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关朋朋 《江西医药》2022,(9):1235-1237
目的 探讨研究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临床价值。方法 将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于我院收治的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抽出100例,均予以其进行动态心电图,并以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结果为标准,分析动态心电图在诊断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中的应用价值。结果 100例患者中,冠脉造影检查诊断正常例数为30例,异常例数为70例;动态心电图检查诊断正常例数例数为22例,异常例数为78例,数据对比无差异(P>0.05);在冠状动脉造影诊断中,心电图检查正常符合例数为28例,异常符合例数为58例,符合率为86.00%(86/100);冠脉造影低危血管、中危血管、高危血管的检出率与动态心电图检查对应值比较无差异(P>0.05)。结论 针对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取动态心电图进行检测,能精准确认其危险血管,诊断准确率高,值得临床上大力推广。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加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PGE1加阿斯匹林组(治疗组)和单用阿斯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所示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血压、心率、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较治疗前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率影响不大(P>0.05);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0.01).结论PGE1加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前列腺素E1(PGE1)加阿斯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12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随机分为PGE1加阿斯匹林组(治疗组)和单用阿斯匹林组(对照组),观察治疗前后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Holter)所示心肌缺血改善情况、血压、心率、血液流变学等的变化.结果:治疗组心绞痛发作频率减少,心电图ST段下移恢复明显,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总时间缩短,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1);血压较治疗前轻度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心率影响不大(P>0.05);甘油三酯、胆固醇、血浆粘度、血小板聚集率明显下降(P<0.05~0.01).结论:PGE1加阿斯匹林较单用阿斯匹林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治疗更有效,无明显副作用.  相似文献   

4.
疏血通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疏血通对冠状动脉性心脏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的影响。方法将6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2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1个疗程;治疗组30例,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疏血通治疗1个疗程。治疗前后分别记录高敏C-反应蛋白的变化,观察心绞痛的发作及心电图的变化。结果治疗组30例患者治疗后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较治疗前均有明显改善(P<0.05),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也有明显改变,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疏血通能明显改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水平优于复方丹参注射液,对不稳定型心绞痛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5.
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16例(A组)和稳定型劳累性心绞痛29例(B组),分析连续24或48小时动态心电图中一过性ST↓与心绞痛发作的关系。结果A组中有80.2%的一过性ST↓为无症状性心肌缺血(SMI),而B组中有92.0%为SMI。两组伴有陈旧性心肌梗塞(OMI)的患者SMI发生率明显高于不伴OMI的患者。A、B两组中兼有SMI和有痛性心肌缺血(PMI)的患者分别占87.5%和44.8%,PMI的ST↓幅度及平均每阵缺血时间明显大于SMI,而且SMI所占比例随每天总缺血阵次的增加而增加。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nstable angina pectoris,UAP)是冠心病介于稳定型心绞痛与急性心肌梗死和猝死之间的一种临床状态,因此,UAP的治疗备受关注。本院2003年3月至2007年8月,应用硝酸甘油注射液加注射用葛根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43例取得了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按照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及诊断标准,选择不稳定型心绞痛81例。经临床、心电图、心肌酶谱证实均排除心肌梗死。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43例,男27例,女16例;年龄(42.15±15.36)岁,病程(17.21±13.11)d;治疗前有典型的心前区及胸骨后胀痛、憋闷或刀割样痛等症状反复发作;心电图示明显ST-T改变及室性期前收缩等异常改变24例。对照组38例,男24例,女14例;年龄(43.21±14.15)岁,病程(18.36±12.45)d。治疗前有典型的心前区及胸骨后胀闷、憋闷或胀刺痛等症状反复发作,心电图检查显示明显ST-T改变及室性期前收缩等异常改变20例。两组一般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1.2方法治疗组用广州白云山明兴制药有限公司生产的硝酸甘油注射液(每支含单硝酸异山...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中西医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8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43例,治疗组为冠心泰浓缩丸,对照组为硝酸异山梨酯.两组患者分别记录入院时及治疗一个月后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心绞痛发作持续时间,血脂水平.结果:治疗组较对照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减少,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均有明显改善,血脂水平明...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108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使用血栓通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实验组60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治疗;对照组48例采用常规治疗。两组均治疗14d。观察两组患者的心绞痛症状缓解及心电图心肌缺血变化情况。结果在治疗期间,两组患者心绞痛发作次数、每次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ST段压低的导联总数及压低的电压总量、临床症状疗效及心电图疗效比较,实验组、对照组有显著差异,实验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栓通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效,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在常规药物治疗基础上加用血栓通,可进一步改善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情况。  相似文献   

