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现状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王晓磊 《实用医技杂志》2008,15(31):4511-4512
本文介绍了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原则,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的处理及脑梗死的治疗方法进行了回顾总结。  相似文献   

2.
赵启媛  金平  陈生  王支甫 《安徽医学》2018,39(7):841-844
目的 探讨临床应用CT灌注成像(CTPI)在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2014年4月至2017年11月在六安市人民医院神经内科进行诊治的42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根据头颅MRI平扫检查结果 将其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8例)和脑梗死(CI)组(24例),所有患者均行CTPI检查,对脑血容量(CBV)、脑血流量(CBF)、平均通过时间(MTT)及达峰时间(TTP)等CTPI参数进行分析,并结合CT血管造影检查(CTA)、全脑血管造影术(DSA)或磁共振血管成像(MRA)等数据,对责任血管不同狭窄程度CTPI阳性率进行比较.结果TIA组中,与健侧相比,患侧MTT及TTP延长(P<0.05),CBV和CBF无明显变化(P>0.05);CI组CBV和CBF水平患侧低于健侧(P<0.05),MTT和TTP水平患侧长于健侧(P<0.05);CI和TIA两组病例健侧CBV、CBF、MTT及TTP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CI组患侧CBV、CBF水平低于TIA组,而MTT及TTP长于TIA组(P<0.05).CTPI阳性的患者中责任血管闭塞及重度狭窄的发生率高于轻中度及无狭窄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绪论CTPI检查对早期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病部位、范围、病情及鉴别诊断具有参考价值,并能结合血管成像检查为临床工作者选择治疗方案和判断预后提供重要的依据.  相似文献   

3.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检测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和脑梗死(CI)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LPA)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4.26±1.02) μmol/L,脑梗死组溶血磷脂酸次之(2.86±1.15) μ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1.24±0.69) μ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凝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4.
于金三 《当代医学》2009,15(32):63-6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与溶血磷脂酸(LPA)的关系。方法采用有机溶剂抽提,进一步分离出溶血磷脂酸,以定磷方法测定。结果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溶血磷脂酸水平最高(5.39±1.32)mol/L,脑梗塞组溶血磷脂酸次之(4.31±1.13)mol/L,对照组溶血磷脂酸(2.15±0.67)mol/L。结论溶血磷脂酸是体内疑血和血栓形成过程早期释放的分子标记物,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的预警因子。  相似文献   

5.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自问世以来已普遍应用于心脑血管疾病诊治等医学领域,随着TCD、CTA、MRA等无创血管检查技术的发展,DSA因其有创、存在一定风险、费用高等因素而不被推荐为一线检查手段.但DSA仍然是诊断血管狭窄的金标准,在无创检查不能明确病变或需血管内治疗时,仍然需要DSA进行血管评估.脑血管病已经成为我国位居第1位的死因,随着神经介入诊治技术的发展,DSA在脑血管病诊治中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本研究对DSA在缺血性脑血管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类分子(LPA和AP)的变化,探讨其在缺血性脑血管病发生发展以及早期诊断中的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脑梗死患者(包括进展型脑梗死患者32例,稳定型脑梗死患者36例)和28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在发病后3d内测定血浆LPA、AP水平,并与30例体检健康者作对照。结果脑梗死和TIA两组患者血浆LPA、AP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进展型脑梗死患者组血浆LPA、AP水平较稳定型脑梗死组患者明显增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LPA、AP参与了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过程,其增高程度与患者病情密切相关。溶血磷脂类分子可作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预警因子,对脑血管病的防治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1年9月~2015年12月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30例脑梗死(CI)患者、6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以及同期我院体检科确诊的90例非 ICVD 患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循环酶法检测所有研究对象的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分析血清 HCY 水平与 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的相关性。结果:①三组研究对象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之间血清 HCY 水平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 ICVD 患者血清 HCY 水平与其美国国立卫生院神经功能缺损量表(NIHSS)评分之间无相关性。③三组研究对象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高血压等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对照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均显著低于 CI 组与 TIA 组,CI 组与 TIA 组上述危险因素百分率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④采用多因素 Logistic 回归分析 ICVD 发生的危险因素,HHCY、高甘油三酯血症、高血压等3个指标具有统计学意义,高胆固醇血症、糖尿病等2个指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HCY 是 ICVD 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但 HHCY 与ICVD 病变类型、病情严重度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的关系。方法:将206例患者分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和脑梗死(CI组)两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检测颈动脉病变情况并与健康体检者(对照组)进行对比分析。结果:(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P〈0.05),而且硬斑检出率亦高于TIA组(P〈0.05);病例组CAS检出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2)病例组CAS检出率与年龄有关,但与性别无相关性。结论:(1)CI组CAS检出率高于TIA组,且以硬斑为主;(2)ICVD患者的CAS检出率随年龄增大而增高,但与性别无相关性;(3)采用超声检测颈动脉是发现CAS及其程度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9.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一组因脑血管痉挛、血栓形成或循环系统脱落栓子的栓塞而引起的脑组织缺血、缺氧的脑疾病.本病多见于高龄并伴有动脉粥样硬化或其他原因造成的脑血流障碍者,亦可发生于伴有心房颤动的心脏瓣膜病患者.  相似文献   

