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对3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肾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3例均行64排CT平扫和多期增强扫描, 其中多子囊型肾棘球蚴病2例,单纯囊肿型肾棘球蚴病1例。1例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另2例分别被误诊为肾囊肿及肾错构瘤。通过观察肾棘球蚴病的CT征象并结合患者病史能提高对肾棘球蚴病诊断的准确性。  相似文献   

2.
本文报道了1例转移性脑多房棘球蚴病病例。该患者经过10年抗棘球蚴病治疗,前后经过肝脏、右肾及脑部等3次手术治疗。患者虽经过多次手术及口服阿苯达唑治疗,仍出现肝棘球蚴病复发及远处转移。本病例提示,早期预防、早期诊断、早期规律治疗和必要时行手术根治是治疗棘球蚴病的关键所在。  相似文献   

3.
目的总结抢救9例肾棘球蚴破裂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的体会.方法调查收集1990-2007年新疆北疆地区收治的肾棘球蚴破裂致过敏性休克的患者,对其临床症状、抢救方法等进行总结讨论.结果 9例肾棘球蚴破裂所致过敏性休克患者中,4例为术前肾棘球蚴破裂,5例为术中破裂.对6例进行快速人体棘球蚴病免疫诊断试剂盒试验,均呈阳性.经积极采取包括手术在内的综合措施抢救,结果7例治愈,2例死亡.结论应迅速抽尽漏出的棘球蚴囊液防止其吸收而引起或加重休克,手术是去除病因的重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腹壁细粒棘球蚴病较为罕见,本文报道了1例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该患者因发现腹部包块1年、伴包块皮肤破溃5 d,以“腹壁细粒棘球蚴病”收住入院,行腹壁下细粒棘球蚴病内囊摘除术,术后病理为细粒棘球蚴病(单房多子囊型)。本文旨在为腹壁细粒棘球蚴病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5.
棘球蚴病由细粒棘球绦虫或多房棘球绦虫引起。人是其中间宿主。当误食虫卵后,六钩蚴经肠壁随血循环侵入组织,主要是肺和肝。孤立的原发性脾棘球蚴病很罕见。继发性的脾棘球蚴病主要是自发的或者手术引起的肝棘球蚴囊的破裂导致原头节向脾播散。这里介绍第一例用超声介导的细针诊断技术诊断的原发性脾棘球蚴病。  相似文献   

6.
目的 应用藏药二十五味铜灰散的成分之一-自然铜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观察金属铜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及对实验小鼠脏器的损伤作用,为临床上合理应用藏药治疗棘球蚴病提供依据.方法 小鼠给予自然铜(200 mg/kg)治疗,1次/d,30 d后剖杀小鼠并获取棘球蚴及小鼠肝、脾、肾,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 自然铜灌胃治疗30 d后,光镜下观察棘球蚴的角皮层层状结构模糊不清或消失,呈坏死状态,原头节呈凝固性坏死.小鼠肝、脾、肾出现明显病理损伤.结论 自然铜对继发性棘球蚴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宜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7.
棘球蚴病是牧区常见的地方病。人是中间宿主 ,如果误食犬细粒棘球绦虫卵 ,即在十二指肠孵化成六钩蚴 ,穿过肠黏膜潜入门静脉 ,寄生于肝脏。六钩蚴也可穿过门静脉 ,寄生于肺脏。人的棘球蚴病多发于肝、肺 ,仅有极少量的六钩蚴随动脉血流进入全身其他脏器 。新疆伊犁州新华医院1987~2002年 ,共治疗棘球蚴病524例 ,其中肾棘球蚴病8例 ,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临床资料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探讨新疆伊犁河谷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及临床诊治方法。 方法 对 1993~ 2003年伊犁河谷多家医院经手术确诊并治疗的肝棘球蚴病病例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 共 2049例肝棘球蚴病患者 ,其中细粒棘球蚴病 1965例占 96% ,泡球蚴病 84例占 4%。所有病例经棘球蚴皮内过敏试验、B超、彩超、X线检查、X线断层照相术 (CT)、磁共振成像术 (MRI)、血清学免疫试验均可确诊。确诊病例经手术治疗2 034例占 99.2 %。其中 ,行肝叶切除术、肝棘球蚴外囊膜内完整切除术、肝棘球蚴囊肿外囊外切除术共 3 0 2例占 14.7% ,无术后复发及并发症。术后服药 (吡喹酮、阿苯达唑、阿苯达唑脂质体 ) 754例占 36.7% ,均有一定疗效。肝棘球蚴病流行病学特点是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患者均生活在农牧区 ,均有与牛、羊、狗密切接触史 ,当地各民族人群均有发病 ,女性 1 125例占 5 4%。25~49岁发病率较高为 982例占 48%。 1993-2003年发病率呈逐年下降趋势。 结论 肝棘球蚴病是新疆伊犁地区高发病、多发病 ,沿伊犁河谷流行、散布。应进一步加强病畜管理、改良手术治疗方法 ,积累临床经验。  相似文献   

