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移植对大鼠急性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从雄性SD大鼠体内提取BMSCs并进行体外培养。选取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BMSCs组各20只,使用改良的艾伦自由落体法建立SCI模型。造模成功后,BMSCs组尾静脉注射0.5 ml BMSCs细胞悬液(1×107/ml)。在移植后6、12、24、48 h和7 d使用Tarlov标准对各组神经功能进行评分。在移植后7 d,采用ELISA法测定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炎症因子的含量,Western blotting检测脊髓组织中p-Akt、Akt、TLR4的表达。结果与模型组相比,BMSCs组在移植后6、12、24、48 h和7 d的Tarlov评分显著提高(P0.05)。模型组大鼠受损的脊髓组织匀浆中NF-κBp65、IL-1β和TNF-α的水平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而BMSCs组大鼠的上述指标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模型组大鼠脊髓组织中的p-Akt/Akt显著低于假手术组(P0.05),而TLR4表达显著高于假手术组(P0.05);BMSCs组大鼠的p-Akt/Akt显著高于模型组(P0.05),而TLR4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5)。结论 BMSCs可以通过削弱TLR4介导的信号传导途径来减少组织中炎症因子水平来缓解脊髓炎症,并且可以通过上调p-Akt/Akt表达抑制神经元凋亡。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小鼠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分离、培养、增殖和纯化E14-17d小鼠的NSCs,并通过免疫荧光法对其进行鉴定。将绿色荧光蛋白转基因小鼠的NSCs移植到小鼠脊髓损伤模型体内,术后进行行为学和病理学检测,观察小鼠功能恢复情况。运用改良Allen's法制备小鼠T10-T11脊髓损伤动物模型,动物分为假手术组(12只)、模型组(12只),治疗组(12只)和对照组6(12只)。治疗组每只小鼠自眶静脉注射NSCs悬液200μl(2×10个细胞),对照组只注射DMEM/F12培养基200μl。术后1d、3d、7d、14d、21d、28d和56d,进行BBB运动功能评分和病理学检测,观察植入区细胞生长变化情况。结果 BBB评分显示: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0.01),治疗组与假手术组相比没有明显差异(>0.05),说明NSCs移植后小鼠的行为学得到了明显改善,功能有所恢复。病理学检测发现,移植后NSCs不仅迁移到脊髓损伤区,而且与宿主细胞较好地整合。结论移植的E14-17d胚胎小鼠NSCs不仅可在脊髓损伤部位存活并和宿主细胞整合,而且可促进小鼠后肢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3.
背景:研究证实,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被定向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重建神经环路,促进轴突再生,恢复脊髓功能。 目的:进一步验证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在脊髓损伤修复中的作用。 方法:C57BL/6小鼠40只随机分为4组,假手术组不打击脊髓;其余小鼠采用重物撞击法建立脊髓损伤模型。损伤后的第7天,治疗组用微量注射器,经眶静脉丛注入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对照组注入等量 DMEM培养基;模型组不做处理。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法判断脊髓损伤程度。通过免疫细胞化学法鉴定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分化形成的神经细胞。通过荧光显微镜观察移植细胞生长状态;通过改良Tarlov评分法评价小鼠运动功能恢复程度。 结果与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诱导分化7 d后的细胞呈NF和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阳性表达。模型组小鼠双下肢呈瘫痪状态,假手术组行动正常(P < 0.01)。细胞移植后2周,治疗组小鼠运动功能缺失症状逐渐恢复,对照组小鼠恢复不明显 (P < 0.05);细胞移植4周后,细胞移植组小鼠Tarlov评分与假手术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 > 0.05)。说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可提高脊髓损伤小鼠的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电针(EA)刺激对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在脊髓损伤(SCI)大鼠局部存活和分化的影响,及其与Wnt/β-catenin信号通路的关系。方法:体外分离和培养大鼠BMSCs,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进行标记用于移植。将60只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CI)、BMSCs移植组(BMSCs)、BMSCs移植+EA组(BMSCs+EA)和抑制剂IGC-001干预组(BMSCs+EA+IGC-001),每组12只。除sham组外,各组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建立SCI模型,尾静脉注射被BrdU标记的BMSCs,并给予EA和IGC-001干预4周。移植后第1、7、14、21、28天采用BBB运动评定量表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4周后,采用ELISA法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匀浆中神经营养素3(NT-3)的含量;免疫荧光实验检测损伤脊髓组织局部BrdU和神经元特异性核蛋白(NeuN)表达,评估BMSCs移植后的存活及分化情况;Western blot检测损伤脊髓组织β-catenin、c-Myc和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结果:BMSCs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及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均较SCI组显著升高(P0.05);BMSCs+EA组大鼠BBB评分,损伤脊髓组织中NT-3含量和β-catenin、c-Myc、cyclin D1等蛋白表达水平及移植后BMSCs存活数量和BMSCs分化的神经元样细胞数量均较BMSCs组显著增加(P0.05)。IGC-001干预可显著逆转EA刺激作用。结论:EA刺激可促进SCI大鼠移植BMSCs存活及向神经元样细胞分化,其机制可能与激活Wnt/β-catenin通路介导的NT-3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5.
