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L-选择素、白细胞介素(IL)-2、IL-6、IL-8和IL-10水平的变化及其致病意义。方法采自24例SLE患者的血清标本分别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sICAM-1和L-选择素;用放射免疫检测法(RIA)检测IL-2、IL-6、IL-8和IL-10;另以20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L-选择素、IL-6及IL-2/IL-10比值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IL-2无明显变化,IL-8水平稍高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SLE患者sICAM-1、L-选择素和IL-6表达增加,而IL-10表达减少,提示免疫紊乱、促炎与抗炎细胞因子失平衡参与了SLE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症肺炎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基质金属蛋白酶抑制剂-1(TIMP-1)、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白细胞介素-6(IL-6)的水平变化及其意义。方法选取我院2016年1月-2017年1月儿科收治的120例肺炎患儿,根据病情分为重症肺炎组52例、轻症肺炎组68例,选取同期健康婴幼儿60例(对照组),检测并对比两组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并根据病原学检测结果、治疗前后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重症组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的高于轻症组、对照组(P0.05);轻症组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病毒感染组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显著的高于非病毒感染组患儿(P0.05);治疗后,恢复期的肺炎患儿的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较急性期均显著的降低(P0.05)。结论肺炎患儿血清MMP-9、TIMP-1、sICAM-1、IL-6水平在不同病情、病原体及治疗阶段皆有变化,可以作为临床诊断及治疗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水平检测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5月在武汉市汉口医院就诊的SLE患者218例(SLE组)及体检健康者50例(健康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另根据SLE活动性指数(SLEDAI)评分将SLE患者分为活动组和缓解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各组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各血清炎症因子与SLEDA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采用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与健康对照组比较,SLE组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白细胞介素(IL)-4、IL-6、IL-10、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γ-干扰素(IFN-γ)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缓解组相比,活动组血清IL-2水平降低,血清IL-4、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SLE患者血清IL-2与SLEDAI评分呈负相关(r=-0.504 4,P0.05),SLE患者血清IL-4、IL-6、IL-10、TNF-α和γ-IFN与SLEDAI评分呈正相关(r分别0.610 0、0.437 4、0.501 4、0.702 6、0.777 9,P0.05)。结论 SLE患者血清炎症因子变化显著且与疾病活动情况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支气管哮喘患者外周血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将本院收治并诊断为支气管哮喘发作期的患者38例作为研究组,同时选取本院门诊体检的健康志愿者38例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清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水平,并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血液中内皮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白细胞介素-6(IL-6)、IL-8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结果 (1)与健康对照组相比,研究组患者外周血sICAM-1、VCAM-1表达显著增高,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2)研究组患者血清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两组数据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支气管哮喘发作患者外周血sICAM-1、VCAM-1、IL-6、IL-8及TNF-α水平显著提高,提示黏附分子和细胞因子异常是参与支气管哮喘发病的重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5.
目的 检测冠心病(CHD)患者血清白细胞介素-8(IL-8)、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和血脂的水平,探讨其在CHD发病机制中的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和双抗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技术检测86例冠心病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脂(TG)、高密度脂蛋白(HDL-C)和IL-8、sICAM-1水平,并以30例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CHD患者血清TC、TG、IL-8和sICAM-1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DL-C水平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HD患者血脂异常组(CHD2)IL-8、sICAM-1水平高于血脂正常组(CHD1),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IL-8和sICAM-1与血脂异常之间存在一定联系,3者可能参与了CHD的发病过程.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和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炎性因子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COPD急性加重期(AECOPD)患者60例作为AECOPD组,根据治疗前是否合并呼吸衰竭将其分为合并呼衰组和未合并呼衰组2个亚组;选取同期经常规治疗临床症状缓解的AECOPD患者60例作为COPD稳定期组;选取同期体检结果健康者60例作为对照组。