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探究络病理论、痰瘀相关学说与慢性复杂性疾病之间的关系,结合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特点,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络虚邪瘀",并指出"络虚邪瘀"的现代科学内涵可能包括血栓前状态、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功能紊乱,以及VEGF、ET-1、TGF-β、MMPs/TIMPs、IL-8、CD_4~+、CD_8~+等分子的异常等。同时,从"络虚邪瘀"病机的角度,阐述了肺络病——特发性肺纤维化、心络病——冠心病、体络病——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表现。从而为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奠定理论基础,提供临床诊疗新思路。  相似文献   

2.
特发性肺纤维化(IPF)作为慢性复杂性疾病之一,发病率、致死率较高,是现代医学面临的治疗难题,中医药辨证论治,体现出一定特色和优势。近年来,络病理论指导慢性复杂性疾病的防治成为医学研究的热点和前沿,并取得一定的成效,本文以络病理论为基础,总结肺络的结构和功能,进而根据络病理论和肺络的结构、功能特点,结合特发性肺纤维化的临床表现,提出其急性发作期的根本病机为“肺热络瘀”,为进一步探究特发性肺纤维化急性发作期的辨证防治奠定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3.
基于"络虚邪瘀"核心病机观,总结出慢性复杂性疾病与"久病入络""久病多瘀""百病多由痰作祟"的高度一致性,并对其治则、治法、方药以及临床用药规律加以论述,探析其现代内涵机制,以期建立"络虚邪瘀"病机观特色辨证治疗体系,从而为慢性复杂性疾病治疗奠定理论基础,提供诊疗思路。  相似文献   

4.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络病病机演变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根据中医对络病的认识,结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发病机制和病理生理特点,认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属络病范畴.肺络阻滞是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络病病机特点,其病机演变有肺络运行不畅、气滞血瘀肺络、津凝痰结肺络、痰瘀凝结肺络、肺络失养损伤等多种不同表现.提示慢性阻塞性肺疾病临床宜调络通络.  相似文献   

5.
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病机发微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总结历代医家对肺痿的病机认识。结合络病理论和肺络的生理特性和生理功能,阐述特发性肺纤维化"肺虚络瘀"的病变机制。其中"肺虚"以肺阴亏虚为本,络虚不荣为枢;"络瘀"以痰瘀伏络为本,痰热毒瘀互结为要。  相似文献   

6.
基于文献及临床研究成果,提出并论述正虚络痹积损为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的主要病机.正虚指肺肾虚损、由肺及肾;络痹指肺络痹阻;积损指痰浊、瘀血稽留及其互结积息并日益损伤正气,积损难复终致肺失所用.这一病机可为补益肺肾、化痰活血通络治法治疗弥漫性间质性肺疾病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7.
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具有慢性复杂性肺疾病的共同特性,病变广泛,病可由外感不愈,留邪为内伤,致使正气虚衰,或可本无外感,初病即已呈现虚态,因虚而时时感邪,故从全病程分析,初病已虚,久病更虚,可以说肺络痹阻以虚为本,久之湿热痰瘀痹阻肺络,此即为"络虚"与"邪瘀"相互胶结,虚虚实实,虚实共存,终致肺之"气虚络痹"的病机观。气虚络痹为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的基本病机,故从气虚络痹论治,运用扶正通络法治疗特发性肺纤维化所致慢性缺氧。  相似文献   

8.
痰瘀相关学说起源于《内经》,经后世医家不断研究,现已广泛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脏器纤维化、糖尿病、高血压、肿瘤等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临床防治中;络病理论以络脉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发病特点等为核心,成为近几年的研究热点。痰瘀伏络、肝肾亏虚为膝骨性关节炎病机演变的中心环节,提出"肝肾亏虚为本,痰瘀伏络为标"的病因病机新理论,为临床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9.
阐述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理论基础,提出"络虚邪瘀"是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共同病机。结合近5年文献报道,从细胞因子与基因角度,总结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的中药复方作用靶点,提出转生长因子-β1(TGF-β1)、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s)、基质金属蛋白酶/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剂(MMPs/TIMPs)为其共性作用靶点,旨在为今后以络论治慢性复杂性疾病实验设计和新药研制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0.
总结基于“玄府-肺络”系统辨证治疗肺癌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的经验思路。玄府为肺络之枢纽门户,肺络为玄府之濡养通路,二者充肌表,联脏腑,相附依存。结合肺癌靶向治疗后皮肤瘙痒症的临床特点为皮疹、皮肤瘙痒、干燥等,提出其核心病机为玄府郁闭,肺络瘀虚。以久病虚实夹杂,脏腑阴阳气血失调,久病多瘀入络,络虚不荣,玄府郁闭为病机特点。临证时谨守病机,分期论治,内外并治,以开玄通络为基本治则,治以宣散开玄透邪、祛瘀荣络固本,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11.
从十五络脉与十二经别的区别、十五络脉与经脉分支不同、十五络脉别入表里经位置考、十五络脉组成考、十五络脉与十六络脉辨、任脉络别出位置辨、十五络脉的治疗作用等7个方面对十五络脉进行了辨析。  相似文献   

