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素问·宝命全形论篇》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夫人生于地,悬命于天,天地合气,命之曰人。"说明人与自然界的关系是密不可分的,称为"天人相应"观。人生活在自然界,但又很少意识到自然界是人之先天之先天。所以,生命之道、治未病养生之道应道法自然,也就是说治未病的首要原则是"法则阴阳"。《素问·上古天真论篇》曰:"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  相似文献   

2.
一、适应外界环境《灵柩·邪客》曰:“人与天地相应者也。”《素问·六节脏象论》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认为:人和自然是息息相关的整体。自然界的变化对人体有很大的影响,既“天人相应。”如果违反这种“天人相应”的规律,则象《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数犯此者,则邪气伤人,此寿命之本也。”我们的祖先在这种“天人相应”整体观的基础上,创立了许多适应外界环境的养生方法。春夏秋冬四时的转移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过程,万物的整个发展过程也就是阴阳消长变化的自然规律,所以《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曰:“夫四时  相似文献   

3.
虚邪贼风,避之有时。语出《素问·上古天真论》。虚邪贼风系泛指四时不正之气而言。高士宗注曰:“四时不正之气皆谓之虚邪贼风”。因自然界中一切太过或不及之气候变化,皆可乘人体之虚而致病。避,含有躲避、预防之意。如《素问·移精变气论》。“动作以避寒,阴居以避暑”。此“避”字即含有采取  相似文献   

4.
一、以阴阳为本自然界一切变化均以阴阳作为纲领,人与自然界又息息相通,故《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为此《内经》把四时阴阳作为人类生命之根本。如《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指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始终也,死生之本”;《素问·生气通天论》便直接指出:“夫自古通天者生之本,本于阴阳”。阴阳是相互对立而又统一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阴阳对立双方在矛盾运动中不断地取得统一的全过程,在正常情况下是“阴平阳秘”,如果阴阳一旦失衡将会导致“阴阳离绝,精气乃绝”的严重后果。  相似文献   

5.
一、人禀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这种天人相应的理论贯穿于《黄帝内经》的终始。《黄帝内经》一书,是我国现存的医学文献中最早的一部经典著作,它认为:“天气在上,地气在下,人居天地之中、气交之分,”人是禀受自然界正常之气而生存。在《素问·六节脏象论篇》中就明确提出:“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灵枢·本神》篇也指出:“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气也,德流气薄而生者也”。以上这些论述都说明天以风寒暑湿燥火六元正气养  相似文献   

6.
在《内经》中代有二义 :一是脾的正常脉象。《素问·宣明五气》曰 :“五脉应象 :肝脉弦 ,心脉钩 ,脾脉代 ,肺脉长 ,肾脉石 ,是谓五脏之脉。”唐·王冰释 :“代 ,软而弱也。”《素问·平人气象论》曰 :“长夏胃微软弱曰平 ,弱多胃少曰脾病 ,但代无胃曰死。”清·高士宗释 :“代  相似文献   

7.
应用仲景方药治疗消渴的脏腑辨证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消渴之名,始见于《内经》。《素问·奇病论》:“帝曰:有病口甘者,病名为何?何以得之?歧伯曰:此五气之滥也,名曰脾瘅……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其气上溢,转为消渴。”虽然对消渴的症状未曾说明,但已概括了消渴的病因病机。《灵枢·五变篇》又谓:“五脏皆柔弱者,善病消瘅。”除“消渴”、“消瘅”之外,还有如“鬲消”、“肺消”、“消中”等不同名  相似文献   

8.
《灵枢·五色篇》雷公曰:“人不病卒死,何以知之?”黄帝曰:“大气入于脏腑者,不病而卒死”。历代医家对此经文有两种不同的解析:关键在对入于脏腑之大气指何而言?附合王冰的医家认为,此大气即为大邪之气,其根据是遵《素问·热论篇》“大气皆去,病日已矣”至其大邪之气为何?未予阐明,顺其意即为:大邪之气入于脏腑是不  相似文献   

9.
人生活在自然界中,自然界存在着人类赖以生存的必要条件。《素问·宝命全形论》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灵枢·岁露篇》说:“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素问·六节脏象论》又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这些论述都说明人与自然界是一个统一的整体。这种天人相应的整体观对中医养生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人在自然界中生存,既离不开时间、空间环境,又离不开社会环境,因此说中医养生既是整体的,又是立体多维的。  相似文献   

10.
祖国医学认为,人与自然界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素问》曰,“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天食以五气,地食以五味”。自然界的运动变化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人体,而人体对这些影响也相应地反映出各种不同的生理、病理变化。“人与天地相参也,与日月相应也”;“春三月,此谓发陈,天地俱生,万物以荣”,“夏三月,此谓番秀,天地气交,万物华实”,“秋三月,  相似文献   

11.
一九八一年我随中国医疗队到非洲工作,在异国他乡,运用祖国医学”天人合一”理论指导医疗实践,收获很大,在此谈谈个人的体会:《内经》,《素问·五节脏象论》说:“天食人以五气,地食人以五味……”,《素问·宝命全形篇》说:“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相似文献   

12.
1 整体观念,为内病外治之依据 中医诊疾疗患,十分注重整体观念。认为人不仅与自然界四时阴阳变化息息相关,且人体自身脏腑表里、上下内外亦为一有机的整体,并共同协调人体的生命活动。《素问·脉要精微论》云:“夫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素问·举痛论》亦云:“五脏六腑,固尽有部”。说明五脏六腑虽居于内,然气血荣华的盛衰,必形施于外,即所谓“有诸内必形于诸外。”而“五脏者,所以藏精神气血魂魄者也;六腑者,所以化水谷而行津液者也”(《灵枢·本藏》),  相似文献   