9.
22例不宜手术的棘球蚴病患者(泡球蚴病18例,细粒棘球蚴病4例)为对象,其中男性7例,女性15例,年龄为25~80岁。22例均有肝脏原发病变,泡球蚴病患者病变波及后腹膜腔、腰椎和横隔膜兼肾上腺者各为2、1和2例,转移至肺、颈椎和腹膜者各为2、1和2例;细粒棘球蚴病患者转移至肺和肾各为2和1例。平均采用甲苯咪唑41.15±9.5mg/kg/d(30~50),分3次口服,平均治疗23个月(6~45)。治前和治疗期间定期进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道了泡状棘球蚴病患者治疗前后的血清抗体的检测结果。36例经寄生虫学确诊的泡状棘球蚴病患者中,29例只患肝棘球蚴病,7例肺、脾、脑及肾亦被累及。8例曾施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盆腔细粒棘球蚴病的诊治方法.方法 对1980年1月至2009年1月收治的16例盆腔棘球蚴病病例的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均有疫区犬、羊接触史,以下腹部包块为主要临床表现.用棘球蚴病囊液抗原(EgCF)、头节抗原(EgP)、囊液半纯化抗原B(EgB)、泡球蚴抗原(Em 2)等4项免疫试验检查4例,3例阳性.超声波和CT诊断符合率分别为35.7%和55.6%.采用内囊摘除术或外囊完整摘除术为主的手术治疗.16例中8例术前诊断明确.2例术前外伤破裂、1例术中囊液外溢共3例出现过敏性休克,经手术、抗过敏、抗感染治疗后治愈.4例术后复发.结论 流行病学、免疫学、CT及超声波检查是诊断盆腔棘球蚴病的主要方法.膀胱部分切除或内囊摘除术是治疗的主要手段.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藏药二十五味铜灰散的成分之一—自然铜治疗小鼠继发性棘球蚴病,观察金属铜对棘球蚴的杀伤作用及对实验小鼠脏器的损伤作用,为临床上合理应用藏药治疗棘球蚴病提供依据。方法小鼠给予自然铜(200mg/kg)治疗,1次/d,30 d后剖杀小鼠并获取棘球蚴及小鼠肝、脾、肾,制作组织切片,观察病理改变。结果自然铜灌胃治疗30 d后,光镜下观察棘球蚴的角皮层层状结构模糊不清或消失,呈坏死状态,原头节呈凝固性坏死。小鼠肝、脾、肾出现明显病理损伤。结论自然铜对继发性棘球蚴病有一定的治疗作用,但不宜单独使用。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道1例侵犯眶内、颅底的颞下窝棘球蚴病患者。在医护人员的密切配合下,经手术和抗棘球蚴病药物治疗,彻底清除了多发棘球绦虫子囊及内囊,患者病情显著好转,顺利出院。  相似文献   

14.
本文报道了湖北省南漳县1例多房棘球蚴病本地感染病例的诊断、治疗过程。根据临床资料和流行病学调查结果判断,这是南漳县罕见的1例疑似本地感染的多房棘球蚴病病例,提示当地存在棘球蚴病本地传播的可能,需要加强非流行区棘球蚴病防治与监测。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阿苯达唑乳剂给药方案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依从性、副反应及疗效,为进一步完善棘球蚴病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在校儿童进行B超结合血清学检查,对病灶最大径≥1cm的棘球蚴病病例给予阿苯达唑乳剂治疗。每人每天口服阿苯达唑乳剂12.5mg/kg,连服3个月为1个疗程,观察期1年最多完成4个疗程。随访服药和副反应发生情况。开始治疗的1年后B超复查考核疗效,采用χ^2检验、多元logistic回归等方法综合评价疗效及其影响因素。结果共治疗儿童棘球蚴病临床诊断患者160例,治疗期间总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5.0%。160例中,连服2-4个疗程者占66.2%(106/160);连续服药不足2个疗程者占33.8%(54/160)。完成2-4个疗程的细粒棘球蚴病和多房棘球蚴病的治愈率、有效率分别为0、27.9%和0、58.7%。细粒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存在显著性差异(χ^2=6.09,P〈0.05);多房棘球蚴病不同疗程组间疗效无显著性差异(χ^2=0.07,P〉0.05)。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治疗疗程和病灶大小是影响治疗效果的主要因素。结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疗效较低,提示阿苯达唑乳剂治疗儿童棘球蚴病的合理剂量、疗程有待进一步研究改进。在治疗方案实施中密切观察与处理不良反应、定期随访、进行健康教育以提高对棘球蚴病长疗程治疗的依从性很有必要。  相似文献   

