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 毫秒
1.
大肠镜单人操作技术是大肠镜插入法的主流趋势。回肠末段是小肠疾病的好发部位,但目前大多数医院无胶囊内镜和双气囊小肠镜设备,早期诊断回肠末段疾病十分困难。因此,采用大肠镜经回盲瓣插入回肠末段检查有非常重要的临床意义。我们应用单人操作手法行大肠镜检查回肠末段病例980例。现总结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2.
患者男,42岁。因直肠癌行Milles术,术后第9天,患者感腹痛、腹胀,人造肛门停止排便、排气,下腹部膨隆,压痛,无反跳痛,可闻及气过水声。人造肛门指诊:距造瘘口约8厘米处后外方可扪及条带状囊性肿物。腹透示左中下腹见数个气液  相似文献   

3.
术中肠镜检查在结肠手术中的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1年1月至1997年12月,我院共行大肠手术596例,其中48例因肠梗阻术前未能详细了解梗阻上段大肠情况,行术中肠镜检查,取得较满意的结果,现报道如下。1.临床资料:48例中,男35例,女13例,年龄24~74岁,平均53岁。癌性肠梗阻46例,...  相似文献   

4.
小肠疾病l临床上并不少见,约占临床消化病的1/5,推进式电子小肠镜是其诊断的先进方法之一,在基层医疗单位常因其设备昂贵及检查费用高,而转送有该设备的上级医院诊治。为提高基层医院小肠疾病诊治水平,我科于2001-03/2003-11利用日本富士EC200型电子结肠内镜替代小肠镜检查6例患者,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结肠造瘘术后伴结肠梗阻的原因及预防措施。 方法回顾性分析27例结肠造瘘术后狭窄伴结肠梗阻的患者的临床病史及经造瘘口造影的影像资料,分析结肠造瘘术后伴结肠梗阻的发生原因。 结果27例患者中,瘘口出口狭窄16例,瘘口内腔狭窄11例,其中术后瘘口感染21例、瘘口出血4例、瘘口回缩1例、瘘口脱垂1例。 结论结肠造瘘术后狭窄伴结肠梗阻主要由于术后出现局部并发症造成,术后应及时观察,预防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结肠造瘘和结肠造瘘关闭的并发症不少,死亡率虽低,但确实存在。本文报道作者6年的经验,复习1979至1984历年作过结肠造瘘患者的记录,评价手术指征、技术细节、并发症与死亡率,并注意结肠造瘘关闭有关并发症。所有病例在手术前后常规使用全身抗生素,主要为先锋霉素。结果:142例患者中男74,女68,(平均年龄64岁)。施行146次手术。术后早期死亡9例(死亡率6.4%),其中6例死于急症手术。最常见死因为脓毒症。7例因随访不足或记录不全而剔除。其余126例作130次结肠造瘘术,平均随访35月。86例因癌肿,44例因良性疾病而作造瘘。130次手术中32次为急诊手术。99次为降结肠或乙结肠造瘘,31例为横结肠造瘘。76次经切口、54次另作切口造瘘。55例患者有69次与瘘有关的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胃癌术后胃结肠瘘患者行微创治疗进行了研究,对患者术前、术中、术后病历资料进行研究分析,总结归纳胃癌术后胃结肠瘘患者诊治方案,分析微创治疗该类患者的可行性及优势.研究表明,该类患者术前应尽可能了解患者腹腔状况,与患者及家属充分交流,行腹腔镜手术安全可行,副损伤少,具有丰富腹腔镜技术经验的外科医师可考虑开展此类手术.  相似文献   

8.
患者男,49岁,入院前2个月因“持续性右下腹胀痛伴腹泻、呕吐”在当地医院就诊,查B超疑有阑尾包块,抗炎治疗无好转,体质量减轻约20k。入院前1d外院腹部CT提示:升结肠壁环状增厚,考虑结肠肿瘤可能性大。患者有不洁性接触史。入院后查体:全身消瘦,未扪及肿大淋巴结,体温37.5℃,腹部平软,右下腹部稍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肠鸣音不亢。结肠镜检查:升结肠起始部及回盲部见黏膜不规则隆起,表面破溃、质脆,并累及回盲瓣和回肠末端(图1)。病理结果:溃疡性病变,见大量渗出、坏死,未见结核分支杆菌(图2)。PPD试验阴性,  相似文献   

