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观察并比较电针及温针治疗腰痛病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符合纳入标准的腰痛患者随机分为A组28例、B组26例和C组24例。A组采用电针治疗,B组采用温针治疗,C组采用药物治疗。观察3组治疗前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并比较3组临床疗效。结果 A组治疗1、2星期后及随访1、3个月时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PRI感觉项评分、PRI情感项评分、VAS数值及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B组和C组治疗2星期后及随访1、3个月时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P0.05)。3组治疗1、2星期后及随访1、3个月时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A组治疗1、2星期后及随访1、3个月时JOA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B组随访1、3个月时JOA评分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总有效率为85.7%,B组为73.1%,C组为58.3%,A组和B组总有效率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和温针治疗腰痛病均有显著疗效,其中温针效果较慢,且操作中安全性低于电针治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对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的即刻效应及探析部分治疗机制。方法收集90例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对照组针刺腰部夹脊穴,将压痛明显的两组穴位通以电针仪装置,疏密波条件下留针30 min;观察组采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针刺,合并臀部及下肢痛者加用环跳穴和阳陵泉穴。针刺操作方法与针具和对照组相同。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的差异、治疗前和治疗后1、4、24 h简易Mc Gill疼痛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的变化以判定即时疗效,同时检测两组治疗前后血清IL-1的浓度的变化。结果 1)俞募配穴组在治疗后1 h及4 h的症状缓解率高于常规取穴组(P0.01或P0.05);治疗后24 h两组临床症状缓解率无差别;2)俞募配穴组在治疗后1 h及4 h的Mc Gill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低于常规取穴组(P0.01或P0.05);治疗后24 h两组无差别;3)两组患者治疗前IL-1表达无明显差异;治疗后1 h,两组血清IL-1浓度均有所下调,其中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下调的趋势更为明显(P0.05);4)使用Pearson法进行分析后发现IL-1水平与Mc Gill疼痛评分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评分均呈正相关关系。结论俞募配穴法可以快速改善椎间盘源性腰痛急性发作患者的临床症状,其治疗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外周血清IL-1的浓度有关。  相似文献   

3.
梅胜利 《新中医》2020,52(9):132-134
目的:观察推拿手法联合药物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效果。方法:纳入120例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60例,2组均服用腰痛胶囊和外用吡罗昔康凝胶,观察组加用腰部斜扳法、穴位按摩、理筋等推拿手法治疗。2组疗程均为1个月。治疗前后应用简化Mc Gill疼痛量表评估疼痛程度[包括疼痛分级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定法(VAS)评分、现时疼痛强度(PPI)],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测量患侧腰大肌和腰方肌的肌肉厚度,并对整体疗效进行评价。结果:治疗1个月后,2组PRI、PPI、VAS分值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观察组3项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2组腰大肌、腰方肌的肌肉厚度值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2项肌肉厚度值均高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81.67%,观察组9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药物基础上加用腰部斜扳法、穴位按摩、理筋等推拿手法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具有更优秀的治疗优势,可有效改善疼痛等临床症状和体征,增强肌肉功能,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比较热敏灸和针刺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MPS)的临床疗效。方法:90例患者随机分为热敏灸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例。热敏灸组采用艾条灸肌筋膜疼痛触发点产生热敏效应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结合电磁波照射治疗,2个疗程后对比疗效。治疗1疗程和2疗程后,应用Mc Gill简化量表和计算VAS加权值的方法观察比较两组治疗对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影响。治疗完成2个月后,随访了解其复发率。结果:两组患者在治疗1疗程后和2疗程后,Mc Gill简化量表评分显著下降(P0.05);计算VAS加权值热敏灸组痊愈率55.6%,高于对照组40.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热敏灸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热敏灸法和针刺法均是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热敏灸法治疗肩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短期内治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针刺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颈椎C4—7节段针刀闭合术与神经阻滞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缓解肩臂痛的效果。方法将8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40例采用针刀闭合术,对照组40例采用神经根阻滞方法治疗,于治疗后1周、3个月随访观察,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简式Mc Gill疼痛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问卷NDI、颈椎功能评定法评价疗效。结果 80例患者均完成治疗后1周、3个月时VAS、Mc Gill、NDI及颈椎功能评定随访。2组治疗后1周、3个月VAS、Mc Gill、NDI评分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治疗后1周2组Mc Gill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VAS、Mc Gill及NDI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颈椎功能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颈椎C4—7节段及肩背部软组织针刀闭合术对比单纯神经阻滞缓解肩臂痛疗效显著,作用持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6.
