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53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过敏性鼻炎亦称变应性鼻炎,是因变应原作用于鼻粘膜所引起的一种变态反应性疾病。临床以阵发性喷嚏、鼻塞、鼻痒,分泌大量清水样鼻涕为主要症状,经常突然发作,属于中医“鼻鼽”、“鼽嚏”、“鼽鼻”的范畴,为五官科的常见病。吾随本院70叟针灸专家肖仁鹤教授3年余,特将近2年来肖老在临床采用针灸治疗的过敏性鼻炎53例,归纳于下。1一般资料53例临床确诊为过敏性鼻炎患者,均有典型的自觉症状及体征,即鼻痒、喷嚏、流清涕、通气不畅。检查见鼻粘膜苍白肿胀,下鼻甲不同程度肥大。53例患者中,男21例,女32例;年龄最大59岁,最小12岁,平均年龄25.6岁…  相似文献   

2.
变应性鼻炎亦称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变应性鼻炎主要症状为鼻痒、喷嚏、流涕、鼻塞,其特点是呈阵发性和突然发作,属中医"鼻鼽"、"鼽嚏"范畴。现代医学主要采用避免疗法、抗组胺药物、膜保护剂、皮质激素类、减充血剂、特异性免疫疗法、手术治疗[1],多为对症治疗,均有不同程度的  相似文献   

3.
正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常见的反复发作的鼻黏膜慢性炎症性疾病,以阵发性鼻痒、连续喷嚏、鼻塞、鼻流清涕等为主要临床表现,属中医"鼻鼽"范畴。本院姜爱平主任医师从医30余载,兼顾针灸临床、教学、科研,对于针灸治疗各种临床杂症经验颇多,现谨将其采用温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经验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中医认为,鼻鼽的发病既有内因又有外因,内因责之肺、脾、肾三脏虚损,卫外不固,外因乃风寒之邪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鼻炎是特异性个体接触致敏原后,由Ig E介导的有多种免疫活性细胞和细胞因子等参与的鼻腔黏膜变态反应性疾病,目前临床主要以吸入性激素或脱敏疗法来治疗。过敏性鼻炎在中医学中属"鼻鼽"范畴,大量研究表明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有着较好的疗效,笔者对针灸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疗效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5.
过敏性鼻炎又称反应性鼻炎,是由于机体对某种物质过敏而表现以鼻粘膜病变为主的一种病症。可发生于任何年龄,易见于年轻人。其特点是阵发性鼻痒,打喷嚏,流鼻涕,鼻塞。中医称“鼻鼽”。用抗过敏及激素类药物治疗往往效果不佳,且常出现副作用。笔者2年来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效果较为满意,兹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针刺配合刮痧治疗过敏性鼻炎30例孙曙霞河南中医学院(450003)主题词鼻炎/针炎疗法,刮搓疗法过敏性鼻炎是耳鼻喉科的常见病,中医称之为“鼻嚏”或“鼻鼽”,其主要症状为阵发性鼻内发痒,连打喷嚏,大量清水样鼻涕,且有鼻塞与嗅觉减退等,发作迅速,晨起较剧...  相似文献   

7.
止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会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止鼽汤治疗过敏性鼻炎的临床体会祁守鑫湖北中医学院(430000)过敏性鼻炎类似中医鼻鼽的范畴。患者始见阵发性鼻痒,随之发作性连续不断地喷嚏,继之大量难以控制的清涕,鼻塞或重或轻等,可每天晨起或间隔数日或数周发作。本病虽病位在鼻,但其治疗重在肺脾。由于...  相似文献   

8.
鼻鼽,又称为鼽、鼽水、鼽嚏,该病最早见于<礼记·月令>,马王堆汉墓出土的帛书<足臂十一脉灸经>中也有记载,<内经>中也多次论及本病,本病是临床较为常见,多发的鼻病,其典型症状是呈突发性鼻塞、鼻痒,连续喷嚏,流涕清稀量多,或可伴有咽痒、眼痒、流泪,嗅觉减退等症,起病急,消失也快,常反复发作,病程一般较长,鼻内肌膜多呈淡白肿胀,且可并发哮喘、荨麻疹等.本病与西医学中的过敏性鼻炎相似,现代医学认为过敏性鼻炎是一种吸人变态原而导致的以鼻粘膜嗜酸性粒细胞、肥大细胞、T淋巴细胞等多种炎性细胞侵润,IgE介导的免疫细胞释放化学介质引起的Ⅰ型变态反应炎症性疾病,所以又称为变态反应性鼻炎.笔者在临床上运用穴位敷贴法配合穴位注射法治疗鼻鼽86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正>山东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耳鼻喉科副主任医师王玉明自拟鼻敏宁方治疗过敏性鼻炎疗效卓著,介绍如下。1病因病机过敏性鼻炎又称变应性鼻炎,临床典型症状表现为鼻塞、鼻痒、阵发性喷嚏、流清涕,遇冷或闷热天气症状加重。一日之中晨起或夜晚症状典型,四季之中秋冬症状显著,夏季症状缓解。临床上尤以虚寒型多见,查体鼻黏膜苍白水肿,双中、下鼻甲肿胀色淡。王老师认为,变应性鼻炎与中医学鼻鼽有高度相似,临床上参考中医鼻鼽进行辨证治疗。鼻鼽一词最  相似文献   