12.
赵龙辉  刘爱军 《河南中医》2016,(8):1329-1331
在慢性咳嗽的发病机制上,马艳东主任提出"痰湿瘀三气杂至合而为浊"的病理新机制,认为慢性咳嗽基本病机为"浊郁肺络",并创立捜络剔浊法。马艳东老师认为慢性咳嗽不论是急性发作期还是缓解期都不能忘记祛除痰浊,要寻找滋生痰涎的因素,辨别痰的性质,采取"因势利导""制源畅流"的方法。久咳时"非宣通肺气则邪气留恋不解,非肃降肺气则气机逆乱不调",用药当宣肃并行,帮助肺脏恢复气机,则外邪得解,痰浊自化,气道通畅,咳嗽自息。马老师紧抓其"浊郁肺络"基本病机,用药以搜络剔浊药为主,并注意宣肃并行、寒温相宜、润燥相兼,巧补肺脾肾,使痰浊得除、外邪得祛,气血调畅,气道通利、标本兼顾。  相似文献   

13.
以经络学说为指导,结合现代解剖学,从中医学整体观角度出发,论述肾络的系统性及层次结构。从整体辨证与肾脏本身辨病相结合,阐明。肾络瘀阻与周身血瘀脉阻的关系,提出从络论治肾脏病的临床治疗原则。  相似文献   

14.
系统学是钱学森提出的研究系统结构与功能一般规律的科学。以系统学为指导,结合《黄帝内经》与《伤寒论》的肺病诊治理论,将中医肺系统分为肺卫、肺络、肺脏三个子系统。肺卫在表,病变部位以皮毛、鼻为主,治疗肺卫病变当轻散风寒,方用桂枝麻黄各半汤;肺络是肺脏与肺卫连接的部分,病变部位在气管、支气管,肺络病变的主要治法为温肺化饮、清宣肺热、宣降肺气,分别采用小青龙汤、麻杏石甘汤、桂枝加厚朴杏子汤;肺脏是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病变部位最深,治可温肺补阳利水,方用真武汤。  相似文献   

15.
络脉是经脉系统的分支,具有沟通表里上下、联系脏腑的作用,在支持气血运行方面呈现双向流动的特性,具有物质交换和新陈代谢的功能。脑为诸阳之会,脑络纵横交错,脑络渗灌气血以充实脑髓并敷布阳气以温煦脑神,为"脑主神明"提供物质基础和源动力。病理情况下脑络不通,毒邪内生,而致"毒损脑络"。"毒损脑络"病机学说不仅应用于中风病机研究中,而且拓展到痴呆等其他脑病中,推动了中医脑病病机理论的发展。新近发现脑内存在"胶质淋巴系统",是星形胶质细胞介导的脑脊液-脑间质液的交换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把脑脊液中的葡萄糖、脂质、电解质和载脂蛋白E等营养物质和神经活性物质运送到脑组织,也能清除脑内代谢产物(如乳酸)、可溶性蛋白(如β-淀粉样蛋白和Tau蛋白)和异物,这是维持脑内环境稳态的重要液体流动系统。胶质淋巴系统的发现为神经系统疾病病理机制的研究提供了新视角,可能成为脑血管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等神经精神系统疾病干预的新靶点。作为脑内广泛分布的代谢废物排出途径和物质运送系统的胶质淋巴系统可能是"脑络"病变的生物学基础,是中西医对"毒损脑络"认识的交叉点,从胶质淋巴系统探析"毒损脑络",有可能为揭示"毒损脑络"的现代内涵提供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6.
日本刺络史可分为7个阶段:日本原始泻血疗法,中国医学的传入,日本刺络疗法的诞生,日本刺络疗法的形成,日本刺络疗法的兴盛,日本刺络疗法的黑暗,日本刺络疗法的曙光。日本的刺络疗法从古发展至今1 600余年,有传入学习,也有自我创新,在世界刺络疗法中占有一席之地。现代医学仍存在局限性,为刺络疗法提供了机遇和挑战,同时,现代医学的进步,蛋白组学,免疫组化,分子生物学,数据挖掘等技术日新月异,也为刺络研究提供新的研究方法和技术支持。  相似文献   

17.
溃疡性结肠炎属于难治性疾病,中医学对溃疡性结肠炎病因病机的认识在不断完善,通过对中医学络脉系统的阐述,及邪入络脉病机理论的认识,指出络病的七大特点,阐述了通过络病理论辨治溃疡性结肠炎的理论基础,指出从宏观与微观上溃疡性结肠炎与络病皆有密切联系,并分析了治络之法及其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临床应用。  相似文献   

18.
文章从中医络病学说探讨微血管性心绞痛的中医病因病机,认为微血管性心绞在结构特点、发病机制等方面与络病具有相关性,指出络脉失和为本病的病理基础,络脉失荣、络脉瘀阻、络脉损伤为其主要病机状态,治疗上注重调理肝肾,减少痰瘀的生成,抑制其向络脉损伤的方向进一步发展,从而控制本病的病情进展,旨在为中医防治微血管性心绞痛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9.
探讨“久病入络’’与“温邪入络”的关系,指出叶天士卫气营血辨证体系中亦蕴含着“久病入络”的理论,温邪亦可入络,卫气营血各阶段皆可见络脉病变,故温邪入经是认识和治疗外感温热病的一种新的思路与方法。  相似文献   

20.
视网膜静脉阻塞(RVO)病因病机复杂,多与瘀血、水湿、痰浊、气滞相关,各种病理因素相互交结而成积滞状态。眼底血管从其生理结构和功能特点考虑,可归属于眼底络脉的范畴。RVO属眼底络病,符合络病“易滞易瘀”“易入难出”“易积成形”的三大特点。“随络之性而治”的思想源于《金匮要略》,临床诊治疾病时启发同道,要顺从各脏腑的特性用药。故RVO治疗方面应遵循“络以通为用”,以“通络”为治则,瘀血得除,新血渐生,则气血畅达,目得气血供养以明视。因此,临床治疗RVO应从“络”出发,顺从络脉的特性,随络之性而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