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探讨冠心舒通胶囊对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弹性的影响。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高血压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50例)和对照组(52例),对照组口服降压药使血压控制在正常范围;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冠心舒通胶囊。2组均治疗8周。采用自动脉搏波速度分析仪测定颈-股动脉搏波传导速度(carotid- femoral pulse wave velocity, C-FPWV)、颈-足背动脉搏波传导速度(cervical-dorsal arterial pulse wave velocity, C-DPWV)评估大动脉弹性;采用增强免疫比浊法测定超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ity Creactiveprotein, hs-CRP);采用放射免疫法检测血清IL-6、TNF-a;采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测定TG、TC,治疗期间监测患者血压。结果治疗后,治疗组hs-CRP[(2.83±1.35)mg/L比(3.65±1.38)mg/L,t=6.357]、TNF-α[(0.16±0.08)mg/L 比(0.28±0.07)mg/L,t=18.213]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C-FPWV[(13.85±1.86)m/s比(15.34±1.78)m/s,t=6.524]、C-DPWV[(11.98±1.45)m/s比(12.87±1.48)m/s,t=7.152]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2组收缩压均降至临界状态,舒张压恢复正常。结论冠心舒通胶囊可通过抑制系统性炎症,减轻、逆转动脉粥样硬化,改善高血压病患者大动脉弹性及血压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血压患者病程与动脉僵硬度的相关性。方法将119例住院高血压病患者按病程长短分为<10 a组、10~20 a组和>20 a组,另选择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应用脉搏波传导速度自动测定装置和颈总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测定受试者的颈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FPWV)、颈桡动脉脉搏波传导速度(C-RPMV)、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和颈动脉斑块指数(PI)。通过SPSS 11.0统计包分析高血压病程与动脉僵硬度的关系。结果各病程组年龄间无显著性差异。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增加,C-FPMV、C-RPMV、颈动脉IMT和PI相应增加,不同病程组之间比较均具有显著性差异(P均<0.01)。结论高血压患者的动脉僵硬度明显增加,随着高血压病程的增加,动脉硬化程度随之加重。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对神经功能恢复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170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等分为两组。对照组给予常规临床治疗方法治疗;观察组除进行常规临床治疗外,辅助应用针灸疗法进行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以及神经传导速度,随访2个月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达92.9%,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6.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检测中治疗后观察组患者左正中神经速度为(44.2±2.3)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4±4.1)m/s,左尺神经速度为(44.3±2.4)m/s,明显高于对照组(33.9±4.1)m/s,右胫神经速度(37.1±4.3)m/s也高于对照组(31.9±2.6)m/s,右腓神经速度(36.9±2.5)m/s也高于对照组的(32.5±2.3)m/s;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中,观察组左正中神经速度为(44.1±3.2)m/s,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3.3±4.1)m/s,左尺神经速度为(43.5±2.6)m/s,明显高于对照组(33.9±2.7)m/s,右腓浅神经速度(35.8±2.6)m/s也高于对照组(30.9±3.8)m/s,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两组患者随访2个月情况进行比较,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4.1%,明显低于对照组(28.2%)(P0.05)。结论针灸辅助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疗效显著,提高了患者神经传导速度,且后期出现并发症率低。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冠心康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痰瘀证的疗效。方法:选择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98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51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措施;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冠心康方加减治疗,1剂/次,2 次/d。连续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血糖血脂水平、中医证候评分、脉搏波传导速度(PWV)以及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空腹血糖(6.71±1.04)mmol/L、餐后2 h血糖为(10.63±1.94)mmol/L、HbA1c(7.13±0.97)%、TG(2.50±0.40)mmol/L,TC(3.94±0.55)mmol/L均低于对照组[(6.89±1.13)mmol/L、(10.93±2.03)mmol/L、(7.22±1.25)%、(2.53±0.36)mmol/L、(4.01±0.53)mmol/L],两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HDL-C(1.23±0.22)mmol/L 与对照组(1.19±0.21)mmol/L比较上升,而观察组LDL-C(2.61±0.34)mmol/L比对照组(2.67±0.37)mmol/L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中医证候评分(1.76±0.27)分及BS-PWV(5.90±0.64)m/s、ES-PWV(7.59±0.94)m/s均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13±0.31)分、(6.41±0.77)m/s、(8.43±1.31)m/s](P<0.05)。