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四川中医》2021,39(1):191-193
目的:观察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表法将本院2016年12月至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2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治疗,观察组行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辅助治疗,采用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评定患者治疗期间肢体运动情况,足印法收集步态资料评价其步行能力,改良Barthel指数评定量表(MBI)和SF-36对比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的Fugl-Meyer均呈逐步升高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治疗后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患侧跨步长增加,患侧与健侧步长差缩小,步频加快,最大步行速度增加(P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MBI评分均呈逐步升高趋势(P0.05),且观察组治疗4周、治疗后的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SF-36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分期电针联合头穴久留针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其下肢运动功能,提高其步行能力和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大脑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对治疗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择90例脑梗死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试验针刺组,每组30例,分别针刺患侧穴位、健侧穴位、患侧和健侧穴位,每日1次,每周5次,治疗4周共20次。比较3组患者治疗前后的FuglMeyer评定量表(FMA)评分、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分、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及运动诱发电位(MEP)潜伏期。结果治疗前3组患者FMA评分、MBI评分、MEP潜伏期及CMCT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3组患者FMA、MBI评分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MEP潜伏期及CMCT显著短于治疗前(P0.05)。治疗后试验针刺组患者FMA及MBI评分均显著高于传统针刺组、传统巨刺组(P0.05),MEP潜伏期和CMCT均显著短于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P0.05)。传统针刺组和传统巨刺组之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传统针刺法、传统巨刺法比较,基于半球间相互抑制理论的针刺法,可以更好地调节脑梗死偏瘫患者大脑皮层的兴奋性,显著提高其运动功能评分。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表面肌电图分析采用高频电针和中频电针治疗脑卒中后下肢痉挛患者效果差异,为脑卒中电针治疗选择提供临床依据。方法:将18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高频组(100HZ)和中频组(50HZ),每组各9例,高频组和中频组取穴均为患侧下肢居髎、曲泉、阴包、足三里、丰隆、悬钟、太冲,同时配合常规康复训练治疗,时间30min,1次/日,10次为一疗程,共三个疗程。治疗前后利用表面肌电图记录患侧膝屈曲最大等长收缩时主动肌和拮抗肌的中位频率,同时采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和FAC对患者的运动功能进行评定。结果:高频组FAC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FMA评分高于中频组(P0.05)。两组患者的健侧股直肌、股二头肌、半腱肌M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高频组患侧半腱肌MF显著高于中频组(P0.01),患侧股二头肌MF高于中频组(P0.05),患侧股直肌MF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以100Hz电针针刺治疗配合康复训练较50Hz电针针刺治疗更利于恢复脑卒中患者下肢的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 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运动功能康复的影响.方法 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疗程均为2周.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后运动功能评分(FMA)、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评分(MBI)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治疗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结论 采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可明显改善肢体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5.
张恒利 《中国中医急症》2012,21(9):1475-1476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两组均接受常规的内科药物及康复治疗,治疗组加用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上肢功能障碍,疗程为2周。结果治疗组治疗后FMA、MBI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神经电刺激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可明显改善患肢运动功能,提高患者日常生活活动能力。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患者运动功能障碍的疗效。方法:88例纳入观察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两组均接受常规药物、康复治疗,治疗组采用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针刺;对照组按照"醒脑开窍"针刺法不分期选穴针刺治疗,均连续治疗4周。采用改良的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法(FMA)、Barthel指数(BI)、10 s抓握测试(HGRT)、FAC功能性步行量表、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 EMG)对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运动功能及日常活动能力进行评定。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有明显提高(P0.05),且治疗后治疗组的FMA、BI、HGRT、FAC、肱三头肌和胫骨前肌的i EMG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头、体针联合应用分期治疗缺血性中风(软瘫期、痉挛期)可明显提高患者的运动功能和日常生活能力,改善步行功能和手功能,增强患侧肢体抗痉挛肌肌张力。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促进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恢复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0例确诊为脑卒中手功能障碍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所有病例均接受常规康复训练,治疗组加用电针针刺治疗,穴位选择“曲池”和“外关”两穴;对照组加用假针刺治疗,1次/d,30min/次,每周5次,共治疗4周.所有患者均采用简式Fugl-Meyer上肢功能评价表(FMU)、改良Barthel评定指数(MBI)评价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FMU评分和MBI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FMU和MBI评分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患者FMU和MBI评分进步明显优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电针针刺“曲池”“外关”穴位可显著改善缺血性脑卒中上肢功能障碍患者的运动功能,促进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电针联合推拿健患侧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29例临床观察。方法:依据患者来门诊先后顺序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电针刺配按导推拿),每组29例。对照组针刺穴位并通电治疗,观察组采用针刺结合按导推拿法治疗3个疗程,患者在家里每天练习导引上肢、下肢运动,将两组的临床治疗效果进行比较。结果:经不同方法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神经功能缺损、Barthel指数、肌张力指标变化均优于对照组,治疗后两组疗效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配按导推拿健患侧治疗缺血性中风后遗症临床效果显著,具有广泛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巨刺法针刺结合康复训练对脑卒中偏瘫患者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将122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对照1组和对照2组,观察组主动肌取健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1组主动肌取患侧穴位行提插补泻法,拮抗肌取患侧行补法;对照2组主动肌、拮抗肌均取患侧穴位且均行平补平泻法。3组患者均在针刺治疗的基础上进行康复训练。分别采用改良Ashworth评分(MAS)、Fugl-Meyer评定量表(FMA)、Barthel指数(BI)对患者肢体痉挛程度、肢体运动能力、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价。结果经过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治疗后,3组MAS、FMA、BI评分均明显改善(P均<0.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1和对照2组(P均<0.05),对照1组和对照2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巨刺法针刺主动肌、拮抗肌结合康复训练可有效恢复脑卒中偏瘫患者肢体功能,且针刺健侧主动肌疗效优于针刺患侧主动肌,而疗效与针刺方法无关。  相似文献   

10.
