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癌的疗效。方法:46例随机分为两组各23例,对照组给予单纯化疗药物治疗,观察组给予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结果:总有效率观察组65.22%、对照组39.13%,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不良反应发生率观察组21.74%、对照组43.48%,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疏肝健脾益肾中药联合化疗治疗肝郁型转移性三阴性乳腺疗效较好,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益肾沉潜方联合他莫昔芬对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将60例符合纳入标准的乳腺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0例予枸橼酸他莫昔芬片治疗,治疗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益肾沉潜方,2组均治疗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53(CA153)、CA125及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后,治疗组CEA、CA153、CA125水平及对照组CEA、CA153水平均较本组治疗前明显下降(P0.05);治疗后2组组间比较显示,CEA、CA153、CA125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CD3~+、CD4~+、CD4~+/CD8~+较本组治疗前升高(P0.05),CD8~+降低(P0.05),且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亦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治疗后CD3~+较本组治疗前明显降低(P0.05),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益肾沉潜方配合他莫昔芬治疗乳腺癌,能够减轻他莫昔芬的副作用,增强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CHOP化疗方案联合疏肝解毒汤治疗恶性淋巴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中度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CHOP化疗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疏肝解毒汤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KPS评分、QOL评分及CD3~+、CD4~+、CD8~+、CD4~+/CD8~+变化情况,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 2组治疗有效率与疾病控制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治疗后对照组KPS评分明显降低(P<0.05),观察组无明显变化(P>0.05);观察组QOL评分明显升高(P<0.05),对照组无明显变化(P>0.05)。治疗后观察组CD3~+、CD4~+、CD8~+、CD4~+/CD8~+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对照组CD3~+、CD4~+、CD4~+/CD8~+均比治疗前明显降低(P均<0.05),CD8~+比治疗前明显升高(P<0.05),观察组CD3~+、CD4~+、CD4~+/CD8~+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白细胞降低、神经毒性、恶心呕吐、肝肾功能异常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疏肝解毒汤联合CHOP化疗方案治疗恶性淋巴瘤效果较好,可以有效增强患者机体细胞免疫功能,改善患者体力与生存质量,减轻毒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王涛 《光明中医》2016,(21):3134-3135
目的研究疏肝益肾方对三阴乳腺癌患者免疫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1月—2014年1月在我院治疗三阴乳腺癌的患者42例,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1例,对照组给予化疗,治疗组给予疏肝益肾方治疗,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的改善情况、患者生活质量及体内自然杀伤细胞变化。结果治疗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及自然杀伤细胞与治疗前比较均提高,治疗组提高程度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P0.05);治疗组治疗后失眠、盗汗、疼痛改善情况相比对照组更明显,差异显著(P0.05)。结论疏肝益肾方可以缓解三阴乳腺癌患者的症状,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增加患者免疫系统功能。  相似文献   

5.
扶阳益肾方辅助治疗卵巢癌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茅菲  侯克刚  蒋维洪 《新中医》2021,53(1):105-108
目的:观察扶阳益肾方治疗卵巢癌化疗后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0例卵巢癌患者根据入院顺序采用奇偶数字法分为研究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采用TC化疗方案(紫杉醇注射液+注射用卡铂)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扶阳益肾方治疗。3个周期为1个疗程,1个疗程后比较2组中医证候积分疗效、免疫指标[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CD4~+/CD8~+)]及肿瘤标志物[癌胚抗原(CEA)、糖类抗原199 (CA-199)、糖类抗原125 (CA-125)]水平变化。结果:研究组中医证候总有效率为65.71%,对照组为42.86%,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研究组免疫指标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及对照组升高(P0.05),CD8~+较治疗前及对照组降低(P0.05);对照组CD3~+、CD4~+、CD4~+/CD8~+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CD8~+较治疗前升高(P0.05)。治疗后,2组CEA、CA-199、CA-125水平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研究组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阳益肾方辅助化疗治疗卵巢癌可显著增强患者免疫力,提高对化疗的耐受性,降低肿瘤标志物水平。  相似文献   