观察组和对照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0.59%和59.57%,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冠心康方加减联合西药治疗冠心病合并2型糖尿病气虚痰瘀证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糖、血脂、中医证候以及动脉硬化,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艾灸及平板运动对外周动脉疾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58例轻、中度外周动脉疾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18例)、艾灸组(20例)和平板运动组(20例)。对照组患者只接受常规药物治疗,艾灸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予艾条灸足三里、三阴交及涌泉穴治疗,平板运动组在常规基础上予平板运动治疗;艾灸组和平板运动组患者均为每天1次,每周5次,共12周。观察各组治疗前后踝肱指数(Ankle-Brachial Index,ABI)、小腿经皮氧分压(transcutaneous oxygen tension,TcPO_2)、6分钟步行试验(6-min walking test,6MWT)及行走受损问卷(walking impairment questionnaire,WIQ)的评估结果。结果分别与本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比较,治疗后艾灸组及平板运动组ABI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TcPO_2、6MWT及WIQ值均明显提高(P0.01),且平板运动组患者6MWT及WIQ评估均优于艾灸组(P0.01)。结论艾灸及平板运动均可以改善外周动脉疾病患者下肢经皮氧分压及运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中药联合三氧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3例)和对照组(43例),治疗组予自拟中药方联合三氧疗法治疗,对照组予甲磺酸倍他司汀片治疗,治疗10 d后观察两组治疗前后有效率、血黏度指标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变化情况。结果:治疗组有效率为81.4%,与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左右椎动脉及基底动脉血流速度指标:RVA(36.28±2.01)cm/s,LVA(35.62±1.87)cm/s,BA(44.25±1.29)m/s,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血黏度指标分别为:全血黏度高切(4.21±0.71)m Pa·s,全血黏度低切(9.02±0.91)m Pa·s,血浆黏度(1.53±0.82)m Pa·s,红细胞聚集指数(2.28±0.36),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中药联合三氧疗法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疗效明显,可改善患者血黏度及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艾灸疗法对血液透析患者动静脉内瘘功能的影响。方法:抽选2013年7月至2013年12月就诊于我院的慢性肾功能衰竭患者130例,随机法分为艾灸组(n=100)和对照组(n=30),两组患者均行自体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对照组术后给予基础治疗,艾灸组在此基础上行温和灸。开瘘后将艾灸组分为早期艾灸组及长期艾灸组各50例,长期艾灸组继续给予在非透析日进行艾灸治疗至术后1年。比较艾灸组与对照组首次开瘘、第13个月检测患者于透析中血流量和动、静脉端压力、内瘘血流量、内瘘内径,随访观察并记录不同干预措施组的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艾灸组内瘘成熟时首次穿刺时皮下淤血、局部血肿等并发症总发生率为2.00%显著低于对照组13.00%(P0.05)。2组患者首次开瘘时内瘘血流量、内瘘直径、透析中血流量、动脉端压力及静脉端压力比较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和短期艾灸组患者术后1年血栓形成、血管狭窄、官腔闭塞等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8.00%、14.00%,2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长期艾灸组的超声指标优于短期艾灸组,但统计学上2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动静脉内瘘成形术后早期运用艾灸疗法能减少内瘘早期并发症的发生,长期艾灸疗法可维护内瘘通畅、改善内痿血流,对动静脉内瘘远期功能具有改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心葆颗粒对中青年高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的影响。方法:选择郑州市中医院诊断为中青年高血压脉搏波传导速度(baPWV)增高且辨证符合气虚血瘀证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我国中青年高血压专家共识推荐的标准化降压治疗方案治疗,给予培哚普利、替米沙坦片、琥珀酸美托洛尔片口服,高血压3级患者小剂量联合苯磺酸氨氯地平片口服。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心葆颗粒(丹参、葛根、红花、人参、三七),温水30~50 mL冲服,早晚餐前30 min各1次。两组均治疗3个月后判定疗效。结果:治疗后,治疗组较对照组baPWV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心葆颗粒有效改善中青年高血压气虚血瘀证患者脉搏波传导速度,延缓动脉硬化进展,降低高血压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温阳升白颗粒联合艾灸改善癌性疲乏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癌性疲乏患者58例分为艾灸组(对照组)28例及艾灸加中药组(治疗组)30例。对照组予艾灸治疗,每日1次;治疗组予温阳升白颗粒,每日1剂,每日2次,冲服,同时加用艾灸治疗。两组均连续治疗14 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Piper疲乏量表评分、生活质量(KPS)评分、阳虚证候评分。结果:两组治疗前后比较,Piper疲乏量表评分均有不同程度升高,艾灸加中药组与艾灸组比较差异显著(P0.05)。两组治疗前后比较,艾灸组与艾灸加中药组KPS评分均升高,两组KPS评分差值比较,艾灸加中药组明显优于艾灸组(P0.05)。两组治疗阳虚证候疗效比较,艾灸加中药组症状改善率为86.7%(26/30),艾灸组为75.0%(21/28),明显优于艾灸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温阳益气法为指导的组方温阳升白颗粒联合艾灸治疗可以改善阳虚证为主的癌性疲乏,中药加艾灸组治疗效果更优,为中药联合外治法治疗癌症相关性疲乏提供临床依据。  相似文献   

