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  相似文献   

2.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0steogenesis,DO)技术是上个世纪发展起来的一种矫形外科技术,是通过某种DO装置,使骨切开部位的骨组织受到缓慢而稳定的牵引和张力,激活细胞的增殖与合成功能,促使骨组织的再生,从而达到增长和伸直骨骼的目的.本技术被认为是一项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1992年,McCarthy等[1]率先将DO技术成功应用于人下颌骨的牵拉延长,从而为颅颌面畸形的治疗提供了一种新途径.近年来,DO技术较多应用于整形外科与口腔颌面外科治疗,我们就DO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并发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相似文献   

4.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 DO)技术已经成为颅面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一项常规手段,这是因为对于一些传统截骨术和骨移植术效果不佳的下颌骨及中面部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DO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1].  相似文献   

5.
牵引成骨 (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技术已经成为颅面外科及口腔颌面外科医生的一项常规手段 ,这是因为对于一些传统截骨术和骨移植术效果不佳的下颌骨及中面部发育不良综合征患者 ,DO技术有着明显的优势[1] 。DO技术使解决先天性或获得性的颅面问题变得简单化 ,只需要进行一个相对较小的外科手术就能获得良好的外观和功能 ,并且保存了骨的血供和神经功能 ;另外 ,DO技术避免了因骨移植而造成的供区缺陷 ,能应用于年龄较小的患者 ,更能同时扩张皮肤、神经等周围软组织[1,2 ] 。下颌骨是DO技术在颅面部…  相似文献   

6.
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是将骨完全切断或仅将骨皮质切开,通过对保留软组织附着和血供的骨段施加特定的牵引力,延长或扩宽骨骼的技术.Snyder等首次报道了利用DO延长下颌骨的动物实验.自McCarthy等报道利用DO术治疗颜面发育不全的下颌骨畸形取得成功以来,DO已经成为矫治牙颌颜面发育不足及整复颌骨缺损畸形的一个重要手段.DO术能否成功,不仅有赖于在骨切开时最大限度地保留骨膜和血供、  相似文献   

7.
促进下颌骨牵引成骨新骨形成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2,自引:10,他引:2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因其能在原位快速成骨而被称为是一种内源性组织工程技术。然而,DO的某些并发症(如骨再生不良、延迟愈合、不愈合),特别是其较长的疗程及牵引装置长时间留置于面部或口腔内所引发的各种问题(如固定螺钉松脱、伤口感染、骨折等)成为临床应用和推广该项新技术的瓶颈和主要障碍。  相似文献   

8.
李刚  彭玲玲  孙玉华  唐巍 《中国美容医学》2013,22(12):1299-1301
目的:使用CBX01-15型兔下颌骨专用牵引器,建立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并评价其牵引效果。方法:新西兰大白兔8只,行双侧下颌骨截骨术,安置牵引器。延迟5天后,两侧下颌骨均以0.5mm/次,2次/天的速度牵引15天,牵引结束后固定8周,新骨分别行大体、放射学和组织学检查。结果:所有动物均良好耐受牵引及固定,未发生死亡,双侧下颌体均显著延长。固定8周时,两侧新骨均接近正常骨。结论:兔双侧下颌骨牵引成骨动物模型牵引效果可靠,新骨再生良好。  相似文献   

9.
目的建立山羊双侧下颌骨牵张成骨实验动物模型,探讨硫酸钙人工骨对山羊下颌骨牵引成骨区新骨生成的作用及局部使用硫酸钙对血清总钙的影响。方法8只山羊随机分为A组(硫酸钙组)和B组(对照组).建立牵引成骨(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模型。A组预牵开3mm间隙,注入硫酸钙人工骨;B组常规牵引:两组均于术后第5天开始,以0.5mm/12h的速度牵引,A组连续牵引7d,B组连续牵引10d,两组颌骨总延长距离均达到10mm。术前及术后早期检测血清碱性磷酸酶(ALP)和血清总钙浓度。牵引结束后第6周取材,对新生骨大体标本、影像学、组织学、骨密度及生物力学等指标进行观察检测。结果所有山羊下颌骨均延长了约10/mm,A组血清ALP浓度、新生骨小梁面积百分比、骨密度及三点弯曲断裂最大载荷值均比B组高(P〈0.05),而血清总钙浓度与B组相比差别无显著性(P〉0.05)。结论动物实验表明,硫酸钙人丁骨在牵引成骨的早期对新骨的形成具有促进作用.且局部应用硫酸钙对血清总钙浓度无明显影响.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  相似文献   

10.
实验和临床研究均证明,骨髓及骨髓复合移植后具有很强的成骨能力,可有效地促进骨折愈合。对骨不连,骨缺损的治疗有积极作用。多年来国外在这方面的研究取得了较大进展,现将其有关资料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1.
自1992年McCarthy等首次报道了4例经口外牵引延长下颌骨的病例,将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 osteogenesis,DO)引入颌面外科领域以后,该项技术在颅颌面外科、整复外科、头颈外科等领域迅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然而由于面中部复杂的解剖结构及其与长骨形态结构上的差异,使之在上颌骨及面中部骨骼的应用受到了很大的挑战.  相似文献   