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康复的影响。方法:60例急性脑卒中患者分为良肢体位下针刺组(治疗组)和针刺组(对照组)各30例,对其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CN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积分(FMA)及改良巴氏指数(MB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患者在CNS、FMA、MBI较对照组明显改善。结论:良肢体位下针刺对急性脑卒中患者功能恢复有利。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的临床效果。方法:将128例脑卒中后下肢肌张力高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4例。对照组行常规针刺+康复治疗,治疗组行肌肉运动点温针灸+康复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偏瘫侧膝部、髋部屈伸肌肌力、肌张力,痉挛指数(CSI)评分、运动功能(FMA)评分、日常生活能力(BMI)评分,健侧步长、患侧步长、步速、步频等步态分析指标,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及Hmax/Mmax比值等肌电图指标。结果:治疗后,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FKE)、前屈(FKF)及髋关节后伸(FHE)、前屈(FHF)肌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膝关节后伸(SKE)、前屈(SKF)及髋关节后伸(SHE)、前屈(SHF)肌张力均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CSI评分低于对照组,FMA、MBI评分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健侧步长及患侧步长、步速、步频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患者偏瘫侧下肢胫神经潜伏期高于对照组,Hmax/Mmax比值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肌肉运动点温针灸配合康复治疗可有效降低脑卒中患者下肢肌张力,增加肌力,改善肢体痉挛状态及肌电图指标,提高下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经皮穴位电刺激治疗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2例脑卒中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药物+康复训练),治疗组在此基础上加用经皮穴位电刺激,每日1次,每周5次,4周为1个疗程,采用Fugle-Meyer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改良Barthel指数(MBI)量表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患侧上肢运动功能及日常生活能力进行评定,并同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2组治疗后FMA、MBI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治疗后FMA评分及MBI评分均较对照组上升明显,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经皮穴位电刺激有助于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功能的恢复,提高患者日常生活能力。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头电针结合强制性运动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80例脑卒中患者分为常规康复组、头电针组、强制运动组(constraint-induced movement therapy,CIMT)及综合干预组(头电针+CIMT),常规康复组采用神经发育疗法(Bobath技术为主,Brunnstrom技术为辅)强化患侧上肢训练;头电针组采用焦氏头针结合电刺激疗法;强制运动组限制健侧上肢,强化患肢训练;综合干预组采用头电针联合强制运动法进行治疗。分别在治疗前及治疗4、12周观察患者偏瘫上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Fugl-Meyer assessment scale,FMA)、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结果与本组治疗前比较,治疗4周后,各组患者偏瘫上肢FMA评分明显升高,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P0.01);但除综合干预组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在腕关节背伸及桡偏两个活动方向上较常规康复组明显改善(P0.05)外,其他各组间FMA评分及手功能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12周后,与常规康复组比较,综合干预组FMA评分升高,偏瘫腕关节活动度及手功能分级均明显改善(P0.05)。结论常规康复、头电针及强制性运动训练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上肢功能均有较好的康复效果,但头电针联合CIMT训练作用最为明显,且显效最早。  相似文献   

14.
目的研究中医康复治疗与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在脑卒中患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收治的200例康复期脑卒中患者作为一般资料来源,随机分为实验组(n=100)和对照组(n=100),对照组患者给予针刺疗法、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穴位按摩与健侧肢体主动等康复治疗,实验组患者在此基础上病情稳定48h后配合应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对患侧肢体进行康复治疗。2组患者在治疗前及治疗后一个月,采用FMA评分、ADL评分、SIS评分量表分别对患者进行康复效果评价。结果治疗前两组得分无差异(P0.05),治疗后一个月实验组FMA评分、ADL评分、SIS评分依次为(96.42士10.52)、(88.38士12.26)、(67.71士7.37),对照组依次为(67.73士5.54),(68.57士4.53)、(45.74士5.87),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卒中患者在常规给予针刺疗法、患侧肢体的被动训练穴位按摩与健侧肢体主动等康复治疗时配合使用神经功能重建治疗仪,对患者的肢体运动、日常生活能力及患者的生存质量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5.
