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医治未病理论及其在中风病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医“治未病”就是预先采取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与传变。它是中医学中最具影响的理论之一,代表着中医学的特色和精髓。中风病是常见病、多发病,预防中风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把治未病的思想应用于中风病的防治,它包含的未病先防、欲病早治、既病防变三部分内容,将对中风病的治疗起到重要影响。  相似文献   

2.
通过分析中医治未病理论的内涵,从节饮食、养脾胃,勤运动、强体质,畅情志、调精神,顺四时、固正气,早诊治、防传变几个方面探讨了如何运用中医治未病理论防治糖尿病.  相似文献   

3.
目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既病防危”,把糖尿病及并发症杜绝在萌芽状态,为人类健康作出更大贡献。方法研究近十年文献,总结糖尿病及并发症的病因病机及危害,阐明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的作用。结果治“未病”思想在防治糖尿病和降低患病率中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结论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糖尿病的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对于控制糖尿病患者的病情发展,预防糖尿病并发症的发生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4.
《中国现代医生》2021,59(22):148-151
目的 分析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所获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 年4 月至2019 年10 月本院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46 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3 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治未病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组间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 IgG(10.95±1.01)g/L、免疫球蛋白A IgA(1.97±0.52)g/L、免疫球蛋白M IgM(1.41±0.43)g/L 均高于对照组的(9.98±1.15)g/L、(1.79±0.49)g/L、(1.27±0.36)g/L(P<0.05);观察组治疗后疲劳评定量表评分FAI(91.16±10.28)分低于对照组的(99.04±9.83)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Pitts 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5.69±4.12)分低于对照组的(7.70±4.50)分(P<0.05);观察组治疗后生理职能(67.20±10.39)分、生理机能(70.13±10.24)分、情感职能(71.42±12.57)分、精力(75.76±13.23)分、社会功能(85.91±11.74)分、精神健康(75.70±13.18)分、健康状况(69.84±10.46)分、躯体疼痛(65.52±7.56)分高于对照组的(60.44±11.32)分、(62.76±9.27)分、(61.50±13.59)分、(68.53±14.25)分、(78.65±12.96)分、(65.41±14.36)分、(64.12±11.17)分、(58.29±8.83)分(P<0.05)。结论 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能够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5.
目的 分析将中医治未病理论应用于慢性疲劳综合征的临床治疗过程中所获得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本院就诊的慢性疲劳综合征患者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2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联用中医治未病治疗方案,比较两组组间疗效差异.结果 观察组治疗后免疫球蛋白G...  相似文献   

6.
中医治未病学说文献探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治未病"首见于《黄帝内经·素问·四气调神论篇》,其曰:"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治未病"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段,防止疾病的发生、发展,是中医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也是中医预防保健的重要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7.
早在春秋战国时期<黄帝内经>就有上工治未病,下工治已病的记载.其意是指疾病处于萌芽状态就能发现的医生才算是上工,也就是医技很高的医生;如果已经患了疾病才能发现,然后才去治疗,未免为时已晚,故称之为下工,也就是医技很低的医生.<内径>这句话,实际上是强调防重于治的观念.所以,古人一直是以治未病为原则,认真对待人们的身体状态,防重于治,以防疾病发生.  相似文献   

8.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追溯治未病思想的历史渊源,并结合实际情况,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等角度探讨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性乙型肝炎防治中的作用,为临床应用中医治未病思想指导慢性乙型肝炎等慢性肝病的防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试论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高血压前期防治中的运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血压前期人群是高血压病的强大后备军,在高血压前期即有亚临床病变的改变,因此,对高血压前期的研究和干预有重要意义。高血压前期属中医"治未病"范畴中的第2层次内容,"先期干预"是基于治未病理论下高血压前期的处理原则,"见肝之病,当先实脾"是治法,中医药干预高血压前期是治未病理论在临床中具体运用的典范。  相似文献   