12.
牵引成骨技术(Distractionosteogenesis.DO)是近年来发展和成熟起来的一种新技术,在颅颌面外科应用广泛。随着临床研究和应用的不断深入,该技术已在整形外科、口腔颌面外科等学科得到了推广。  相似文献   

13.
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及其常见并发症的处理   总被引:4,自引:12,他引:4  
目的 探讨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常见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总结分析1997至2004年采用内置式下颌骨牵引成骨术治疗下颌骨畸形或缺损患者46例61侧,其中半侧颜面短小27例,下颌骨发育不足或小颌畸形双侧8例、单侧4例,电击伤或肿瘤术后缺损畸形3例,Treaeher Colins综合征2例,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2例。结果 46例61侧发生并发症者9例,包括牵引机械装置故障3例,局部感染2例,前牙开骀2例,皮肤窦道2例。经积极处理后均达到预期治疗目的。结论 减少下颌骨牵引成骨术并发症的关键在于充分理解下颌骨牵引成骨术的机理,熟悉掌握下颌骨及邻近解剖结构,操作规范熟练,充分的术前准备和术后处理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14.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1周,然后每天一次牵开0.9mm,连续10天.牵开完成后1天、2周、4周、8周取牵开间隙新骨作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光镜发现,牵拉早期间隙中央有许多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出现,并有较多胶原出现,随后骨小梁形成,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早期成纤维细胞和稍后在骨小梁表面出现的成骨细胞,功能活跃,代谢旺盛,周围有许多胶原纤丝.延长完成后2周,新生骨小梁大量形成并相互连接成网.牵开完成后4周,间隙已为蜂窝状编织骨充满.牵开完成后8周,可见成熟的板层骨和哈佛氏系统出现.牵拉间隙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胶原,钙化成骨小梁,不断改建形成新生骨,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15.
在建立兔下颌骨牵拉成骨动物模型的基础上 ,着重在光镜和电镜水平对兔下颌骨牵拉成骨过程进行观察 ,研究其成骨规律及机理。将兔右下颌骨完全截断后固定 1周 ,然后每天一次牵开 0 .9mm ,连续 10天。牵开完成后 1天、2周、4周、8周取牵开间隙新骨作组织学和电镜观察。光镜发现 ,牵拉早期间隙中央有许多纤维细胞及成纤维细胞出现 ,并有较多胶原出现 ,随后骨小梁形成 ,表面有许多成骨细胞。在电镜下观察到 ,早期成纤维细胞和稍后在骨小梁表面出现的成骨细胞 ,功能活跃 ,代谢旺盛 ,周围有许多胶原纤丝。延长完成后 2周 ,新生骨小梁大量形成并相互连接成网。牵开完成后 4周 ,间隙已为蜂窝状编织骨充满。牵开完成后 8周 ,可见成熟的板层骨和哈佛氏系统出现。牵拉间隙中的成纤维细胞和成骨细胞分泌胶原 ,钙化成骨小梁 ,不断改建形成新生骨 ,新骨以膜内成骨方式生成。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20.
电穿孔介导的基因治疗兔下颌骨牵引成骨模型的建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讨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可行性.方法 以新西兰大白兔为实验动物模型,于术后3 d开始下颌骨牵引,每天0.8 mm,连续牵引7 d后,将实验动物分为3组:质粒+电穿孔组(A组),质粒组(B组),生理盐水组+电穿孔组(C组).各组动物分别于注射后3 h及1、3、7、14 d处死,切取牵引区组织0.4 cm×0.4 cm行冰冻切片检查,采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绿色荧光蛋白(GFP)表达以检测外源基因的表达.检测兔血清肝功能指标丙氨酸转氨酶(ALT)、天门冬氨酸转氨酶(AST)和肾功能指标尿素氮(BUN)、肌酐(Scr)和心、肝、肾组织学检查.结果 A组转染新西兰大白兔,3 h可观察到GFP的表达,1 d时GFP的表达增强,3 d时GFP的表达最强,其后开始逐渐下降,7 d后GFP的表达减少,14 d仍可观察到微弱GFP的表达.B组的GFP的表达时限与A组相同,但各时相点的GFP的表达强度明显弱于A组,C组在各时间段均未观察到GFP的表达.3组肝、肾功能指标两两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电穿孔技术介导的带有荧光标记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可在兔下颌骨牵引区组织内表达,电穿孔能明显提高重组质粒的体内转染效率,提示电穿孔技术介导的重组质粒体内转染兔下颌骨牵引成骨的动物模型是可行的,用于体内试验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