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正隔姜灸疗法中姜片的制作至关重要,我们平时用小刀很难切得厚薄一致,这样热力就不均匀,患者也较难接受,更不会坚持做下去。姜片太厚,热力很难达到要求,没有治疗效果;姜片太薄,1~2壮就不能再坚持了;姜片也有切得中间厚两边薄或者中间薄两边厚的情况,这些都影响疗效。此外,一般的小刀有可能切到手,给医者造成不必要的伤害。基于上述不便之处,笔者针对性地对其加以改进,即将姜放在等间距的刀片下面,设计出1种医用切姜片器(国家实用新型专利号  相似文献   

2.
面瘫发作半年以上未治愈的可称为陈旧性面瘫,或者称面瘫后遗症。我们采用针刺配合面部走罐治疗陈旧性面瘫取得较满意疗效,现将面部走罐在治疗陈旧性面瘫中的作用浅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劳艳彬 《针灸临床杂志》2003,19(6):F004-F004
火罐疗法 ,古代称为“角法” ,经过长期的发展在形状、材质、运用形式等各方面均有了很大的改进。由于其方法简便、疗效确切 ,用于病变范围较为广泛 ,所以深受广大医务人员和患者的欢迎。笔者自 1997年以来在中医临床工作中经常与针灸结合或单独运用火罐疗法 ,尤其是走罐和排罐的两种用法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现报告如下 :1 走罐1.1 方法 患者均取伏卧位 ,暴露背部 ,沿脊柱两侧膀胱经风门穴至肾俞 (或督脉的陶道穴至命门 )一线走罐 ,以红花油作为润滑剂 ,取 4号玻璃罐 ,用闪火法将罐吸附在皮肤上 ,来回推动玻璃罐 ,直到皮肤充血 ,颜色…  相似文献   

4.
为达到整体拉伸人体筋膜、调整筋膜系统生物力学平衡、促进筋膜正常生理功能恢复的目的,设计了一种新型筋膜拉伸罐.其由两个及以上硅胶罐和连接罐之间的弹性拉伸带组成,硅胶罐体底面设有环形排气槽,可增加罐体对皮肤的吸附能力;同时在每个硅胶罐顶端凹槽中安放可取出的磁体,以起到辅助镇痛的作用.此器具适用于经筋失衡的急、慢性筋骨病的防...  相似文献   

5.
李澎涛 《新中医》1990,22(9):32-33
走罐(亦称“推罐”),是以罐口光滑的透明火罐吸拨后,在涂有油脂或水液的皮肤上推动,借罐内负压吸附刺激推动气血运行,祛除病邪,起到防治疾病作用的一种拨罐方法。其施术部位主要是背部,腹部和四肢肌肉丰厚处。走罐分为  相似文献   

6.
正1理论基础1.1中医外治法出痧治疗的沿革、理论基础中医学的形成和发展,是在传统中医药历经数千年发展的基础之上,逐渐从中衍生而来,并不断在创新和总结中一步步成长。目前,拔罐、刮痧等外治疗法是中医临床常用的一种保健和治疗方法。拔罐法又称火罐法吸筒疗法,古称角法,这是一种借助热力排去罐体空气产生负压,使其吸附于皮肤,造成皮下瘀血的一种疗法。走罐,亦称推罐,是拔罐疗法中的一  相似文献   

7.
走罐疗法,为拔罐法之一种。统编针灸学曾做过简单介绍,我科根据《伤寒》“太阳主表”、及“五脏之腧出于背者”的理论和民间用拍背法治疗外感疾病的启示,采用背部走罐疗法治疗急性风湿痹症及痢疾、腹泻、感冒等疾病,取得了较好的疗效。现将走罐疗法及其在临床的应用介...  相似文献   

8.
大黄蛰虫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中重度黄褐斑42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黄褐斑是一种色素障碍性皮肤病,其病因与妊娠、月经不调、慢性肝病、内分泌紊乱等有一定关系,临床多见.笔者近年以大黄蛰虫丸结合面部走罐治疗中重度黄褐斑42例取得显著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9.
走罐疗法是中医传统拔罐疗法中的一种特色疗法,可达到疏风散寒、温阳解表、清热排毒、活血化瘀、补益心脾、宁心安神、调和营卫、扶正祛邪的作用,不仅可用于治疗感冒、痤疮、不寐等疾病,还可以作为一种保健治疗的手段。  相似文献   

10.
丛莘 《中国针灸》1997,17(7):425-426
循经走罐的临床应用丛莘(深圳罗湖区中医院针灸科,广东省518001)主题词失眠/走罐疗法,颈椎病/走罐疗法,针灸疗法走罐又称推罐,是利用火罐在肌肤表面循经络上下推拉使皮肤潮红、紫红色或出现丹队以拔除邪气、调整气血的一种治疗方法。本法安全、简便、疗效显...  相似文献   

