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总结Onyx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栓塞治疗中的初步临床应用。方法应用Onyx对10例DSA确诊的颅内AVM进行栓塞治疗。AVM的直径在3~8cm,其中直径大于6cm的大型AVM6例。选用Ultraflow或Marathon微导管。每支供血动脉的注胶时间10~45min。结果栓塞结束时复查血管造影,畸形血管团闭塞30%~50%1例,50%~80%2例,80%~90%4例,90%以上3例。术毕1例患者将微导管留置体内。全部病例随访2~12月无再出血。结论应用Onyx栓塞AVM可以较长时间的注胶,娴熟掌握注胶技巧和控制返流能够提高AVM的栓塞疗效。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影像融合和三维表面重建影像后处理技术的术前模拟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手术治疗21例AVM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均行头颅CT、3.0 T MRI和三维数字减影血管造影(3D-DSA)检查,利用iPlan软件将所有影像学数据配准融合并重建出三维模型,根据模型评估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然后与术中所见进行比对,并在显微镜下切除AVM。术后行头颅MRI和DSA随访,同时检测患者的四肢活动、语言功能及视力情况。结果21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术前模型的重建,其中20例利用模型在术中成功辨认AVM、功能区、供血动脉及引流静脉的位置;1例因术野内无明显粗大的血管且脑内血肿造成脑沟受压,脑沟回形态不清晰,无法完成比对。术前模型与术中评估的符合率为95.2%(20/21)。21例患者中,AVM全切除20例,次全切除1例。5例因出血导致肢体活动障碍的患者中,4例于术后3个月内恢复正常;1例因出血导致偏盲的患者,术后3个月复查视野缺损有所改善。1例因术后再出血,出现肢体活动障碍,于2周后恢复正常。2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15.8±6.7)个月(3~25个月),行影像学复查均未发现再出血。4例癫痫起病的患者中有3例术后无发作,1例于术后3个月内仍有发作,经调整抗癫痫药物治疗后发作停止。结论利用影像后处理技术有助于在术前对AVM的位置、范围、与功能区的关系以及供血动脉、引流静脉的位置作出准确评估,可提高AVM的全切除率,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利用4例颅内动脉瘤病人颅脑CTA扫描所得的DICOM数据,针对颅骨、血管采用不同的分割方法进行数据信息提取和重建,并在同一坐标系下实现装配和融合,优化处理后经3D打印技术进行实体化,用以辅助病人手术治疗。结果 4例病人均重建出三维复合虚拟模型并制作实体解剖模型,应用于术前预案的制定及术时辅助手术定位与实施,手术均获得成功。结论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获得的实体解剖模型制作,能够起到辅助动脉瘤定位,减少术中损伤和降低术后并发症的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 探讨3D打印技术在脑膜瘤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收集2016年12月至2017年6月手术治疗的脑膜瘤10例,其中大脑凸面脑膜瘤7例、大脑镰旁脑膜瘤3例;将病人颅脑CT或MRI薄层扫描所得二维影像资料以DICOM格式刻盘存档,作为脑膜瘤原始数据,应用Mimics17.0软件重建出三维图像,最后通过3D打印出3D导板。术前将3D打印导板置于术区进行肿瘤定位。结果 10例均成功设计并打印出个体化3D打印导板,术前可辅助准确定位。肿瘤均达到SimpsonⅠ级切除。术后未出现明显血肿、脑水肿及神经症状。结论 3D打印技术可用于脑膜瘤术前精准定位,优化手术方案,提高手术效果。  相似文献   

