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1 毫秒
1.
目的:总结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临床治愈患者CT影像特征,探讨符合出院标准患者的影像征象参考指标。方法:回顾性分析48例新冠肺炎患者符合出院标准时胸部CT影像,比较不同临床类型的影像特点。结果:分布特点:普通型①双肺下叶出现病变比例最高;②范围右肺大于左肺;③单侧看,右下叶或左下叶病变范围最大。④周围分布为主。重型及危重型①...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基于CT三维重建影像的肺部病变患者病灶侧肺段支气管的解剖类型与变异情况。方法横断面研究。纳入2019年12月—2022年8月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胸外科行胸部薄层增强CT扫描的615例患者的影像资料, 其中男250例、女365例, 年龄38~70岁(中位年龄58岁)。615例患者中, 肺癌488例, 肺结核及肺部其他炎性病变127例。CT检查显示病变部位:右肺359例, 其中右肺上叶205例、中叶43例、下叶111例;左肺256例, 其中左肺上叶184例、下叶72例。根据患者CT扫描数据重建患侧肺支气管和血管, 观察统计患侧各肺段支气管的解剖类型及解剖变异情况。结果 (1)右肺359例:a)右肺上叶支气管解剖类型分为3种类型, 两分支型105例(29.2%)、三分支型233例(64.9%)、四分支型11例(3.1%);三分支型中的B1, B2, B3亚型215例(59.9%)是右肺上叶支气管最常见的解剖类型。此外, 观察到10例(2.8%)少见解剖变异。b)右肺中叶支气管解剖类型分为3种类型, 两分支型343例(95.5%)、三分支型15例(4.2%)、四分支型1例(0.3%...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肺结核合并肺癌的临床特征及X线、CT影像,提高肺结核合并肺癌的诊断率。方法对经病理证实的57例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的临床表现、X线及CT影像进行分析。结果57例病人除有结核病中毒症状外,尚有刺激性咳嗽,胸痛,咯血等表现。X线及CT表现以肿块影多见,占77.2%。病灶位于同侧同叶者30例(52.6%),且上肺多于下肺,右肺多于左肺;同侧不同叶者16例(28.1%),不同侧者11例(19.3%)。活动性肺结核合并的肺癌以周围型肺癌多见,陈旧性肺结核合并的肺癌以中央型肺癌多见。结论肺结核合并肺癌比较常见,应结合病史、年龄及影像学表现综合分析,早期诊断。  相似文献   

4.
目的 分析肺浸润性腺癌(IAC)的螺旋CT(MSCT)征象与其病理分型和危险度分级之间的关系。方法 选择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于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经病理组织活检诊断为IAC的107例患者,其中男性66例,女性41例;年龄45~75岁,平均年龄51.58岁;术前TNM分期Ⅰa~Ⅰb 88例,Ⅱa~Ⅳ19例;病变部位右肺上叶43例,右肺中叶5例,右肺下叶21例,左肺上叶19例,左肺下叶19例;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状态突变型43例,野生型64例。根据世界卫生组织(WHO)肺腺癌新分类标准,将其分为低危组[含有贴壁为主型腺癌(LPA)和(或)腺泡为主型腺癌(APA)和(或)乳头为主型腺癌(PPA)病灶]与高危组[含有实体为主型腺癌(SPA)和(或)微乳头为主型腺癌(MPA)]。行MSCT扫描。分别比较不同分组患者术前MSCT影像学征象差异,分析术前MSCT在鉴别IAC危险程度分级中的价值。结果 两组男女例数、年龄、病变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术前TNM分期及EGFR状态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危组与低危组患者病灶长径、病灶边缘、病...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右肺下缘的CT影像解剖学表现。方法:临床胸部CT检查中,随机选取无明显心肺疾患者61例,对肺底及其肺下缘进行SSD法三维CT成像,观察右肺下缘的位置及三维形态结构。结果:右肺下缘最低点:42.62%位于T12水平,40.98%位于L1水平,13.1%位于T11水平,位于T10及L2水平各占1.65%,活体右肺下缘的位置比解剖学右肺下缘要低得多,两者相差一个肋间。31例右肺下缘的走行呈一条下突的弧形线,19例呈平坦走行,11例呈不规则走行。右肺下缘线轮廓光滑者20例,呈小锯齿状28,呈波浪状11,呈分叶状2例。结论:三维CT成像能够清晰地显示出右肺下缘的位置与形态,观测右肺下缘的影像对肺底及相邻结构疾病的诊断与治疗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患者女,65岁。因“肺占位性病变”,于2017年7月20日人住中日友好医院胸外科。患者两周前体检行胸部CT检查发现右肺结节,胸部CT示右肺上叶片状磨玻璃影(图1);右肺下叶结节(图2),恶性不除外。全面检查后有手术指征,全麻下行胸腔镜右肺上叶、下叶肿物楔形切除术,术中快速病理显示:(右肺上叶)浸润性腺癌,(右肺下叶)非小细胞肺癌。临床分期两灶均为ⅠA期,术后患者恢复顺利。  相似文献   

7.