10.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先雄斌  袁琼兰 《海南医学》2008,19(1):131-134
脑血管病是由脑部血液循环障碍,导致以局部神经功能缺失为特征的一组疾病.具有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高、复发率高和并发症多的特点.在人类各种疾病死因的排序中,脑血管病一直列于前三位之内.正因为如此,脑血管病的防治工作已成为当今世界医学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1.
<正> 脑梗塞的治疗脑梗塞系指由于血管狭窄或闭塞,或供血不足而使供应部位的脑组织缺血坏死称为脑梗塞。其中绝大多数为白色梗塞,即缺血性梗塞,少数梗塞区的血管坏死,继发出血,形成红色梗塞,即出血性梗塞。脑梗塞按不同病因和发病机理,临床上又可分为以下类型:脑血栓形成、脑栓塞和脑内腔隙性梗塞。文献中又常统称为缺血性  相似文献   

12.
<正>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治疗,主要取决于能否及时地改善脑循环,增强脑血流量。由于引起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主要因素包括:1.动脉管壁的病损。2.血液成分的改变和/或血液流变学异常。3.血流动力学异常如血流速度过缓和/或血流量过低。其中,尤以动脉管壁病损最重要。缺血性脑血管病最常见的病因是动脉粥样硬化,高血压高血脂症,糖尿病又可加速脑动脉硬化等血管病损的发展。现已知道,尽管脑动脉硬化可以在年龄较小时即开始发生,但假如不出现阻塞血管的血栓,或已形成足以代偿血供的侧支循环,临床可以完全没有症状。当动脉只有部分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东菱精纯克栓酶(DF-521)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的治疗效果。方法 应用DF-52110Bu溶于生理盐水300ml中静脉滴注,1h以上滴完,隔日1次,共3次。结果 29例脑血栓形成患者基本痊愈10例(34.5%),显著进步12例(41.4%),进步5例(17.3%),无变化者2例(6.9%),无病情恶化者,总有效率为93.1%。7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中有4例在24h  相似文献   

14.
15.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浆溶血磷脂酸极性相似总磷脂(AP)及椎动脉峰时的情况。方法收集2012年10月~2013年2月在石家庄市第八医院内科住院的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2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组),分为脑梗死组(110例)与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组(110例),并选取同时期在门诊进行体检10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比色法检测AP,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作椎动脉峰时测定。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组、脑梗死组和TIA组的AP的检测阳性率(93.6%、96.3%、90.9%)及椎动脉峰时延长的阳性率(94.5%、90.9%、98.1%)显著高于对照组(55.0%、35.0%),差异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而脑梗死组和TIA组两组间AP的阳性率及椎动脉峰时阳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缺血性脑病组的AP、椎动脉峰时检测分别为(6.54±1.88)U、(0.163±0.013)s,与对照组[(5.82±1.03)U、(0.148±0.016)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与AP及椎动脉峰时有关。  相似文献   

16.
脑血管病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很高,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中老年人身体健康和生命的主要疾病,积极治疗和预防脑血管病成为当务之急。自1996年FDA批准以来,静脉溶栓治疗已经成为缺血性脑卒中的常规治疗。1常规的溶栓指征和病例选择1.1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常见如脑血栓、脑栓塞和静脉窦血栓)以及心肌梗死、下肢血栓、肺栓塞等可行溶栓治疗。1.2《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中溶栓治疗的选择建议:(1)对经过严格选择的  相似文献   

17.
对402例颅脑CT检查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5 73例出现“三偏”症状或言语,意识障碍等而行颅脑检查阴性的病例进行了分析,结果缺血性脑血管病以内囊、基底节区好发,占49.9%,56-65岁发病所占比率最高,占40.5%;CT检查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预后疗效观察和病情变化均有较高价值,是目前诊断该病的首选方法。  相似文献   

18.
缺血性脑血管病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临床治疗效果不佳,本研究对其近年来的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19.
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及血管内治疗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钟维章 《广西医学》2005,27(5):765-766
脑血管病是仅次于心血管病及肿瘤的第三位致死疾病,更是造成成年人残废的第一位疾病。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率大大高于出血性脑血管病,但获得确切病因诊断和有效治疗的比例却非常低。近年来,随着各种神经血管影像诊断技术和介入治疗技术的发展,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病理机制的认识和治疗的策略有了很大的改变。  相似文献   

20.
魏亮  ;李陈渝  ;唐瑞龙 《医学综述》2014,(16):2948-2950
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患者发病紧急,病死率、致残率极高,预后效果较差,目前该疾病尚无特效药物治疗,患者预后大多数存在不同程度的残疾,严重影响患者生存质量。目前临床上对脑卒中的治疗方法包括中医治疗、西药药物治疗及手术治疗,不同的治疗方法其适应证及临床疗效存在一定的差异。中医治疗不良反应少但起效慢,西药治疗起效快但不良反应多,手术治疗创伤性大,患者禁忌证较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