郑海鹰  曲雷鸣 《世界中医药》2016,(4):618-621,625
目的:观察俞募配穴穴位注射丹参注射液对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疗效并对其作用机制进行探讨。方法:将本院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80例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患者均接受脑卒中内科常规治疗,对照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常规取穴针灸,将压痛明显的2组穴位通以电针仪装置,疏密波条件下留针30 min;观察组采用俞募配穴法进行针刺,2组针刺手法一一对应。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简易Mc Gill疼痛评分、贝克焦虑量表评分以及外周单核细胞NMDA受体、血浆缓激肽的表达变化。结果:1)治疗后2组Mc Gill疼痛评分及贝克焦虑量表评分均较治疗前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2)治疗后2组外周单核细胞NMDA受体及血浆缓激肽表达量均较治疗前下调,其中观察组下调较对照组明显(P0.05)。结论:俞募配穴可以明显缓解脑卒中后肩手综合征的临床症状,其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患者外周血NMDA受体及血浆缓激肽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温针灸联合软组织牵伸技术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患者随机等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0例。对照组给予软组织牵伸技术治疗,观察组给予温针灸联合软组织牵伸技术治疗。观察两组临床治疗效果,比较两组治疗前后的肌电阻测量仪痛点的数量及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00%(38/40),对照组为80.00%(32/4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治疗前后两组组内比较及治疗后两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软组织牵伸技术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可有效减轻患者病痛。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艾灸联合温经通络推拿手法治疗瘀血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分析其作用机理。方法:选取2014年8月至2016年10月广州中医药大学番禺中医院收治的瘀血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60例,按抽签方式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80例。对照组接受温经通络推拿手法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接受艾灸治疗。比较治疗前、后1个月2组中医症候积分、腰部JOA评分、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Mc Gill疼痛问卷简表评分、日常生活能力ADL评分、SF-36健康调查量表评分的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并评价2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1个月,观察组和对照组的中医症候积分、VAS评分、Mc Gill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下降,而腰部JOA评分、ADL评分、SF-36评分均明显上升,且观察组上述指标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为96.25%(77/8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3.75%(67/8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的总不良反应发生率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艾灸联合温经通络推拿手法治疗瘀血阻络型腰椎间盘突出症,可显著提高疗效,缓解临床症状,减轻患者痛苦,提高生命质量,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式,具有临床推广意义。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电针结合腹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6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进行随机分组,实验组与对照组均为30例患者。对照组30例采用颈局部选穴电针治疗;实验组30例采用电针结合腹针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田中靖久症状量化情况以及Mc Gill评分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临床治疗的总有效率为96.67%,优于对照组的8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 Gill评分均差异不大,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实验组患者田中靖久症状量化评分与Mc Gill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结合腹针治疗根型颈椎病(气滞血瘀证)患者具有明显效果,能够有效提高患者的临床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生化汤治疗宫缩乏力性产后出血(PHH)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应激指标及Rho A蛋白、Rho激酶Ⅰ(ROCKⅠ)和Rho激酶Ⅱ(ROCKⅡ)蛋白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至2016年5月我院收治的PHH患者100例,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在胎儿娩出后注射卡贝缩宫素,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服用生化汤,观察比较2组止血时间、产后出血量,产后血红蛋白(Hb)水平、血压及应激指标变化、Rho A蛋白、ROCKⅠ和ROCKⅡ蛋白水平及不良反应情况。结果:治疗后实验组止血时间、产时、产后2 h、产后24 h出血量、Hb下降值、E、NE、R、AngⅡ水平均低于对照组(P0.01);2组间及治疗前后SBP、DB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Rho A、ROCKⅠ和ROCKⅡ蛋白水平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或P0.01),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生化汤联合卡贝缩宫素治疗PHH无明显不良反应且疗效显著,能缩短患者的止血时间,减少出血量,降低机体应激反应,增强患者子宫平滑肌的收缩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与常规针刺法进行随机对照研究,评价本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功能及疼痛评分的影响。方法将14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70例,治疗组采用脊神经定位诊断结合手三阳经循经取穴法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针刺法,比较2组患者症状、体征与功能状态的临床评分,简化Mc Gill疼痛问卷表各项评分(PRI、VAS、PPI评分及Mc Gill总分)。