背景:多项研究已证实嗅鞘细胞能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神经功能的恢复,但其分子机制还不清楚。 目的:观察嗅鞘细胞移植对脊髓全横断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表达的影响。 方法:采用酶消化法培养GFP转基因小鼠嗅鞘细胞,制成细胞悬液。建立SD大鼠T9脊髓全横断模型,造模后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嗅鞘细胞移植组。应用RT-PCR方法检测各组大鼠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变化,用β-actin作内参。 结果与结论:模型组大鼠造模后3 d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量高于假手术组(P < 0.05),造模后7,14,21和28 d回到假手术组水平。嗅鞘细胞移植后21 d,嗅鞘细胞移植组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量低于模型组(P < 0.05)。提示全横断脊髓损伤致大脑皮质运动区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早期表达上调,随后与假手术组相比无差别;嗅鞘细胞移植后期可逆转转化生长因子β mRNA的表达变化,有助于脊髓损伤的恢复。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羊膜上皮细胞(AECs)移植对大鼠损伤脊髓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表达和神经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取E12d~14d的SD大鼠AECs体外培养;改良-Allen撞击法制备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并随机分成假手术组、SCI+生理盐水对照组和SCI+AECs移植组;分别于术后第1、3、7、14和28天通过BBB 神经行为学评分法对神经功能进行评估,观察其恢复状况,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印迹法检测脊髓组织GAP-43表达的变化.结果: GAP-43的表达于脊髓损伤后第7天显著增加,AECs移植后损伤脊髓中的GAP-43持续高表达至第28天,而盐水对照组的表达于术后14d左右逐渐恢复至正常水平.与盐水对照组相比较,AECs移植后2~4周脊髓损伤大鼠的后肢运动功能得到一定的改善.结论: AECs移植后可使损伤大鼠脊髓GAP-43的表达增高,并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7.