对3组研究对象的血清sICAM-1、白细胞介素-10(IL-10)、白细胞介素-18(IL-18)水平进行检测和分析。结果 AECOPD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稳定期组(P〈0.05);COPD稳定期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显著高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合并呼衰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显著低于未合并呼衰组(P〈0.05);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0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负相关关系(r=-0.53,P〈0.05),而AECOPD组患者的血清IL-18水平与血清sICAM-1水平呈正相关关系(r=0.68,P〈0.05)。结论血清sICAM-1和IL-18水平的上升以及血清IL-10水平的下降可能与AECOPD的发生及其合并呼吸衰竭有相关性,血清sICAM-1水平的上升可反映患者机体炎性反应的加剧状态。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59例SLE患者和24名正常对照组血清sICAM-1水平,并分析sICAM-1与抗核抗体(ANA)、抗双链DNA(dsDNA)抗体、补体C3等的相关性。结果SLE患者血清sI-CAM-1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01),且sICAM-1水平与ANA滴度具一定的相关性(r=0.363,P<0.05),而与抗dsDNA抗体、补体无明显的相关。结论sICAM-1在SLE的发病机制中起作用,血清sICAM-1的测定有助于SLE的病情监测。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6年9月~2017年9月本院内科门诊检查并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者155例为观察组,同期选取体检中心健康人群100例为对照组,均行颈动脉超声检测及血清炎性因子检测,对比两组血清IL-6、CRP、sICAM-1、Lp-PLA2、apoB水平,采用ROC曲线评价血清炎性因子联合检测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诊断价值。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清IL-6、CRP、Lp-PLA2、sICAM-1、apoB水平较对照组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Pearson相关性分析发现,动脉粥样硬化患者血清IL-6、CRP、Lp-PLA2、sICAM-1、apoB水平与IMT呈正相关性,P均0.05;对于各因子单独检测,CRP单独检测AUC最大,达0.868,且其诊断特异度最高,达91.0%,sICAM-1单独检测的诊断敏感度最高,为91.0%;联合检测显示,五项联合检测的AUC最大,为0.929。结论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与患者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有关,CRP是动脉粥样硬化诊断的重要指标,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诊断效能。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检测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o lub le in terce llu lar adhes ionm o lecu les-1,sICAM-1)和血浆血栓调节蛋白(p lasm a throm bom odu lin,PTM)水平变化特点,探讨检测患者sICAM-1和PTM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 ISA法检测了27例SLE患者及30例健康对照组sICAM-1和PTM水平。结果SLE患者sICAM-1和PTM水平变化特点:①患者血sICAM-1和PTM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②有尿蛋白患者sICAM-1和PTM水平显著高于无尿蛋白患者(P<0.01)。结论SLE患者体内存在sICAM-1和PTM的异常表达,与患者病情正相关,sICAM-1和PTM可能是SLE并发尿蛋白的早期预测指标。检测SLE患者sICAM-1和PTM水平可判断内皮细胞的损害及抗原递呈细胞活化状态,对于SLE患者的病情判断及治疗效果观察,也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0.
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肿瘤坏死因子、白介素8水平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抗ds-DNA抗体阳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介素8(IL-8)水平及意义。方法采用双抗体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了49例SLE患者血清TNF-α、IL-8含量。结果49例SLE患者血清TNF-α含量与对照组相比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IL-8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IL-8参与SLE疾病过程,与疾病活动性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胃窦癌病人血清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IL)-1、IL-6和IL-8的水平与恶病质发生的关系。方法125例胃窦癌病人分为恶病质组与非恶病质组,将近6个月体质量下降〉10%者定义为恶病质病人。通过放射免疫学方法对胃窦癌病人及健康对照组进行血清IL-1、IL-6和IL-8含量的检测。结果胃窦癌病人血清中3种细胞因子含量较对照组均显著升高(Z=-8.186~-4.665,P〈0.05),胃窦癌恶病质病人血清IL-6和IL-8含量较非恶病质病人显著升高(Z=-5.018、-3.134,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IL-6(OR=1.048,95%CI:1.021~1.075)和IL-8(OR=3.150,95%CI:0.988~10.037)为恶病质发生的高风险性因素。结论血清IL-6和IL-8水平与胃窦癌病人恶病质的发生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 (AMI)溶栓治疗前后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 1(sICAM 1)、可溶性血管细胞粘附分子 1(sVCAM 1)、白细胞介素 6 (IL 6 )、白细胞介素 8(IL 8)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ELISA法观察 2 6例经尿激酶溶栓治疗及 2 2例常规治疗的AMI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 1、2、5、7、14天血清sICAM 1、sVCAM 1、IL 6、IL 8的动态变化并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治疗前两组间sICAM 1、sVCAM 1、IL 6、IL 8无差异 ,治疗后各指标变化趋势相似 ,但溶栓组sVCAM 1在治疗后第 5、7、14天显著高于对照组 (P <0 .0 1) ;而sICAM 1在第 5、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6在治疗后第 1、2、7天显著低于对照组 (P <0 .0 1) ,IL 8在治疗后第 1、7天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结论sICAM 1、sVCAM 1、IL 6、IL 8均可作为溶栓监测指标 ,其动态改变及作用影响AMI的发生、发展变化。