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4 毫秒
1.
目的:观察针刺百会八阵穴治疗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对脑血流的影响。方法:将符合纳入标准的8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接受许尔失语症刺激疗法进行语言功能训练,对照组接受头针针刺治疗,观察组接受百会八阵穴针刺治疗,治疗8周。使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汉语标准失语症检查量表观察治疗前后患者语言功能评分的变化,并评价临床疗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左侧大脑前动脉(ACA)、中动脉(MCA)、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与对照组语言功能各项评分、总分及左侧大脑ACA、MCA平均血流速度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左侧大脑PCA平均血流速度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临床疗效总有效率分别为92.31%、76.3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百会八阵穴可以改善缺血性脑卒中运动性失语患者的语言功能,同时可以改善左侧大脑ACA、MCA平均血流速度,临床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64例脑卒中后偏瘫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80例给予头针治疗,治疗组84例给予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观察比较2组综合疗效及病情轻重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 24%,显著高于对照组的86. 25%,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 2组病情轻重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治疗前后组内比较及治疗后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 05)。结论:头针联合体针治疗脑卒中后偏瘫治疗效果明显,可改善病情,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3.
毛素芳  吴玉  陈婧婧 《新中医》2022,54(14):40-44
目的:观察通窍活血汤联合醒脑开窍针法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神经功能、肢体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及脑部血液循环的影响。方法:选取100例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醒脑开窍针法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通窍活血汤治疗,10 d为1个疗程,2组均治疗3个疗程。比较2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肢体运动功能Fugel-Meyer (FMA)、Barthel指数评分,大脑前动脉血流速度(ACA),大脑后动脉血流速度(PCA),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MCA),以及血清S100B、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因子(GFAP)水平。结果:治疗后,2组NIHSS评分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试验组NIHSS评分低于对照组(P<0.05),FMA、Barthel指数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ACA、PCA、MCA均较治疗前增大(P<0.05),试验组ACA、PCA、MCA均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  相似文献   

4.
刘岩  徐晔 《河南中医》2023,(4):598-602
目的:观察天麻钩藤饮加减联合针刺治疗肝阳上亢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20年1月至2021年12月鹤壁市中医院收治的肝阳上亢型偏头痛患者1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给予天麻钩藤饮加减治疗。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头痛症状控制情况、脑部血流情况[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大脑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大脑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椎动脉(vertebral artery, VA)、基底动脉(basilar artery, BA)平均血流速度]、偏头痛生活质量特异性等指标。结果:观察组有效率为96.0%,对照组有效率为80.0%,观察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头痛发作次数评分、头痛程度评分、头痛持续时间评分、伴随症状评分及中医证候积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MCA、PCA、VA、BA平...  相似文献   

5.
目的观察针刺列缺穴治疗紧张性头痛的临床疗效,并通过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观察其对颅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 6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给予尼莫地平口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针刺列缺穴治疗。采用TCD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血流速度变化,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头痛程度变化,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后头痛评分、头痛发作次数、头痛指数均低于同组治疗前(P0.05),观察组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MCA、PCA的舒张末期最大血流速度(Vd)、平均血流速度(Vm)均高于治疗前(P0.05),对照组治疗后ACA、MCA、PCA的Vd均高于治疗前(P0.05)。观察组治疗后ACA的Vd、Vm均高于对照组(P0.05),MCA、PCA的Vm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0%,高于对照组的66.7%(P0.05)。结论针刺列缺穴可有效改善紧张性头痛患者的颅内血流速度,控制或减轻临床症状,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6.
方姬晶  章水晶  陈义 《新中医》2021,53(2):36-38
目的:观察银杏叶胶囊对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100例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对症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银杏叶胶囊治疗。比较2组治疗前后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分、脑部动脉血流速度、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结果:治疗前,2组MoCA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MoCA评分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MoCA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的血流速度明显快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脑动脉硬化发生率、血管痉挛发生率以及血管狭窄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银杏叶胶囊可以改善脑卒中后轻度认知障碍患者的认知功能和脑部血流,降低血管狭窄发生率,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7.
目的 观察头穴长留针配合下肢CPM康复器治疗痉挛性脑性瘫痪的临床疗效及其对患者肌张力、平衡能力和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100例痉挛性脑性瘫痪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2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头穴长留针配合下肢CPM康复器治疗,对照组仅采用下肢CPM康复器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肌张力[改良Ashworth分级量表(modified Ashworth scale, MAS)评分]、平衡能力[Berg平衡量表(Berg balance scale, BBS)评分]、各项脑血流指标[大脑前动脉(anterior cerebral artery, ACA)、中动脉(middle cerebral artery, MCA)和后动脉(posterior cerebral artery, PCA)平均血流速度]、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ross motor function measure,GMFM)评分(D区和E区)及儿科生活质量量表(the pediatric quality of life inventory, PedsQL)评分的变化情况,并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后MAS评分均较同组治疗...  相似文献   

