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3 毫秒
1.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郁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比较两组的疗效、超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的hs-CRP、WBC、PCT水平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hs-CRP、WBC、PCT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常规治疗基础上联合加味麻杏石甘汤可以提高痰热郁肺型社区获得性肺炎的疗效,降低hs-CRP、WBC、PCT等炎症指标水平。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麻杏石甘汤在辅助治疗小儿重症肺炎喘嗽毒热闭肺证及对潮气呼吸肺功能,血清PCT及乳酸水平的影响。方法按照随机数表法将98例患儿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9例。于治疗前、治疗2W后分别检测两组患儿相关血清生化指标:白细胞(WBC)、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乳酸水平(Lac),评估潮气呼吸肺功能:每公斤体重潮气量(VT/kg)、呼吸频率(Rr)、吸呼比(Ti/Te)、达峰时间比(TPTEF/TE)、达峰容积比(VPEF/VE)及中医症状积分。结果治疗2w后,两组患儿相关血清生化指标(WBC、CRP、PCT、Lac)、Rr水平及中医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其中治疗组低于治疗组(P 0. 01);剩余潮气呼吸肺功能指标(VT/kg、Ti/Te、TPTEF/TE、VPEF/VE)则较治疗前显著升高,其中治疗组高于治疗组(P 0. 01)。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联合常规治疗方法辅助治疗小儿肺炎喘嗽热毒闭肺证可有效降低患儿血液生化指标,疗效确切,对改善肺功能有一定帮助。  相似文献   

3.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疗效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痰热壅肺)的疗效,并观察其炎性指标的变化。方法将社区获得性肺炎(CAP)患者40例随机分为两组,中药组服用加味麻杏石甘汤,西药组予以左氧氟沙星入液静滴;治疗前后分别检测WBC、GR%、CRP、NAP积分、TNF-α。结果中药组与西药组疗效相近;两组单项症状和各项炎性指标治疗均有显著,而改善程度相近。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本病疗效确切,能降低炎性因子的水平。  相似文献   

4.
《辽宁中医杂志》2017,(4):764-766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对AECOPD肺功能、炎症因子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2月本院受疗的90例AECOPD患者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贴敷治疗,治疗组采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药物穴位贴敷,治疗2周后,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肺功能、炎性因子及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组的总有效率为93.75%,显著高于对照组的79.1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的肺功能均较治疗前提高,治疗组的好转幅度大于对照组,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血清TNF-α、PCT、IL-8均低于治疗前,且治疗组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情绪功能、认知功能、角色功能、躯体功能、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可提高AECOPD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降低炎症因子表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麻杏石甘汤化裁辨治对重症肺炎患者肺功能、微观指标、病情进展影响性,为重症肺炎治疗方案选择提供参考。方法:选取2015年2月至2017年1月郑州市第九人民医院收治的重症肺炎患者112例,按照入组顺序编号,单号为对照组,双号为观察组,每组56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常规西药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麻杏石甘汤化裁辨治。2组均连续治疗2周(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治疗后肺功能指标:呼吸频率(RR)、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吸容积(FEV1)、动脉血氧分压(PaO_2)、动脉血二氧化碳(Pa CO_2)、最大呼气中段流量(ma MMF)、氧合指数(IO)。微观指标:红细胞分布宽度(RWD)、血小板分布宽度(PWD)、高迁移率族蛋白B1(HMGB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降钙素原(PCT)、白细胞介素-6(IL-6)。病情变化指标: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PIS评分情况。比较2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和预后结果。结果:2组治疗后APACHEⅡ评分、CPIS评分、PIS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RR、FVC、FEV1、ma MMF、IO较治疗前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 0. 05); 2组治疗后,观察组RWD、PWD、HMGB1、TNF-α、PCT、IL-6均较治疗前明显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 0. 05);2组治疗过程中药物不良反应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观察组患者30 d内死亡4例,死亡率7. 14%,对照组死亡7例,死亡率12. 50%,观察组死亡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麻杏石甘汤辅助西药化裁治疗重症肺炎能降低患者炎性反应、呼吸功能,减缓病情进展,更具优势,可有效提升患者预后,且安全性高,具有较高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CAP)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CAP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40例采用常规抗炎、止咳、化痰、补液及对症支持等治疗,治疗组4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2组均10 d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比较2组治疗前后白细胞计数(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C反应蛋白(CRP)水平变化,并观察2组疗效、证候变化及主要症状、体征改善时间。结果 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疗效相当。治疗组发热、咳嗽﹑咯痰及胸痛改善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WBC、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及CRP均较本组治疗前降低(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联合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CAP可明显改善患者临床症状,缩短病程,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结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取45例于2018年2月-2019年11月期间我院治疗的社区获得性肺炎患者,采取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组(莫西沙星,23例)及B组(加味麻杏石甘汤+莫西沙星,22例),比较两组治疗总有效率,症状体征(发热、咳嗽咳痰、肺部啰音)恢复情况,血清炎症因子[降钙素原(Procalcitonin,PCT)、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白细胞(White Blood Cell,WBC)]水平以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B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A组(P 0.05);B组症状体征较A组恢复快(P 0.05);治疗后两组PCT、CRP、WBC水平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且B组下降程度更显著(P 0.05);两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结合莫西沙星注射液治疗社区获得性肺炎治疗效果好,还能有效抑制炎症反应,且不良反应少,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郁肺型小儿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57例患儿根据治疗方法的不同分为观察组157例与对照组10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西医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2组均治疗7天。观察2组治疗前后临床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临床恢复情况及血清炎症因子水平。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为95.5%,对照组为79.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为2.5%,对照组为1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肺部啰音消失时间、止咳时间、退热时间、住院时间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白细胞介素3(IL-3)及C反应蛋白(CRP)水平治疗前后2组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也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痰热郁肺型小儿肺炎能有效缓解临床症状,提高治疗效果,减少不良反应的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减少炎症因子IL-3与CRP的释放有关。  相似文献   

