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盆腔手术后易并发下肢静脉血栓,据文献报道发病率为27.8%,另有尸检资料证实,发病率为35%-52%。是盆腔手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不但增加病人的痛苦,严重者可导致肺梗死,威胁病人的生命。为了探讨对本病的预防护理,自1995年以来,笔者通过实施整体护理,对164例妇女盆腔手术病人施行了术前、术中、术后预防护理措施,收到满意效果,现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2.
妇科盆腔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的因素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罗志兰 《中国现代医生》2009,47(20):153-153,156
目的 探讨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因素及预防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近三年来20例妇科盆腔术后并发下肢静脉血栓的临床资料.结果 恶性肿瘤、肥胖、高血压及糖尿病是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结论 凡有下肢静脉血栓形成高危因素的患者,术前后应加强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压力泵(IPC)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预防作用.方法 将60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和对照组,各30例.研究组于手术后即介入IPC进行双下肢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形成对肢体和组织的循环压力;对照组则于手术后按常规方法进行下肢股四头肌舒缩、踝泵运动以及膝关节屈伸活动.结果 研究组仅发生1例下肢DVT,对照组发生7例下肢DVT,2组下肢DVT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3% vs 23.3%,P<0.05).结论 应用IPC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下肢进行多腔气囊顺序充放气,可减少下肢DVT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高危因素、诊治手段和预防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6例妇科盆腔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共计32例,31例经治疗后痊愈或好转出院,1例死于急性肺栓塞。结论中老年人、肥胖的肿瘤患者,特别是恶性肿瘤、高凝状态是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高危人群。应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检查有助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诊断。肝素和尿激酶等治疗有较好的疗效,手术前后应采取预防措施。  相似文献   

5.
目的通过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妇科盆腔手术患者40例,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20位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采用专业的超声波检测对治疗结果进行检验后,发现患者的血栓溶解率约为91.15%,其中仅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病状,发病率为10.00%,而整个LEDVT在医院所有患者的发病率约为0.25%~6.54%。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会大大提高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6.
《中国医学创新》2015,(36):97-99
目的:观察并研究将预防性护理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中的预防效果。方法:选取2013年4月-2014年3月于本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作为对照组,予以常规手术护理;另选取2014年4月-2015年3月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的45例患者为观察组,采取预防性护理措施,对比两组的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护理满意度等指标。结果: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95.56%,高于对照组,且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止血药物使用率分别为2.22%、6.66%,均低于较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字2=6.29、6.43、5.17,P<0.05);同时观察组的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有明显下降,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42,P<0.05)。结论:将预防性护理方法应用到妇科盆腔手术中,对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有较好的预防效果,能够显著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促进病情康复,具有临床推广应用意义及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通过探讨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形成原因,临床诊断及治疗方法进行临床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010年12月-2013年12月期间妇科盆腔手术患者40例,并采用回顾性分析患者的临床治疗现状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对20位接受妇科盆腔手术的患者,采用专业的超声波检测对治疗结果进行检验后,发现患者的血栓溶解率约为91.15%,其中仅有4例患者出现肺栓塞病状,发病率为10.00%,而整个LEDVT在医院所有患者的发病率约为0.25%~6.54%。结论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患者的身体健康有着极大的影响,会大大提高肺栓塞等其他并发症的发生率。  相似文献   

8.
采用抗凝血、溶血栓药物治疗妇科手术并发下肢静脉血栓形成5例,血栓发生在股深静脉3例,小腿深静脉2例。结果未行手术,经联合应用抗 ,5例均治愈患肢呈青紫色,凹陷性水肿,皮温升高,有明显压痛为临床特点。  相似文献   

9.
赵涤 《中国病案》2013,(6):80-80,F0003
目的通过护理干预减少妇科盆腔术后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方法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于术前、术中、术后给予健康教育、早期活动、弹力袜及SCD压力抗栓泵等预防性护理措施,观察术后DVT的发生率。结果 78例妇科盆腔手术患者中发生3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为3.84%,低于文献报道。结论对妇科盆腔手术患者进行预防性的护理干预,可降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发生。  相似文献   

10.
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预防性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坤  侯春霞 《中外医疗》2011,30(10):148+150-148,150
目的通过对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实施预防性护理,防止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方法做好妇科盆腔手术前、后的健康教育,加强术后观察,协助指导患者功能锻炼,做好术后护理。结果通过护理干预,降低了下肢静脉血栓形成的发证率。结论实施预防性护理措施,对防治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间歇充气加压(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妇科手术治疗的16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常规组各80例,两组患者给予相同的基础护理及药物治疗措施,观察组患者加用间歇充气压力泵进行辅助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流动力学、凝血功能指标及深静脉血栓的发生率。结果: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两组间股静脉、腘静脉血流速度、血流量组内在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不同干预方法下两组间PT、APTT、Fib差异不明显,两组间PT、APTT、Fib在组内时间变化趋势上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显著的低于常规组患者。结论:IPC预防妇科盆腔手术后患者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具有显著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13.
目的研究分析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方法选取2010年1月~2012年12月于该院进行妇科盆腔手术治疗的159例患者为研究对象,其均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高危人群,根据美国胸科医师学会(ACCP)推荐的术前下肢深静脉血栓(DVT)危险因素的评分标准,筛选出高危、极高危患者,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未干预组)79例和观察组(围手术期干预组)80例,然后将两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及治疗前后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进行比较。结果观察组患者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发生率低于对照组,术后2 d及7 d的血小板计数、凝血系统指标均显著好于对照组同时间的检测结果,均P<0.05,均差异有显著性。结论围手术期干预对高危人群妇科盆腔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的预防作用明显,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小板相关指标及凝血系统指标。  相似文献   

