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肾应冬”调控机制的分子生物学实验研究   总被引:14,自引:1,他引:13  
目的:“肾应冬”是中医基础“五脏应时”理论的一个部分。方法:采用大鼠松果体摘除模型,运用原位杂交技术,探讨了在冬至、夏至SD雄性大鼠睾丸c-fos和c-jun的mRNA的变化规律。结果:睾丸c-fos和c-jun的mRNA具有冬至表达强、表达量多,夏至表达弱、表达量少的特点和趋势。摘除松果体在冬至使睾丸c-fos和c-jun的mRNA明显减弱,而在夏至则使睾丸c-fos和c-jun的mRNA明显增强。结论:1.“肾应冬”在生殖方面的调控机制可能是,通过对肾所藏的生殖之精的两种调控成分即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而起作用。肾封藏的抑制生殖之精的物质和功能在冬季加强,而所储藏的促进生殖之精的物质和功能在冬至减弱,故在冬至,肾外泻生殖之精的功能减弱,生殖机能处于低潮。2.“肾应冬”的调控机制是肾中精气随季节的变化以松果体为中介,通过影响睾丸的c-fos和c-jun的mRNA表达来调节季节性生殖活动。3.中医“肾应冬”具有客观物质基础,,中医“以时测脏”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  相似文献   

2.
"肾应冬"是五脏应时学说的一个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雄性SD大鼠生理及摘除松果体条件下下丘脑G蛋白各亚型冬夏两至含量变化的研究,探讨了"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之间的相关性.实验结果显示在生理条件下冬夏季节的变化对下丘脑Gs、Gi的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而Gq和Go的含量冬夏则存在显著的差异,均表现为夏高冬低.摘除松果体后冬夏季节G蛋白的各种亚型空白组和模型组、模型组与模型组之间均无显著差异.从而说明松果腺参与调节冬夏季节的变化对机体细胞信号转导系统的影响,而"肾应冬"调控机制与细胞信号转导系统之间存在着某些相关性.  相似文献   

3.
4.
目的:本研究通过观察四季变化对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关激素水平的影响,进一步揭示“肾应冬”的生物学机制。方法:在2018年春分、夏至、秋分、冬至4个节气点,采集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样,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正常人和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中肾上腺素(E)、去甲肾上腺素(NE)、肾上腺髓质激素(ADM)的含量变化。结果:正常人血浆中E、NE、ADM的含量均呈现春季、秋季升高,冬季最低的季节变化趋势,而支气管患者血浆中E、NE、ADM的含量则呈现出冬季升高而春季、秋季降低的相反趋势。结论: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相关激素水平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支气管哮喘的发病与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激素水平季节节律紊乱有关。“肾应冬”理论在“交感-肾上腺髓质系统”层面具有生物学基础。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是对中医理论"五脏应时"中"肾应冬"内涵的现代研究.从生物信息转导的角度出发,从松果体与性腺轴的关系中研究肾与冬时相通应的神经内分泌和细胞信号转导物质基础,并从信使之间的相关性变化中探讨机体整体功能状态的工作方式,进而对中医基础理论中脏与时相应归类脏腑机能的理论内涵做出科学解释.研究结果显示:①中医肾应冬存在体内物质基础,它与神经内分泌和细胞信号转导网络密切相关.②松果腺在肾应冬过程中起了重要的高位调节作用.③中医以时测脏具有一定的正确性和可行性,可以作为探讨脏象功能本质的切入点.  相似文献   

6.
中医肾藏精的功能主要表现为主纳气、主骨生髓、主营脑、主生殖、主生长发育等几个方面,肾精亏虚则表现为支气管哮喘、骨质疏松、自闭症、雌激素紊乱、霍奇金淋巴瘤等病症,上述诸病存在的季节性现象与维生素D相关,且维生素D存在明显冬季缺乏现象.结合前期提出维生素D或为肾本质的物质基础之一,故本文基于维生素D的季节性波动探讨肾...  相似文献   