9.
白玉 《河北医药》2000,22(4):301-301
自 1990年Day等[1] 与Campbell首次证实Q T间期离散度具有临床意义以来 ,国内外许多研究表明 ,各导联Q T间期的差异代表心室肌复极的不同步性和电不稳定性的程度 ,并把这个差异称为Q T间期离散度(Q Td)。国内有关Q Td测定的正常值资料甚少[2 ] 。我们测定 2 0 0例 18~ 6 0岁健康成人常规体表十二导联心电图Q T及Q Td等参数 ,旨在对健康国人Q T及其离散度的正常值、年龄及性别的差异进行研究。1 资料与方法1 1一般资料  2 0 0例中男性 114例 ,女性 86例 ,年龄18~ 6 0岁 ,分为 18~ 30岁 ,31~ 4 5岁 ,4 6…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传统抗心绞痛药阿司匹林治疗不佳的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46例加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5000 u次/,1次/12 h,连用7d。结果加用低分子肝素的46例患者与治疗前相比,其心绞痛发作频率明显减少,发作间隔时间延长,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心肌缺血明显改善,减少了急性期心肌缺血事件和心律失常的发生,未见明显不良反应。结论低分子肝素加阿司匹林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满意、可靠、安全。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抗抑郁治疗对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伴抑郁症患者6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3例给予常规心血管药物治疗,治疗组33例在此基础上加用黛立新治疗,比较2组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硝酸甘油每周用量及住院次数.结果 治疗组心绞痛发作次数、硝酸甘油每周用量、心电图ST段压低时间及住院次数均低于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抗抑郁治疗可改善不稳定型心胶痛伴抑郁症患者的抑郁症状和心绞痛症状,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价值。方法64例不稳定型心绞痛(UA)患者随机分为低分子肝素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肝素组同时给予低分子肝素。观察心绞痛缓解率及血液黏稠度指标和血小板计数,治疗前后心电图改变。结果低分子肝素治疗组:总有效率88·9%,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极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早期使用低分子量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确切,并可使患者心电图、血液流变学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将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A、B两组,A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B组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加低分子肝素2 500AxaIU,腹部皮下注射,bid,疗程一周(7d)。结果:A组心绞痛缓解率为43.6%,心电图改善率为25%;B组心绞痛缓解率为85%,心电图改善率为65%,有6例出现皮下淤斑,无明显出血、过敏反应。结论:表明低分子肝素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有较好的疗效,并且安全,成为不稳定型心绞痛常用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4.
我院自1999年1月用肝素钠肌内注射和肠溶阿斯匹林口服联合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1例,现报道如下。1资料和方法1.1临床资料:依据现代心脏内科学不稳定型心绞痛的诊断标准犤1犦。选择临床表现、心电图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诊断标准的42例住院患者(其中初发劳力型23例,恶化劳力型9例,自发型10例)。42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43~70岁,平均56.4岁;对照组21例,男11例,女10例,年龄45~69岁,平均55.9岁。各型患者心绞痛发作时12导联心电图及24小时动态心电图均有缺血性ST段压低或抬高,T波低平、倒置或负正双向。无血清酶学…  相似文献   

15.
张均萍 《中国药业》2013,22(13):100-102
目的观察低分子肝素钙配合护理干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58例,对照组给予扩充冠状动脉等常规治疗,试验组在该治疗外另给予5 000 U低分子肝素钙治疗,每日2次,连用2周,并实施护理干预。结果试验组心绞痛发作次数、发作持续时间、心电图总有效率、临床治疗总有效率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均较对照组有统计学差异(P<0.05或P<0.01)。结论对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采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并辅以护理干预,能明显改善患者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异常,临床疗效明显,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16.
把爱萍 《安徽医药》2003,7(5):395-396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效果与护理。方法 将 5 0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随机分为两组 ,治疗组 2 5例 ,对照组 2 5例 ,均常规使用硝酸酯类、钙离子拮抗剂、β 受体阻滞剂和小剂量肠溶阿斯匹林等药物 ,治疗组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 ,治疗前后对比心绞痛发作情况及静息心电图变化。结果 治疗组比对照组心绞痛发作及心电图改变有明显好转 ,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结论 联合应用低分子肝素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较常规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效果好 ,且较安全  相似文献   

17.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方法确诊的不稳型性心绞痛患者4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两组常规治疗相同,治疗组患者加用阿托伐他汀,观察治疗4个月心绞痛患者的临床症状、记录12导联心电图ST段压低数值及血脂的变化。结果治疗4个月阿托伐他汀组(治疗组)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明显下降(P<0.05),心绞痛症状及心电图均明显改善(P<0.05)有显著性差异,明显减少了心脏事件发生。结论阿托伐他汀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8.
朱登玲 《淮海医药》2003,21(6):505-505
目的 观察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 对 36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 ,在常规抗心绞痛治疗基础上 ,给予低分子肝素钙治疗。结果 治疗后患者心绞痛缓解率 83.3% ,心电图改善率88.9%。其中皮下瘀斑 4例 ,牙龈出血 1例 ,出凝血时间延长 2例 ,出现上述不良反应者 ,即时停药 ,未做特殊处理。结论 低分子肝素钙对不稳定型心绞痛者有较好的疗效和安全性 ,同时也有一定的负作用 ,但不良反应轻微  相似文献   

19.
前列腺素E1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22例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我院1995年1月至1997年12月用前列腺素E;(PGEI)治疗22例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并用复方丹参注射液治疗作对照,结果前列腺素E;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疗效显著,副作用少,现报告如下:1资料与方法1.1病伊l选择依据1979年WHO缺血性心脏病的命名和诊断标准,44例病人的临床症状、心电图及动态心电图检查均符合不稳定型心绞痛,即初发劳力性、恶化劳力性及自发性心绞痛。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22例,男13例,女9例,年龄42~64岁,平均50.5岁,病程2周~5a,心电图改变:ST段下移(MO.05mV)17例,ST段抬高5例。对照组22例,男14例,…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的临床疗效。方法42例冠心病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治疗,观察心绞痛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心电图(动态心电图)变化。结果治疗组显效率为47.6%,总有效率90.5%;对照组显效率28.6%,总有效率64.3%。治疗组显效率及总有效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低分子肝素钙治疗不稳定型心绞痛有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