14.
丰树菊   《中国医学工程》2014,(4):124-124
目的分析妇科盆腔手术之后出现下肢静脉血栓的主要原因,研究如何进行防治和早期诊断。方法随机选择2007年1月-2013年1月期间于我院妇产科进行盆腔手术后下肢静脉形成血栓和无血栓的患者各100例,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血栓形成的可能原因。结果年龄、术后静养时间、止血药用量、恶性疾病、心血管疾病、麻醉方式等方面两组患者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说明上述条件都可能是形成术后下肢静脉血栓的原因。结论手术中药物使用、患者本身疾病和身体条件及术后休养,均能对妇科盆腔手术后形成下肢静脉血栓产生影响。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抗栓泵联合中医疗法治疗绝经后妇女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的效果。 方法 选取2018年6月—2019年1月在宁波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盆腔术后患有下肢静脉血栓的患者10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联合组各50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抗栓泵治疗,联合组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医疗法治疗。对2组患者治疗前后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凝血功能指标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时间(APTT)、血浆纤维蛋白原(FIB)、凝血酶时间(TT)、D-二聚体(D-dimer)水平进行检测及中医症候进行评分,评价2组治疗效果及深静脉血栓形成率、并发症发生率,并做组间比较。 结果 治疗前2组患者右股、左股静脉血流速度、PT、APTT、FIB、TT、D-dimer水平、中医症候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患者右股、左股静脉血流速度均快于对照组(均P<0.05)。治疗后联合组PT、APTT、TT时间长于对照组,FIB、D-dimer水平、中医症候评分低于对照组(均P<0.05)。联合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联合组和对照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抗栓泵联合中医疗法可改善绝经后妇女盆腔术后下肢静脉血栓患者凝血功能和双下肢静脉血流速度,减轻患者症状,临床疗效较好。   相似文献   

16.
采取综合措施预防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妇科手术在盆腔内进行,操作空间狭小,很多手术操作步骤需要在拉钩暴露下进行,手术创伤较大,术后下床活动较晚等均成为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潜在危险因素。因此妇科手术后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生率相对较高。我所自1994年1月~2003年12月共行子宫切除术820例,对照组行子宫切除术401例,  相似文献   

17.
目的:分析与探究由妇科手术造成的静脉血栓性疾病(VTE)的发病率、危险因素,从而找出快速合理的治疗途径。方法:选取本院2007年2月-2012年2月收治的36例VTE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下肢静脉血栓(DTV)35例,肺栓塞(PE)1例,对其进行总结与研究。结果:进行妇科手术的患者患VTE的总几率约为0.27%,其中患恶性肿瘤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1.59%)明显高于患良性疾病的患者(0.2%);患卵巢癌的患者发生VTE的几率(3.43%)明显高于患宫颈癌与子宫内膜癌的患者(0.71%、0.74%)。患者患VTE的几率在通过盆腔淋巴结清扫后可见明显上升。DTV患者确诊方式为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PE患者确诊方式为肺血管三维扫描。结论:患者经历妇科盆腔手术后发生VTE的几率较低,但近年来出现了增长的趋势;卵巢癌与盆腔淋巴结清扫术可增加VTE的发生几率;及时确诊与迅速的针对性治疗对VTE患者极为重要。  相似文献   

18.
19.
张丽雪 《吉林医学》2013,(36):7774-7774
目的:探讨预防骨盆和下肢手术后深部静脉血栓形成的护理体会。方法:回顾性分析80例骨盆和下肢骨折患者临床资料,常规给予预防DVT形成的用药护理和非药物预防措施护理。结果:有2例发生DVT,发生率为2.5%,经及时治疗和护理均痊愈出院。其余78例均顺利康复,无并发症发生。结论:通过对骨盆和下肢手术后的用药和非药物预防,减少DVT形成。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LEDVT)的临床诊治效果。方法:回顾分析2004~2008年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40例LEDVT的临床特点、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LEDVT的发生率占妇科盆腔阴式手术的1.14%(40/3512)。40例全部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经用低分子右旋糖苷、复方丹参注射液、肝素钠注射液,或加用阿司匹林、活血化瘀中药治疗,39例治愈出院。结论:重视妇科盆腔阴式手术后LEDVT并发症临床表现,结合彩超检查,早诊断,早治疗.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