9.
加味麻杏石甘汤治疗老年性肺炎45例临床观察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唐辉  陈娴 《天津中医药》2013,30(2):84-86
[目的] 观察加味麻杏石甘汤辅助治疗老年性肺炎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老年性肺炎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 对照组采用抗炎、止咳、化痰等西医治疗, 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加味麻杏石甘汤, 疗程10 d.于治疗前后观察其疗效, 症状开始改善时间及炎性指标白细胞(WBC)、中性粒细胞比率(GR)、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3.3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5.56%,两组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炎性指标及症状开始改善时间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加味麻杏石甘汤辅助治疗老年性肺炎临床疗效显着, 能够缩短临床症状改善时间。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的临床观察。方法:选取2013年12月至2015年12月期间我院确诊治疗的AECOPD患者120例,依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汤敷组和常规组,每组60例,常规组患者给予吸氧、止咳、平喘等对症治疗和沙美特罗替卡松粉、复方异丙托溴胺吸入治疗,汤敷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给予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8(IL-8)、C反应蛋白(CRP)水平,采用COPD评估测试评分(CAT)评估病情严重程度,随访6个月,统计分析所有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1 s用力呼气容积(FEV1)、肺总量(FEV)、FEV1/FEV、血清TNF-α、IL-8、CRP水平和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及治疗前、治疗后1、3、6个月的病情严重程度情况。结果:汤敷组患者治疗后FEV1、FEV、FEV1/FEV水平明显高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汤敷组患者治疗后血清TNF-α、IL-8、CRP水平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汤敷组患者治疗后1、3、6个月的CAT得分明显明显低于常规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加味麻杏石甘汤配合穴位贴敷治疗AECOPD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肺功能和炎性反应状态,及可有效降低患者病情严重程度,值得临床作进一步推广。  相似文献   