溶栓治疗可减轻AMI的病理损伤 ,缩短病程。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患者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IL-10水平的影响,进而从分子生物学水平探讨雷公藤多苷对白塞病的治疗作用及其可能的机制。方法 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门诊就诊的初治白塞病患者30例,给予雷公藤多苷片30 mg/d,疗程3个月,对照组为健康体检者30例。采用放免法测定白塞病患者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前后,以及对照组的血清细胞因子IL-4、IL-6、IL-8、IL-10的水平。并结合血沉、C-反应蛋白及临床表现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1)白塞病患者治疗前血清IL-6、IL-8水平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 IL-4、IL-10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2)雷公藤多苷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清IL-6、IL-8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减低(P<0.05), IL-4、IL-10水平较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3)30例接受雷公藤多苷治疗的患者中,显效10例,有效16例,无效4例,有效率86.7%,治疗3个月后患者血沉、C-反应蛋白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结论 (1)白塞病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水平的失衡可能与其发病有关;(2)雷公藤多苷可有效调节白塞病患者血清IL-4、IL-6、IL-8、IL-10的水平,从而发挥其治疗作用。  相似文献   

14.
背景:系统性红斑狼疮与树突状细胞的功能活化密切相关.在体内,树突状细胞来源于造血干细胞,其分化成熟的过程受多种因素的影响.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中存在细胞因子网络失调,以往研究多关注于单一因子的参与作用.目的:课题创新性提出和观察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血清α干扰素和自细胞介素6共同作用下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的影响.设计、时间及地点:分组对比观察,完全随机细胞学体外实验,于2006-05/2008-10在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与免疫学实验室完成.材料:外周血标本取自50例就诊于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的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以及30例南京医科大学的健康志愿献血者.15份脐血标本取自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南京妇幼保健院健康足月顺产的新生儿,产妇及其家属均对实验知情同意.方法:无菌采集系统性红斑狼疮患者和正常对照者的外周静脉血,根据正常人血清中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的浓度,采用百分位数法求得血清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浓度的95%参考值范围,并以浓度超过此范围为异常升高.取新生儿脐血,Ficoll-Hypaque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脐血单个核细胞,免疫磁珠法纯化CD34~+造血干细胞,并诱导其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在培养过程中设立6组,分别加入:正常对照血清、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各组血清体积分数均为10%,培养14 d.主要观察指标:流式细胞仪检测树突状细胞的表型,ELISA法检测树突状细胞分泌细胞因子的水平,混合淋巴细胞反应检测树突状细胞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能力,及其对T细胞亚群分化率影响.结果:①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α干扰素、白细胞介素6及二者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其HLA-DR,CD80,CD86的表达均明显升高(P<0.05),分泌白细胞介素12的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刺激T细胞增殖能力均明显增强(P<0.05).混合α干扰素及白细胞介素6中和抗体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诱导培养的树突状细胞上述各项指标均恢复至正常血清对照水平.②与正常血清对照比较,白细胞介素6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其CD3~+CD8~-IFN-γ~+、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明显下降(P<0.05):α干扰素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同时升高的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混合外源性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正常对照者血清其CD3~+CD8~-IFN-γ~+和CD3~+CD8~+IFN-γ~+细胞亚群百分率均明显升高(P<0.05).结论:系统性红斑狼疮血清α干扰素和白细胞介素6的共同作用对CD34+造血干细胞定向分化为树突状细胞产生了异常影响,可促进树突状细胞的表型成熟和功能活化,并间接影响T细胞亚群的分化,可能参与系统性红斑狼疮的发病.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检测分析不同分期结直肠癌患者(CRC)血清中组织蛋白酶B(CB)和白细胞介素(IL)-17、IL-22水平的相关性,为结直肠癌转移的早期诊断及防治提供新的线索。方法选取CRC患者82例作为CRC组,30例健康志愿者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所有研究对象血清中CB和IL-17、IL-22水平并分析其相关性。结果 CRC组患者血清中CB、IL-17、IL-22水平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且随着病情发展,Ⅲ~Ⅳ期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P<0.05),中高分化的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明显低于低分化的患者(P<0.05);相关分析显示,CRC患者血清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均呈显著正相关(r=0.835 1,P<0.001;r=0.955 1,P<0.001)。结论 CRC患者血清CB、IL-17、IL-22水平随疾病进展均明显升高,且CB水平与IL-17、IL-22水平呈显著正相关,相关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6.