8.
《国医论坛》2021,36(5):40-42
目的:探讨化痰通络汤对脑血栓患者血流动力学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6月—2020年6月在南阳医专二附院接受治疗的80例脑血栓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化痰通络汤。治疗1月后,对比治疗前后两组血流动力学指标[大脑前动脉(ACA)、大脑后动脉(PCA)、大脑中动脉(MCA)的平均血流速度]和预后[格拉斯哥预后量表(GOS)评分]情况。结果:经治1月,两组ACA、PCA、MCA的平均血流速度水平均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GOS分级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化痰通络汤可改善脑血栓患者的血流流动学指标以及预后。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通督益脑化痰汤对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疗效、标准吞咽功能评估量表评分(SSA)及对TCD血流动力学改变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0月诊治的102例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治疗)与观察组(予以通督益脑化痰汤治疗),各51例,对比总有效率、SSA评分、功能性经口摄食量表评分(FOIS);观察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及基底动脉(BV)、椎动脉(VA)的动脉搏动指数(PI)。结果:观察组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的SSA评分、FOIS评分、Vm(ACA、MCA、PCA)、PI(BV、VA)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4周、治疗后4周,观察组的SSA评分低于对照组,而FOIS评分、Vm(ACA、MCA、PCA)、PI(BV、VA)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通督益脑化痰汤治疗卒中假性球麻痹吞咽困难具有较为理想效果,有利于降...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电针头穴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小脑梗塞性眩晕的疗效.方法:将100例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患者随机分为头针组和常规针刺组,头针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用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常规针刺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常规针刺治疗,每日1次,6次为一疗程,4个疗程后进行临床疗效评分,对头针组行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测,观察治疗前后大脑前动脉(ACA)、大脑中动脉(MCA)和大脑后动脉(PCA)的平均血流速度(Vm)变化.结果:治疗后,头针组总有效率为90.0%(45/50),常规针刺组为68.0%(34/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头针组的ACA及MCA的平均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明显增加(均P<0.05).结论:电针平衡区及晕听区治疗恢复期小脑梗塞性眩晕疗效明显,可明显改善脑血流循环,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  相似文献   

11.
赵颖 《上海针灸杂志》2010,29(7):436-438
目的观察头体针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中风后便秘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治疗组采用头体针结合治疗,对照组采用中药治疗,治疗2个疗程后根据临床症状积分进行疗效评价。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较治疗前均有明显降低(P〈0.05)。治疗组症状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显著,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头体针结合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便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对脑瘫患者步态及平衡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114例脑瘫患者按入院号单双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7例。对照组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予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观察治疗前后三维步态、腓肠肌表面肌电参数、粗大运动功能量表(GMFM)评分、大脑中动脉血流、相关血清学、平衡功能指标的变化。结果两组治疗前各项指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粗大运动功能量表的A区、B区、C区、D区、E区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升高(P<0.05),且观察组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Berg平衡量表(BBS)、儿童功能独立性评定量表(WeeFIM)、Fugl-Meyer评估量表(FMA)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且观察组均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摆动相、步长、步幅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双支撑相、支撑相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肌电积分值(iEMG)、中值频率(MF)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协同收缩率(CR)则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水平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血流速度、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IGF-1)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搏动指数均较治疗前下降(P<0.05),且观察组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常规康复训练基础上,头针联合核心稳定性训练能促进脑瘫大脑中动脉血液循环,改善运动功能,恢复步态,提高平衡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研究腕踝针联合甲钴胺对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的疗效及对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及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9月至2018年6月海口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的缺血性脑卒中合并偏身感觉障碍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2例。对照组接受甲钴胺治疗,观察组接受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感觉障碍评分、中医证候积分、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指标、生命质量的差异。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的感觉障碍评分、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波峰振幅、脑血流的波幅及流入容积速度、SS-QOL评分均明显升高,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下降(P 0. 05)且观察组治疗后的感觉障碍评分、正中神经及胫神经的波峰振幅、脑血流的波幅及流入容积速度、SS-QOL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中医证候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 05)。结论:腕踝针联合甲钴胺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偏身感觉障碍能够改进疗效并改善躯体感觉诱发电位、脑血流动力学、生命质量,具有积极的临床治疗价值。  相似文献   

