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肛管直肠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急性化脓性感染而形成的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近年来由于治疗方法不断地改进,一期治愈率亦逐渐提高。该病以21~40岁年龄组多发,男性高于女性。常以多种病菌混合感染。主要是大肠杆菌和拟杆菌,也有葡萄球菌、链球菌、变形杆菌和产气荚膜杆菌。偶见结核杆菌。一、脓肿是怎样发生与发展的?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多数起自肛管中部括约肌间的肛腺感染,感染延及肛腺,在肛腺末端形成肛腺脓肿,即原发性肛窦肛腺肌间脓肿。脓肿沿肌纤维或括约肌间隙向各方蔓延。向下蔓延形成肛门周围脓肿,这是临床上最多见的一种。向上蔓延形成高 相似文献
2.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周围软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发生的急性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脓肿破溃或切开后常形成肛瘘.
(一)舒适的改变 肛周瘙痒 相似文献
3.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诊治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发生在肛管直肠组织内或周围间隙的化脓性感染并形成脓肿,是常见的外科急症,占肛肠疾病的34%。在英国每年因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住院的有5000~6000人,由于病因和解剖特点不同,临床表现存在差异,治疗方案仍在争论,下面结合近年文献就诊断和治疗进行探讨。 1 诊断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有多种起因,最常见的是起源于肛腺的非特异性感染,其次为克隆病和化脓性汗腺炎,其它原因较罕见。腺管阻塞导致瘀积和感染,引起括约肌间脓肿,脓肿向下、向外甚至向对侧扩散分别形成肛周脓肿、坐骨直肠窝脓肿、肛提肌上脓肿和马蹄型脓肿,产生各种临床表现。 本病男性多见,男女比例为2:1~3:1,好发年 相似文献
4.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指直肠肛管组织内或其周围间隙内的感染,发展成为脓肿.多数脓肿在穿破或切开后形成肛瘘.任何年龄均可发生.直肠肛管周围脓肿大多起源于肛管直肠壁内感染如肛窦炎等,也可经淋巴传播或肛周毛囊皮脂腺发生感染形成脓肿.粪便内尖锐异物刺破肛管直肠壁而引起周围组织的感染,也可形成肛周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软组织被肛提肌和盆筋膜分为若干间隙,脓肿也常位于这些间隙内,如坐骨直肠窝脓肿、黏膜下脓肿、骨盆直肠窝脓肿和皮下脓肿.肛管直肠周围被丰富的血管、淋巴、脂肪等疏松组织包绕,而这些组织被肛提肌、筋膜及肌束分隔成不同的间隙:骨盆直肠周围间隙、直肠后间隙、直肠黏膜下间隙、坐骨肛管周围间隙、肛管后间隙、肛门皮下间隙.而在一般情况下,以肛提肌为界分为肛提肌上间隙和肛提肌下间隙.2007-2009年我们采用一期手术治疗肛周脓肿, 高位脓肿配合中医挂线疗法,对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手术治疗6l例,治疗时间短,费用低,取得较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5.
何英慙 《浙江大学学报(医学版)》1991,(1)
本文对33例未破溃的初发肛周脓肿作脓液细菌培养和抗生素药敏试验,计有肠源菌感染者29例,皮源菌3例,混合感染1例.随访有结果的16例中,3例为一期手术,13例为切开引流术,后者有肠源菌10例,其中复发4例,而皮源菌3例均无复发.提示肛周脓肿的病源菌以肠源菌居多,且在切开引流术后容易复发.作者认为,术前作上述检查,有利于合理选用抗生素和判断预后,并对切开引流后如何进一步处理提出初步讨论. 相似文献
6.
7.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指当肛管或直肠壁有感染或损伤时 ,感染可直接或经淋巴管扩散到周围的疏松结缔组织内 ,形成脓肿。其特点 :破溃或在手术切开引流后常形成肛瘘。我院自 2 0 0 0~ 2 0 0 4年 ,收治此类病人 35例 ,效果较好。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 32例中 ,男性 6例 ,女性 2 6例。肛门周围脓肿 18例 ;坐骨肠窝脓肿 9例 ;骨盆直肠窝脓肿 5例。全组 32例均有肛门剧痛 ,行走、下坐、排便疼痛加重等症状 ,部分病人有发热、头痛、排尿困难等症状。患者从发病到来我院就诊 ,时间为 2~ 7d ,平均为 4d。住院时体温 36 8~ 38 5℃。白细胞计…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治疗方法。方法将50例肛管直肠周围脓肿随机分A组(切开引流)和B组(瘘管切开),随访3~36个月不等。结果A组的后遗肛瘘发生率为60%,B组为0,A组明显高于B组(P<0.0001)。A组的脓肿复发率为24%,B组为0,A组亦高于B组(P=0.022)。术后3dA组中有3例(12%)出现液体粪便轻度失控,B组中则12例(46.2%)有气体、液粪轻度失控,B组多于A组(P=0.014,χ2=6.10)。术后3个月A、B两组肛门节制功能均正常。结论脓肿切开引流同时一期瘘管切开是治疗急性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较佳术式。 相似文献
9.
