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水气者,水饮、痰饮、水肿之类也。水液代谢方面的疾病纷繁复杂,涉及到心、肝、脾、肺、肾及膀胱、三焦、胃肠、胞宫等诸多脏腑。水饮之为患,变而不居,动而多变,经方中用于治疗水饮的方剂有50余首,贯穿了《伤寒论》和《金匮要略》的大部分篇章。水液病病机之复杂,变证之多,涉及之广,历来为它病所不及。仲景治水之法自成一体,可谓运用之妙,存乎一心。  相似文献   

2.
历代注家对《金匮要略》湿病、水气病、痰饮病研究甚多,但传统的研究方法并未带来新的认识。现引入隐喻认知的方法,推测湿病、水气病、痰饮病,分别以雾、云、水(或冰)为原型进行认识,探讨这些自然现象与疾病之间的关系。指出水气病并不等同于水肿病,《金匮要略·水气病篇》多论水肿的原因更多源于始源域云的一般特征。在治疗方面,对相关方剂进行取象解读,发现其配伍体现了天地间水液循环的过程。  相似文献   

3.
饮证最早见于《内经》,载有水饮、积饮、溢饮等。《金匮要略》首次提出痰饮病,并对其作了比较系统的论述,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篇阐述最详,该篇将痰饮分为痰饮、悬饮、溢饮、支饮四大类。此外,痰饮还散见于《肺痿肺痈咳嗽上气病》、《胸痹心痛短气病》、《惊悸吐衄下血胸满瘀血病》、《呕吐哕下利病》等篇章。《金匮》虽然痰饮混称,但重在论述饮证。其治疗主要有以下十法。  相似文献   

4.
《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探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对《伤寒论》小青龙汤方证的实质进行了探讨,认为“心下有水气”实为水邪留行体内,当属寒饮为病。其 辨证要点,患者心下素有痰饮宿疾,复遭外寒侵袭为病机之关键,即表寒外束,水饮内阻。并对小青龙汤方义、药理 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金匮要略》中的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津液代谢障碍之病,二者之间有很大的相似之处,对于二者的异同,尚未形成统一观点,笔者通过反复研读条文,将自己对二者异同的认识进行探讨如下:痰饮与水气病均属于水液代谢障碍,并无本质区别,二者鉴别的关键点为是否存在水肿。按照部位来分类,痰饮可分为:在表之溢饮,在里偏上之支饮,在里偏下之痰饮,在里位于两胁之悬饮;水气病可分为:在表之风水、皮水,在里偏上之正水,在里偏下之石水,水阻气机兼有表虚之黄汗。痰饮病的治疗重在温化水饮,使邪气转化为正常津液;水气病的治疗重在祛除水邪,水去则正自安。同时也不应该拘泥,痰饮病与水气病可相兼存在,"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诸有水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可为二者共同的治疗原则,只不过有所侧重。  相似文献   

6.
试从治气治血去水谈仲景治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胡亚丽 《四川中医》2000,18(5):10-11
“水气”最早见于《内经》,《金匮》将水气病列为专篇论述。水气病是水液代谢失常、脏腑功能失调所产生的一类疾病。病位及于五脏六腑和气分、水分、血分。病机复杂,治疗总则为发汗、利尿、逐水。其具体治法繁多,除《金匮·水气病篇》十方十法外,还散见于痰饮咳嗽病、湿病、虚劳病、小便不利病、妇人妊娠病等篇中;《伤寒论》太阳病、少阴病等篇中也有论述。在这里试从水气病治气、治血、去水三方面,联系有关脏腑来探讨仲景对水气病的治法。1水病治气法 大气不转而病为水者,曰气分。《金匮·水气病篇》对气分证总的治则是“转大气”…  相似文献   

7.
浅谈《伤寒论》水气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气病是《伤寒论》中重要的内容之一 ,本文试从脏腑入手界定其范围 ,确定其分类 ,以水饮运行的相关脏腑为纲领 ,把“温药和之”与脏腑特点有机结合 ,综合分析相关条文 ,以期《伤寒论》水气病的论述能够进一步系统化 ,以便于临床的区别和应用  相似文献   

8.
张子和在《儒门事亲》中主张痰饮病治法是攻逐水饮,不主张温补,并提出“温补转剧”之说。而张仲景在《金匮要略》则主张痰饮病“当以温药和之”。事实上,“和”一字,有兼顾平衡两方面的特点,“温药和之”有平衡正气和水饮邪气两方面之意;张子和以攻邪立论,不仅与仲景之言没有矛盾,而且更突出了痰饮病邪气久留的影响,用药时不可以温补,须顷刻祛邪。  相似文献   

9.
对《金匮要略》中痰饮与水气病论述的梳理与总结,探究痰饮水气病的共同病因病机,阐述了"温药和之"为痰饮与水气病等水液代谢失常所致疾病的共同治则,且对其核心治疗法则进行了探析,并在经典理论指导下,从气血水同病论治难治性肾病综合征。  相似文献   

10.
从水饮论治眩晕,仔细询问有无水饮在三焦的症状,辨别水斑、水色、水气及水滑舌等体征,遵循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法则,辨证选用小青龙汤、苓桂术甘汤、五苓散、真武汤等方剂,为治疗眩晕拓展思路。附验案1则以佐证。  相似文献   

