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病的核心病机[1-3],詹红生教授以此为理论基础,完善了手法诊治颈椎病的诊断、分型、精准施术及练功疗法的临床诊疗技术方案,其创立的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是整复筋出槽骨错缝的代表性手法[4-6],可使筋归槽,骨合缝从而达到筋主骨从,筋骨和合的正常状态.现将其寰枢关节定位定向旋扳法经验总结...  相似文献   

2.
介绍詹红生教授辨治骨质疏松症的临床经验。认为骨质疏松发病与肝、脾、肾三脏,筋、肉、骨三体密切相关,治疗应着眼于降低骨折风险,强调恢复患者肌力及平衡性,治宜脾肾同调、筋骨同治,同时将"四以相和"的慢性筋骨病损治疗理念贯穿始终。并举验案1则。  相似文献   

3.
基于詹红生教授“筋主骨从、筋为骨用”的学术思想,阐述筋主骨从是筋骨和合之本;认为筋骨失和是非特异性腰痛发病之因,筋为骨用是防控之策;强调非特异性腰痛从筋论治的合理性、重要性及其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介绍詹红生教授应用膏方治疗慢性筋骨病损的临床经验。认为慢性筋骨病损是因气血亏虚、脉络瘀阻所致,病机为肝脾肾三脏脉络闭阻;膏方缓补慢通,临床取效良好。  相似文献   

5.
房晓阳  王楠  谢林 《陕西中医》2022,(12):1771-1773
神经根型颈椎病是临床常见脊柱退行性疾病,属于筋骨疾病范畴,其治疗方式多样。中西医联合微创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体系是采用经皮内窥镜技术,秉承中医“筋骨并重”“筋出槽,骨错缝”“动静结合”等理念,以筋骨关系在神经根型颈椎病的认识为主导,将筋骨理论应用于经皮内窥镜微创术前诊断、术中操作及术后康复,为临床治疗提供方法和指导。  相似文献   

6.
论“骨错缝”“筋出槽”理论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孟锋 《北京中医》1997,16(1):31-32
  相似文献   

7.
介绍詹红生教授基于“治未病”理论防治颈椎病的临床经验,包括:未病先防,贵在日常;既病防变,及时诊治;瘥后防复,巩固疗效。其经验可应用到颈椎病的诊疗、预防、保健、康复的每一个环节,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8.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国手法医学的核心理论,也是手法治疗的关键指征。触诊作为“筋骨评估”的重要环节,其检查结果是诊断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不可或缺的标准之一。本文探讨了触诊在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临床评估中的价值和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触诊操作方法,以期业内形成统一、规范、完善、客观、可复制的脊柱触诊方法,从而更好地指导脊柱筋出槽、骨错缝疾病的临床诊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中医三维立体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治疗组采用中医三维立体牵引装置治疗(三维立体间歇牵引),对照组采用传统颈椎牵引椅治疗(传统连续牵引)。两组疗程均为2周,观察治疗安全性,比较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量表评分(NDI)的变化情况。  结果:①试验期间,未见脱落病例。②治疗前后组内比较,两组VAS评分、NDI评分均明显减少(P<0.05);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组VAS评分、NDI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③治疗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  结论:与传统颈椎牵引相比,中医三维立体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能更好地缓解颈椎疼痛及功能障碍,且不良反应更少。  相似文献   

10.
试述“筋出槽,骨错缝”理论及其伤科临床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伤科学中所特有的病名,亦是对骨关节、肌筋膜损伤的高度概括。随着我国软伤科学的不断发展和提高,对“筋出槽、骨错缝”这两种损伤的理论已得到诸多骨伤科专家及学者的确认与研究,我们通过多年骨伤科临床实践,也体会到这两种病理改变是客观存在的。 “筋出槽”是指机体受伤后部分肌腱、筋膜、韧带、滑膜等软组织发生滑脱或解剖位置的异常变化,从而影响机能活动,甚则出现较剧烈的疼痛,影响正常工作与生活。“骨错缝”是指机体受到外来损伤或其它致病因素的影响,致使骨关节正常解剖关系发生病理性改变,并产生微小的错动,因不能自行复位,而引起局部肿胀、疼痛,重者骨缝间发生参差不齐或半脱  相似文献   