5.
6.
目的 探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在经皮穿刺微球囊压迫术(percutaneous microballoon compression,PMC)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经PMC治疗的36例原发性三叉神经痛病人的临床资料,研究组设计个体化3D打印导板辅助穿刺,传统组采用Hartel前入路法穿刺手术,比较两组手术效果。结果 研究组在穿刺时间、术中CT扫描及X-线透视次数上明显优于传统组(P 0.05),而在手术疗效方面两组无明显差异(P0.05)。随访8个月,传统组复发1例,研究组复发2例。结论运用个体化3D打印导板可为三叉神经PMC手术提供精确穿刺位置,提高手术成功率,缩短手术时间,具有广阔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3D打印脑动静脉畸形(AVM)模型在介入栓塞治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方法回顾性收集2016年1月至2019年6月于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神经外科行介入栓塞治疗的AVM患者的临床资料。纳入术前完善常规影像学检查且构建3D打印模型的10例患者为试验组,以同等级的未构建3D打印模型的10例患者为对照组,对栓塞前后畸形血管团大小、栓塞率、手术时间等资料进行比较。 结果试验组与其MRA/CTA所测得的AVM大小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的平均栓塞率高于对照组。试验组的栓塞前后面积的平均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平均手术时间小于对照组的平均手术时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与其DSA所测AVM大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基于DICOM影像融合技术3D打印脑AVM模型能更加直观、精确地显示AVM解剖结构特征,在明确AVM大小、S-M分级、提高栓塞治疗效果以及缩短手术时间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栓塞治疗是现代微侵袭神经外科对该病综合治疗的重要手段之一。我院近期对10例AVM病人实施了栓塞治疗,总结如下:1对象与方法1.1一般资料本组男8例,女2例。年龄16~48岁。首发症状头痛6例,癫痫发作3例,外伤后局部血管异常搏动1例。2例急起发病,8例缓慢起病。病程4d~20年。病灶部位幕上9例,幕下1例。1.2影像学资料全部病例行CT检查。其中2例示颅内血肿,1例示蛛网膜下腔出血,3例示颅内占位,4例无异常。行MRI检查者6例,其中4例示AVM,2例示颅内占位;行MRA检查者2…  相似文献   

9.
3D打印技术作为新型制造技术,在医学领域已有数十年的发展历史,于各个专科均有不同程度的应用。3D打印技术高精度、个体化制作等优势使其能够应用于神经外科领域。本文简述了3D打印技术的生产过程和原理,分析其在神经外科领域各个亚专科应用的作用及意义,指出其目前还存在的不足。相信在技术发展、制度完善的前提下,该技术将给神经外科领域带来重大革新。  相似文献   

10.
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数学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逐层叠加成实体模型的一种新型辅助
技术。脑血管病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个体化治疗要求高。随着3D打印材料及技术的发
展,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制作脑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脑动脉狭窄的血管模型,临床上可协助医师模拟培训、制订手术计划、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未来可利用3D打印技术联合人造干细胞培养血管生物支架,为脑血管病治
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1.
3D打印技术是以三维数学模型数据为基础,通过逐层叠加成实体模型的一种新型辅助 技术。脑血管病解剖结构复杂、手术操作难度大、个体化治疗要求高。随着3D打印材料及技术的发 展,3D打印技术在脑血管病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发展,目前主要应用于制作脑动脉瘤、动静脉 畸形、脑动脉狭窄的血管模型,临床上可协助医师模拟培训、制订手术计划、指导手术操作,提高手 术效率、降低手术风险,未来可利用3D打印技术联合人造干细胞培养血管生物支架,为脑血管病治 疗提供新的契机。  相似文献   

12.
3D打印技术是一类按照数字模型将材料叠加熔结在三维空间进而构造出实物的快速成型技术,目前已经在医学生物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神经外科临床教学内容复杂,难以在短时间内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不断进展的影像学技术确保3D打印可应用于神经外科临床教学中,加深医学生对神经系统复杂解剖结构的理解,提供模拟神经外科手术练习,迅速掌握神经外科手术技巧,提高神经外科的教学效率,是培养优秀神经外科医生的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基于颅脑CTA的3D打印技术在颅内动脉瘤夹闭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2018年9月夹闭术治疗45例颅内动脉瘤的临床资料.依据颅脑CTA数据构建颅内动脉瘤3D打印模型,根据3D模型制定手术方案.结果 3D打印技术测量动脉瘤长度、宽度以及厚度与CTA无明显差异(P>0.05).45例动脉瘤...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硬膜外血肿手术中的初步应用。 方法选取山东省滨州市阳信县人民医院神经外科自2016年1月至9月收治的2例硬膜外血肿患者,获取颅脑CT扫描的原始数据,制作硬膜外血肿的三维模型和与头面部组织完全贴合的"盔甲"三维模型,依据硬膜外血肿在"盔甲"模型的投影进行剪切,得到硬膜外血肿的范围,通过3D打印实体化得到手术模具。设计合理的手术切口进行手术,观察术后治疗效果。 结果患者术后复查CT显示血肿清除比较彻底,无迟发性出血;术前剧烈头痛、意识障碍及肢体偏瘫等颅内高压症状消失。随访6个月,患者恢复正常生活及社交,GOS评分5分。 结论应用3D打印技术进行模具打印,能够对硬膜外血肿进行精确定位,评估手术风险,选取合理的手术入路,降低手术创伤,解除血肿压迫。  相似文献   