10.
艾灸治疗膝骨性关节炎:随机对照研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目的:观察艾灸对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症状的疗效,评价艾灸疗法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59例膝骨性关节炎患者随机分为艾灸组(31例)和安慰艾灸组(28例),分别将治疗艾炷和安慰艾炷粘贴在内膝眼、犊鼻、阿是穴处给予艾灸治疗,每次每穴3壮,隔日1次,每周3次,连续治疗6周,统计治疗3周、6周时的疗效,并于治疗结束后6周对患者进行随访.采用骨关节炎调查量表(WOMAC)、46 m最快步行时间评价关节功能恢复情况,使用UT-325数字温测仪记录膝关节疼痛最明显的治疗点艾灸前后温度变化.结果:艾灸组治疗3周、6周及随访时WOMAC量表各项评分均明显降低(P<0.05,P<0.01,P<0.001);安慰艾灸组随访时僵硬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6周及随访时,艾灸组较安慰艾灸组疼痛、僵硬、功能障碍评分下降更明显(P<0.01,P<0.05).艾灸组治疗6周后46 m最快步行时间较治疗前明显缩短(P<0.01),而安慰艾灸组治疗后改善不明显(P>0.05),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艾灸组艾灸后治疗点温度为(49.81±3.10)℃,安慰艾灸组为(40.98±1.67)℃,两组均较治疗前局部皮肤温度明显升高(P<0.001,P<0.01),艾灸组温度升高更明显(P<0.001).结论:艾灸可明显改善膝骨性关节炎患者疼痛、僵硬、功能障碍等临床症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1.
目的比较珍珠母超微粉蛋白、寡肽对小鼠镇静安眠作用。方法利用PCPA制造小鼠失眠模型,观察小鼠的自主活动情况,ELISA法测小鼠血中ATCH含量并计算脑及脑系数。结果阳性对照组、寡肽组小鼠的自主活动次数显著降低,小鼠血中ACTH的含量增加,但脑干系数无影响。结论超微粉寡肽类成分(MCP)镇静安眠活性最强,为镇静安眠主要活性部位,调节ACTH可能是其镇静安眠机制。  相似文献   