7.
目的:本研究观察了时令季节变化对下丘脑-垂体-甲状腺(HPT)轴功能的影响,以证实"四时五藏阴阳"理论的科学内涵。方法:检测了雄性金黄地鼠血浆中MT、TRH、TSH、T_3、T_4及甲状腺组织中MT、MR、T_3、T_4的含量。结果:发现血浆中MT、TRH、TSH、T_3、T_4含量呈现冬、春/秋高而夏至最低的变化趋势,甲状腺组织中MT、MR、T_3、T_4含量则呈现夏至最高而秋冬最低的变化趋势。结论:HPT轴的功能具有明显的季节相关性,在冬、春季节其机能相对增强,褪黑素可能为其季节性节律的调控因子,HPT轴的季节性功能变化为中医"四时五藏阴阳"理论提供了生物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肾应冬”是中医时脏阴阳相应、脏腑适应性调控理论的一个重要体现。文章探讨了在以摘除松果体为模型的雄性SD大鼠 ,冬至、夏至下丘脑、血浆中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GnRH)的变化规律。结果显示 :冬夏两至生理组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GnRH含量均呈现出夏高冬低的态势 ,而以血浆中更为明显 (P <0 0 5 )。摘除松果体后 ,大鼠下丘脑和血浆中GnRH含量均比相应的生理组高。结合本课题组以往的研究得出结论 :①性腺轴是“肾应冬”的重要作用部位 ,两者有密切的相关性 ;②松果体是“肾应冬”与性腺轴间连接的纽带。  相似文献   

9.
从松果体与性腺的关系探讨肾“通于冬气”的本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结合现代对松果体的研究结果,从肾主生殖的角度,探讨了肾“通于冬气”的本质。认为肾“通于冬气”,其封藏精气的功能在冬季增强。生殖是对肾中精气的消耗,肾封藏功能增强必然表现为生殖功能的减弱。因此,肾“通于冬气”反映在生殖功能方面,应是生殖功能在冬季减弱而非增强。现代对松果体的研究结果为上述论断提供了一定依据。  相似文献   

10.
目的:通过观察对比正常组与模型组(摘除松果体)金黄地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Hypothalamus-Pituitary-Adrenal Axis,HPA轴)中褪黑素(Melatonin,MT)含量的季节性变化,进一步探讨"肾应冬,主封藏"的生物学机制,中医肾藏象的本质内涵及松果体在季节变化过程中的作用。方法:分别于春分、夏至、秋分、冬至日取出正常组与模型组金黄地鼠下丘脑、垂体、肾上腺组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 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法检测各组织中MT含量。结果:金黄地鼠正常组下丘脑与垂体组织中MT含量均有季节性变化;金黄地鼠正常组的肾上腺组织的MT水平存在着明显的四季差异,而松果腺摘除时则导致肾上腺组织原有的MT季节节律消失。其中正常组下丘脑MT含量变化表达趋势为冬夏秋春,模型组下丘脑MT含量变化表达趋势夏秋冬春。正常组垂体中MT含量变化表现趋势为夏春冬秋,模型组垂体中MT含量变化表现为夏秋春冬。正常组肾上腺中MT含量变化表现趋势为冬夏秋春,模型组肾上腺中MT含量变化表现为夏春秋冬。结论: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各水平的褪黑素水平存在四季节律变化;松果体对于下丘脑-垂体-肾上腺轴中肾上腺水平的褪黑素季节变化规律有直接的影响;冬季肾上腺的褪黑素水平高于其他三季,表明冬季褪黑素对肾上腺的功能影响最强。  相似文献   

11.
“肝应春”理论是《内经》“五脏应时”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中医学“天人相应”的整体思想。其核心思想是指中医肝脏的生理功能与春季的气候变化具有同步振荡和协同的关系。临床流行病学调查显示,过敏性疾患具有春、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大鼠血清褪黑素(MT)、胃泌素(GAS)及胃动素(MTL)五季中的含量变化,探讨胃肠动力的季节变化与松果腺褪黑素的相关性,揭示“脾应长夏”内涵。方法:在春、夏、长夏、秋及冬季分批饲养SD雄性大鼠,每一季节中的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不做任何处理)和模型组(行松果腺摘除术)。饲养至节气点时间春分、夏至、立秋前1 d、秋分及冬至取材,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法检测血清中MT、GAS和MTL含量。结果:春、夏、长夏、秋、冬五季中对照组血清MT、GAS及MTL分泌存在季节性变化节律,均在长夏季节含量最低。松果腺摘除后,模型组中五季血清MT、GAS及MTL分泌的季节性变化节律发生改变,但各指标含量仍在长夏季节最低。长夏季节GAS及MTL分泌与褪黑素具有一致性。结论:胃肠消化系统的功能与中医脾藏象理论密切相关,松果腺褪黑素调节下的胃肠动力的季节变化为中医“脾应长夏”理论生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季节变化是银屑病病情变化的常见原因,银屑病往往冬季发病或加重,夏季病情减轻,呈现出“冬重夏轻”的季节特征。本文基于银屑病“冬重夏轻”的发病特点,对季节变化与银屑病病情的相关性进行探讨,认为季节变化引起的相关致病因素的变化,作用于机体,诱导银屑病的发病、病情的加重或减轻,从而与银屑病产生密切关系。通过对银屑病“冬重夏轻”发病特点的论述,为银屑病的防治措施提供季节相关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4.
冬夏季节变化对甲状腺形态学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从时藏理论的整体调控思想出发,把中医理论体系的传统思维模式融入实验设计和研究之中,以"肾主骨"生理功能的研究为切入点,对中医藏象既基于实质器官又高于实质器官,以"时"测"藏"的内涵进行探讨.结果:冬夏季节对正常对照组甲状腺组织的影响有差异,对摘除松果腺手术组影响不大,季节性消失.  相似文献   

