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药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研究概要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肠易激综合征是多种因素导致神经-内分泌-免疫系统的异常。IBS的发生与肝、脾、肾诸脏有关,病位主要在大肠。病机为脾胃虚弱、情志失调、致肝脾失和或肾阳虚衰,不暖脾土,脾失健运,致大肠气机异常。从辨证论治、遣方用药、针灸、中成药等方面对治疗肠易激综合征作了综述。  相似文献   

2.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主要病机是以脾胃虚弱和肝失疏泄,而肝郁脾虚肝郁脾虚是导致IBS发生的重要病机,脾肾阳虚、虚实夹杂是导致疾病迁延难愈的关键因素,治疗主要以抑肝扶脾、疏肝理脾为主。安肠汤具有疏肝理气、健脾化湿的功效,在临床上治疗肝郁脾虚型肠易激综合征效果明确,结合临床经验、实验研究及文献资料,探讨安肠汤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理论依据与临床应用特征,为更好地应用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刘万里教授认为"脾失健运,肺失宣降"是溃疡性结肠炎、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慢性腹泻等肠道疾病的基本病机,提出调理脾肺法论治肠道疾病的学术观点。刘老师以抑肝扶脾,宣肺化湿为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以补益脾肺,清热固肠为主治疗溃疡性结肠炎;以培土生金,渗湿止泻为主治疗慢性腹泻;以清肺运脾,利水化湿为主治疗肠道息肉。  相似文献   

4.
总结韩树堂教授治疗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韩教授认为本病病位在大肠,但与脾(胃)、肝、肺、肾等脏腑的功能失常密切相关,基本病机无外乎气机郁滞、大肠传导失司和阴液亏虚、肠腑失于濡养两方面.治疗上重视整体调治,以健脾疏肝为主,同时运用理气、润肠、养阴、宣肺等法随证加减,体现中医辨证的灵活性和个体化,可获良效.  相似文献   

5.
以"肝与大肠相通"理论为支撑,从肝与大肠生理密切相关、病理相互为病认识肠易激综合征的发病机理,并从气机郁滞、气郁化火之肝郁肠闭和木乘脾土、肝经湿热之肝旺肠泄两方面列举冯全生教授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的独到经验,以期为临床治疗肠易激综合征提供新思路。  相似文献   

6.
舒劲教授认为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的诱发因素为情志不调,基本病机为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郁脾虚,大肠传导失司.她主张从肝脾入手,采用疏肝健脾法治疗本病,临床效果甚佳.  相似文献   

7.
张涛 《江西中医药》2003,34(9):26-26
肠易激综合征 (irritablebowelsyndrome,IBS)是最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之一。导师胡珂主任医师 ,从医二十余载 ,精于脾胃病的诊治。兹将胡师从肝辨治肠易激综合征经验介绍如下。1 便秘型胡师认为便秘型IBS属于中医学“便秘”、“腹痛”、“肠郁”等范畴。其发病主要与肝、脾、胃、大肠等脏腑功能失调相关 ,尤以肝与大肠为主 ,即肝气不调 ,大肠传导失司为主要病机。治当以疏肝降浊 ,理脾运肠 ,调理气机为基本原则。采用疏肝润肠通便为基本治法 ,使其气机调畅 ,胃肠运动趋于正常。而不可一味采用承气通腑治法 ,以图一时之快 ,造成对机体的损…  相似文献   

8.
中医分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邓先立 《河南中医》2010,30(5):466-467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位在肠,关乎肝、脾、肾三脏,其中肝疏泄太过,肾之温煦不及,都与肠易激综合征发病有关,但脾是关键。治疗以健脾贯穿整个病程。初期,以肝郁脾虚为主,治疗主要在于疏肝健脾,后期,以脾肾阳虚为主,治疗重点在于健脾温肾。但肠易激综合征证型复杂多样,每个阶段都不是单纯应用一法,常几法联用,甚至常常肝、脾、肾共调,抑肝、健脾、温肾等合用,才能收到满意疗效。  相似文献   

