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痛风发生率逐年增长,并呈年轻化趋势。痛风急性发作期关节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患者生活质量。中医治疗痛风具有疗效显著、复发率低、不良反应小的优势,是治疗痛风的有效方法。从中医角度分析痛风的病因病机,从肾阐述痛风的形成和治疗,为痛风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痛风的中医临床及实验研究近况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前,我国痛风发病率有所升高,中医药治疗痛风成为中医临床科研的重点之一.现结合近年文献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痛风患者的中医护理方法。方法对50例痛风患者实施中医护理措施,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中医药治疗护理后,50例痛风患者除2例外,关节肿痛均消失,好转出院。结论痛风患者的护理在治疗中尤为重要,实施有效的中医护理措施,能提高痛风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生活质量,减少复发率。  相似文献   

4.
痛风是嘌呤代谢紊乱和血清尿酸持续升高引起组织损伤的一种反复发作的炎性疾病,并与遗传及环境因素息息相关。中医辨证论治从根本上治疗痛风有较好的综合疗效,但临床上对痛风的辨证论治,分型较多,缺乏统一的指导规范。文章通过对近年来有关中医对痛风辨证论治的经验加以综述,为中医药临床治疗痛风的合理性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杨振博  张肖敏  赵梦慧 《光明中医》2020,(15):2425-2428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病的发病率逐年递增,发病年龄日趋年轻化,痛风越来越被人们重视。痛风的发病机制不确切,治疗方法有限。近年来采用中医药及其相关疗法治疗痛风取得良好疗效,副作用小、治疗方法的多样化让中医药治疗痛风有着独特的优势。作者查阅痛风相关文献,从中医对痛风的认识以及近些年中医药治疗痛风的探索作一概述,以其为临床对痛风的治疗及研究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6.
痛风是临床上的常见病,其发病率逐年升高,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本文对痛风的病因病机、针灸各家运用不同的方法治疗痛风进行了阐述,为临床治疗提高提供一定的参考。  相似文献   

7.
痛风急性期患者血瘀相关指标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功能状态,为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提供参考依据。方法检测44例痛风急性期患者的凝血四项指标(血浆凝血酶原时间(PT)、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纤维蛋白原(FIB)和凝血酶时间(TT)),并与正常人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APTT、PT和FIB均显著升高,TT值显著降低。结论痛风急性期患者血液处于高凝状态,与中医学“瘀血”有类通之处,中医活血化瘀疗法治疗痛风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痛风是一种常见的代谢类疾病,藏医和中医都有各种治疗痛风的方法。简要概述藏医和中医治疗痛风方法的联系和区别,并对近几年来藏医和中医治疗痛风的情况进行综述。通过比较藏医和中医的外敷疗法、灸法以及其他疗法,分析两种医学理论体系疗法的异同,促进藏医与中医的优势互补,以便更好地发挥疗效,为治疗痛风寻找新的突破口。  相似文献   

9.
痛风是临床常见的代谢性疾病,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和饮食结构的变化,痛风的发病趋向年轻化。西医西药治疗小儿痛风的安全性尚缺乏循证证据,因此,有效的中医中药治疗尤为重要。本研究阐述与分析小儿"肝常有余,脾常不足"的生理病理特点,并在小儿痛风与肝脾的关系、辨证用药及日常调理方面提出浅见,希望能为小儿痛风的防治拓展中医临床思路。  相似文献   

10.
中药治疗慢性痛风性关节炎102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刘韧 《西部中医药》2008,21(6):35-36
痛风属于中医学“热痹”“风湿热痹”范畴,是以间歇性单关节炎发作,并发现痛风结节、血尿酸水平升高为特征的一种病证。笔者自2001年5月至2007年3月用中医药分型论治的方法治疗102例痛风患者,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痛风是一种关节红肿、剧痛难忍的常见风湿病,其与嘌呤代谢障碍密切相关,临床易反复发作,迁延不愈,可导致痛风性肾损害等多种并发症,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多采取分期治疗,急性期应用秋水仙碱、非甾体抗炎药、糖皮质激素等对症治疗;缓解期则以药物控制血尿酸为主.朱跃兰教授临证擅治痛风性关节炎,在反复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  相似文献   

