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经络辨证是以经络学说和经络循行、生理、病理为主要依据的辨证方法,有关经络辨证的内容自我国古代就有记载,而在各朝各代的针灸专著中,经络辨证理论更是得以不断发展和完善。本文将《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和黄帝内经《灵枢.经脉》的内容进行了详细比较,揭示了从《足臂十一脉灸经》到《阴阳十一脉灸经》再到《灵枢.经脉》篇经络辨证的发展趋势。  相似文献   

2.
1972年初至1974年初,在马王堆三号汉墓出土的帛书中,有古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卜一脉灸经》。两部古脉灸经全面论述了人体十一条经脉的循行走向及所主治的疾病。这是我国目前发现最早论述经脉学说的文献。从成书的年代来看,在两部脉经中,《足臂十一脉灸经》最为古朴,《阴阳十一脉灸经》则稍晚,而《灵枢·经脉》比两部脉灸经都晚,我们可以说,两部脉灸经是《灵枢·经脉》的祖本。  相似文献   

3.
从有关马王堆古墓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考证经络学说的起源。结合《黄帝内经》有关对经络解剖形态描述等认为经络学说起源于循经感传导现象。  相似文献   

4.
试论《脉书》与《经脉》之异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脉书》是指1973年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所记载的《足臂十一脉灸经》和《阴阳十一脉灸经》(以下简称{足臂本》和《阴阳本》)。《经脉》是指《黄帝内经》中的《灵枢·经脉})篇。通过学习、分析、比较,我们认为《脉书》与《经脉》的异同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正经脉的数目《足臂本》和《阴阳本》均记载了11条经脉,手为二阴(大阴、少阻),缺少手厥明心包经。而《经脉》记载了手、足各三明三阳经脉,共计12条,其重大意义不单是经脉数量的增加,弥补了《脉书》中阴经与阳经的不平衡,而且纠正了《脉书附手太阴肺经与手厥阴心包…  相似文献   

5.
浅论“相脉之道”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浅论“相脉之道”解放军302医院刘士敬(100039)内蒙古哲盟传染病院李连成“相脉之道”是我国先秦时代既有的经脉疾患的诊断方法,近些年随着许多秦汉遗著的出土,使我们得以了解这一古老医术的渊源,这些确凿的史料证明早在(内经)成书时代以前,这一诊断方法...  相似文献   

6.
经脉理论的形成经历了较为复杂的过程,其内涵也随时间不断扩充,然而,经脉的本质到底是什么,经络,血脉,穴位是如何联系到了一起,如何发展,这些问题始终不能得到很好的解答.文章以足厥阴经为例,通过梳理秦汉时期保存较完整的中医学文献《足臂十一脉灸经》《阴阳十一脉灸经》《黄帝虾蟆经》《黄帝内经》的相关论述,进而分析经脉理论在早期...  相似文献   

7.
8.
<正>经筋和经脉治疗的起源极早。《灵枢经》之《经脉第十》、《经筋第十三》有比较完整的描述。而更早的记载,则出现于马王堆医书《足臂十一脉  相似文献   

9.
10.
王丽  赵京生 《中国针灸》2020,(11):1251-1254
从部位角度出发,通过纵向比对自《足臂十一脉灸经》到唐代著作中"灸某脉"的脉名所指,分析以脉名指代施治处现象出现及消失的内涵及意义,以帮助更好地理解古代"脉"的内涵及经脉腧穴演变的相关内容,加深对早期针灸理论的认识。  相似文献   

11.
腧穴渊源考     
林其盛 《中医杂志》2008,49(10):955-956
1973年长沙马王堆三号汉墓中出土的<帛书>,是迄今发现最早的医学文献,因其中<足臂十一脉灸经>与<阴阳十一脉灸经>未见腧穴名称,一些学者由此而否定了"由点到线说(腧穴早于经脉)",而产生了"由线到点说(经脉早于腧穴)".本文力图在探讨腧穴的形成过程中诠释这一问题.  相似文献   