肺门区横断面CT与解剖对照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4  
目的:了解正常肺门断层解剖及CT表现。方法:结合20例胸部边疆横断层标本,研究56例肺门区的CT表现。结果:右侧:右上肺静脉法支位于尖段支气管和动脉与上腔静脉之间,肺门外侧为右上肺静脉后支,后方为后段支气管和同名动脉分支。左侧: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或组成肺门外侧。以上观察与CT表现一致。85.7%(48例)左肺静脉尖后支位于尖后段支气管和动脉的前方;14.3%(8例)位于肺门外侧。85%(17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二者的夹角内,15%(3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CT上,92.9%(52例)右上肺静脉后支则位于前、后段支气管的夹角内,7.1%(4例)在此层面远离肺门。结论:右肺门上、中区的形态与上肺静脉尖支和后支的位置和汇入上肺静脉方式有关。左肺门上区的形态与肺动脉和上肺静脉之间的关系有关;左肺门中区的形态则取决于左肺动脉舌支的发支情况。双肺门下区的形态取决于下叶肺动脉的分支形式。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肺纤毛黏液结节性乳头状肿瘤(CMPT)的高分辨CT表现特点。方法 回顾分析2017年1月—2020年12月烟台山医院经手术病理证实的6例CMPT患者的临床、影像及病理学资料,其中男1例、女5例,年龄59~74(66.8±4.5)岁。6例患者均行肺低剂量CT及肺结节高分辨CT扫描。观察肿瘤的大小、位置、内部特征、病理特点以及肿瘤边缘距离最近脏层胸膜的距离。结果 6例CMPT患者肺部病灶均为孤立结节,肿瘤的最大径为4~11(7.7±2.4)mm。肿瘤位于左肺下叶3例、右肺下叶2例、右肺上叶1例,位于肺外带5例、叶间胸膜附近1例。肿瘤边缘距离邻近胸膜的最小距离为0~7 mm,平均3.7 mm。1例为实性结节,有分叶,密度不均匀,肿瘤内见斑片状低密度灶。5例表现为混合磨玻璃结节,其中1例瘤体边缘光整呈类圆形、密度均匀,4例形态不规则、瘤体边缘毛糙、病灶内可见斑片状低密度灶;2例肿瘤内见“空泡征”。病理检查显示,镜下肿瘤内均见大量黏液,并向相邻肺泡腔内不规则突出。结论 CMPT常表现为发生于周围肺的单发实性或磨玻璃结节,生长缓慢;肿瘤边缘多毛糙不规则且密度不均,而镜下肿瘤内大量黏液并向周围肺泡腔内突出可能是其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影像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7年6月经手术及病理检查确诊的15例肺内淋巴结患者的影像与临床资料。其中男6例,女9例;年龄38~69(55.6±10.03)岁。15例患者均行肺低剂量CT平扫及肺结节高分辨CT扫描,其中3例同时行增强检查。观察肺内淋巴结的位置、数目、大小、影像学特点及伴随病变。结果 15例多层螺旋CT检查共发现19枚肺内淋巴结,直径4~10(5.53±1.50)mm。14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右肺,其中右上叶1枚,中叶5枚,下叶8枚;5枚肺内淋巴结位于左肺,均在下叶。15枚肺内淋巴结发生在肺外带或叶间胸膜附近,病灶距离相邻胸膜的垂直距离3~16 mm,平均9 mm;4枚紧贴胸膜下。17枚边界清晰、锐利,2枚部分边缘毛糙。17枚密度均匀,2枚密度不均,但未见钙化或囊变。