15.
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的治疗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分析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探讨动静脉畸形合并存在颅内动脉瘤时的临床分型及治疗方案。方法回顾分析天坛医院1995年-2002年之间所收治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的特点、治疗方案及预后。结果本组20例病人诊断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其中11例表现为颅内出血:7例为动静脉畸形出血,2例为破裂动脉瘤出血,另有2例出血原因不详。临床上分为四型:(1)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主要供血动脉主干的近端;(2)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供血动脉的远端;(3)动脉瘤在动静脉畸形内部;(4)动脉瘤与动静脉畸形无关。所有的病变均行手术治疗。结论动静脉畸形合并颅内动脉瘤病人发生颅内出血的风险较高,建议对这两种病变行积极的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颅内动静脉畸形(AVM)的特点、治疗经过及相关因素。方法30例AVM,小型(≤3cm)24例,大型(〉3cm)6例;分析备型的临床特点、首发症状,输入动脉、引流静脉与临床症状的关系。结果以颅内出血为首发者占86.7%;小型出血率为100%,大型6例仅2例出血,30岁以下者以出血为主,引流静脉越多出血率越低,输入动脉与出血无关。结论AVM多在30岁以下发病,小型及30岁以下以出血为主,大型及30岁以上以癫痈发作更常见,出血率与引流静脉个数有关,中小型AVM首选手术治疗。  相似文献   

17.
超声技术常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诊断、治疗以及随访。本文回顾了用超声技术测量脑血管血流速度、流量、脉搏指数、阻力指数、血管反应性等指标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结了超声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尽管超声技术目前不能作为脑动静脉畸形的筛选手段,但是,如果根据脑动静脉畸形病变特性分组选择检查方法,对比患者在手术前、后,供血侧与非供血侧以及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检查结果,配合其它检查手段以及不同的超声成像技术,超声技术则能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信息。随着新的超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超声在动静脉畸形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8.
超声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超声技术常应用于脑动静脉畸形诊断、治疗以及随访.本文回顾了用超声技术测量脑血管血流速度、流量、脉搏指数、阻力指数、血管反应性等指标以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总结了超声技术在脑动静脉畸形的术前评估、术中监测以及术后随访中的应用.尽管超声技术目前不能作为脑动静脉畸形的筛选手段,但是,如果根据脑动静脉畸形病变特性分组选择检查方法,对比患者在手术前、后,供血侧与非供血侧以及患者与健康人群之间的检查结果,配合其它检查手段以及不同的超声成像技术,超声技术则能提供更为可靠的诊断信息.随着新的超声技术的出现和发展,超声在动静脉畸形方面的应用会更加广泛.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基于医学3D打印所设计的新型导向板在神经外科中的价值。方法 选择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颅内占位患者的影像数据,通过计算机3D转化后打印成型。术前将打印的导向板放置患者颌面部,辅助病变边界定位。结果 共纳入32例患者,所设计的3D导向板与皮肤贴合准确,皮肤切口均按照术前导向板指引设计,2例病变位置较深进行了皮肤扩切,其余切口均一次性完成,术后未出现血肿、颅内感染等严重并发症。结论 医学3D打印导向板可以辅助颅内浅表病变定位,在神经外科手术中具有一定的价值。  相似文献   

20.
应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的经验体会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报导采用显微外科技术治疗108例颅内动静脉畸形的经验,全切除率为88%,只有1例术后死亡,手术死亡率为0.92%。病残率为13%。其中1例重残,余均属轻残。作者喜欢用手术放大镜代替手术显微镜,后者于动静脉畸形很小时才使用之。术前高质量的脑血管造影十分重要。对小而深的AVM的暴露方法、术中预防及处理可能出现的脑过度灌注综合征作了介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