10.
当今,医学发展的趋势发生了重大转变,由“以治病为目的”,转向“预防疾病与损伤,维持和提高健康水平”[1].这一重大转变有三个显著特点,一是医学由治病转向保健,二是由关注人的疾病转向关注人的健康,三是重视科技也注重人文关怀[2].人们的思想意识由治已病转变为治未病,即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预防保健为先的治未病思想[3].在中医理论指导下利用新科技、新材料研发治未病的适宜技术、适宜产品,成为医学发展的必然需求与趋势.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对治未病思想的阐述,揭示中医治未病思想对于亚健康状态防治的干预结论:对亚健康的防治,应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培养一种健康的生活、行为和工作方式,从而远离亚健康。  相似文献   

12.
大肠癌包括结肠癌与直肠癌,是常见的恶性肿瘤。据有关资料统计,每年全世界新发病例78.3万,占所有恶性肿瘤发病的9.7%,居第4位。每年死亡率为43.7%,占所有恶性肿瘤死亡的8.4%,居第3位。  相似文献   

13.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目前治疗主要以急性发作时进行干预,缓解期注重保养为主,而忽视了早期防病保健的重要性。治未病思想是中医理论的精华,经过上千年的历史沉淀积累了丰富的理论内涵,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瘥后防复。本文基于治未病理论的指导,探讨如何在腰椎间盘突出症的不同阶段,进行积极有效的干预,控制病情发展,突显中医个体化和治未病的优势,以期为其临床应用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从未病先防及既病防变两个方面阐述了中医在产后康复中的治未病思想,其中又从5个方面对未病先防进行了阐释;并指出既病防变应掌握疾病的发展变化规律,争取治疗的主动权,以防止其传变。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更好地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方法 运用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的中医治未病理论,进行防治糖尿病的护理健康教育.结果 患者对糖尿病的防治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认为比单纯西医观点进行宣教效果更好.结论 中医治未病理论在预防糖尿病的发生及发展中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6.
慢性疲劳综合征正严重影响人们的工作和生活质量,其病因主要为起居饮食不节、劳逸损伤、情志不舒、素体虚弱等,病机以脾虚为主,兼有肝郁、肾亏。中医"治未病"的学术思想主要包括"未病先防""、已病防变""、瘥后防复"三方面内容,特别适合指导慢性疲劳综合征不同阶段的防治。  相似文献   

17.
《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理论,但其思想基础早在《孙子兵法》就已初见端倪。兵家与医家似不相干,但殊途同源,其两者同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共同的哲学思想和思维方式。文章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已病防变、瘥后防复4个方面窥探《孙子兵法》中的治未病思想,引经论证,以探其微而穷其理。  相似文献   

18.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慢病防治管理模式中的运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治未病”思想是中医学重要的思想理论之一,其主要内容包括:未病先防,既病早治,已病防变.随着人们对健康意识的不断提高和医学模式的转变,慢病防治管理受到世界卫生工作的重视.中医“治未病”理论与其现代医学的慢病管理有趋于一致之处,在慢病防治管理体系中融入中医“治未病”理论思想和技术方法,从而实现“治未病”思想在慢病管理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中医药是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特色和优势,是中华民族献给人类的文化瑰宝.我国古代医学先辈们在长期探索总结人与疾病作斗争的实践基础上,提出了治未病的光辉思想,它为人们的养生保健和民族的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贡献,因此,我们应该认真研究,系统传承,不断光大这一重要理论,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诊治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总结中医诊治子宫内膜异位症的辨证用药思路,并根据中医治未病思想在子宫内膜异位症中的应用,提出未病先防,重视足太阳膀胱经脉气血的盛衰;既病防变,考虑其他已病脏腑病邪传变胞宫;治病救萌,防瘀血停留日久,变生血瘕等经带疾病;防治伏邪,伏邪是子宫内膜异位症的重要病因,尤其是伏寒之邪,因此治疗子宫内膜异位症要重视祛除寒湿伏邪等创新观点,为中医更好的辨证论治子宫内膜异位症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