12.
"是动病""所生病"雏形源自《阴阳十一脉灸经》《足臂十一脉灸经》,到《灵枢·经脉篇》内容、形式完整描述,《难经·二十二难》归纳成"是动病"和"所生病"两个专用名词,后世各医家之辞,经历了由简单到复杂,由单一到多元的发展,逐渐完善其诊断、治疗学意义与病候转归,还包括利用现代文献整理统计学思想系统考察的经脉归属和病候(群)关联;古代医家多从病位和病因解释和区分,结合语境及《内经》其他篇章理解,言简意赅,虽存争议,但总归于"变化-病"分析思路,包含气血先后、经络脏腑、内因外因及阴阳相对、穴动诊病、病症主治,借十二经脉条文中某类特殊情况发挥至整体,其中气血说、经络脏腑说、阴阳说等说服力欠佳;现代医家分析更丰富,通过临床观察、试验加以验证。研究方式多样,值得进一步完善,发扬及论证。古文献流传存在易遗漏、衍文、不同时代文字完善不足等,现今概念阐释与早期学术思想真实意义之间仍存在差异,缺乏验证的客观依据,需要进一步去伪存真、传承创新。  相似文献   

13.
经脉循行描述较为简单,其循行之处多为肢体的远端、头面颈项部。如巨阳脉至风府,阳明脉至鼻、目,少阳脉至耳,太阴脉至嗌,少阴脉至舌本。比较特别的是厥阴脉,其与阴器发生联系。可以看出,这样的安排是有目的的,它是为了突出足六经与头面远端部位的联系。  相似文献   

14.
任路  李静 《辽宁中医杂志》2011,(11):2117-2118
经络理论中有关经脉循行分布的文字记载,最早见于经脉学专著帛书《阴阳十一脉灸经》和《足臂十一脉灸经》,关于十二经脉外行部分的循行分布规律秉承了春秋战国时期的论著《灵枢.经脉》。而历代医书中对足三阴三阳经脉、尤其是足阳明胃经在躯干部循行规律却少有论述,文章从三维圆柱体的假说、"背为阳,腹为阴"、气血阴阳平衡的理论及"从阳引阴,从阴引阳"治疗原则等角度探讨其循行,旨在进一步剖析经络循行的真谛,使针灸经络学说更好地服务于临床。  相似文献   

15.
对马王堆出土医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一词进行考证。考上下文,"牧牧"当为通假字。从音义和语境的角度出发,同时结合历代辞书、传世医籍和其他出土文献中的相关内容,通过考察前人学者观点,并分析包括"瞙""芒""""茫""""""瞢"等在内的一组词,得出结论:将《足臂十一脉灸经》中"牧牧耆(嗜)卧以咳"之"牧牧"读作"瞢瞢"是值得商榷的,当读作"默默",义为静默不语;《阴阳十一脉灸经》甲本之"瞙"、乙本之"芒",张家山出土医书《脉书》之"",《灵枢·经脉篇》之"()"均为目不明义。  相似文献   

16.
经与脉关系是揭示经络原理的关键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马晓彤  潘桂娟 《陕西中医》2008,29(2):195-197
目的:探讨经—脉关系:理解经络原理的关键问题。方法:从经典著作入手,参阅当今学者观点对命题进行论述。结论:不仅"经"与"络"统一于"脉",而且经络的气血运行功能与脉动的联系十分密切。脉的基本含义是节奏性运动,而非管道性约束。脉象可视之为经络状态的表征,理解经—脉关系是揭示经络系统微观生理机制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17.
从“厥阴脉”概念的形成过程看经络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黄龙祥 《针刺研究》2003,28(4):280-287
本文通过系统分析揭示 :足厥阴脉“是动”病描述的是阴疝的症状 ,古人从阴疝发病部位特点及对该病的针灸诊疗经验中抽提出“足背 前阴 少腹 腰 (舌 )之间相关联系”的规律 ,而所谓“足厥阴脉”则是古人对这一规律的直觉解释。这一新发现为考察经络学说的形成过程提供了关键证据 ,引导人们正确分析经络学说的构成要素并进而正确理解该学说的意义与价值  相似文献   

18.
经络的三阴三阳称谓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居易 《中国针灸》1996,16(3):51-53
  相似文献   

19.
出土简帛医学资料是中医学的源头文献,出于时代久远,破损严重等,对简帛资料的研究往往众说纷纭。本文针对医学简帛中的"■"进行考证,提出不同说法,认为应是"腘"字。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足太阳经络各个组成部分临床应用情况的总结,探讨足太阳经络在治疗脊柱及相关疾病;大脑、脊髓病变相关疾病;以及头面五官疾病、痔疮的经络理论基础和相关配穴.阐述经络不可不通的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