目的比较正常和糖尿病小鼠脂肪间充质干细胞(Adipose mesenchymal stem cells,ADSCs)移植促进皮肤创伤愈合疗效差别。方法无菌条件下获取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应用流式细胞术对3代细胞表面抗原CD34、CD45、CD90、CD105进行表型鉴定。应用WST法和Transwell迁移实验检测细胞增殖和迁移情况。应用ELISA对正常小鼠及糖尿病小鼠的ADSCs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进行检测。建立小鼠皮肤创伤模型并随机分为3组,分别以皮内注射方式将3代正常小鼠或糖尿病小鼠来源ADSCs的细胞混悬液移植到小鼠创面四周,空白对照组注射生理盐水,于伤后14d观察创面愈合情况;Western blot检测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蛋白表达。结果小鼠ADSCs表达CD90和CD105,不表达CD34和CD45,与正常小鼠相比,糖尿病小鼠来源的ADSCs增殖和迁移能力下降,条件培养液中VEGF、HGF和IGF-1蛋白含量明显降低。糖尿病小鼠ADSCs移植组于创伤后第14d伤口愈合率为(79.6%±6.2%),均显著低于正常小鼠移植组14d的(97.1%±4.1%),两者均高于对照组14d的(64.6%±2.9%,0.05)。与正常小鼠移植组相比,糖尿病小鼠移植组伤后14d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降低,高于对照组创面组织Bcl-2表达水平。结论正常小鼠来源ADSCs较糖尿病小鼠ADSCs更能促进小鼠皮肤创面愈合。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不同移植时间窗对静脉移植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大鼠损伤脊髓内存活和迁移的影响,探讨移植的最佳时间.方法:体外分离、培养、纯化MSCs,改良Allen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SCI)模型,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后0、6、12、24 h,3、5和7 d移植组,移植组经尾静脉注射Hoechst33342标记的MSCs,移植后7 d取脊髓组织,观察各组MSCs在脊髓损伤处的存活和迁移情况.结果:SCI后0,6、12、24 h移植4组,脊髓损伤处的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但迁移距离较长;SCI后3 d移植组,脊髓损伤处MSCs的存活数量较多,且迁移距离较长;SCI后5和7 d移植2组,脊髓损伤处的MSCs的存活数量较少,且迁移距离较短.结论:在SCI后3 d是静脉移植MSCs治疗大鼠SCI的最佳移植时间窗.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 hUC-MSCs)移植缓解脊髓损伤神经病理性痛,并促进功能恢复的效果及 其与脊髓损伤小鼠胶质细胞活化及炎症因子水平的调控关系。方法:建立ICR 小鼠脊髓损伤模型,同时构建慢病毒 载体介导绿色荧光蛋白( GFP)标记体外培养的 hUC-MSCs ;将模型小鼠分为模型组和治疗组,治疗组于脊髓损 伤1 周后采用局部注射 hUC-MSCs 移植到脊髓中,每周进行运动功能( BBB)评分及机械性痛觉过敏检测,持续8 周后行组织学评价与炎症因子检测。结果:治疗组脊髓组织中 GFP 荧光有表达。BBB检测结果显示,治疗组和模 型组小鼠随时间延长运动功能均逐渐恢复,其中治疗组运动功能恢复速度要显著快于模型组;机械触诱发痛检测显 示,小鼠脊髓损伤后痛阈值降低,随着时间延长痛阈值逐渐升高。同一个时间点治疗组的痛阈值显著高于模型组。 与模型组相比,治疗组小鼠脊髓组织的白细胞介素-6( IL-6)、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表达下降,胶质细胞源 性神经营养因子( GDNF)表达升高,同时脊髓组织巨噬细胞激活抗原1( ED1/CD68) 荧光表达显著降低。结论: 脊髓损伤小鼠中hUC-MSCs 移植可能通过降低炎症因子 IL-6 和TNF-α 的分泌,提高 GDNF 的表达水平来促进受损 脊髓组织的修复,并发挥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N-乙酰半胱氨酸对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并探讨其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健康成年Sprague-Dawley大鼠60只,随机分为N-乙酰半胱氨酸(N-acetylcysteine,NAC)治疗(NAC组)、单纯脊髓损伤组(SCI组)和假手术组(Sham组),每组20只。采用Allen法损伤大鼠T9脊髓节段,制备大鼠脊髓损伤动物模型。造模成功后15 min,NAC组腹腔注射NAC 150 mg/kg,每日1次,共7次;SCI组和Sham组腹腔注射等体积的生理盐水。于术后1 d、3 d、7d、14d随机抽取各组动物5只,进行后肢功能BBB评分、ELISA检测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IL-1β和IL-18水平,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Sham组比较,SCI组术后各时间点BBB评分均显著降低,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IL-18和IL-1β水平均显著升高,Caspase1蛋白表达水平显著升高(0.05)。与SCI组比较,NAC组术后3d、7d、14d BBB评分均显著升高,脊髓组织中IL-18和IL-1β水平显著降低,Caspase1表达水平显著降低(0.05)。结论 NAC促进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可能与抑制Caspase1表达降低炎症因子IL-1β和IL-18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spalt样转录因子1(Sall1)在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的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小鼠腰段脊髓背角中的表达及定位。