11.
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及其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本研究以灸法973项目的课题"艾灸的温通温补效应规律及其原理研究"为依托,围绕"艾灸的温热刺激能产生温通温补效应"这一假说,以脾胃虚寒型胃脘痛为疾病载体,遵循其"脾胃虚寒、中阳不运"的病机特点,拟定其"健脾益胃、温通补虚"的治疗原则,探讨艾灸温通与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两种效应之间的关系以及效应规律的特点。研究结论:证实艾灸温通温补效应的作用机制为艾灸激活穴位(局部始动),推动气血运行,调节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调节通路),调节脏腑功能(效应器官响应)。阐明艾灸温通、温补效应之间的关系为"以温促通、以温达补,以通促补、以补促通,通中有补、补中有通、通补互用"。初步揭示其效应规律的特点是通补性、特殊性、条件性、程度性、差异性和持续性。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防风(RS)对大小鼠胃肠运动的抑制作用并探讨其机制。方法采用苯酚红测定法观察RS对小鼠胃肠运动的影响;制备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并放置在浴槽中,滴加RS及其他试剂并记录肌条的收缩曲线加以分析;分离并培养大鼠结肠平滑肌细胞,探针孵育后,不同缓冲液条件下测定NS及RS处理前后细胞的荧光值并加以分析。结果 RS各组对小鼠小肠推进和胃排空均有抑制作用;RS各组均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肌条收缩,抑制Ach引起的肌条收缩。RS剂量与峰高和同线下面积有量效关系。不同缓冲液对RS处理后的荧光值和抑制率有显著性差异。结论防风可抑制小鼠小肠推进及胃排空,抑制离体大鼠结肠平滑肌收缩,机制与肾上腺素能α受体及M胆碱受体有关,与阿片受体和β受体无关;防风可降低细胞内游离钙离子浓度,其机制与抑制细胞外钙离子内流有关,与抑制细胞内钙离子释放无关。  相似文献   

13.
黄芩苷的解热作用及对细胞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黄芩苷对酵母性发热大鼠的解热作用及对致热性细胞因子的影响,以探讨其对酵母性发热大鼠解热的可能机制.方法:sc酵母(2 g·kg~(-1))复制酵母性大鼠发热模型;大鼠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黄芩苷高、中、低剂量组,观察药后各组体温变化;采用双抗体夹心ELSIA法测定发热高峰大鼠血浆、下丘脑及脑脊液中白介素-6(IL-6)、白介素-1β(IL-1β)、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含量.并将黄芩苷3个剂量组的温度变化率与IL-6,IL-1β,TNF-α含量变化率分别作相关性分析.结果:黄芩苷高剂量组较其他组能明显降低发热大鼠的体温,并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下丘脑、脑脊液中的IL-6,IL-1β,TNF-α含量.相关分析表明黄芩苷对大鼠的体温变化率与IL-1β在血清、下丘脑、脑脊液的变化率呈正相关(r=0.873,P<0.05),与TNF-α的含量变化率也呈正相关(r=0.862,P<0.01).结论:黄芩苷有明显的解热作用,其作用机制可能主要与减少TNF-α和IL-1β的含量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体内外水平研究长春新碱对人胃癌BGC细胞增殖与凋亡的影响及其机制。方法采用MTS法检测人胃癌BGC细胞的增殖情况;采用Hoechst荧光染色法、流式细胞技术检测细胞凋亡和细胞周期的情况;通过Western blotting法检测BGC细胞内增殖、周期和凋亡相关蛋白表达情况;荷瘤裸鼠实验检测长春新碱抑制胃癌生长情况。结果长春新碱明显抑制BGC细胞的生长,其抑制率与药物浓度呈剂量和时间相关性,将细胞周期阻滞于G1期,并促进其凋亡,下调了细胞增殖和周期相关蛋白p-FAK、FAK、E2F1、Cylin E2、Cyclin D2、CDK2、CDK6的表达,并激活了凋亡相关蛋白Caspase-3。荷瘤裸鼠实验显示长春新碱能明显抑制胃癌生长。结论长春新碱通过下调细胞增殖与周期相关蛋白的表达,使细胞周期在G1期阻滞,同时激活Caspase-3诱导细胞的凋亡。  相似文献   