15.
本研究基于中医"四时五藏阴阳"理论,从代表季节变化的光照因素切入,系统性地观察了冬夏季节变化对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生理功能的影响及褪黑素在此过程中的调节作用,以探讨该理论所具有的科学内涵。实验检测了雄性金黄地鼠血浆、下丘脑、垂体、睾丸组织中MT、GnRH、LH、FSH、T的含量,以及各组织中MR的含量,结果发现,下丘脑GnRH、垂体LH、FSH、睾丸T的含量均表现为夏高冬低(P0.01),血浆中GnRH、T的含量表现为夏低冬高(P0.01),血浆FSH夏至较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浆LH则在冬至更高(P0.05);血浆、下丘脑、睾丸中MT的含量均为夏低冬高(P0.01),垂体MT、MR含量夏至高于冬至(P0.01),下丘脑、睾丸中MR的含量则在冬至更高(P0.01或P0.05)。结论: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的功能呈现冬夏季节变化的特点,MT可能参与这种变化的调控,能季节性影响性腺轴激素的分泌,而生殖功能的应时调控提示机体与自然时节之间确实存在协调共振的适应性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16.
季节变化对针灸治疗的影响是天人相应理论在针灸治疗过程中的应用,具体体现在四季应五脏、针刺深浅原则、四时补泻、四时主气等方面。本文通过四季气候变化对人体的影响,总结出每个季节常用的针刺穴位及针刺方法。  相似文献   

17.
《辽宁中医杂志》2013,(3):430-432
根据抑郁证季节性发作的特点、中医肝脏功能的季节性变化及其对机体神经内分泌功能的影响,探讨抑郁症季节性发作与肝应春的相关性。此研究不仅有助于从深层次上揭示抑郁症季节性发病的机理,正确认识中医肝应春理论内涵,也对防治抑郁症的季节性发作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8.
通过阐述肾者胃之关理论,说明其在临床水肿、二便失常、反胃呕哕等疾病诊治中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前,全球罹患恶性肿瘤的人数呈现不断增多的趋势,发展中国家的数量更是与日俱增。免疫系统是人体最大的防御屏障,在肿瘤的发生发展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会对肿瘤微环境产生相应的影响。中医学认为“脾为之卫”,即脾能通过卫气达到行使防御的功能。“脾为之卫”与免疫系统相关性的建立离不开的最重要物质是卫气,卫气的分布与免疫细胞活动范围、运动轨迹、免疫应答,以及免疫学组成、功能和指标均密切相关。放化疗作为治疗肿瘤的重要措施,在攻击肿瘤细胞的同时,也对患者的免疫功能产生损伤。中医药是辅助肿瘤放化疗的重要手段之一,发挥着重要的减毒增效作用。因此,基于“脾为之卫”阐释中医药调节免疫系统对肿瘤的影响及机制,可为临床恶性肿瘤的中医药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20.
老年骨质疏松症(senile osteoporosis, SOP)起病隐匿且发病率逐年升高,脆性骨折是老年人伤残率和死亡率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近年,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的强关联性逐渐被认识,免疫系统的年龄驱动性变化可加速衰老导致的骨骼老化。本文基于中医“肾藏精生髓主骨”理论,认为骨骼与免疫细胞的来源、生长发育、衰老及功能皆与中医肾有关。肾虚精亏、骨枯髓减引发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调节机制的失衡是SOP的基本病机。补肾方药通过调节骨免疫相关的miRNA、多条信号通路、T淋巴细胞亚群和炎症因子重塑骨骼与免疫系统之间的良性平衡,在无损其他组织前提下促进骨髓干细胞的增殖和功能,改善导致机体衰老的因素如慢性炎症、氧化应激等,有望成为防治SOP的新突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