11.
张小芳  翁文水  苏良喜 《光明中医》2020,(23):3828-3830
"筋出槽,骨错缝"是颈椎等脊柱退行性改变的重要病机。上交叉综合征是形体失态异常,筋骨失衡的表现,从筋骨平衡理论探讨"筋出槽,骨错缝"与上交叉综合征的关系,对了解上交叉综合征的病机具有重要临床意义,并为上交叉综合征的治疗提供思路。  相似文献   

12.
"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骨伤科疾病诊疗的特色理论,尤其在手法治疗脊柱源性疾病过程中具重大指导意义。手法治疗颈性眩晕、神经根型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骶髂关节损伤、非特异性下腰痛效果显著,已经成为临床重要且不可或缺的手段。"筋出槽、骨错缝"研究也在理论渊源、盘源性颈腰痛、诊疗评价等等诸方面不断进展。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对颈性眩晕的远期临床疗效。方法选择30例颈性眩晕患者,运用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配合自我功法练功方案治疗,疗程为4周。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以及第8周、第12周、第24周、第36周和第52周观察眩晕残障程度(DHI)、颈椎活动度(CROM)以及颈性眩晕、颈痛(NRS)情况,并评价临床疗效。结果本研究共29例病例完成试验。经1个疗程的治疗,所有患者均获疗效。治疗前后比较,DHI功能、情绪、生理和总积分,以及NRS颈性眩晕、颈痛积分均明显减少(P0.001);治疗后(4周)至52周各观察时点之间上述各项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治疗前比较,患者在治疗后颈椎活动度明显改善(P0.001),治疗后与第52周颈椎各方向活动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矫正颈椎"筋出槽骨错缝"手法治疗方案安全性较高,不仅能在短期内明显改善颈性眩晕患者的眩晕症状,并且可以保持长期疗效的稳定。  相似文献   

14.
中医筋骨理论是脊柱推拿的理论基石,"骨错缝筋出槽"是脊柱病病理改变的核心要素,是脊柱临床推拿实施的重要靶点。基于手法治疗颈椎病具有疗效确切且容易推广等特色和优势,结合"石氏伤科"百年传承创新的临床实践经验,进一步阐述"石氏伤科"关于颈椎"骨错缝筋出槽"手法矫正技术要领及操作规范。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应用牵扳推压手法对胸腰椎关节骨错缝、筋出槽病人纠正错位的治疗.方法:用牵扳推压手法治疗胸腰椎骨错缝、筋出槽,选择不同年龄的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用牵扳推压手法治疗,对照组用坐位旋转复位手法治疗.结果:试验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牵扳推压手法治疗胸腰椎骨错缝、筋出槽明显优于对照组坐位旋转复位法.  相似文献   

16.
17.
骶髂关节错缝被认为是引起急、慢性下腰痛的重要原因,"筋出槽、骨错缝"是中医骨伤科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两者之间存在必然联系.而今,随着骶髂关节源性下腰痛发病率的逐年上升,该疾病也不断受到医学界重视.临床上对骶髂关节错缝的治疗方法多种多样,但因其病变特性,手法治疗仍然作为主要的治疗手段,而"筋出槽、骨错缝"理论不仅是基本病机...  相似文献   

18.
基于"骨错缝、筋出槽"病机认识的椎间盘病症诊治新观点   总被引:15,自引:4,他引:15  
"椎间盘病因说"用于指导手法治疗椎间盘病症有一定的局限性。通过阐述有关的病机理论,结合临床和实验研究成果,认为"骨错缝、筋出槽"是椎间盘病症发病的关键病机,并提出相应的诊治原则和方法。  相似文献   

19.
颈椎“骨错缝筋出槽”临床评价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结合临床研究结果 ,从关节功能评估和关节结构评估两个方面阐述"骨错缝筋出槽"临床特征的评价方法。关节功能评估包括动态触诊评估和颈椎自主活动度检测,关节结构评估包括静态触诊评估和影像学评估。  相似文献   

20.
"骨错缝""筋出槽"是祖国医学骨伤科理论体系指导下发掘整理出来的,并已逐步得到现代医学科学的证实.由于外伤受损,风寒湿邪侵袭,退行性病变等因素致骨关节、软组织损伤后,则不同程度地出现功能障碍,伤后局部软组织出血渗出固然是重要原因,但骨关节的筋膜失去正常解剖位置亦是重要原因,中医提倡用按摩推拿法治疗.通过牵引﹑旋转﹑按压﹑斜扳﹑拔离等手法,使偏离的筋膜与错落的骨节得以矫正,从而达到调节气血,平衡阴阳之目的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