15.
郑琴  刘丹  胡鹏翼  王佳  唐宇  郭园园  杨明 《中草药》2016,47(21):3840-3847
目的体外细胞模型法及分子对接法研究P-糖蛋白(P-gp)及多药耐药相关蛋白1(MRP1)抑制剂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的作用机制。方法 MTT法考察天麻素对多药耐药基因1(MDR1)基因转染马丁达比犬肾上皮细胞(MDCK-MDR1)细胞的毒性,采用分子对接法预测天麻素与P-gp、MRP1结合方式及作用能力的强弱,MDCK-MDR1细胞模型分析天麻素的跨膜转运,以及P-gp抑制剂维拉帕米、MRP1抑制剂丙磺舒对天麻素跨膜转运的影响。结果天麻素在100~1 000μg/m L的质量浓度内对细胞无毒性;天麻素与P-gp通过氢键及疏水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与MRP1通过氢键、疏水作用及静电作用形成稳定的复合物,Lib Dock Score表明P-gp-维拉帕米、MRP1-丙磺舒复合物的稳定性强于P-gp-天麻素和MRP1-天麻素;天麻素基底侧(BL)→顶端侧(AP)的表观渗透系数(Papp BL→AP)大于Papp AP→BL,外排率(ER)为1.5左右,提示天麻素在MDCK-MDR1细胞为被动转运,且转运过程可能存在蛋白外排现象;天麻素配伍维拉帕米Papp显著增大(P0.05),ER值显著减小(P0.05),天麻素配伍丙磺舒后Papp有所增大,ER有所减小,但无显著性差异。结论天麻素为P-gp底物,天麻素是否是MRP1的底物有待进一步考证,但维拉帕米及丙磺舒可通过竞争性结合P-gp和MRP1不同程度促进天麻素跨膜转运。  相似文献   

16.
《诸病源候论》对皮肤病学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诸病源候论》在皮肤病方面的成就进行了较为系统的整理总结 ,该书着重讨论了皮肤病的命名、分类、病因病机 ,并阐发了《内经》“邪之所凑 ,其气必虚”理论和预防为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7.
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与免疫系统之间存在错综复杂的关系。神经内分泌信号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重要的调节作用。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内啡肽生长激素、催乳素对免疫细胞活性和免疫应答起刺激性或增强性调节作用,而生长抑素起抑制性调节作用。躯体感觉神经可将刺激信号传导到脑干,然后激活传出迷走神经,抑制炎症反应。肠道神经元通过反射性调节肠道巨噬细胞功能调节炎症反应。血脑屏障通过调节免疫细胞通透性调节自身免疫性疾病的进展。通过电针穴位刺激连接大脑与肾上腺的迷走神经可以减轻机体炎症。  相似文献   

18.
特定体质人格与对应病邪间存在特殊的亲和能力,契合"同气相求"之论。随着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转变,群体医学向着个体医学转变,因而群体中的个体差异性正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作为生命科学的重要部分,中医体质学不仅注重调节人体整体机能,更加注重个体之间的差异性-体质。而体质作为人类生命活动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实为特定躯体素质与一定心理素质的综合体。源自《黄帝内经》人格、体质相关描述,基于中医"形神合一"理念,中医体质人格论为疾病防治开辟出崭新视角。而现今女性高发病—经前期综合征,严重困扰患者生活各方面。而育龄女性的特殊体质早已把该病的研究点引至体质人格领域。本文力图对体质人格与经前期综合征的关系作出简要梳理,以期立足体质人格角度提供防治措施,改善个人体质,达到阴阳平衡的健康状态,贯彻"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的"治未病"思想。  相似文献   

19.
斯达芬宁(风痛灵)镇痛作用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斯达芬宁1ml/kg,0.5ml/kg用于急性损伤家兔(冲击挫伤模型),能缓解损伤家兔的疼痛,减少损伤局部中性白细胞数,主要参与机体应激反应和炎症调节.为了研究斯达芬宁在镇痛上作用和机制,我们观察了斯达芬宁对小鼠热痛反应的影响和扭体反应的影响,发现斯达芬宁2.5ml/kg、1.25ml/kg体重给小鼠外用,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热板法),明显抑制小鼠醋酸所致扭体反应,有一定的镇痛效应.  相似文献   

20.
刺络拔罐为主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疗效观察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宋亚光  赵建春  袁慧 《中国针灸》2004,24(9):624-626
目的:对比刺络拔罐配合艾灸与西药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的临床疗效.方法:治疗组35例在大椎等穴以及出疱疹处运用梅花针刺络拔罐并配合艾灸等治疗;对照组35例采取静脉滴注阿昔洛韦及外用阿昔洛韦霜治疗.结果:7天后治疗组愈显率为85.7%,优于对照组的51.4%(P<0.01),且治疗组治疗3天后重、中度疼痛缓解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刺络拔罐疗法配合艾灸等治疗头颈部带状疱疹,止痛明显,疗效显著,见效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