12.
蔚晓慧 《山东中医杂志》2003,22(10):585-586
简要论述了《老老恒言》中有关老年养生的思想和方法 ,认为饮食以调理脾胃为要 ,应注意饮食有节、五味调和、清淡为补 ;起居以养静为要 ,应注意调顺四时、起居有常、静养与导引相结合 ;养性以安命为要 ,应注意清心寡欲、修心养性  相似文献   

13.
丁香苦苷不同给药途径的药物动力学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并比较丁香苦苷单体两种给药途径在家兔体内的药物动力学过程,考察丁香苦苷单体口服后的绝对生物利用度。方法:家兔静脉注射丁香苦苷注射液和灌胃给予丁香苦苷水溶液,采集血样,固相萃取小柱活化方法处理血浆后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丁香苦苷血浆浓度,采用药动学软件3P97进行数据处理,确定药动学参数。结果:丁香苦苷静脉给药后在体内符合二室模型分布,其主要药动学参数分别如下:T1/2α为2.41min,T1/2β为15.38min。灌胃给药后丁香苦苷的药动学行为符合一级吸收二室模型,Cmax为17.91min,T1/2(α)为9.642min,T1/2(β)31.748min。绝对生物利用度为35.9%。结论:丁香苦苷单体经口服和静脉两种给药途径给药后,吸收和消除均较快。  相似文献   

14.
病性的变化和转化以及疾病的传变是中医病理学的2个核心问题。它们可分别从阴阳五行数学的公理1和公理2、3得到圆满的解释。病性变化,其症结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大小发生变化;病性转化,其症结则在于主导属性明晰度的正负号发生变化。  相似文献   

15.
本文运用了竞争力理论与战略理论,分析了中药产业竞争力提升的环境与条件,提出了提升中药产业竞争力的三大战略目标、三大总体战略、四条战略举措及三个实施阶段与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6.
对中医学科建设与学科带头人培养的思考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通过中医学术发展的历史沿革回顾,提出了中医药学科建设的总体构思,指出要发展一个大的一级学科,首先要有教育,这是发展学科的基础;其次是科研来提高教育水平,并指导临床;再次是临床;三者缺一不可。同时提出了学科带头人应具备的条件及如何培养学科带头人。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胃脘痛证候的量化诊断规律。方法:以因子分析方法对808例胃脘痛患者的临床四诊信息进行分析。结果:因子分析从胃脘痛临床症状中提取12个因子,分别代表脾胃湿热、脾胃虚寒、肝胃气滞、气阴两虚、胃热炽盛、胃阴亏虚、肝胃郁热、脾胃气虚等8个证候,同时对各个证候进行量化。结论:因子分析所得的胃脘痛的常见证候分类及量化诊断为临床辨证提供客观依据。  相似文献   

18.
胡方林 《中医教育》2010,29(1):37-39
传统的闭卷考试不能很好地反映方剂学教学的效果,因此,我们试行了以多种形式相结合的考试改革,考试成绩由笔试、机试、平时3个方面组成。结果大大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提高了教师教学水平,带动了教学改革和教学研究的全面进行。  相似文献   

19.
本文较详细地介绍了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肿瘤科成立以来,确立了以中医综合治疗结、直肠癌为主攻方向,不断探索具体治疗方法和建立系统评价体系的成长历程。他们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十一五"结直肠癌专病建设组长单位,牵头联合全国26家医院以及挪威国家补充替代医学研究中心,进行的中医结直肠癌的诊疗方案的验证工作,牵头制定《结直肠癌中西医结合诊疗方案》,以及探索建立辐射社区医院的结直肠癌中医三级防治网络等工作,得到国内外医学界的广泛认可,具有典范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研究白花前胡地上各部位挥发油的化学成分。方法:采用水蒸汽蒸馏法提取白花前胡新鲜地上部分各部位的挥发油,以气相色谱—质谱联用仪测定其化学组分。结果:花中含量较高的成分为氧化石竹烯(26.590%),2,6,6-三甲基双环[3.1.1]-2-烯(13.605%);果中为石竹烯(34.589%),1R-α-蒎烯(14.444%);叶柄中为(1α,4aα,8aα)-1,2,3,4,4a,5,6,8a-八氢-7-甲基-4-亚甲基-1-(1-异丙基)-萘(33.671%),[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22.474%%),1R-α-蒎烯(11.479%);茎中为1R-α-蒎烯(15.544%),[s-(E,E)]-1-甲基-5-亚甲基-8-(1-异丙基)-1,6-环己烯(14.212%),石竹烯(11.551%)。结论:白花前胡地上部分挥发油中,石竹烯类、1R-α-蒎烯含量较高,茎和叶柄挥发油中萘类成分含量较高,在考虑综合利用的同时,应防止人畜中毒。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