方法 6~8周龄BALB/c小鼠随机分成对照组、假手术组和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组(SNI组)。在模型建立之前的1 d及术后第3、7、 10、 14天,测定小鼠机械缩足反应阈值(MWT);分别于手术建模后3、 7、 10、 14 d,收集小鼠L4~6节段的患侧脊髓背角部分,反转录PCR检测Sall1 mRNA表达及术后7 d炎症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 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mRNA水平;Western blot法测定上述4个时间点的Sall1蛋白含量,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术后3、 7、 10、 14 d脊髓Sall1的表达定位并进行半定量分析。结果与对照组、假手术组相比, SNI组术后3、 7、 10、 14 d, MWT均下降;与对照组相比, SNI组Sall1 mRNA和蛋白水平在术后7、 10、 14 d均下降,术后7 d, IL-1β、 IL-6、 TNF-αmRNA水平增加;对照组、 SNI组Sall1主要定位于脊髓背角,且术后除3 d外各时间点SNI组的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结论 Sall1定位于脊髓背角,坐骨神经分支选择损伤可致患侧腰段脊髓背角的Sall1表达下降, IL-1β、 IL-6、 TNF-αmRNA表达增加。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蛇床子素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将45只SD大鼠平均分为假手术组(Sham)、脊髓损伤组(SCI)与蛇床子素治疗组(Ost),采用Allen法建立大鼠SCI模型。建模7d后评估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并检测脊髓含水量。TUNEL方法检测脊髓神经细胞凋亡;Western blot和qRTPCR检测Wnt-1、GSK-3β、β-catenin表达。结果急性脊髓损伤导致大鼠后肢功能障碍,脊髓细胞发生凋亡,蛇床子素可以减少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神经细胞凋亡,抑制炎症反应,改善后肢功能,减轻脊髓损伤,同时可以下调GSK-3β表达水平,上调Wnt-1和β-catenin蛋白表达水平。结论蛇床子素通过激活wnt/β-catenin信号通路抑制神经细胞凋亡,促进大鼠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对脊髓损伤(SCI)大鼠神经元自噬和相关调控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探讨其SCI保护机制。方法 SD大鼠90只,分为假手术组、SCI组、EGCG组(n=25)。钳夹法建立SCI模型,EGCG组和SCI组损伤后即刻和1h后分别腹腔注射EGCG (50 mg/kg)和等量生理盐水,三组大鼠于术后不同时间1d、3d、1周、2周、3周、4周(n=5),分别进行斜板试验和运动功能(BBB)评分实验,测定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用结晶紫(CV)染色法和免疫组化方法,观察SCI后6h、12h、24h、3d和7d时间内,从损伤中心到头端0~5.00 mm空间范围内,EGCG对脊髓神经元存活、自噬以及相关调控蛋白Beclin-1表达的影响。结果 SCI组在各个时间点斜板角度均明显小于假手术组,EGCG组相比于SCI组,除1d和3 d组外,其余1周~4周各个时间点斜板角度明显增加。SCI后各个时间点,SCI组评分明显低于假手术组,EGCG组相比于SCI组,术后3d~4周各个时间点BBB评分明显增加;SCI后6 h~7d,在0~0.50mm空间范围内均未观察到存活的神经元;在1.00~3.50mm距离内, EGCG组和SCI组相比,存活的神经元数明显增加,4.00mm处达峰值。SCI后6h~7d,在1.05~4.55mm范围内,EGCG组和SCI组相比,Beclin-1阳性表达的神经元数明显增加,其中在3d,2.55mm,Beclin-1表达达高峰,7d时减少。结论 EGCG干预改善脊髓损伤大鼠运动功能与上调神经元自噬蛋白Beclin-1表达相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究微小RNA-495(miR-495)调控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K)/细胞外信号调节激酶(ERK)信号通路对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元自噬的影响。方法:按每组10只随机将50只SD大鼠分为假手术组、SCI组、agomir-NC组、miR-495 agomir组、miR-495 agomir+Anisomycin组(p38-MAPK特异性激活剂Anisomycin),击打T10段脊髓构建SCI模型,将agomirNC、miR-495 agomir、Anisomycin于造模前3 d(20 nmol/d)注入相应组大鼠脊髓T10段蛛网膜下腔,假手术组、SCI组注射等量生理盐水;qRT-PCR检测脊髓组织中miR-495的表达;运动功能BBB评分评估神经功能恢复情况;HE染色、吖啶橙染色分别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病理学情况及神经元自噬;ELISA法检测脊髓组织中炎症因子表达;Western blot检测脊髓组织中自噬及MAPK/ERK通路蛋白表达。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SCI组大鼠miR-495表达、BBB评分显著降低,脊髓组织病理学程度、自噬小体数目、TNF-α、IL-1β、IL-6、LC3-Ⅱ/LC3-Ⅰ、Beclin-1、p-ERK1/2/ERK1/2和p-c-fos/c-fos水平显著增加(P<0.05);与SCI组相比,miR-495 agomir组miR-495表达、BBB评分显著升高,脊髓组织病理学程度、自噬小体数目、TNF-α、IL-1β、IL-6、LC3-Ⅱ/LC3-Ⅰ、Beclin-1、p-ERK1/2/ERK1/2和p-c-fos/c-fos水平显著降低(P<0.05);Anisomycin可逆转miR-495 agomir对大鼠SCI后神经元自噬的抑制作用。结论:miR-495过表达可能通过抑制MAPK/ERK信号通路激活来抑制大鼠SCI后神经元自噬。  相似文献   