16.
本文作者对鞣酸、戊二醛、联苯胺、甲醛处理细胞的4种间接红细胞凝集试验(IHA)诊断棘球蚴病的敏感性和特异性进行了比较。在试验的74例棘球蚴病人中,35例是手术前外科证实的病人(组Ⅰ),18例是临床射线诊断的病人(组Ⅱ),17例是手术后外科证实的病人(组Ⅲ),4例是手术后有残余棘球蚴的病人(组Ⅳ)。同时对98例非棘球蚴  相似文献   

17.
收集2005年1月至2014年10月在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手术治疗的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的临床资料。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肺部多发棘球蚴病术后复发的影响因素。73例肺部多发细粒棘球蚴病病例中,男性40例,女性33例,男女性别比为1.21∶1。平均年龄为37.6岁。所有病例均有畜牧区居住史或犬接触史,均行手术治疗,38例患者术后服用阿苯达唑片或阿苯达唑脂质体3个月至1年不等。复发6例,复发率为8.2%。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术前棘球蚴包囊破裂为术后复发的危险因素,术后服用抗棘球蚴病药物为术后复发保护因素,可降低复发风险。  相似文献   

18.
在泡球蚴病免疫诊断中,其阳性率均在95%以上,高于用同法对棘球蚴病的诊断(各为82.12,85.55和90.24%)。为了解这种较高的阳性率是否与血清中免疫球蛋白浓度有关,我们用单向免疫扩散法,测定91例泡球蚴病人(除2例肝、肺均波及外,余均为肝泡球蚴病:其中31例系手术或病理活检证实;60例为临床诊断病例)、83例手术证实棘球蚴病患者(其中肝包虫病55例,肺包虫病14例,腹腔包虫  相似文献   

19.
B超探查在多间隔多囊性肝棘球蚴病手术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B超在肝棘球蚴手术中的应用提高了肝棘球蚴病的诊断水平 ,降低了复发率[1 ] 。我院从 1 994年 4月~ 2 0 0 1年 8月在多间隔多子囊性肝棘球蚴病手术中应用B超探查 98例。有关资料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 .1 临床资料  98例中 ,男 72例 ,女 2 6例 ;年龄 6~ 68岁 ,平均 37岁。 1 1例有 1~ 3次肝棘球蚴病手术病史 ,囊肿位于肝右叶者 74例 ,肝左叶 2 4例。少数为 1个间隔、2房 ;多至 4个间隔、5房。1 .2 仪器和检查方法 使用日本ALOKA SSD 50 0型B超诊断仪。将探头直接置于肝脏表面 ,按右后叶→右前叶→肝门区→左内叶→左外…  相似文献   

20.
目的了解棘球蚴病防治项目实施对四川省棘球蚴病患者治疗费用的影响,为制定棘球蚴病救助政策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16—2020年四川省4所三甲医院棘球蚴病外科治疗病例的资料,包括患者的基本信息、病灶分型、住院天数、手术费用、医保补助、国家项目补助等资料信息。采用SPSS 18.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收集的504例病例资料中,男女性别比为1∶1.2,细粒棘球蚴病(114例)和多房棘球蚴病(175例)分型比为1∶1.5,平均年龄(38.6±14.5)岁。手术部位以肝脏为主90%(414/460)。手术方式以肝部分切除为主24.7%(90/365),合并其他手术的病例82例,肝移植病例33例。住院时间天数中位数为15 d。2016年与2020年相比中位数住院总费用由41 234元上升为66 356元,呈逐年上升趋势(P 0.01)。不同医院、年度、手术年龄、住院时间、棘球蚴病分型及手术方式对住院总费用有影响(P 0.05)。补助数据完整的237例患者中,住院费用总额为16 833 040元,住院费用中位数为51 172元,国家棘球蚴病项目补助金总额为4 645 709元,中位数22 000元,补助 20 000元者占51.9%;医疗保险和棘球蚴病项目救助后,需自付医疗费用的病例192例,合计金额2 710 793元,中位数5 888元,自付0~5 000者最多(58.2%),其中47人零支付。结论国家棘球蚴病救治项目很大程度上减轻了患者的医疗费用负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