9.
1980~1987年我院共施行结肠造瘘术66例,其中肛管直肠乙状结肠癌47例,结直肠损伤、先天性肛管直肠闭锁及腹部肿瘤致直肠梗阻各5例,结肠梗阻4例。术后并发造瘘肠管坏死、造瘘口狭窄及感染、造瘘肠管回缩及脱垂10例,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15%。其中再次手术者4例(6.0%),较国内外报道(19.1%、7.9%)为低。1.造瘘口感染:本组4例。其中2例为结肠肿瘤穿孔行急症剖腹探查术。肠癌引起急性穿孔多属病程晚期,穿孔前已呈明显恶病质,穿孔早期可出现休克。据报道,休克状态下组织细胞缺血缺氧,抵抗力降低,切口及腹腔感染率可达66.7%。手术操  相似文献   

10.
324例大肠癌术后患者大肠镜检查结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肠癌患者术后复发癌灶和异时性肿瘤的成功切除是与及早发现相关的,大肠镜检查是对大肠癌术后患者监测很有价值的方法。 1990年 1月至 1998年 12月,我院应用大肠镜检查大肠癌术后患者 324例,现报告如下。  1.一般资料:男 198例,女 126例。年龄 24~ 83岁,平均 56.9岁。术后年限为 2个月到 17年。其中 57人检查 2~ 12次。原发肿瘤部位:直肠 153例,乙状结肠 83例,降结肠 34例,脾曲 3例,横结肠 9例,肝曲 2例,升结肠 33例,盲肠 7例。临床表现:无明显不适 244例,腹痛 16例,腹胀 8例,腹泻 19例,便秘 5例,便秘与腹泻交替…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洞庭湖地区结肠疾病的年龄分布特点。方法对乙状结肠镜检查2704例所见结肠疾病患者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息肉、大肠癌等4种疾病的检出率分别为2191(81.0%),42例(1.6%),176例(6.5%),214例(7.9%)。慢性结肠炎、溃疡性结肠炎的年龄分布在25_54岁最高;肠息肉的检出率在<15岁组最高,其年龄分布在25_34岁最多,55_64岁组次之,>65岁组则显著减少;大肠癌的检出率随年龄增长而增高,其年龄分布在45_54岁组最高。结论结肠疾病的年龄分布反映了其内在的联系以及相互之间的演变关系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探讨透明帽在单人普通肠镜检查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7月至2012年12月解放军第一七五医院消化内科消化内镜中心行普通肠镜检查(即全部检查均在非麻醉状态下进行)的1 000例患者,采用随机数字法将1 000例患者分成透明帽组和对照组,透明帽单人肠镜检查和对照组行普通单人肠镜检查各500例。本文分别对两种检查方法的进镜成功率、检查时间、患者痛疼程度、病灶检出率等进行比较,针对患者的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及肠道憩室等指标分析进镜时间的影响因素。结果透明帽组成功率为99.3%,对照组成功率为98.8%;平均检查时间:透明帽组为6.2 min,对照组为11.0 min(P0.05);平均疼痛分数分别为5.7分和5.0分;透明帽组息肉检出率为71.0%,对照组息肉检出率为49.1%(P0.05);全部检查无并发症发生。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患者在进镜时间的影响因素中有明显差异(P0.05)。结论对于常规肠镜检查的患者,透明帽单人肠镜法是一种快捷、痛苦小、病灶检出率高、安全性较高的检查方法,性别、年龄、腹部或盆腔手术史、长期便秘患者是影响进镜时间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4.
胃造瘘术5例报告山东医科大学附属医院(250012)王磊,丛旭滋,张超,王善政我们对5例经胸腔探查手术无法切除的食管癌病人直接行胃造瘘术,现报告如下。手术方法:常规做左胸切口,沿肝脾沟剪开膈肌,悬吊膈肌,在胃前壁缝一荷包缝合,在缝线当中将胃壁戳一小孔...  相似文献   

15.
16.
患者女,40岁。2年前于当地医院行卵巢囊肿切除术,术后出现左下腹痛,大便前剧烈,便后稍缓解,就诊于当地医院,予口服药物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无明显缓解。2年来患者下腹疼痛时轻时重,于1周前自肛门排出纱布1块后,左下腹疼痛明显好转,但疼痛仍存在,为进一步治疗来我院就诊。查体:下腹正中可见陈旧手术瘢痕,腹软,  相似文献   