15.
背景:现阶段,针对已知的炎性递质的干预措施对于减轻脊髓继发损伤的效果局限。白细胞介素17是重要的促炎性细胞因子,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正逐渐受到关注。 目的:观察急性脊髓损伤模型大鼠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表达的变化规律。 方法:健康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2组:模型组制作大鼠脊髓完全横断模型,假手术组仅剪开硬脊膜而不伤及脊髓实质。开放后测定肢运动功能评分观察急性脊髓损伤对大鼠运动功能的影响,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组织病理学改变,实时荧光定量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大鼠脊髓损伤后不同时间点白细胞介素17 mRNA和蛋白水平表达变化。 结果与结论:开放后肢运动功能评分结果:假手术组大鼠BBB评分均为20-21分,脊髓损伤1,2 d大鼠BBB评分均为0分,损伤后7 d BBB评分为0-3分(P < 0.05)。苏木精-伊红染色结果:与假手术组相比,脊髓损伤6 h后,炎性细胞浸润,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肿胀,神经元突起减少;脊髓损伤12 h后,灰质、白质组织结构疏松、空泡化;脊髓损伤后7 d,胶质细胞增生,组织纤维化明显。RT-qPCR结果显示:白细胞介素17 mNA于脊髓损伤后3 h出现,并于6 h表达出现高峰(P < 0.01),随后表达减少,7 d后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Western blot结果显示:脊髓损伤6 h后,白细胞介素17表达开始升高,并于损伤后12 h出现高峰(P < 0.05),随后表达减少,至伤后7 d表达接近假手术组水平。结果可见脊髓损伤12 h后组织损伤表现最严重,并与白细胞介素17表达改变存在时间的一致性,推断白细胞介素17可能参与了脊髓继发性炎症反应过程。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肾移植;肝移植;移植;心脏移植;组织移植;皮肤移植;皮瓣移植;血管移植;器官移植;组织工程全文链接: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丙戊酸钠(VAP)联合甲强龙(MP)在大鼠脊髓损伤(SCI)后神经功能恢复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选取8~10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60只,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CI组、VAP组、MP组和VAP+MP组,每组12只;各组大鼠再按照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2个亚组,每组6只。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不做SCI处理,其余4组均采用改良Allen法进行大鼠SCI模型制备。假手术组、SCI组术后30 min、6 h、8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剂量为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组:分别于术后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生理盐水(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生理盐水,持续28 d;VAP+MP组:分别于术后30 min、6 h和24 h腹腔注入MP(30 mg/kg),术后8 h腹腔注入VAP(30 mg/kg),24 h后每天腹腔注入相同剂量VAP,持续28 d。选取各组A亚组大鼠:术后第1、3、7、14、28天,分别采用脊髓损伤行为学运动功能(BBB)评分标准和改良Rivlin斜板试验评价SCI后各组大鼠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选取各组B亚组大鼠:术后第7天手术切取SCI区域脊髓组织,HE染色观察各组大鼠脊髓组织形态变化,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情况并计算凋亡运动神经元数目,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半定量分析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1β(IL-1β)蛋白的相对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法检测凋亡相关蛋白B淋巴细胞瘤-2(Bcl-2)、Bcl-2相关的X因子(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情况。结果 (1)组内比较:与术前相比,假手术组术后第1、3、7、14、28天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SCI组、VAP组、MP组、VAP +MP组术后不同时间点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明显降低,但随着时间延长,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逐渐升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组间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SCI后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显著低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SCI组,VAP+MP组BBB评分和Rivlin斜板试验结果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2)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HE染色观察组织学特征:假手术组脊髓组织形态正常;SCI组脊髓组织可见脊髓灰质出现大量炎性细胞因子浸润,细胞出血、水肿, 运动神经元坏死、凋亡明显;VAP组、MP组、VAP+MP组较SCI组大鼠脊髓组织可见出血水肿显著减轻,炎性细胞因子浸润显著减少,运动神经元溶解、凋亡减轻,其中VAP+MP组效果更加显著。