轴位图像上11枚肺内淋巴结呈类圆形,2枚呈三角形,6枚呈不规则形。12枚肺内淋巴结在轴位或冠矢状面重建图像上可见一条或多条均匀致密线状影与病灶相连。3例3枚淋巴结CT增强扫描,2枚无明显强化,1枚表现为渐进性强化。4例同时伴发同侧原发肺癌。结论 肺内淋巴结的多层螺旋CT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熟悉这些表现特点,多数可在术前做出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糖尿病合并肺结核的影像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糖尿病患者合并肺结核的临床和CT表现,探讨其诊断价值.结果好发于下叶基底段、中叶、舌叶、上叶前段等处,病变表现多样,常合并空洞及干酪性肺炎.结论肺结核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病变分布范围广,肺实变和空洞及播散是糖尿病并肺结核较为特征的CT表现.  相似文献   

11.
目的评价多层螺旋CT在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30例(男性19例,女性11例,年龄1~5岁,平均年龄3.5岁)经纤维支气管镜检查证实的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患儿资料,每一患儿均进行多层螺旋CT扫描(层厚2mm,间隔1~2mm,螺距1~2,电压120kV,电流200mA),重建处理包括多平面重建(MPR)、最小密度投影(Min P)和CT仿真内窥镜(CTVE)技术(重建层厚1mm,间隔0.5mm)。使气管、支气管清晰显示,观察非金属异物的有无、位置及其并发症。结果气管异物3例;右侧支气管异物23例,其中右主支气管异物10例.右中间段支气管异物9例,右下叶支气管异物3例,右中叶支气管异物1例;左主支气管异物3例,左下叶支气管异物1例。4种显示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诊断的敏感性分别为86.7%(26/30)、83.3%(25/30)、70.0%(21/30)、53.3%(16/30)。结论多层螺旋CT是一种非侵入性、无痛苦、安全、易为小儿所接受的检查方法,对小儿不典型气管、支气管非金属异物的诊断、术前筛选、定位、了解手术路径及术后复查等有很大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右肺斜裂、水平裂的CT应用解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为临床CT显示右肺斜裂下部的影像。为描述肺裂的CT影像特征提供解剖学资料。方法在成人右肺标本45例中,取20例在肺门的4个层面上作常规CT扫描,观察其中12例的CT图像特征,并与标本相对照。分离45例右肺门和肺裂,在4个平面上观察肺裂的出现率和叶间面的形态等。结果斜裂在肺门上部平面出现率为17.8%,在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平面的出现率为97.8%、CT显示率为83.3%,斜裂叶间面在第1、3、4层面(包括水平裂)均为带状影,在第2层面为凸向后的弧形带状影;斜裂与肺水平轴间的下夹角为57.7°±7.9°。结论对右肺下叶底段支气管下部层面作CT扫描可以显示斜裂下部的影像;将诊断床向足侧下倾32.3°或将CT架上倾32.3°可作CT斜位扫描,有助于对两种肺裂的影像进行鉴别。  相似文献   

13.