冠心病患者血清中IL-6、sICAM-1的表达及CRP测定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检测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可溶性细胞粘附分子-1(sICAM-1)的水平.并探讨它们与冠状动脉造影证实的各级冠心病之间的关系。方法 CRP水平采用致敏乳胶增强免疫技术于Beckman LX-20全自动生化仪上作免疫浊度测定:sICAM-1、sICAM-1含量测定用ELISA方法。结果 冠心病(CHD)组患者血清中CRP、sICAM-1以及sICAM-1的水平明显高于非CHD组(P<0.01)。各级冠心病组之间CRP、IL-6及sICAM-1的水平比较分别呈现不同的意义。结论 CRP、IL-6以及sICAM-1对冠状动脉疾病的诊断以及病变程度的分析均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血清IL 6、IL 8、IL 10水平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之间的关系。方法 采用ELISA分别测定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经氧化苦参碱治疗前后的IL 6、IL 8、IL 10水平。结果 肝硬化伴骨质疏松病人的IL 6、IL 8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升高、IL 10水平则较正常对照组显著降低。氧化苦参碱治疗一个疗程后肝功能减退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有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升高 ,但差异无显著性 ;一个疗程后肝功能恢复组的IL 6、IL 8水平较治疗前显著降低 ,IL 10水平则显著升高。结论 IL 6、IL 8、IL 10与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有关 ,其水平可作为判断肝硬化伴骨质疏松患者预后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白细胞介素-2(IL-2)、IL-12、γ-干扰素(IFN-γ)、IL-4因子水平的表达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7年8月至2018年8月该院收治的尖锐湿疣患者50例作为研究组,另选取同期在该院进行体检的健康者50例作为对照组。采用流式细胞仪对两组研究对象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及CD3^+、CD4^+、CD8^+、CD4^+/CD8^+T细胞亚群水平进行检测。结果研究组IL-2、IL-12、IFN-γ、Th1/Th2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IL-4水平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水平均高于对照组,CD8^+水平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尖锐湿疣患者外周血IL-2、IL-12、IFN-γ、IL-4因子水平存在明显异常。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外周血白细胞介素4(IL-4)、白细胞介素8(IL-8)、白细胞介素10(IL-10)在哮喘和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分别检测急性发作期和缓解期哮喘患者各50例(哮喘组)、急性加期和缓解期COPD患者各50例(COPD组)及健康志愿者50例(健康对照组)血清中IL-4、IL-8、IL-10的水平。结果: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COPD组急性加重期IL-4、IL-8水平均显著高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组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缓解期(P<0.01),且2期均显著低于健康对照组(P<0.01)。哮喘急性加重期IL-4水平显著高于COPD急性加重期(P<0.01);COPD急性加重期IL-8水平高于哮喘急性发作期(P<0.01);哮喘急性发作期IL-10水平显著低于COPD急性发作期(P<0.01)。结论:IL-4、IL-8、IL-10均参与了哮喘和COPD的气道炎性反应,IL-4、IL-8是促炎因子,而IL-10是抑炎因子。IL-4在哮喘的气道炎症形成中起重要的作用。而IL-8、IL-10为COPD的主要炎症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