结果 2组第1疗程后与治疗前相比,临床评分、疼痛问卷表各项评分均有显著改善(P0.01),且第2疗程后上述评分的改善均明显优于第1疗程(P0.01)。组间比较:第1疗程后,治疗组临床评分、PRI、PPI评分、Mc Gill总分(PRI+VAS+PPI之和)的改善均优于对照组(P0.05);第2疗程后治疗组PRI评分、Mc Gill总分的改善优于对照组(P0.05);临床评分、VAS及PPI评分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针刺取穴方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均可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治疗组较对照组能更快速缓解患者疼痛、麻木等症状,改善日常功能;在改善患者疼痛综合评分方面治疗组优于对照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抗骨增生汤治疗肝肾不足型腰椎骨质增生性腰痛的疗效以及对血清Dickkopf-1(DKK1)和硬骨素(SOST)水平的影响。方法:收集符合研究条件的病例108例,将所有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牵引疗法干预,25 min/次,1次/d,连续治疗3周。对照组口服腰痛宁胶囊,4~6粒/次,1次/d,睡前半小时服用;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抗骨增生汤治疗,1剂/d,常规早晚水煎2次,以人参汤调服;两组患者均治疗8周。两组患者腰功能采取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评分;应用简化Mc Gill量表评分评价两组患者疼痛分级指数(PRI),疼痛视觉模拟尺(VAS)以及现时疼痛强度(PPI);比较两组患者X射线检查评分;检测两组患者血清DKK1和SOST水平。结果: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第4,8周,观察组ODI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治疗后简化Mc Gill量表(PRI,VAS,PPI)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观察组血清DKK1和SOST水平均高于对照组同期(P0.01)。观察组治疗后8周X射线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在常规治疗基础上,抗骨增生汤治疗肝肾不足型腰椎骨质增生性腰痛可明显改善腰功能,降低Mc Gill量表评分和X射线评分,提高临床疗效,上调血清DKK1和SOST可能与其上述治疗效果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3.
《山东中医杂志》2016,(2):146-149
目的:探讨大黄素对脂多糖(LPS)诱导损伤的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HUVECs)骨架及通透性影响的作用机制。方法:HUECs分为五组:正常对照组、内皮炎症损伤模型组(0.2μg/m L LPS)、大黄素干预组(10μmol/L大黄素+0.2μg/m L LPS)、抑制剂对照组(0.2μg/m L LPS+50μmol/L Y27632)、西药对照组(10-5mol/L缬沙坦+0.2μg/m L LPS)。首先,以内皮细胞生物学功能PCR基因芯片技术筛选可能的基因改变。结合基因芯片结果和文献中各基因功能,拟定观察Rho/ROCK通路相关的和可能涉及调节细胞骨架的基因,如纤连蛋白(FN)、整合素A5(ITGA5)、Ras同源基因家族成员(Rho A)、肌球蛋白轻链磷酸酶(MLCP)、磷脂酰肌醇-4,5-二磷酸肌醇3-激酶(PI3K)、黏着斑激酶(FAK)、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VEGFR2)的m RNA表达水平,进行实时荧光定量PCR验证,同时以Western blotting对ITGA5、Rho A、4,5-二磷酸磷脂酰肌醇(PIP2)和磷酸化的肌球蛋白轻链(PMLC)进行蛋白水平的研究。结果:1LPS组Rho/ROCK通路相关基因(FN、ITGA5、Rho A、MLCP、PI3K、FAK、VEGF、VEGFR2)表达显著升高,ITGA5、Rho A、PIP2、PMLC的蛋白表达亦升高,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与LPS组比较,Y27632组、缬沙坦组的FN、ITGA5、Rho A、PI3K、FAK、VEGF、VEGFR2基因表达下降,MLCP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TGA5、PIP2的蛋白表达下降;缬沙坦组PMLC表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与LPS组比较,大黄素组FN、PI3K、FAK表达降低,MLCP表达上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IP2蛋白表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PS可激活Rho/ROCK信号通路,成功构建HUVECs内皮损伤模型;Y27632和缬沙坦可阻断Rho/ROCK通路,对细胞骨架有较强的保护作用;大黄素可轻度抑制Rho/ROCK通路,同时可能通过调节PI3K、MLCP表达而影响其他通路(如AKT和/或FAK-PI3K信号通路)从而发挥对内皮细胞损伤的干预作用。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温针灸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温针治疗,对照组采用电针治疗。采用简化麦吉尔疼痛量表及日本physion MD肌电阻测量仪器来测定痛点(红点、黄点)的数量,观察两组治疗前后疼痛评定指数(PRI)、视觉模拟评分(VAS)和现时疼痛强度(PPI)以及红点、黄点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对照组为66.7%,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PRI、VAS及PPI)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VAS及PPI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简式Mc Gill疼痛量表各项评分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红点痛点数量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红点和黄点痛点数量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温针灸是一种治疗颈背部肌筋膜疼痛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电针夹脊穴结合独活寄生汤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效果。方法:选择从2015年6月—2017年1月本院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共7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5例。对照组服用双氯芬酸钠缓释片治疗;观察组采用电针结合独活寄生汤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评价两组VAS评分、JOA评分、简式Mc Gill评分及腰椎活动度,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相关炎症因子水平。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4.29%,对照组总有效率77.14%,两组经秩和检验,u=3.1305,P=0.0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治疗后VAS评分及简式Mc Gill评分显著降低,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显著升高(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及简式Mc Gill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JOA评分及腰椎活动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患者的IL-1、TXB2、TNF-α水平均显著降低;观察组检测的炎症因子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电针夹脊穴结合独活寄生汤,在快速改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的疼痛症状的同时,还能提高疗效,降低炎症反应,利于患者的预后及生活质量的改善。