6.
李献超 《新中医》2019,51(2):120-122
目的:观察补肺健脾益肾方治疗肺脾肾气虚型稳定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稳定期COPD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6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药常规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用补肺健脾益肾方口服;疗程均为2月,观察比较2组患者肺功能、BODE指数、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的情况。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95.00%,对照组为76.67%,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月后,2组患者的肺功能指标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FEV1/FVC (用力肺活量)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差异亦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2月后,研究组BODE指数、6 min步行距离(6MWT)积分、功能性呼吸困难(MMRC)积分和体质量指数(BMI)积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研究组CD3+、CD4+、CD4+/CD8+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CD8+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5)。结论:西药联合补肺健脾益肾方可有效控制肺脾肾气虚型COPD稳定期患者BODE指数,改善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并子宫内膜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将100例乳腺癌合并子宫内膜病变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50例。试验组给予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新辅助化疗治疗,3周为1个治疗周期,连续治疗6个周期,比较2组患者疗效。结果治疗后试验组子宫内膜厚度和血清雌激素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血清孕激素和CD3~+、CD4~+百分比及CD4~+/CD8~+比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均0.05)。试验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胃肠道症状和骨髓抑制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自拟扶正祛邪解毒方联合新辅助化疗治疗乳腺癌并子宫内膜病变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可有效调节患者激素水平和改善免疫功能,且可减少不良反应。  相似文献   

8.
《中药材》2015,(9)
目的:观察扶正祛邪方辅助常规化疗在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治疗中的疗效。方法:按就诊顺序将85例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患者分为观察组43例和对照组42例,两组患者均给予OFL化疗方案,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扶正祛邪方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2个月后的临床疗效等指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的缓解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CD4+、CD4+/CD8+显著高于对照组、CD8+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KP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恶心、呕吐、腹泻、乏力及白细胞减少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便秘、脱发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扶正祛邪方辅助常规化疗治疗中晚期消化道肿瘤有利于提高化疗效果,改善患者免疫功能,降低毒副反应发生率。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疏肝健脾益肾方减轻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0例乳腺癌术后并类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应用内分泌药加楂麦汤治疗,治疗组应用内分泌药加疏肝健脾解毒方治疗,疗程均为3个月。比较2组治疗前后Kupperman症状评分及卡氏评分,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为85.0%,对照组为7.50%,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后治疗组Kupperman症状评分及卡氏评分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0.05)。结论:疏肝健脾益肾方对减轻乳腺癌术后内分泌治疗不良反应有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扶正固本Ⅰ号方对肺脾两虚型晚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免疫功能及化疗副反应的影响。方法将60例NSCLC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30例。对照组予常规化疗方案,治疗组在对照组化疗方案基础上加服扶正固本Ⅰ号方。对照组疗程12周,治疗组疗程13周。观察化疗所致毒副反应情况,比较血清中T细胞亚群(CD3~+、CD4~+、CD8~+等)及免疫细胞因子(IFN-γ、IL-10)水平的变化情况。结果 (1)组间治疗后比较,CD3~+、CD4~+、CD4~+/CD8~+、CD4~+CD25~+Treg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T细胞亚群水平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2)组间治疗后比较,治疗较对照组IFN-γ水平明显升高,但IL-10水平明显下降(P0.05)。(3)疗程结束后组间比较,治疗组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损伤分级较对照组明显改善(P0.05),而肾损伤分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组间各毒副反应发生率(恶心呕吐、白细胞减少、肝损伤)比较,治疗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扶正固本Ⅰ号方能够显著提高肺脾两虚型晚期NSCLC患者的免疫功能,减轻化疗毒副反应。  相似文献   

11.
针对病情的寒热用寒凉以清热、用温热以散寒。寒热并用之法为证候之复杂多变而设,但因病情复杂,单用寒热往往难附合病情而需寒热并用,以达"欲寒先热、欲热先寒"之功。在临床上五脏多为虚证,应治以补法,但不可纯补、峻补、壅补,应该补中寓通,静中有动,"欲补先泻",对于外感六淫及内伤饮食等造成的脏腑实证,应祛邪扶正,但不可滥用攻伐耗气之品,应泻中有补,"欲泻先补"。"欲散先收、欲收先散",制其标而复其本,去其邪而不伤其正。在药物配伍中,扬己所长,避己所短,于阴阳矛盾中达到实质上的有机结合。治疗热病,用寒凉的方药,在药汤尚温热时服用;治疗寒性病证,应用热性方药,必待药汤凉后再服用。中医学之"欲阳先阴、欲阴先阳"即组方配伍能正确把握药势,在具体应用中能达到气机升降、寒热并用、补泻兼施、散收相使之功,在服药中可以防止药证格拒。  相似文献   