多层螺旋CT对右肺下叶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测量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利用多层螺旋CT测量活体右肺下叶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的数值范围,为肺动脉病变的影像学诊断提供参考数据。方法选择274例无心肺疾病患者,行胸部CT增强扫描,按性别分男、女两组;按年龄(20~40岁、41~60岁、61岁以上)分3组,在最大密度投影(MIP)图像上测量右肺下叶肺段和亚段肺动脉管径的数值,并进行男、女两组及不同年龄组肺段与亚段肺动脉管径的比较分析。结果在MIP图像上能准确测量右肺各肺段及亚肺段肺动脉管径的数值,男、女性右肺下叶各肺段、亚肺段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男、女各年龄组肺段与亚肺段动脉管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尤其是20~40岁与61~85岁的年龄组之间。结论多层螺旋CT能清楚地显示右肺下叶肺段及亚肺段动脉是测量肺段和亚肺段动脉管径值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活体左肺上叶前段静脉(V3)在多层螺旋CT(MSCT)上的分布特点。方法:利用Volume Wizard图像后处理工作站对160例成年男性肺部MSCT图像进行重建,并分析左肺上叶前段静脉与周围结构的关系。结果:①前段静脉(V3)的属支有上、下两部,上部汇入尖后段静脉(V1+2)或尖段静脉(V1),下部直接汇入左上肺静脉或与低位后段静脉(V2)汇合后再注入左上肺静脉;②上部属支多为1条,下部属支一般有1-6条,其中前支较粗大。除尖支和下支外,余均呈水平或近水平位排列。结论:MSCT后处理技术可以很好地显示段和亚段级肺静脉,可为临床医生提供较为确切的影像学资料;左肺前段静脉的属支数目和配布类型与传统观点有较大差异。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牙种植术等临床口腔外科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选取成人全牙上、下颌骨标本和志愿者全牙CT重建影像各20例,观察上颌窦下壁的凸起结构和下颌管的走行,测量上颌窦下壁、下颌管上壁至牙根的距离.结果:上颌窦系呈三边形或四边形的锥形腔隙,其下壁常有凸起的骨隔.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上颌窦下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9.30±2.64)mm和(9.50±2.72)mm、(4.50±1.98)mm和(4.60±1.95)mm、(2.02±0.91) mm和(2.18±0.96)mm、(2.06±1.04) mm和(2.26±1.20)mm、(3.74±1.73)mm和(3.82±1.84)mm.下颌管自牙槽窝下方走行,其舌侧骨板较厚.在标本及影像上的下颌管上壁至第1前磨牙、第2前磨牙、第1磨牙、第2磨牙、第3磨牙牙根的距离左、右分别为(8.36 +2.34) mm和(8.42±2.42)mm、(7.36±2.21)mm和(7.52±2.18)mm、(3.22±1.40)mm和(3.36±1.85)mm、(2.96±1.54)mm和(2.84±1.55)mm、(3.64±1.72) mm和(3.88±1.76)mm.结论:上颌窦、下颌管至牙根的距离测量,对选择适宜长度的牙种植体,避免牙种植体误入上颌窦和损伤下牙槽神经等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利用彩色多普勒超声观察妊娠后期胎儿肝静脉的发育状况,从而为肝发育异常性疾病的诊断及治疗提供依据.方法:选择临床及常规超声检查排除各种病变的正常单胎妊娠胎儿118例,孕龄26~40周;采用多功能彩色多普勒超声显像仪进行扫查,观察胎儿肝左、中、右静脉汇入下腔静脉的类型,肝静脉的内径与属支、相互夹角以及血流动力学的状态.记录相关数值并进行分析.结果: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合干后汇入下腔静脉(Ⅰ型)者57例(48.3%),肝左、中、右静脉分别汇入下腔静脉(Ⅱ型)者53例(44.9%),肝中、右静脉合干或出现肝右后静脉等(Ⅲ型)者8例(6.8%).随孕周增加,肝静脉内径增加,肝左、中、右静脉内径分别为(0.34±0.04)cm、(0.35±0.04)cm、(0.36±0.05)cm,与孕周有较高的相关性.可观察到的肝静脉属支1~4支不等.肝右静脉与肝中静脉之间的夹角为(56.8±14.2)°,肝中静脉与肝左静脉之间的夹角为(50.7±19.4)°,肝左静脉与肝右静脉之间的夹角为(98.4±20.3)°.肝静脉和下腔静脉血流频谱为三相,随孕周增加a/s值逐渐减小.以上各数值未见明显性别差异.结论:胎儿肝静脉发育状况与成人不同,胎儿肝静脉属支变异较大.本研究可以丰富与完善肝静脉发育影像学知识,提高肝静脉发育异常胎儿临床诊断水平.  相似文献   

17.