13.
补肾法治疗绝经期骨质疏松症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医古籍中虽未见有关女性绝经期骨质疏松症的记载 ,但就与其相关的病因病机及临床症状等方面的论述却屡见不鲜。如《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肾主骨” ,《素问·六节藏象论》曰 :“肾者……其充在骨”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肾生骨髓” ,“在体为骨” ,都是说明肾主骨生髓 ,即骨与髓均为肾之所生。《医经精义》亦云 :“肾藏精 ,精生髓 ,髓生骨 ,故骨者 ,肾之合也”。“精足则髓足 ,髓在骨内 ,髓足则骨强”。提出了肾脉精气充盈与否直接影响着人体骨骼的生长、壮健与再生。《素问·痿论》又云 :“腰者肾之府 ,转摇不能 ,肾将惫矣”…  相似文献   

14.
试论《内经》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理论思维的深层结构问题,是一个具有永久魅力的理论问题。对这一问题的深刻揭示,是理解中医理论的一把钥匙。在此,笔者拟从以下几方面作一尝试性的探索,并盼就教于医界同仁。 一、《内经》理论思维的时空框架 首先,我们注意到在《内经》中,时间因素远比空间因素受到更多的“青睐”。在某种意义上,我们甚至可以说,与人体相关的时间因素是《内经》理论思维的重心。所谓“天有五行御五位”(《素问·天元纪》)、“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人能应四时者,天地为之父母……能经天地阴阳之化者,不失四时”(《素问·宝命全形论》)、“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也,死生之本”(《素问·咳论》)、“脉得四时之顺,曰病无他;脉反四时及不间脏,曰难已”(《素问·平人气象论》)、“失时反候者,百病不治”(《灵枢·卫气行》)等等,便是明证。  相似文献   

15.
此句出自《素问·四气调神大论》。王冰注曰:“惟圣人心合于道,故寿命无穷。从,犹顺也,谓顺四时之令也。然四时之令,不可逆从,逆之则五藏内伤而他疾起。”王冰将“奇病”训为“他疾”。胡澍《素问校义》曰:“此言圣人顺从天地、四时之道,故身无病。无取于奇病也。王注训‘奇病’为‘他疾’,亦非其义。  相似文献   

16.
“望诊”是对病人的神色、形态、舌象及分泌物、排泄物的色质异常变化进行有目的的观察,以了解到机体的某些疾病。《灵枢·本脏篇》曰:“视其外应,以知其内脏,则知所病矣”。望诊可为辩证论治提供依据,在临床治疗中有其重要的作用。1 望神 《素问·移精变气论》论述了根据神气的有无决定疾病的预后,即“得神者昌,失神者亡”。《素问·宣明五气篇》则根据情志的变化来判断病变的部位,如“精气并于心则喜,并于肺则悲,并于肝则忧,并  相似文献   

17.
<正>"五运六气"理论源于《黄帝内经·素问》七篇大论,是古人运用阴阳五行及干支理论研究自然界气候变化及人体疾病防治规律的学说,是中医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理论在指导临床防治疾病方面有着重要价值。《素问·藏气法时论》云"合人形以法四时五行而治",意思是临床治病用药,要结合病人不同体质、四时阴阳寒暑变更、气候寒热温凉变化及五行生克制化的规律而定,"法四时"还应遵循主气、客气、司天、在泉变化的规律。  相似文献   

18.
<正> “木郁达之”系中医常用术语。出自《素问·六元正纪大论》:“郁之甚者,治之奈何?歧伯曰:木郁达之,火郁发之……然调其气,过者折之,以其畏也,所谓泻之。”有人认为该篇所论的五郁,属于运气学说,是指自然界气候变化的现象这种说法是不够全面的。从原文内容来看,经文不仅描述了五运六气胜复郁发对自然界气候的影响,而且也论述了人体五郁的病症表现,如“木郁之发……故民病胃脘当心而痛,上支两胁,鬲咽不通,食饮不下,甚则耳鸣眩转,目不识人,善暴僵仆。”张景岳曰:“天地有五运之郁,人身有五藏之应,郁则结聚不行,乃致当升不升,当降不降,当化不化,而郁病作矣。”由此可见这里的“木郁”是包含着肝郁内容的。因此木郁达之也可以作为肝郁病的治疗方法或原则来理解。然而木郁达之究指何种  相似文献   

19.
正《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人有五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人有五脏,化五脏之气,可生喜、怒、悲、忧、恐、思、惊七情。怒属七情之一,是宣达脏腑气机的一种方式。适度的怒不会危害人体健康,当怒太过时,会损伤五脏,产生病变,正如《素问·经脉别论》曰:"生病起于过用。"现将怒致五脏病浅析如下。致怒原因怒,其一是由个人愿望受阻、行为受挫等情志抑郁引  相似文献   

20.
陈鼎盛 《河北中医》2000,22(10):764-765
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是西医疾病概念 ,属中医情志病范畴。七情神志化生 ,藏居于五脏。故《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曰 :“人有五脏化五气 ,以生喜怒悲忧恐。”《素问·宣明五气篇》曰 :“心藏神 ,肺藏魄 ,肝藏魂 ,脾藏意 ,肾藏志。”因此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之中医辨证应从五脏入手 ,兼及六腑 ,治疗应“以平为期”,八法因证而立。脏气平和则情志正常而精神障碍自去。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之方世称经方 ,现将经方治疗躯体疾病伴发精神障碍验案举隅于下。1 高血压所致精神障碍刘某 ,男 ,70岁 ,离休干部。1 9970 3 2 6初诊。平素性情温和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