11.
湿、痰、饮、水,异名同源,均与津液代谢障碍有关,脾虚不能为胃行其滓液,聚而成湿,停而成痰,留而成饮,甚则积而为水。因此临床四者难以截然划分,常通称为“痰饮”、“水饮”、“水湿”、“痰湿”等,一定条件下也可以相互转化。《金匮要略》对此讨论主要集中在湿病、痰饮病、水气病及咳嗽上气等篇中,根据所属病症的不同,在辨治上表现出不同的特征。  相似文献   

12.
张仲景为湿病、痰饮、水气病确立的共同治疗法则:宣通阳气,恢复三焦气化。在具体的方药应用上,则存在以下共同点:麻黄、桂枝等入肺宣通上焦,白术、甘草、生姜等入脾胃温运中焦,附子等入肾振奋下焦。湿病、痰饮、水气病之间存在紧密的动态联系,层层递进,不断发展:从主论外湿的湿病,到水液停聚于体内局部的痰饮病,再到水液泛溢于周身的水气病,由外到内,由轻到重,呈现动态的发展规律。痰饮病实为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枢纽所在,因本篇的治法方药论述最为详实完整,而湿病与水气病的论述则有省略之处,而这些省略之处皆可在"痰饮病篇"找到相应内容,如治疗内湿可用五苓散,水气病之下法可用十枣汤、己椒苈黄丸等。"痰饮病"详实完整的论述正是其沟通联系湿病与水气病的坚实基础所在。因此,三病虽然分篇论述,但可前后合参,将湿病、痰饮病、水气病作为一整体来学习,将对津液代谢障碍类疾病的治疗起到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3.
《金匮要略》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异常性疾病,本文从痰饮与水气病的病名、病位、分类、症状、治则和方药运用等方面,辨析痰饮与水气病在诊治方面的异同。"饮"兼具流动性和积蓄性,强调饮邪停聚于人体某一局部;水气病在病名上更突出气化功能的异常。痰饮病致病部位较局限,多见咳、喘、短气、心悸、眩晕等上焦症状;水气病致病部位较广泛,以出现水肿、小便不利和全身症状为特征。痰饮病和水气病共同的病理基础是三焦水道受阻和(或)气化功能失常,故在治疗上,以疏利三焦水道和恢复气化功能为总的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虽然早在《内经》中已有“水饮”、“积饮”、“溢饮”之谓,但以痰饮为病名,乃起于张仲景《金匮要略》,并立“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篇”专论。仲景按其饮在不同部位而出现的各种不同主证分为痰饮(狭义)、悬饮、溢饮、支饮四类,提出“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的治疗原则。该篇方二十一首(包括附方),用药三十三味,对后世治疗痰饮病颇有指导意义。笔者不揣浅陋对其用药规律刍议如下。  相似文献   

15.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金匮要略》提出的痰饮病治疗大法。通过从痰饮病成因,痰饮与水饮的相关性,温药和之的含义与肾性水肿的关系及其具体临床运用为出发点对"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进行理论探讨。痰饮为患,应用温运、温化之类的药物温阳行水。临床中应根据痰饮部位、轻重等因素制定具体治法,辨证施治。  相似文献   

16.
田维君 《新中医》1998,30(4):60-61
仲景水气治法特色探述田维君武警重庆市总队医院,重庆市南岸区弹子石卫国路90号(430061)水气者,水饮、痰饮、水肿之类也。“诸有水气者,微肿见于目下也。”(《素问·评热病论》)仲景对疾病的治疗是多方面的,尤对水气的治法独具特色,现从8个方面探述...  相似文献   

17.
《金匮要略》痰饮病治则对肺病咳喘的辨治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金匮要略》(以下简称《金匮》)论述痰饮病的脉因证治,极为精当,理法方药,丝丝入扣,后世医家论治痰饮病,莫不奉为圭臬。如孙思邈《千金要方》论痰饮,全宗《金匮》痰饮篇;喻嘉言《医门法律》论痰饮,对仲景方论推崇备至;清代温病大师叶天士治痰饮,亦本《金匮》痰饮篇创立的原则而辨证立法,遣方用药。笔者在肺系咳喘的治疗中,亦颇受启迪,宗其治则,灵活化裁,屡获效验。兹结合临床,将痰饮病治则对肺系咳喘的辨治意义作如下探讨。1痰饮是肺病咳喘的基本病理因素《金匮》痰饮篇把痰饮与咳嗽合为一篇,显然昭示后人:痰饮是咳喘…  相似文献   

18.
肖丁 《光明中医》2023,(9):1803-1807
苓桂术甘汤作为《伤寒杂病论》中治疗痰饮的群方之首,被临床广泛应用,病机为中阳不足,水饮内停,气逆上冲;主症是舌淡苔水滑,小便不利,水气上冲如眩、悸等。通过临床实践和阅读文献发现,近年来苓桂术甘汤在脑病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脑病作为临床的常见病,脑为清窍,水饮上冲,蒙蔽清窍,则诸病可生。笔者将近年来苓桂术甘汤在脑病临床中的应用进行概括论述,为临床诊治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9.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是张仲景提出的治疗痰饮病的大法.脾失健运,水精不能四布,是引起痰饮病的主要原因,总属阳虚阴盛,本虚标实之候.温通阳气为治本之法,另外,根据痰饮之部位不同又有发汗、利小便、攻逐水饮、扶正祛饮之法.  相似文献   

20.
《金匮要略》湿病、痰饮病和水气病均为水液代谢障碍类疾病,其发病皆和肺、脾、肾、三焦、膀胱功能失常密切相关,然其病机却各有侧重,而治法上又互有联系,《金匮要略》对该类病证的阐述有一定的规律性,揭示这种规律,把握仲景辨治杂病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