9.
刘亦农  窦志芳 《光明中医》2014,(10):2027-2028
肠易激综合征是一种以腹痛或腹部不适伴排便习惯改变为特征的功能性肠病。从中医学角度而言,肠易激综合征病机在于肝郁脾虚,病位在脾、肝,治疗以疏肝健脾为大法。本文从肝、脾入手探讨肠易激综合征与肝脾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0.
肠易激综合征可以分为腹泻型、便秘型、混合型等。腹泻型患者在临床上出现腹痛腹泻,另外还往往伴有身体消瘦、乏力、贫血等症状。疾病迁延日久,反复发作会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西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不良反应大,易反复。中医药在治疗本病方面有确切优势。甘肃省天水市中医医院安德明主任认为,该病以脾胃气虚为根本病机,在治法上应以健脾为主,佐以运脾化湿、温补脾肾、调和肝脾等法。同时老师非常重视肝主疏泄对脾胃系疾病的作用,肝疏泄调达,则脾升胃降,水谷得以消化吸收;肝失疏泄,脾胃运化失调,故在治疗本病时常配合调肝之品。文章结合案例介绍安德明主任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经验,以期为临床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郭尧嘉  陆为民 《吉林中医药》2012,32(10):973-974,979
肠易激综合征病在肠胃,关乎心肝二脏.心与肠胃生理上经络连属、互为表里,病理上相互影响、上下传变;“肝与大肠相通”,肝主疏泄之职,司脾升胃降,助大肠传导,无使气机壅滞,致土不疏木,渗泄中满之证.从心肝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是在调理脾胃、肠功能的基础上,酌加养心安神、调肝、疏肝、清肝之品,以安神定志,补肝体、助肝用,达到治疗目的.  相似文献   

12.
许向前  党中勤 《河南中医》2009,29(2):128-128
慢性泄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治疗上以燥湿健脾,理气调中为主,佐以疏肝解郁,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藿香正气散为基本方随证加减。  相似文献   

13.
焦敏 《中医药通报》2011,10(1):17-19
党中勤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归属到中医"腹痛"、"泄泻"、"郁证"等病证范畴,本病致病因素不外乎六淫外侵、情志失调、饮食不节等,而其病机则是多方面的。主要病机是:肝失疏泄,脾失健运,肝脾失调。本病其本在肝,其制在脾,其标在肠。肝郁脾虚是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  相似文献   

14.
肠易激综合征是以腹痛、大便异常为主症的临床常见病,是中医治疗的优势病种。中医学小肠腑在临床上也多见有腹泻、便秘、腹痛等症状群。小肠细菌过度生长、小肠动力异常等也是肠易激综合征的病理机制。文章拟以中医小肠腑功能异常在肠道方面的体现,结合肠易激综合征中的小肠病理,以及中医药调理小肠治疗肠易激综合征等来探讨小肠在肠易激综合征发病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肠易激综合征辨治方法探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谢仁广 《陕西中医》1999,20(9):404-405
认为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以气机不调为主,但有气滞气虚之异及兼夹因素不同。临床辨证治疗可分为气滞血瘀、气滞湿阻、肝脾不调及脾胃虚弱四种类型。治疗时以理气为主,兼用活血、化湿、调和肝脾等法则,虚则补脾运中以顺气。  相似文献   

16.
通过李永成教授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临床案例,总结其治疗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学术思想。李教授认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主要发病机制在于肝脾不能正常发挥其功能,饥饱不适、情志不畅、外邪所伤、操劳过度等致病因素导致肝失疏泄,脾失运化,肝气不疏,从而使患者出现抑郁恼怒等情绪障碍,而脾失运化,则致其清浊不分,停滞中焦,精微随糟粕并行肠间,发为泄泻、腹痛。  相似文献   

17.
久泻的病因不外脾失健运,肝失疏泄,小肠泌别清浊、大肠运化失司和肾阳不足;肝郁脾虚型久泻治疗上以疏肝健脾、化湿止泻为主,佐以理气调中,温补脾肾,涩肠止泻,以痛泻要方为基本方随证加减,疗效显著,临床应用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肠易激综合征是目前临床上最常见的功能性消化道疾病,其发病机制未被完全阐明,临床上缺乏有效、经济的治疗手段。祖国医学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发挥了独特的优势。既往临床上的中医治疗大多着眼于肝、脾两脏,而少及于肺。《黄帝内经》中言及"肺与大肠相表里"。基于此理论而衍生的"肺病治肠,肠病治肺"独特治疗手段在临床颇有疗效。宣肺法是"肠病治肺"的重要治则,近年来很多医家运用宣肺法在肠易激综合征的治疗中取得了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19.
任宝琦  李成辉 《新中医》2018,50(2):163-166
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病程长,病因复杂,其本在脾,涉及心、肝、肺、肾。基于五脏相关学说对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的病因病机进行了探讨分析;治疗上认为从脾论治为腹泻型肠易激综合征基本治则,并进一步提出从肝脾相关、心脾相关、脾肾相关、肺脾相关论治的诊治思路。  相似文献   

20.
Wang SN  Wang ZH  Xie SJ  Han LB  Yi R 《中国针灸》2010,30(11):957-959
肠易激综合征的病机关键是心神失调、气机紊乱、肠腑失司,提出从调理心神入手治疗肠易激综合征.同时从现代医学的脑肠途径探讨心与小肠相表里的关系,也为从心论治肠易激综合征提出了现代医学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