14.
头针为主治疗中风后遗症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中风后遗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采用头针联合体针、舌针疗法治疗,对照组27例采用体针、舌针治疗,观察其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3%,对照组总有效率为77.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能降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P〈0.01)、血浆比黏度(KO.01)、纤维蛋白原(P〈0.01)、红细胞压积(P〈0.01):并且治疗组在半身不遂、头痛、头晕目眩、面色咣白症状改善方面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针治疗中风后遗症有确切疗效。  相似文献   

15.
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张海峰  崔海  唐强 《针刺研究》2003,28(1):17-20
目的 :研究头皮针对脑缺血大鼠模型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影响 ,并与电针组比较。方法 :线栓法制备大鼠脑缺血模型 ,甲醛固定脑组织切片 ,运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变化情况。结果 :术后 6hr与术后 1 5天组内神经功能评分比较 ,模型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电针组与针刺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组间 1 5天时比较 ,电针组与针刺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两组与模型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在第 1 5天时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免疫组化染色比较 ,电针组与模型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 ,针刺组与模型组有显著性差异 (P <0 .0 1 ) ,针刺组与电针组有明显差异 (P <0 .0 5)。结论 :头皮针可促进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并延长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产生时限 ,这可能是头皮针减轻脑缺血损伤并促使肢体功能恢复的机理之一  相似文献   

16.
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头针体针并用治疗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 150例患者随机分成三组,头针组50例,体针组50例,头体针组50例,分别给予头针、体针、头体针并用方法治疗20日,观察三组疗效。结果 三种疗法均能改善患者的肢体功能和肌力。头针组、体针组、头体针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6%、82%、94%,其中头体针组与前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头体针结合治疗脑梗死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7.
叶春  陈舰舰 《新中医》2022,54(2):30-33
目的:观察补阳还五汤加减联合体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缺血性脑卒中后遗症患者8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0例。2组均给予基础治疗,对照组加用常规康复训练措施进行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阳还五汤加减内服联合体针治疗。2组均连续治疗12周,评估2组临床疗效;采用徒手肌力测试方法评估腕关节掌屈和背伸肌力,采用Fugl-Meyer运动量表(FMMS)评估患者肢体运动功能,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定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情况,采用Barthel指数评估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0%,对照组为7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腕掌屈肌力、腕背伸肌力大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较治疗前增加(P<0.05),且观察组上、下肢FMMS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2组NIHSS评分较治疗前降低(P<0.05),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较治...  相似文献   

18.
头皮针围刺治疗脑出血30例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 观察头皮针围刺治疗脑出血的疗效。方法 将60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对照组使用甘露醇及神经营养药对症处理,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头皮针经头颅CT定位围刺,观察两组血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第21d两组血肿体积较治疗前明显减少,两组间无显著差异;治疗后第21d血肿周围水肿体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两组虽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组各项指标优于对照组。结论 头皮针局部围刺病灶在头皮的投射区,能促进脑血肿及其周围脑水肿的吸收,改善局部供血,促进血液循环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优化针刺治疗方案。方法 将符合纳入标准的90例患者随机分为A组、B组、C组,A组采用体针治疗,B组采用头体针治疗,C组采用头体针加穴位注射治疗。针刺治疗1个疗程后,观察各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的变化。结果 治疗后各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Fugl-Meyer运动功能与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B组(头体针)临床疗效优于其他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头体针组合是治疗早期缺血性中风的最佳针刺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20.
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偏瘫体感诱发电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头针同步进行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的影响。方法选择4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24例(采用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照组24例(采用运动疗法)。疗程结束后,以体感诱发电位(SEP)波幅变化为客观评定指标,数据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治疗前两组患侧SEP的N20波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都能提高患侧SEP的N20波幅,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治疗后两组间SEP的N20波幅提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头针配合运动疗法对脑卒中后偏瘫患者脑功能的恢复比单纯运动疗法更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