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胡霞  项翔  唐宏图  王华 《中国针灸》2020,(12):1379-1381
<正>《素问·刺禁论》载:"脏有要害,不可不察……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其中提到的"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历代注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笔者曾就此剖析[1],今再读《素问·刺禁论》,颇受启发,现分享如下。1"七节"之义节,《说文解字·竹部》谓:"节,竹约也。"  相似文献   

2.
笔者在给学生讲授《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时,学生普遍对"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很感兴趣,却又不易理解,故在此作一解析。原文载:岐伯曰:"脏有要害,不可不察……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后人对“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或不作具体解释,或根据自己的理解加以引申,颇多争议,却无定论。  相似文献   

3.
《素问》“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之我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索问·刺禁论篇》:“鬲育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小心”是什么呢?历代医家意见分歧,其说不~。一调心包络,如马芮:“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届手厥明经,自五稚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止,放口六节之傍,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大心;而包络为臣,为小心。”一调个门,如吴昆:“此言七节,脊椎中部第七节也,其旁乃两肾所系,左为肾,右为前门,命门者,相火也。相火代君行事,放口小心。”笔者认为,欲明则、心”,当先辨“七节”。马氏之五推、七节是指第五、七胸椎,本于(灵枢哨闻,…  相似文献   

4.
《黄帝内经·素问》中七篇大论的归属问题刍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文献考证认为,七篇大论应归<阴阳大论>;<阴阳大论>应为九篇;七篇大论可留在<素问>.  相似文献   

5.
“七节之傍,中有小心”析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是《内经》中关于针灸宜忌的重要篇章,对人体脏腑所居的位置及误刺造成的后果均作了详细的论述。但篇中“七节之傍,中有小心”却令历代后学深感费解,古今医家对“小心”之意见仁见智,其说法大体有以下四种:(1)心说。王冰注《素问》云:“小心为真心,神灵之宫室”。(2)心包说。马莳注:“心在五椎之下,故背之中行有神道,开一寸五分为心俞,又开一寸五分为神堂,皆主于心藏神之义,然心之下有心包络,其形有黄脂裹心者,属手厥阴,自五椎之下而推之,则包络当垂至第七节而上,故曰‘七节之傍,中有小心’,盖心为君主,为心火,而包络为臣,为…  相似文献   

6.
论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陈震霖  张景明 《陕西中医》2007,28(10):1437-1438
目的:论述运气"七篇大论"与《素问》的关系。方法:引经据典,对命题进行分析。结论:王冰次注《素问》"七篇大论"将运气学说首次公诸于世,从所述内容和语言风格来看,"七篇大论"和《素问》其余篇章相互补充,相得益彰;再将《素问》"七篇大论"与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王叔和《伤寒例》等援引《阴阳大论》之文进行比较,认为此"七篇"并非《阴阳大论》之文;王冰治学态度严谨,"凡所加字,皆朱书其文,使今古必分,字不杂糅",没有根据认为"七篇大论"是王冰私自补入之文。  相似文献   

7.
《黄帝内经》素以养生保健著称,可见中医学自古以来高度重视阳气在养生保健中的作用,人体阳气盛衰变化规律及阳气在人体养生中有极大的重要性,阳气养生的基本原则是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阳气的固密潜藏是养生的关键,故而固护阳气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8.
在<素问·刺腰痛篇第四十一>中,全面论述了足太阳、少阳、阳明、少阴、厥阴等正经,任、督、带、阳维等奇经,以及足太阳之分支,足少阴之支脉,足少阴、足太阴之别络等不同经络受病后,出现腰痛的特点与针刺方法及针刺部位.全篇可分三段,在这我们主要探讨第一段:正经引起腰痛的症状及刺法.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中“小心”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素问·刺禁论第五十二》说:“黄帝问曰:愿闻禁数,岐伯对曰:藏有要害,不可不察。肝生于左,肺减于右,心部于表,肾治于里,脾为之使,胃为之市,鬲肓之上,中有父母,七节之傍,中有小心,从之有福,逆之有咎。”  相似文献   

10.
11.
12.
依据《素问》的内容来看,"素"字主要包含"纯净的""质朴的""日常的"以及"最小的组成单位"等几种含义.依据古代医家的注解来看,"素问"主要包含"究竟本源"之问、"生命起始"之问、"有关阴阳家的问题"等含义,现代学者的观点基本与此相似.结合上述认识,本研究认为"素问"包含了"解答疑点,使繁杂的思路变得有条理和逻辑""解...  相似文献   