《陕西中医》2016,(1):105-106
目的:观察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临床纳入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90例,根据康复训练方案的不同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治疗组进行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对照组进行肌电生物反馈。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FMA、MBI、IEMG评分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FMA、MBI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治疗后,治疗组患侧肱二、三头肌最大等长收缩时I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穴位注射联合中医综合理疗治疗对改善脑卒中后上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有着较好的临床效果,能够显著提高偏瘫患者上肢功能以及生活质量,值得应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头针及醒脑开窍针刺法(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对恢复期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痉挛状态及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80例脑卒中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42例)和对照组(38例),在缺血性脑卒中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应用Bobath疗法,治疗组应用Bobath疗法及组合针刺,分别观察2组改良Ashworth评分及患侧上肢、下肢FMA评分及总积分的变化。结果:治疗4周时改良Ashworth评分两组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治疗组评分低于对照组,两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治疗4周时,FMA评分两组上肢评分、下肢评分及总积分均较治疗前增加,治疗组评分增加高于对照组,两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组合针刺结合Bobath疗法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简便、有效、无明显副作用,值得在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电针对缺血性脑卒中足下垂患者下肢运动功能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8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两组患者均给予缺血性脑卒中基础治疗。在此基础上治疗组予以患侧下肢电针治疗,对照组予以患侧下肢普通针刺,两组共治疗4周后,进行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踝关节运动功能、下肢运动功能评分及步行能力及步态评价比较。结果:治疗结束时治疗组患者在主动踝背屈活动度、患侧下肢Fugl-Meyer运动功能评分、Holden步行功能评分和Tinetti步态测试评分等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在踝关节跖屈肌群张力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电针治疗相比普通针刺能够明显改善缺血性脑卒中后足下垂患者踝关节运动功能,改善患者步行能力,纠正异常步态,对于提高患者下肢运动功能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小续命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下肢运动功能障碍患者的恢复疗效及护理效果。方法:将9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恢复期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47例和观察组43例。对照组采用常规康复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小续命汤足浴联合穴位按摩护理。治疗前和治疗4周后,采用Berg平衡量表、Fugl-Meyer评定量表(FMA)下肢运动功能评定量表、Brunnstrom 6级评定法、改良Barthel指数(MBI)、SF-36量表评定患者治疗前后平衡能力、下肢肢体运动功能、患侧下肢运动功能级别、日常生活活动能力、生存质量。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的Berg平衡量表评分都有提高,且观察组提高的幅度更大(P<0.01);治疗后观察组FMA-LE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两组患者患肢运动功能级别较干预前明显改善(P<0.05),且观察组改善显著优于对照组(P<0.01);治疗后观察组改良Barthel指数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后两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各维度评分均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对卒中患者偏瘫侧手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卒中偏瘫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两组均进行常规运动疗法和内科药物疗法,观察组加以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测定患者治疗前和治疗3个月后患者腕背伸时手指总主动活动度(TAM)、手指(除拇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肌电(EMG)幅值,用Fugl-Meyer评估表(FMA)对患侧手功能进行评定,比较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与前臂伸肌群EMG评分。结果观察组和对照组治疗前后手指屈肌和伸肌最大收缩时EMG、TAM、FMA评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治疗后EMG幅值、TAM和FMA评分恢复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前后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患者三角肌、肱三头肌和前臂伸肌群EMG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联合肌电生物反馈治疗有助于改善卒中偏瘫患者的手功能。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重复经颅磁刺激(rTMS)联合针刺对脑卒中偏瘫患者上肢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40例脑卒中偏瘫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20例。所有患者均接受常规治疗和康复训练,对照组给予针刺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侧初级运动皮质区(M1区) 1 Hz的rTMS刺激治疗。在治疗前、治疗4周后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简式Fugl-Meyer运动功能量表上肢部分(FMA-UE)、改良Barthel指数量表(MBI)对患侧上肢恢复情况进行评定。结果治疗前,2组患者NIHS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NIHSS评分均下降,且观察组改变更显著,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前,2组患者FMA-UE、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 05)。治疗后,2组患者FMAUE、MBI评分均较治疗前进一步提高(P 0. 05),且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针刺治疗可显著提高脑卒中偏瘫患者的临床疗效,改善患侧上肢运动功能、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有临床康复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