128例小儿重症肺炎病原学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小儿重症肺炎的病原学构成,为小儿重症肺炎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以我院近5年来重症肺炎患儿128例为研究对象,对其进行细菌培养及药物敏感性分析、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等检测,对检测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8例患儿病原检出率为67.2%(86/128),细菌培养阳性率40.7%(52/128),病原菌82株,其中革兰阴性杆菌52株(63.4%),以肺炎克雷伯菌、铜绿假单胞菌为主;革兰阳性球菌30株(36.6%)以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链球茵为主。药敏结果显示各种病原菌对青霉素类及头孢类抗生素有较高的耐药率,而对亚胺培南-西司他丁有较高的敏感率,革兰阳性球菌对万古霉素敏感率达90%以上。病毒检测阳性24例(18.7%),其中腺病毒10例,呼吸道合胞病毒6例,流感病毒4例。另肺炎支原体阳性10例(7.8%)。结论小儿重症肺炎的病原体种类繁多,涉及细菌、病毒及肺炎支原体,掌握重症肺炎患儿病原体对其防治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测肾蒂的解剖结构,为肾手术的临床应用提供形态学依据,丰富体质与形态学数据。方法解剖甲醛固定的成人尸体标本66例,分离解剖肾蒂内结构,对相关结构进行观测,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肾蒂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3.15±1.17)cm;肾动脉长度左侧(4.70±1.31)cm,右侧(6.22±1.44)cm;肾动脉管径左侧(0.77±0.48)cm,右侧(0.74±0.18)cm;肾静脉长度左侧(6.88±1.34)cm,右侧(3.15±1.17)cm;47侧出现副肾动脉,占35.6%;肾静脉管径左侧(1.76±0.38)cm,右侧(1.34±0.31)cm;肾静脉汇入下腔静脉角度左侧(77.9°±16.3°),右侧(66.8°±22.9°);肾蒂内结构的位置关系,由前向后为静脉、动脉、肾盂者占59.8%,肾动脉位于最前面占40.2%。结论肾蒂内动脉分支、静脉属支、各结构位置关系类型复杂,变异多样,临床手术中应予以充分注意。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功能连接方法观察原发性失眠患者静息态下的背外侧前额叶的异常功能连接。方法:采集33 例原 发性失眠患者以及33 例年龄、性别和受教育程度相匹配的健康对照的功能磁共振图像,以背外侧前额叶为感兴趣区 域,与全脑其他体素进行功能连接分析,得到两组之间功能连接的差异脑区,再对异常功能连接脑区与临床的量表分 数做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发现失眠患者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枕下回、右侧枕下回、右侧枕中回、右侧 颞叶、左侧额中回,左侧额下回以及右侧梭状回之间的功能连接增强(P<0.05,体素簇个数≥100,FDR校正),与左侧前 扣带皮层、右侧海马旁回、右侧脑岛、右侧背外侧额上回、右侧顶上回、右侧中央后回以及右侧中央前回之间的功能连 接减弱(P<0.05,体素簇个数≥100,FDR校正)。并且左侧背外侧前额叶与左侧枕叶下回的功能连接值与睡眠状况自评 量表分数成正相关(P=0.035)。结论:原发性失眠患者背外侧前额叶与大脑多个脑区出现异常的功能连接,可能为理 解原发性失眠患者的神经机制提供一些新的影像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的CT表现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中的CT检查影像学特征和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口服百草枯中毒致肺损伤病例的CT影像学资料。结果15例患者中毒早期(1~7d)主要CT表现包括支气管血管柬增粗伴支气管扩张显示轨道征(15/15)、磨玻璃密度影(14/15)、马赛克征(12/15)、树芽征(8/15)、肺实变(6/15)及胸膜下线(6/15)等;中毒中期(8~14d)主要表现支气管血管束增粗伴支气管扩张显示轨道征(11,11)、肺实变(7/11)及磨玻璃密度影(6/11);中毒后期(〉14d)CT表现以肺实变(1/1)和纤维化(1/1)为主。结论百草枯中毒的肺部CT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影像学变化对病情发展及指导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