13.
朱林贞 《四川中医》1997,15(6):15-15
“刺禁论”篇主要阐述人体有些部位或因某些原因,不适宜针刺。如《素问·刺禁论》指出:“脏有要害,不可不察。”又说:“刺中心一日死,其动为噫;刺中肝,五日死,其动为语,……刺中胆,一日半死,其动为呕。”还说:“无刺大醉,令人气乱。无刺大怒,令人气逆,无刺大劳人,无刺新饱人,无刺大饥人,无刺大渴人,无刺大惊人。”“刺禁论”篇主要从三方面阐述了针刺的禁忌:一是内脏禁刺。文中提出了五脏与胆膀胱的针禁;二是在机体气血紊乱的情况下禁刺如大醉。大劳、大饥、大怒、大惊、大渴等情况;三是指出了人体的某些穴位与部位,…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素问》“七篇大论”中的古代哲学体用意识进行了初步梳理和探讨,认为《素问》“七篇大论”中已经表现出了一种“本体-表现”的体用逻辑结构,这种体用逻辑结构有别于魏晋玄学的“实体-作用”类型。其体用意识属于朴素唯物主义的认识,即以“气”作为世界万物的本体,而与本体相对应的“用”则是流动的、可变的,这体现出了“体静用动”的逻辑内涵。而中国早期佛学是否受到《素问》“七篇大论”中“本体-表现”的体用意识启发,有待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5.
朱慧蓉  刘金涛 《新中医》2024,56(2):58-62
“肾治于里”一词首见于《黄帝内经》,常理解为“肾位置在里,主治于里”或“肾主水,其气内治于里”。然而,众医者对其含义认识仍有分歧,在指导临床实践时亦有困惑。从“肾治于里”的文义、理论意义及临床价值方面进行探赜,“肾治于里”的文义可从肾的位置、肾的功能、肾与易学三方面解读,其理论意义及临床价值可从“肾为至阴,五行主水”“肾与冬应,藏精,主蛰守位”“肾内寓真阴真阳、为脏腑阴阳之本”“肾之经脉属少阴”四方面阐释。虽然众医者对“肾治于里”理论的诠释不同,呈现出各家学说的特点,但本质上均是对《黄帝内经》“肾治于里”理论的传承创新。因此,医者在临床应用时要灵活运用,为“肾治于里”的临床运用提供理论支撑。  相似文献   

16.
《素问·离合真邪论篇第二十七》论述了邪气侵入人体后,与真气相合及未合的不同情形,真邪离合的不同证候、针刺治疗原则及方法,故以"离合真邪"名篇。本文从天人相参、病形各异,补虚泻实、重守时机,真邪未合、施术有法,真邪已合、救治有别等方面总结概括其学术思想,为指导后世针灸临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的"咸入肾"理论揭示了五味之咸与五脏之肾的密切关系。生理上,"五味各走其所喜","谷味咸,先走肾","咸生肾";病理上,"五味入胃,各归其所攻","咸先入肾","夭之由也";治疗上,后世多用盐引药气入肾脏以治其病。  相似文献   

18.
借鉴文学翻译中"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对比李照国译本和威斯译本对《黄帝内经·素问》前三章中"排比"修辞的不同处理,探析《黄帝内经·素问》"排比"修辞的英译方法。希望为准确翻译《黄帝内经·素问》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9.
天以“六六”之节,人以“九九”制会,是两种不同历史阶段所用历法的概括,其中“六六”之节源自远古以太阳一个运行周期分为五行十节的历法,其一节为六六三十六日;“九九”制会是对汉武帝时期《太初历》以月亮一个运行周期为29 43/81日,既朔策八十一分法的概括。今人对《黄帝内经》的理解常以王冰的注解为依据,然而王冰对“六六”之节的注解存在错算,对“九九”制会的注解模糊不清,对1000多年来后人理解《黄帝内经》的思想造成误导。本文旨在从古代历法角度探讨“六六”“九九”之意。  相似文献   

20.
文章分析了后世对《灵枢·九针十二原》"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的不同解释,指出后世注家多着眼于"节",对"节之交"的释义较少,对二者的关系也未多加阐述.文章结合《灵枢·小针解》和古代字书认为"节"指穴位,"节之交"指络脉,全句旨在强调穴位和穴位之间存在连接往来的关系,这种连接关系的承载主体是络脉,其功用是渗灌穴位.《黄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