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电鍉针循经感传对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部分机制探讨。方法:将本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80例偏头痛患者纳入研究,随机分为常规组和观察组,各40例。常规组采用电鍉针非经非穴,观察组采用电鍉针循经感传手法,治疗1次/d,约30 min/次,5次/周,2组均连续治疗四周,治疗第2周、第4周时比较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头痛天数、Mc Gill疼痛评分、焦虑和抑郁自评量表评分,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BDNF浓度变化。结果:1)治疗2周后2组患者偏头痛发作次数、Mc Gill疼痛评分、明显减少、头痛天数较治疗前缩短,此时2组各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治疗4周后2组患者上述治疗继续改善,此时观察组改善的趋势较对照组明显(P0.05);3)治疗后2组患者外周血BDNF浓度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其中观察组下降的趋势更明显(P0.05)。结论:电鍉针循经感传可明显改善偏头痛症状,且具有明显持续效应,这可能与其可降低患者BDNF有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针刺结合艾炷直接灸治疗跟痛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跟痛症患者随机分为针灸组和药物组,每组30例。针灸组患者取阿是穴、太溪穴、昆仑穴和女膝穴,予针刺和艾炷直接灸治疗,每周5次。药物组服用布洛芬缓释胶囊0.3 g/次,2次/d;骨康胶囊3粒/次,3次/d。2周后观察2组患者治疗前后的Mc Gill疼痛量表评分和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Mc Gill疼痛量表得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针灸组患者Mc Gill得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患者Mc Gill得分均低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针灸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3.3%,药物组总有效率为5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结合艾炷直接灸治疗跟痛症临床疗效确切,可缓解患者疼痛程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各50例。对照组予颈椎牵引,治疗组予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颈部椎旁注射,均每日1次,每周5次,连续治疗4周。观察2组临床疗效,比较2组治疗前后症状量表评分、Mc Gill疼痛指数评分,并监测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0%(44/50),对照组为58.0%(29/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不同时点症状量表评分明显升高(P0.05,P0.01);2组治疗2、3、4周比较,治疗组症状量表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P0.01)。与本组治疗前比较,2组治疗后Mc Gill疼痛指数评分降低(P0.05);2组治疗后比较,治疗组Mc Gill疼痛指数评分低于对照组(P0.01)。治疗组不良反应率为4%(2/50),对照组为2%(1/50),2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正清风痛宁注射液颈部椎旁注射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较好,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有效缓解疼痛。  相似文献   

19.
周燕飞  孔文良  杨晓媛  何飞 《陕西中医》2022,(10):1463-1466
目的:观察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CSR)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00例CSR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活血止痛软胶囊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观察组采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联合针刺“五输穴”治疗。比较两组颈椎功能、血流动力学、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血清因子、疗效及安全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颈椎功能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颈椎活动度、颈椎曲度均上升,且观察组CSR患者颈椎功能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因子、椎-基底动脉血流动力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M及椎-基底动脉阻力指数(RI)均下降,而椎-基底动脉收缩期峰值流速(Vs)、峰值平均血流速度则上升(Vm),且观察组血清因子及椎-基底动脉RI低于对照组,而椎-基底动脉Vs、Vm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治疗后,两组患者Mc Gill总分及其涵盖的疼痛分级评分(PRI)、目测类比(VAS)、现有疼痛强度(PPI)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患者整体Mc Gill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00%,高于对照组的76.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五输穴”联用黄芪桂枝五物汤加减治疗CSR可减轻患者疼痛,改善颈椎功能,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求平衡针刀治疗颈椎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颈椎病患者80例,剔除10例,并随机分为两组,即平衡针刀治疗颈椎病35例(治疗组),传统针灸治疗颈椎病35例(对照组),分别治疗1个疗程,随访半年。对治疗前、治疗后简式Mc Gill疼痛问卷评分及两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比较。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Mc Gill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1);治疗后Mc Gill评分治疗组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2.7%,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1.4%,两组比较P0.05。以上数据说明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有明显差异。结论平衡针刀治疗颈椎病效果显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