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伤寒论》蕴合丰富的体质学内容,由《伤寒论》自序观之,是书乃仲景据《内经》为旨,并平脉辨证而成。因此,我们认为《伤寒论》内涵的体质学思想应本源于《灵枢》中“阴阳二十五人”和“通天”两篇,其中“通天”篇对阴人质和阳人质的论述甚为详尽。仲号据此而发三阴、三阳之论。开辨证论治之先河。《伤寒论》第七条云:“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  相似文献   

2.
龚秀丽  文彬 《新中医》2016,48(1):204-207
正有关体质理论方面的记载,最早在《素问·逆调论》中有:"是人者,素肾气胜","是人者,质壮,秋冬夺所用"。"素"与"质"就是现在所提的体质。《灵枢·通天》根据人的禀赋差异,结合体态、心理、对自然界的适应性等体质特点,将世人归为阴阳五态人,分别为太阴之人、少阴之人、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和平之人。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对中医体质理论做了进一步阐释,将人划分为强人、羸人、盛人、瘦  相似文献   

3.
基于《素问·生气通天论》《灵枢·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素问·藏气法时论》《素问·玉机真藏论》《素问·金匮真言论》,以及《灵枢·卫气行》《灵枢·营气》《灵枢·五十营》等相关论述,从阳气消长、藏气主时盛衰及营卫气血运行3个角度对人体日节律进行探析,并对其理论和实践意义进行了揭示。  相似文献   

4.
祖国医学的人格理论是建立在阴阳整体论的基础之上的,因此,在目前的文献资料中多以阴阳人格体质学说称之<'[1]>.<内经·灵枢>中"通天篇"和"阴阳二十五人篇"均较为系统地论述了阴阳人格体质学说.  相似文献   

5.
《内经》中关于“神”的论述颇多,多集中于《灵枢·本神篇》、灵枢·天年篇》、《素问·灵兰秘典论》等篇,而尤以《灵枢·本神篇》论述最详。充分反映了我国古代朴素的唯物论思想,对于祖国医学的理论及临床均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本文拟对《内经》中有关“神”的论述加以归纳分析,以就教于同道。一、关于“神”的含义《内经》中论述“神”,主要有以下4种含义。1.概括自然界的运动规律。如《素问·天元纪大论》说:“故物生谓之化,物极谓之变,阴阳不测谓之神,神用无方谓之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  相似文献   

6.
<灵枢-阴阳二十五人>是<黄帝内经>中表述体质理论的代表作品,文章以五行学说的运用为主线,结合阴阳学说为体质分类的主要依据,多维度探究体质差异与体病相关,以刺之有约明示体质偏颇之调理,可谓中医体质分类最早的全景式构图.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研究进展及存在的问题,提出研究《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应以临床为重点,探讨了以《伤寒杂病论》解读《黄帝内经》阴阳五态体质学的科学性和可行性,并结合《伤寒杂病论》的相关理论论述,探讨了《黄帝内经》体质学说与《伤寒杂病论》临床辨证论治之间的相关性,为今后应进一步深入研究阴阳五态体质的理论及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黄帝内经》作为目前现存最早的中医学理论著作,为中医多学科分科奠定了基础,被公认为是中医学理论的“始祖”、“医学之宗”.《黄帝内经》[1]对中医耳科知识体系形成奠定了坚实有力的基础[2],其论述与耳的解剖部位、生理功能、病因病机、症状、治疗等等相关内容有60多篇,条文达几百处,分别散见于《素问》、《灵枢》之中.关于耳科病证名称的提出,《黄帝内经》条文中有所体现,但较为笼统,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年五十,体重,耳目不聪明矣.”《素问·脏气法时论》:“肝病者,两胁下痛引少腹……,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这里的“耳目不聪明”、“耳无所闻”是症状的体现,而非病名的定义.故将条文中文字较多的、且字义与文字最简便的耳病名称相同的耳病症状,进行了一定的归类,均以简单病名予以统一称谓,便于文中的分类阐述,如将“耳无所闻”、“龋聋”、“耳聋无闻”等,统一归入“耳聋”的名称下.纵观全书,归纳起来,记载耳科病证名称主要有耳聋(暴聋)、耳鸣、耳痛、耳闭等.下文将对这些耳病病因病机作一简略论述.  相似文献   

9.
《黄帝内经》是中医学、针灸学及其临床的理论渊源,其中近半数篇幅论述了针灸学内容.《针解篇》是《黄帝内经·素问》的第五十四篇,主要从针刺补泻手法、针刺的注意事项、针具的功用和临床选择等方面进行论述,篇名中的"针解",指本文在解释《灵枢·九针十二原》及《素问·宝命全形论》的有关针刺问题,故名"针解篇".其主要学术思想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10.
研究背景:《灵枢·通天篇》按阴阳气血的多少,将人划分为太阴、少阴、太阳、少阳及阴阳平和五种类型.《灵枢·阴阳二十五人篇》按照人体的肤色、体形、禀性、态度等特征归纳出木形人、火形人、土形人、金形人、水形人五种类型,又根据五音太少、左右上下、气血多少,将每一型演绎为五类,成为二十五种体质类型.五态人与五形人与西方传统四行体液说、巴甫洛夫的高级神经活动类型学说及艾森克人格分型有着密切的关系,可谓有异曲同工之妙.对《内经》人格理论的研究,有助于中医心理学的发展.  相似文献   