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大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明显小于SCI组,VAP+MP组脊髓空洞面积均小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3)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Nissl染色观察脊髓运动神经元数目: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大鼠脊髓组织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明显少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SCI组,VAP+MP组正常运动神经元数目均高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4)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免疫组织化学检测TNF-α、IL-1β表达情况:SCI组、VAP组、MP组、VAP+M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高于假手术组,VAP组、MP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水平显著低于SCI组,VAP+MP组TNF-α、IL-1β表达明显低于VAP组和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5)假手术及造模后第7天,Western blot法测试大鼠脊髓组织中凋亡蛋白表达情况:与假手术组比较,SCI组、VAP组、MP组、VAP+MP组凋亡相关蛋白Bcl-2、Bax和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与SCI组比较,VAP组、MP组、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增加,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减少;VAP+MP组Bcl-2的相对表达量明显高于VAP组、MP组,Bax、caspase-3的相对表达量明显低于VAP组、MP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结论 VAP联合MP能够显著改善大鼠SCI后神经运动功能,其机制可能与抑制局部炎性反应、促进抗凋亡蛋白Bcl-2的表达和减少凋亡蛋白Bax、caspase-3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7.
背景:免疫炎症反应促使大量炎症因子的产生和释放是继发性脊髓损伤的其对主要原因。 目的:探讨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的神经修复作用及其对炎症因子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和白细胞介素10表达的影响。 方法:81只健康成年雄性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组和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组(n=27),后两组以脊髓半切方法建立急性脊髓损伤模型,造模后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组经尾静脉移植1×106个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后不同时间通过BBB评分评价各组大鼠的运动功能;ELISA检测不同时间点各组大鼠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的含量;qRT-PCR和Western分析不同时间点损伤脊髓组织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及白细胞介素10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损伤组织中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的迁移和神经分化情况。 结果与结论:与假手术组和模型组相比,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组大鼠的神经功能明显恢复(P < 0.05)。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组大鼠血清中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脐带沃顿胶干细胞移植组脊髓组织单核细胞趋化蛋白1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 < 0.05),白细胞介素10 mRNA和蛋白表达显著高于模型组(P < 0.05)。移植组中脐带沃顿胶干细胞可迁移至损伤部位,并表达神经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这些结果提示脐带沃顿胶干细胞可能通过调控脊髓损伤组织的炎症反应,促进神经修复,这也可能是脐带沃顿胶干细胞治疗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中国组织工程研究杂志出版内容重点:干细胞;骨髓干细胞;造血干细胞;脂肪干细胞;肿瘤干细胞;胚胎干细胞;脐带脐血干细胞;干细胞诱导;干细胞分化;组织工程  相似文献   

18.