10.
变应性鼻炎(AR)或称过敏性鼻炎,临床表现以鼻塞、鼻痒、流清水样鼻涕、阵发性喷嚏连续发作为典型症状,属中医学鼻鼽、鼽嚏等范畴。现将从痰瘀结合论治变应性鼻炎的经验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1.
王广军 《中国针灸》2012,32(8):709-712
穴位侧性是指刺激不同侧同名穴位引起的效应不对等和中间环节的不同。穴位侧性研究是穴位特异性研究的重要补充,可为临床正确选穴、精炼选穴提供依据。同时,由穴位侧性研究导出的穴位关联性(对称或对称性破缺)可对穴位诊断和临床针灸治疗范式的改变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2.
陈巩荪  胡智慧  朱兵 《中国针灸》2007,27(12):939-941
通过耳郭(或耳穴)辅助诊断病症的方法除望诊法(含染色法)、触诊法(含测温法)、压痛法(含压痕法)、电探测法外,还有多数由西医或西学中的专科医师在研究和应用的,在现有耳穴专著中尚未列入耳诊法分类的刺激耳穴辅助诊断法。本文以文献综述的方法简介了刺激耳穴配合X线造影的应用;在对胎心电子监护和胎儿生物物理象监护中的应用;及国外同行35年前开始一直在研究的心耳反射、血管自主信号和耳郭、躯体7个频率响应区诊断法,希望能对同行,特别是对耳针爱好者有所启发,并进一扩大其研究内涵。  相似文献   

13.
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展评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通过对半个世纪以来穴位体表温度研究进行评述,总结研究的成就、存在问题及未来的研究方向。方法:在维普、CNKI以穴位温度、经络温度、皮肤温度、穴位温度测定仪等为关键词检索文献94篇,根据其中密切相关文献35篇进行评述。结果:各研究单位在穴位温度正常值、穴位相对于非穴的体表温度特异性表现、针灸对穴位温度的影响、穴位温度与脏腑病证的相关性等方面做了大量的工作,但还有深入研究的空间。结论:今后可在现有研究基础上以穴位温度为客观指标深入细致的研究不同生理、病理状态下穴位及非穴位温度的不同表现、穴位温度变化的影响因素以及穴位温度变化的相关机制,最终为回答穴位的特异性、穴位脏腑相关以及补泻手法的效应等方面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无创痛穴疗学——未来的针灸医学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魏稼 《中国针灸》2001,21(8):8-16
首先论述了无创痛穴疗学的定义内涵以及发展这门医学的目的意义,根据古今文献和当代针灸现状和发展趋势,论证了无创痛穴疗学已是针灸学中一门新兴分支前沿学科,有着广阔的发展前景,并预测未来的针灸医学将可能是无创痛穴疗学  相似文献   

15.
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及乳汁分泌的影响。方法 将 10 0例剖宫产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 5 0例 ,对照组采用产科常规处理 ,观察组在产科常规处理基础上 ,选用足三里 (单侧 )、上巨虚 (对侧 ) ,用维生素 B1 2 和胎盘组织液混合后作穴位注射。结果 观察组各项指标均明显优于对照组 (P<0 .0 1) ,差异有显著性。结论 穴位注射对剖宫产术后肠蠕动、乳汁分泌有良性调整作用。  相似文献   

16.
黄龙祥 《中国针灸》2007,27(11):823-827
本文系统考察了腧穴主治表述的基本特点及其演变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基于标准化表述规范,能体现针灸治疗自身规律的腧穴主治表述体例,即以治疗范围概括、以典型病症举例的表现形式。  相似文献   

17.
采用胃脘下俞穴埋线治疗糖尿病62例,其中Ⅰ组30例,为埋线治疗组;Ⅱ组32例,为埋线配合等量西药组;Ⅲ组30例,为纯西药对照组.经治疗后,Ⅰ组有效率90.0%,Ⅱ组有效率93.7%,Ⅲ组有效率60.0%.Ⅰ组、Ⅱ组与Ⅲ组比较,疗效差异显著(P<0.01).对于糖尿病人需长期调节血糖及防治并发症等有着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采用穴位埋线与董氏奇穴疗法相结合的方法治疗黄褐斑的疗效.方法:30例用穴位埋线与董氏奇穴疗法相结合治疗,3个月为1个疗程,2个疗程评定疗效.结果:基本治愈8例,显效14例,好转4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86.7%.结论:穴位埋线与董氏奇穴疗法结合治疗黄褐斑疗效好.  相似文献   

19.
骆玉兰 《河北中医》2006,28(3):197-198
目的观察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阴虚火旺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0例予六味地黄丸配合生脉注射液三阴交穴位注射治疗,对照组30例予倍美力及安宫黄体酮治疗。观察2组疗效和用药后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0.0%,对照组为80.0%,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而治疗组副反应则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结论六味地黄丸配合三阴交穴位注射生脉注射液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属阴虚火旺者疗效确切,副作用少,优于西药激素替代疗法。  相似文献   

20.
针灸学科的核心问题是腧穴,穴位敏化的研究是针灸学领域原创性重大科学命题。前期研究指出,穴位敏化指机体从生理的“静息态”转变为病理的“激活态”的动态过程,穴位敏化演化过程涉及的机制及物质基础仍需深入研究。本研究回顾了国内外关于穴位敏化的研究结果,从3个方面:①穴位敏化发生的外周微理化环境;②穴位敏化发生的中枢机制;③穴位敏化相关的最新研究成果。探索穴位敏化发生的科学基础及归纳总结其动态过程,旨在为更好的理解穴位敏化的生物学意义和未来穴位敏化研究的开展提供一定的启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