11.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2.
王徐静  王晓鸣 《河南中医》2011,31(12):1347-1350
小儿体质学说的中医观点有纯阳学说、稚阴稚阳学说、少阳学说和五脏有余不足学说等。近代对小儿体质类型的划分有根据气血盛衰划分、根据脏腑禀赋划分、根据年龄阶段划分和综合分类等。不同体质小儿的发病倾向和疾病的证候、传变、转归不同,故治疗时当根据不同体质的先、后天因素差异,采取不同的调理和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3.
每个脏腑具有各自的生理特点,脏腑之间存在着相生相克的关系,方剂可以仿照脏腑的生理特点和脏腑之间生克制化的关系组方配伍。脏腑理论是研究方剂配伍和指导临证组方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4.
通过研究中医整体理论与现代整体理论方法的异同,阐明了整体法在临床医学中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5.
"天人合一"是中国古代哲学的基本思想,各个历史时期对这一命题的理解有所不同.殷周时代"天人合一"的原始观念起源于巫术礼仪;汉代构成"天人合一"观的核心为"气";宋明时期"天人合一"观的本质则在于"理".在不同的时期,"天人合一"观都深刻影响着中医学,并对其理论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赋予中医学整体观念的独特优势.  相似文献   

16.
叶峥嵘  吴琳 《河南中医》2011,31(6):576-578
古代医生对外界病因的认识既具直观性特点,又具辩证性特点。中医发展史中气候冷暖的变化形成了直观认识的寒温病因差异,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以及药物治疗的良好效果共同构成了自然气候冷暖影响下的寒温相关理论。寒冷期寒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寒性表现和阳气受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温热属性的界定产生了伤寒学说;温暖期温邪伤人的外因、患病机体的热性表现和阴津亏损的病理生理特点以及对治疗药物寒凉属性的界定产生了温病学说。直观认识和辩证思维不相一致时,就形成了伤寒学说中的“传经”理论和温病学说中的“温化”认识。  相似文献   

17.
摘?疚那康髁颂逯室蛩囟园滩〉闹匾跋臁0滩∈侨颂甯腥救嗣庖呷毕莶《?HIV)而致的一种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以免疫功能的下降或缺失为主要特征,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和极高的病死率,是目前临床重点防治的一种疾病。体质不仅对艾滋病患者的免疫功能有重要的影响,而且对艾滋病的发生发展和预后转归都有重要的作用。从体质的角度来探讨艾滋病的中医药防治,对艾滋病的临床和科研工作都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支勇 《辽宁中医杂志》2007,34(8):1058-1060
中医群体化防治是中医药群防、群治的医疗模式。中医药历史证明中医群体化防治在预防和治疗大规模传染性疾病领域有着较好的效果。本文在阐述中医群体化防治理论与实践基础的前提下,分析中医群体化防治的特点与优势,并探讨了中医群体化防治的理论发展和实践应用。依据此观点和论述,在坚持中医传统个性化治疗的前提下,构建中医药群体化防治大规模传染性疾病的主动参与模式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9.
现代科学技术与中医药的传承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在不断汲取历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自身,体现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理论体系的优势、文献资料的优势和临床疗效的优势。中医药学自身也存在着理论缺乏逻辑完备性,微观分析与实证不足,理论表述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中医理论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通而不能快速发展。 从现代科技革命所表现的综合化、社会化、高速化的特征和认知方式多维化、信息化、系统化趋向来看,中医学原理、中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思维形成虽然显示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但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开拓和创新。首先要在理论上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走向,重构中医学理论,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整理、表述;其次是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突破点的科学选择,运用现代中介方法,找出中医与各学科之间的中介融合点;再次是按照系统科学原理,注意各层面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实证科学手段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根据“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更新思维模式,借鉴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借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对传统的超越,使中医学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20.
中医药学早在2000多年前就已初步形成了理论体系的基本框架,并与中国古代文化同步发展,在不断汲取历代科学技术成果的基础上,充实完善自身,体现了社会科学知识和自然科学知识的有机结合。中医药学的主要优势体现在理论体系的优势、文献资料的优势和临床疗效的优势。中医药学自身也存在着理论缺乏逻辑完备性,微观分析与实证不足,理论表述缺乏科学性。从而造成中医理论的封闭性、停滞性,无法与现代科学技术相互融通而不能快速发展。从现代科技革命所表现的综合化、社会化、高速化的特征和认知方式多维化、信息化、系统化趋向来看,中医学原理、中医学思想、中医理论思维形成虽然显示着更加强大的生命力,但更需要不断的发展、开拓和创新。首先要在理论上根据现代科学的发展走向,重构中医学理论,并用现代科学语言进行整理、表述;其次是中医药学的研究方法和突破点的科学选择,运用现代中介方法,找出中医与各学科之间的中介融合点;再次是按照系统科学原理,注意各层面的交叉融合,协调发展,坚持实证科学手段与人文精神的统一,建立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的联盟。根据“继承而不泥古,创新而不离宗”,在更新思维模式,借鉴现代科学方法的基础上,建构中医学理论体系。借用现代高科技,进一步发挥中医药临床优势,继承与创新相结合,实现对传统的超越,使中医学显示更强的生命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