背景:脊髓损伤的修复目前尚无良好的治疗手段,细胞移植能促进神经轴突再生及脊髓功能恢复,为治疗脊髓损伤提供了可能,但因脊髓损伤模型及移植方式不同,其治疗效果并不相同。目的:验证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对大鼠脊髓损伤的治疗作用。方法:全骨髓贴壁法分离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3组,细胞移植组、对照组和假手术组。细胞移植组和对照组采用改良Allen重物打击法制造大鼠脊髓损伤模型,假手术组仅暴露脊髓。术后4周,每周进行运动功能评分ELISA检测脊髓损伤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表达;免疫荧光染色检测脊髓组织中NF200和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比较,细胞移植组大鼠运动功能明显改善,脊髓组织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神经生长因子蛋白含量明显增高(P0.05);移植组大鼠脊髓囊腔较小,NF200表达明显增加,胶质纤维酸性蛋白表达减少。提示异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能增加损伤脊髓神经生长因子含量,抑制胶质瘢痕形成,促进神经轴突再生,改善大鼠脊髓损伤后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外胚层间充质源的雪旺细胞在损伤脊髓中的迁移情况、组织相容性,评价纤维蛋白支架搭载该细胞移植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疗效。方法:(1)成年大鼠鼻中隔活体取出部分鼻黏膜制成细胞悬液,自然纯化并扩增鼻黏膜外胚层间充质干细胞(ectomesenchymal stem cells,EMSCs),用雪旺细胞诱导培养基将其诱导为雪旺细胞并用红色荧光进行标记。(2)建立脊髓针刺损伤模型并移植标记细胞,术后10 d,观察雪旺细胞在组织内的存活和迁移情况,并评价其组织相容性。(3)健康SD大鼠60只,制作脊髓横断模型,随机分为3组:单纯脊髓横断(SCI)组、纤维蛋白胶(Fibrin)移植组和细胞-支架(F-C)移植组,术后每周进行运动行为学评分。术后12周取出脊髓组织,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脊髓横断部位神经纤维重建和髓鞘再生情况,以及神经丝蛋白(NF-200)、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的表达变化。结果:(1)EMSCs来源的雪旺细胞体外分化扩增良好,免疫荧光结果显示其高表达S100、GFAP、P75、CNpase等表面标志蛋白。(2)移植进入体内的雪旺细胞存活良好并发生一定距离的迁移,且与脊髓内神经纤维有良好的相容性。(3)术后2周开始直至12周,F-C组较SCI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有较明显恢复,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Fibrin组亦有一定程度的恢复,但程度较轻;SCI组几乎没有恢复迹象。免疫组化染色结果显示:SCI组断端未见神经轴索通过,Fibrin组可见少量神经纤维通过,F-C组可见多量神经网络状结构。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F-C组神经丝蛋白(NF-200)、生长相关蛋白-43(GAP-43)和髓鞘碱性蛋白(MBP)相对含量均高于Fibrin组和SCI组(P<0.05)。结论:外胚层间充质源雪旺细胞移植对于脊髓损伤后的组织学和功能学恢复有明显促进作用,纤维蛋白做为移植修复脊髓损伤的生物支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神经节苷脂(GM1)对急性脊髓损伤大鼠Bcl-2表达的变化。方法选取72只成年健康SD大鼠,按Nystrom法建立大鼠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假手术组24只、脊髓损伤组24只、GM1组24只,脊髓损伤组和GM1治疗组依据脊髓损伤后的不同时间点再细分为1d、7d和14d三个亚组。伤后第1天、第7天和第14天分别用BBB评分和斜板试验观察大鼠运动功能的恢复情况。免疫组化方法和Western blot方法检测三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Bcl-2的表达。结果术后7d和14d,GM1治疗组BBB评分和斜板试验明显优于脊髓损伤组(<0.05)。假手术组大鼠脊髓有大量Bcl-2阳性细胞,在脊髓损伤后1d时,损伤部位Bcl-2阳性细胞数及表达水平明显减少,7 d时略有上升,14d时仍明显低于假手术组(<0.05),与相同时间点的SCI组比较,GM1组大鼠脊髓损伤部位的Bcl-2阳性细胞数及表达水平明显上升(<0.05)。结论上调Bcl-2蛋白的表达可能是GM1治疗急性脊髓损伤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