10.
肠管直肠周围脓肿是一种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单纯脓肿切开引流,但术后有20%的患者发生肛瘘,需要二期手术才能治愈。患者治疗时间长,费用也增加。我院2003年1月~2004年4月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根治术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105例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患者,采用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观察手术后疗效、住院时间,随访术后复发率及并发症。结果:103例患者采用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后痊愈,住院时间13~15 d,平均20 d;2例患者脓肿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后形成肛瘘,二期行肛瘘手术治疗痊愈;100例(约95%)患者随访12~24月,无脓肿复发、肛门畸形及肛门失禁等并发症发生。结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采用一期切开引流及挂线治疗的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2.
邵建 《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12,33(12):1619-1620
目的总结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根治术的诊治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肛门直肠周围脓肿44例,根据肛门直肠周围脓肿类型采用单纯切开引流术、切开引流加挂线术与一次性切开根治术治疗。结果术后各组恢复顺利,无严重并发症。结论直肠肛管周围脓肿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先切开引流,待脓肿缩小,管道纤维化,继发肛瘘后再行第二次手术治疗。这不但会给患者带来再次手术的痛苦,也使疗程大为延长,还加重了患者的经济负担。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次性切开根治术是可行的,可以减少二次手术的痛苦,同时也减轻患者的经济负担。 相似文献
13.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是结直肠外科的常见疾病之一,急性期手术治疗的目的包括引流和防止切口假愈合而导致的急性复发。手术方式主要包括三种:单纯切开引流,挂线引流和以强调保护肛门括约肌功能为主的置管引流。随着诊断技术的不断提高及微创外科的发展,置管引流在降低脓肿复发率和肛瘘发生率的同时,较好保护了肛门的精细功能及外观的完整性,大大减轻了患者痛苦。 相似文献
14.
15.
肠管直肠周围脓肿是一种常见病,传统的治疗方法是单纯脓肿切开引流,但术后有20%的患者发生肛瘘,需要二期手术才能治愈。患者治疗时间长,费用也增加。我院2003年1月~2004年4月行肛管直肠周围脓肿一期根治术15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一般资料:男8例,女7例,年龄12~67岁,平均35 相似文献
16.
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的诊断和治疗。方法:对110例肛管直肠周围脓肿病例进行了回顾性分析。结果:确诊率为100%。102例行单纯脓肿切开引流,8例行脓肿切开引流+内口切开或挂线,94例使用抗生素。随访病例中,单纯脓肿切开引流的脓肿复发率为13.9%,后遗肛瘘发生率为71.2%。脓肿切开引流+内口切开或挂线无1例脓肿复发或后遗肛瘘发生。结论:肛管直肠周围脓肿大多可作出诊断,脓肿切开引流+内口切开或挂线为治疗肛教育管直肠周围脓肿的最佳术式,抗生素的使用不应作常规。 相似文献
17.
直肠肛管周围脓肿是直肠,肛管周围间隙发生急性化脓性感染的结果。2002年1月-2005年6月,我院收治99例,采用一次性根治术治疗,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8.
笔者从去除肛门病变、保护肛门自制功能、保全肛门形态、便于引流和换药治疗以及缩短治疗时间等方面入手,合理设计切开方式,准确定位内口,配合中药坐浴治疗肛管直肠周围脓肿56例,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9.
20.
邢树乔 《内蒙古医学院学报》1987,(1)
肛管直肠周围腺癌是一种少见疾病。它发生在肛管直肠周围组织中,病理学持点是病变(腺癌)位于直肠粘膜外区。组织发生可能来源于肛腺导管,故亦称之肛肠导管癌。本文介绍在肛管直肠周周中发生腺癌的解剖学和组织学基础;然后结合四例病例报导,重点谈谈对于直肠后窝腺癌的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经验体会。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