11.
邹菲 《中医临床研究》2012,4(4):50+52-50,52
目的:观察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治疗周围性面瘫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8例患者进行薄氏腹针和面部走罐的联合治疗,每日一次,10次为一个疗程,治疗2个疗程后观察疗效。结果:痊愈7例,好转19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为92.8%。结论:薄氏腹针配合面部走罐对周围性面瘫有很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2.
临床应用药液走罐的体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雷跃 《中国针灸》1998,18(3):177-178
走罐法是在拔罐法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笔者自1994年开始,常用药液涂擦于督脉、足太阳膀胱经腧穴和夹脊穴走罐,治疗许多内科疑难病症,收效甚好,现报告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材料 真空拔罐器一套。药液配制即将中药研粉,再以白酒浸泡备用或取姜汁备用或用正红花油等。1.2 取穴 取背腰部督脉、足太阳膀胱经及其腧穴和夹脊穴以及局部腧穴、阿是穴等。1.3 操作方法 患者取俯卧位,将药液涂于所取经络穴位上,罐具循经由上至下徐徐用力走罐至皮肤出现红点或红紫为度,或再用W·S于局部照射30分钟。隔天治疗1次,6次为一疗程。注意操作过程中…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基于"未病先防"理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的效果。方法:8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3例。对照组用LED光波治疗仪混合光治疗,观察组用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100.00%,对照组为81.40%,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皮损疗效轻度多于对照组,而中度、重度、极重度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发炎、局部红肿、痤疮复发、疼痛发痒症状要少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体质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脐针结合面部走罐治疗湿热体质面部痤疮能获得良好疗效及预后。  相似文献   

14.
张月峰 《四川中医》2009,27(4):121-122
膀胱经走罐法是指在背部膀胱经的第一、二侧线上施以走罐手法。膀胱经走罐法作用广泛,如可以补益心脾、镇静安神,清泄胃热、通调肠腑,行气活血、清热排毒等,不仅可以治疗不寐、便秘、痤疮等疾病,而且在调整亚健康状态、抗衰老方面也颇见良效。  相似文献   

15.
所谓走罐疗法,是在原火罐疗法基础上发展而来的,除具有普通火罐疗法作用外,还具有按摩手法,即搓、滚、运、推拿、揉的综合功能.  相似文献   

16.
近年来,我们运用走罐疗法防治感冒,治疗咽痛、暑湿及一些皮肤病,不仅无痛苦,操作简便,而且适应症广,收效速捷。现将运用实例介绍如下。【暑湿】李××,女,20岁。1990年7月18日诊,患者于炎热多雨之季外出工作,又进食辛辣厚味,近一天多来,感身热、胸闷心慌,欲吐不思食,头晕重痛,口渴不思饮。服藿香正气水、仁丹等无效。舌质红,苔黄腻,脉洪大滑数。证为暑湿所伤。治取背部膀胱经走罐,按走罐常规操作,重  相似文献   

17.
走罐疗法是近现代兴起的一种中医外治法,属于拔罐法范畴,其操作方法兼具拔罐与刮痧疗法的特点,即将罐吸附于皮肤后,依靠有润滑功能的介质,通过反复推动罐具,使罐体在皮肤表面一定范围内运动,至局部皮肤红润、充血,甚至瘀血。走罐疗法具有行气活血,通络止痛的作用,常用于腰背痛的治疗,无论作为单一疗法,还是协同治疗手段,皆被证明在缓解疼痛方面疗效显著。走罐疗法的施术部位广泛,介质选择和补泻手法多样,但尚缺乏一套标准的操作规范,仍需通过设计严谨、合理的临床及基础研究进一步完善治疗准则。  相似文献   

18.
循经走罐法的临床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循经走罐法是运用火罐,沿人体经络循行路线推拉,集拔罐疗法和刮痧疗法作用于一体以治疗疾病的方法。通过临床上的大量应用,收到较好的效果,现介绍如下。1 操作方法1.1 润滑剂的配制 采用中药木瓜、红花、当归、牛膝、川芎、防风、白术、续断、苍术、木香、白芷、丹参等。将其粉碎成粗粉,溶于乙醇(60%)中。密闭浸泡20天,滤过,加入等量甘油,混匀,备用。  相似文献   

19.
走罐选点挑刺法对某些疑难病症有较好的疗效,兹介绍如下: 一、操作方法 1.走罐显点:患者俯卧床上,两手向下平伸,两肩松开,在背部或胁肋部(拔罐部位)涂上植物油或液体石腊油等润滑剂,拔上火罐,双手扶住火罐向上下左右推动,来回推动七、八次或十余次,皮肤上即可出现紫红色或乌黑色的点,其边缘清楚或略高出皮肤。 2.挑点:常规清毒后,用0.5%普鲁卡因在点上作皮内封闭。然后用三棱针挑刺,  相似文献   

20.
走罐的手法介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走罐是临床常用的一种治病方法,因其操作简便,疗效显著,多年来一直广泛应用于临床治疗多种疾病。笔者在临床实践中,总结出一套简便实用的走罐治疗手法,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