12.
掌握现有针灸推拿学专业结构规模和招生比例、专业层次等方面内容,能够为高等学校优势特色专业建设提供重要的参考依据。课题组设计了6套问卷,从专业设置和结构规模、课程设置及培养计划、人才培养及市场需求等方面开展了深入调查。通过分析和论证,说明本校针灸推拿学专业设置符合市场需求,拥有优秀的师资队伍,基本涵盖了所有与针灸推拿相关的专业方向,并重点发展了符合国际市场需要的专业方向,已初步形成了“高层次、国际化、强能力”的专业特色。  相似文献   

13.
针刺补泻论--针以调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补泻,手法该如何操作,也许是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由于操作的轻重、频率和快慢的不同,刺激量肯定有异,但这是否就是补泻的本质所在呢?从<内经>发展到<针灸大成>针刺手法洋洋大观,如迎随补泻、呼吸补泻、子午捣臼、烧山火、透天凉、青龙摆尾、白虎摇头、苍龟探穴、赤凤迎源、凤凰展翅、饿马摇铃、龙虎交战、阳中隐阴、阴中隐阳等等颇使我们后学有望洋兴叹之感;这些形式各异的手法都能起到或补或泻的作用,它们背后是否隐藏着相同的东西……  相似文献   

14.
浅析心肾相交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从心肾相交的理论源流、机理加以探析,提出心肾相交的内涵包括:心血肾精同源互化、心神肾精相互为用、君火命火相得益彰、心火肾水相互制约、元气与心血相助5个方面。对于探讨心肾相交的意义及指导临床治疗心肾不交导致的病证,具有一定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气血失和角度入手,结合脏腑病机及对脉道的影响,探析原发性高血压的病机。气血升降失和,影响机体气血运行。血随气升,心主血脉、脾主运化、肝主疏泄功能失调均可导致气血升失和;气随血降,肺主气,胃主降浊,肾主纳气收藏功能异常易引起气血降失和。气血虚实失和,血虚则气之生化不足,气虚则无力行血以荣周身,导致气血两虚、气虚血瘀。气血失和,导致脉道通利不畅及脉管弹性减弱,血液在脉中受阻,血压升高。  相似文献   

16.
寒热真假的正确判断在临床和教学工作中均是重点难点所在,本研究在对寒象与热象、真象与假象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进一步对真热假寒证与真寒假热证的病机、临床表现和证候本质进行了详细分析,并归纳了寒热真假的重要鉴别点。  相似文献   

17.
阴阳五行理论是中医认识自然与人的生命活动的核心理论,药食气味及其功能归属,对维持调整人的生命状态起着根本性的作用。方剂的组成始于气味配伍,气味配伍是中医方剂调整机体阴阳、脏腑气化失常的核心。  相似文献   

18.
溃疡性结肠炎的病机为脾胃虚弱,湿邪为患,故祛湿是其主要治则。根据湿邪相兼邪气的不同,总结祛湿四法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经验。临证运用清热化湿法、温阳祛湿法、苦辛燥湿法、健脾运湿法时,应明确其适应症,理法方药,环环相扣。灵活运用上述四法,可提高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9.
先秦两汉时期,中医学理论雏形初步建立,寒热并用法亦形成于此时。寒热并用之法用于药物配伍始于《汤液经法》,成熟于《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将寒热并用之法首次完整系统的运用于方剂之中。在《伤寒杂病论》中有多首针对机体不同部位,出现的寒热错杂证候而设立的方剂,晋唐时期寒热并用法理论停滞不前。宋金元时期,寒热并用法获得巨大的理论飞跃,内涵更为丰富,代表方剂愈加繁多。明清时期,中医学发展进入一个新时期,温病学派亦出现于此时期。同时,药物研究方面,以李时珍所著《本草纲目》为主要代表,为后世提供了寒热并用法指导药物配伍的理论依据。寒热并用法作为中医常用治法,《黄帝内经》为其源,《伤寒杂病论》为其始,隋唐时期予以传承,金元时期予以革新,兴盛于明清时期。  相似文献   

20.
运用亢害承制理论,阐述寒饮生风的理论依据。归纳张仲景诊治寒饮生风的六证及其治疗方法:水道失调型用温肺通阳,行饮熄风;脾失运水型用温脾扶阳,化饮熄风;肾虚水泛型用温肾化气,逐饮熄风;心阳不济型用温通心阳,降饮熄风;肺虚皮水型用温通肺卫,利水熄风;饮停中焦型用温胃健脾,散饮熄风,综合分析其理法方药特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