12.
现代社会人们患痛风病的现象较普遍,且痛风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生长于高海拔地域的人群,因其所处的独特地理环境和特殊的生活习惯,痛风病频发。痛风已成为威胁人们健康的一种常见病。近年来,诸多临床及实验研究表明,藏族医药(以下简称藏医药)在治疗痛风方面效果显著,体现出疗效好、安全性高、复发率低等特点,深受医药学界的关注。通过查阅大量文献,总结了近年来藏医药治疗痛风的研究现状,为研究者进一步发掘治疗痛风的藏族药(以下简称藏药)资源,研发新的抗痛风藏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研究谢星焕《得心集医案》记载的内服龙胆泻肝汤及外敷泽兰兜治疗四肢肿痛(痛风)之病案对临床诊治痛风症的临床意义。方法龙胆泻肝汤加减内服,配泽兰兜外敷治疗69例痛风患者。结果治愈41例,好转27例,无效1例,总有效率98.5%。结论四肢肿痛(痛风)是《得心集医案》中具有代表性的病案,内服龙胆泻肝汤及外敷泽兰兜治疗痛风具有很好的疗效,值得临床借鉴及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五苓散穴位贴敷治疗脾阳亏虚型痛风间隙期的临床疗效。方法:35例脾阳亏虚型痛风间隙期患者采用五苓散穴位贴敷的方法治疗。检测3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血沉、c反应蛋白等炎性指标变化情况,观察35例患者治疗前及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临床证候积分变化情况。结果:所有患者治疗1个月后、治疗3个月后血清尿酸水平、血沉、c反应蛋白均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上述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所有患者治疗后临床证候积分低于治疗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治疗1个月后与治疗3个月后临床证候积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五苓散穴位贴敷治疗脾阳亏虚型痛风间隙期,可有效维持患者血尿酸水平及炎症因子水平处于一个较低的稳态水平,改善患者各种临床症状,防止脾阳亏虚型痛风的急性发作。  相似文献   

16.
文章从病因病机、临床治疗调护等多方面总结王耀光教授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王耀光教授指出痛风性关节炎临床分为急性期和缓解期,其病性为本虚标实之证,急性期以标实为主,辨证当属“热痹”范畴,多由湿热、痰浊、瘀血合而流注肢体关节为病。缓解期以本虚为主,多属脾肾亏虚,兼夹瘀毒之证,但究其致病之根应属于“浊毒”,故泄浊解毒之法应贯穿治疗始终,急性期以清热解毒、利湿止痛为主,以桂枝芍药知母汤为主方加减,并根据患者病性偏胜的不同,加用化痰泄浊或活血化瘀之品,又根据中医取类比象之法,于处方中加入祛风通络之青风藤、海风藤、忍冬藤等藤类药物,取其伸筋通络止痛之功,并内外合治应用痛风止痛方外洗缓解患者症状;缓解期以补脾益肾,化瘀解毒为主,以玉屏风加味合宣痹降浊方治疗,反复发作者加用“虫蚁搜剔”之法,配合间断饮用土茯苓水巩固善后,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沈丕安治疗痛风性关节炎经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介绍沈丕安教授诊治痛风性关节炎的经验。认为病机主要是湿热阻滞,经络痹阻,治疗拟清热利湿,痛痹止痛,方用自拟复方马齿苋汤。附验案1则佐证。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肺脾肾三脏并调疗法对痛风慢性期患者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3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进行治疗的痛风慢性期患者78例纳入本次研究。根据数字表法将78例患者分成观察组以及对照组各含39例,对照组给予基础治疗并口服别嘌醇片,观察组在其基础上使用肺脾肾三脏并调疗法,治疗2周后比较2组疗效,症状评分,尿酸(UA)、尿素氮(BNU)、红细胞沉降率(ESR)、类风湿因子(RF),以及不良反应。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是97.44%,均分别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的关节疼痛和关节肿胀,以及关节屈伸不利的评分均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的各项症状评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2组的UA、BUN、ESR及RF水平均分别明显低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是7.69%,较对照组的25.64%明显更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肺脾肾三脏并调疗法能够有效治疗痛风慢性期患者,且安全性较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穴位贴敷治疗痛风关节炎的疗效.方法:选择活动性痛风关节炎患者7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36例,给予秋水仙碱药物治疗;治疗组36例,除给予上述药物外,还根据中医辨证选用自拟痛风膏进行穴位贴敷.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治疗前后,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关节肿痛缓解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33%.结论:中药局部外敷治疗痛风性关节炎较单纯西药有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痛风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痛风如果治疗不当,反复发作可逐步导致组织破坏、骨侵蚀、关节疼痛和僵硬,给患者带来巨大痛苦,影响生活质量。西医治疗痛风主要目标是终止急性发作、控制血清尿酸及避免复发,虽然在终止急性发作和控制血清尿酸方面效果良好,但是实际应用中发现血尿酸的良好控制及达标并没有很好的避免痛风的复发。而且对于尿酸盐沉积的清除这个核心问题没有有效的治疗手段。中医药在改善临床症状及控制复发等方面往往有独特的疗效,同时还可以避免血尿酸控制的过低而带来的潜在风险,但背后的现代药理作用机制尚不明确,限制了临床应用和推广。此外,中医药是否可以促进核心问题尿酸盐沉积的溶解清除,还需要深入探索研究。现就痛风的中西医研究现状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