17.
病例介绍 :患者 ,男 ,5 1岁 ,肉眼全程血尿 6天 ,症状加重伴疼痛 1天入院 ,住院次日突然尿潴留 ,立即行导尿术失败后给予膀胱造瘘术 ,术中见膀胱与尿道内口交界处有 1cm×0 9cm大小结石 ,取石术后造瘘管接无菌引流袋 ,常规输液 ,其中应用氨甲苯酸 0 6g ,术后第 1天晨查房发现双下肢肿胀 ,嘱其抬高做被动运动 ,中午 11点突然呼吸困难、紫绀、胸闷 ,继而意识丧失 ,双瞳孔 0 5cm大小 ,脉搏细速 ,血压测不清 ,立即气管插管 ,高流量吸氧 ,心电监护 ,静推呼吸循环三联 ,静脉滴注升压药 ,溶栓治疗 ,虽然积极组织抢救 ,仍未挽回病人生命。…  相似文献   

18.
肠镜检查后化学性结肠炎三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结肠镜检查的普及,内镜的洗消工作日益受到重视。我国及美国均发布了相应的内镜清洗消毒规范,规范中均将2%戊二醛推荐为内镜的洗消液,其对抗酸杆菌、亲水性的病毒和孢子等均有作用。但如误使戊二醛直接接触结肠黏膜,可损伤大肠隐窝上皮细胞,继而引起组织坏死,使患者在48h内出现腹痛、黏液脓血便、发热及里急后重等症状。我院出现戊二醛引起的化学性结肠炎3例,现结合文献报道如下。例1女,56岁,因常规体检发现癌胚抗原略高而行结肠镜及胶囊内镜检查。患者并无自觉症状,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炎症性肠病病史,近期无旅游史、抗生素用药史、接触腹泻患者史,亦未摄入可疑食物。聚乙二醇肠道准备后,  相似文献   

19.
1986年10月~1993年7月,我院共行肠套叠手术126例(男74例,女52例),年龄4个月以下者46例,4个月~2岁者68例,2岁以上者12例。单纯复位手术51例,肠切除(包括回肠、结肠)肠吻合手术75例,发生肠瘘9例,其中死亡1例。行结肠造口者42例,无一例发生肠瘘。 讨 论  相似文献   

20.
患者男,86岁,因需长期留置胃管予胃肠内营养,为防止发生鼻窦炎和吸入性肺炎,于2010年5月5日行经皮内镜胃造瘘术(PEG).患者有高血压、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史,无糖尿病、肝炎病史,无阿司匹林及非甾体类消炎药服用史,无外伤手术史.PEG采用拉出法,操作顺利.术后禁食12~24 h,静脉滴注抗生素3d预防感染,术后穿刺部位换药时放松体外垫盘和快速夹.24 h后经PEG导管给予肠内营养混悬剂(商品名为瑞代),采用持续重力滴注法,起初给予营养混悬剂500 ml/d,术后3周增至1500ml/d.经PEG导管注入营养混悬剂前、后均用50~100ml温水冲洗防止导管阻塞.患者于2010年5月26日出院,出院后病情稳定,营养状况较前改善,未出现伤口感染、反流及渗漏等并发症,每日给予营养混悬剂1500ml,60~80ml/h,由PEG导管内持续滴入.患者留置PEG导管5个月后于2010年10月23日因黑便2d入院,行上腹部CT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胃镜检查确诊为胃角溃疡A1期,大小约2.0 cm×3.0 cm,经奥美拉唑、黏膜保护剂等治疗10 d后出血停止.出院后继续口服奥美拉唑1个月余,仍给予营养混悬剂1000 ml/d,60~80 ml/h,由PEG导管内持续滴人.患者于2010年12月4日再次因呕吐咖啡色液体4次并解黑便1d入院,行上腹部CT示胃内见造瘘管影,胃壁广泛增厚,胃窦狭窄(图1);再次行胃镜检查示胃角溃疡A1期(图2),大小约2.5 cm×3.5 cm,给予输血、抑酸、护胃、止血等对症支持治疗,但患者因出血量大导致失血性休克,治疗无效死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