm.结论自行设计的定点参照测量法在CT三维重建下测量上颈椎椎弓根准确可靠,为临床上颈椎疾患诊治和手术设计、风险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影像解剖学测量方法。  相似文献   

12.
本科于2007年12月至2011年6月应用寰枢椎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治疗寰枢椎骨折不稳患者13例,取得了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患者男10例,女3例,年龄28~ 50(中位年龄39)岁.10例为车祸伤,3例为高处坠落伤,其中齿状突骨折4例,均为AdersonⅡ型骨折,Jefferson骨折合并齿状突骨折(AdersonⅡ型)1例,均伴有寰枢椎半脱位或不稳,表现为不同程度的颈枕区疼痛、活动受限,1例出现头晕、头痛,其中寰齿前间隙>5mm者4例,术前常规行颅骨牵引,根据寰枢椎移位情况决定牵引的方向和重量,一般牵引超过1周,重量2~5kg.首次牵引后1~3h复查床旁侧位X线片(图1),以后每日复查1次,根据复位情况调整牵引重量及角度:术前均行寰枢椎CT三维重建,并测量相关数据,包括进钉点的选择、螺钉内倾角度和钉道长度等.  相似文献   

13.
宋洁富 《健康向导》2011,17(2):30-30
先天性颅颈交界区畸形指的是发生在颅颈交界区[头颅和颈椎的过渡区域,具体是指枕骨、寰椎(第一颈椎)、枢椎(第二颈椎)]的先天性骨性畸形,由于先天的骨性畸形和后天逐步发生的复杂病理变化,常因最终出现寰枢椎脱位而导致延髓和上颈髓的受压,表现以四肢运动、感觉功能受损为主的疾病症状。该病虽然在临床上比较少见,但严重者可以压迫到延髓、颈髓而产生较严重症状,也常可以伴有椎管内的先天性囊肿等其他疾病。下面就患者对于该病的一些疑问进行  相似文献   

14.
目的评价前路螺钉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疗效。方法17例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患者,Ⅱ型骨折12例,Ⅲ型骨折5例,伴寰枢关节前脱位。均行经前路齿状突螺钉内固定。结果寰枢关节及骨折复位满意,动力位X线片显示无寰枢椎不稳。16例均达到齿状突骨性愈合,1例不愈合行二期寰枢关节融合。结论微创内固定手术治疗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具有手术创伤小、恢复快、疗效满意的特点。  相似文献   

15.
目的:总结寰枢椎骨折脱位的围手术期护理要点。方法:对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采用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寰枢椎钛缆固定手术方式治疗,术前做好颅骨牵引等的护理,术后严密观察病情,做好呼吸道的管理,指导四肢功能锻炼,严密观察脊髓神经功能,评估神经恢复情况。结果:11例寰枢椎骨折脱位的患者无一例发生手术或护理并发症。术后脊髓神经功能较术前明显好转。结论:经关节突螺钉固定和寰枢椎钛缆固定手术治疗寰枢椎骨折脱位,效果良好,护士规范细密的围手术期护理也是成功治疗的关键因素,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降低了此类患者的死亡率。  相似文献   

16.
我们自2009年开始颈性失眠相关临床研究后发现,颈性失眠的发作、症状轻重与寰枕枢关节错位、颈椎失稳、颈椎间盘突出等颈椎病的一些致病因素关系密切。自2009年12月至2011年10月,我们对于56例合并寰枕枢关节错位的颈性失眠患者运用上颈椎微调手法治疗,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颈后路椎弓根钉技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临床效果及操作技巧。方法对17例创伤性寰枢椎失稳患者行颈后路椎弓根钉一棒复位固定、椎板后弓植骨。结果随访3~43(9±3.1)个月,未发生并发症,复位良好,序列稳定;无内固定松动、断裂、植骨块移位;骨折愈合好,植骨渐进融合。术后颈部症状完全消失,受损颈髓神经功能明显改善。结论经寰枢椎椎弓根钉内固定是治疗寰枢椎创伤性失稳的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持续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的方法和疗效.方法 86例寰枢椎半脱位儿童均有突发性颈部偏斜伴疼痛.采用持续枕颌带牵引,时间10~21 d,平均16d.伴感染患儿给予抗生素和对症治疗.出院后予以颈托固定2~6周.结果 86例患儿,随访时间1~4年,平均2.5年.76例患儿治愈,无复发,无并发症.8例患儿6个月内再次复发,2例患儿9个月内2次复发,经再次入院行持续枕颌带牵引18 ~ 31 d,出院后颈托固定4~6周,随访3年,无复发,无并发症.结论 持续枕颌带牵引治疗儿童寰枢椎半脱位,具有安全、简便、经济、恢复快和无明显并发症的优势.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螺旋CT三维成像观察寰枢关节不同功能状态下的影像学解剖,了解寰枢关节的功能特点,为异常病变提供解剖基础。方法:选取60例正常志愿者进行螺旋CT扫描,体位选择为中立位、最大限度的左旋转位、最大限度的右旋转位,然后进行冠状面、矢状面重建、VR重建,观察其影像学特点。结果:正常中立位,寰枢关节上下关节面基本对齐。轴位53例枢椎齿状突位于寰椎前弓后方的中间位置,两侧距离对称。7例寰齿侧间隙不对称。左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右旋位寰枢关节吻合面分离2/3。结论:颈椎在不同的旋转功能状态下,以寰枢侧关节移动为主,以寰齿关节移动为辅,正常情况下,寰齿侧关节间隙可以是不对称的。  相似文献   

20.
颅颈交界区畸形主要诊断方法包括常规中立位X线、CT及MRI检查,它们各有利弊,并相互补充。动力位影像学检查作为常规中立位检查的重要补充,更进一步提高了寰枢椎脱位或颅颈失稳的诊出率,并动态的反映寰枢关节的稳定性和脊髓的受压情况,对指导寰枢椎脱位的临床分型,判断寰枢椎脱位的可复性,制定适宜的手术方式具有重要意义。在临床上积极的推动了颅颈交界区畸形的诊治水平,并为人们更深入认识颅颈交界区畸形提供了新方法。据此,本文论述了动力位影像学检查在颅颈交界区畸形诊治中的相关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