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调查湖北省天门市第一人民医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情况,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随机抽取我院2009年1—12月出院病历,每科室40份共840份,对抗菌药物的应用情况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3.2%,其中预防用药占63.4%,治疗用药占36.6%,标本送检率为62.6%,合理用药率为65.0%,联合用药率为12.7%。使用频率较高的品种为头孢呋辛钠、头孢哌酮/舒巴坦钠、头孢噻吩钠。结论:我院抗菌药物的应用还存在许多不合理现象,必须采取措施进一步规范抗菌药物的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了解本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为临床合理使用抗菌药物提供依据。方法采作回顾性调查方法,设计调查表,采集出院患者的病历信息,将相关内容录入抗菌药物应用监测系统中进行数据统计。结果住院患者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为63.93%,治疗用药为52.93%,预防用药为47.07%,单种用药占46.26%,使用2种及以上药物的占53.74%,其次,还存在病原学送检率低、选药不当、围手术期用药时机不规范等问题。结论本院抗菌药物的使用率仍未达到理想目标,各级医务人员需继续加强合理使用抗菌药物的意识。  相似文献   

3.
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了解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临床应用情况,为临床安全、合理、有效地使用抗菌药物提供参考。方法:对我院2008年住院患者抗菌药物应用品种、销售金额和用药频度(DDDs)等进行统计分析;对2008年我院572份出院病历抗菌药物的使用情况编制调查表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抗菌药物销售金额占药品总销售金额比例为26.64%,品种数最多、销售金额最大的是头孢菌素类,销售金额占抗菌药总金额的一半以上,销售金额和DDDs排序第1位的均为头孢吡肟针,三级抗菌药物使用频率偏高。抗菌药物使用率为74.30%,二联以上抗菌药物使用率为63.76%,治疗用药病原学检测送检率为72.15%,预防性用药占44.23%。结论: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偏高,选用高档抗菌药物较多,预防用药不规范,应进一步加强抗菌药物监管,促进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相似文献   

4.
张美祥  姚淙 《贵州医药》1991,15(3):176-178
心脑血管病是中老年人的常见病,据国外文献报告全世界总的死亡原因分析中因心脑血管病死亡者占23%,在发达国家中,心脑血管病已是死亡总数中的主要病因。我国北京地区25—74岁年龄组的死因构成中,心脑血管病男性占47.4%,女性占44.3%,可见其  相似文献   

5.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治疗药物时点调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诸妹军 《上海医药》2011,32(10):487-490
目的:调查、分析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的应用情况,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一日法对闵行区精神卫生中心住院患者的精神药物处方情况进行调查。结果:1)本院住院患者相对集中于40~69岁的中老年患者;2)精神疾病联合用药现象比较普遍;3)抗精神病药物使用排列居前五位的依次为:氯氮平、利培酮、阿立哌唑、氯丙嗪、奥氮平,新型抗精神病药物已更多地应用于临床,且以单一用药的治疗方案为主;4)苯二氮类在合并用药中的使用频率较大,阿普唑仑的用量位居所有精神药物首位;5)精神药物类的平均使用剂量均在安全范围之内。结论:本院精神药物类使用总体情况合理。对于联合用药和苯二氮类的选择上应更多地兼顾药物相互作用、不良反应的影响和患者的经济支付能力,力求实现安全、有效、经济的用药目的。  相似文献   

6.
目的 调查冠心病住院患者中调脂药物的应用情况。方法 对347例确诊的冠心病患者在住院期间应用他汀类及贝特类调脂药物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并对不同水平的LDL—C中他汀类药物的应用进行调查。结果 在347例患者中有221例的LDL—C>2.6mmol/L,占63.69%,但仅有160例使用他汀类药物,使用率为46.1%;而使用贝特类药物的患者只有22例,使用率为6.3%。结论 在冠心病住院患者中存在着他汀类药物量使用不足的现象。  相似文献   

7.
住院精神疾病患者药物治疗现况时点调查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目的:了解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精神药物的应用情况及其演变。方法:采用一日法对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696例住院精神疾病患者的精神药物应用状况进行调查,将其结果与2002年和1997年的调查结果相比较。结果:①使用频度前3位的药物发生了很大的变化;②利培酮已取代氯氮平成为临床一线用药,氯氮平则退居第二;③抗抑郁药中SSRI类药物已成为临床一线用药;④镇静催眠药的使用频率明显增加。结论:药物使用变化的原因可能与人们对精神疾病及药物的不断深入认识等综合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8.
兰蓉 《现代医药卫生》2006,22(14):2176-2177
无论是1型或是2型糖尿病患者均常合并血脂异常.发病机制与胰岛素缺乏引起脂肪酶活性增加及胰岛隶抵抗有关。通过对80例糖尿病患者目前进行的血脂治疗进行调查。以便指导临床工作,减少并发症发生。  相似文献   

9.
郭子英 《医药论坛杂志》2007,28(8):105-105,107
首次住院的精神患者往往对自己的疾病认识不足,不能很好配合治疗,部分患者是被诱入院或强迫入院,这些患者不承认自己有病,更不要说配合治疗.因此,针对性的做好健康教育,提高治疗依从性,对确保患者治疗护理顺利进行、疾病的顺利康复及预防复发极其重要.现将我院2005年1-10月的320例首次住院的精神患者的调查及护理干预情况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0.
目的:了解我院抗菌药物使用情况。方法: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对2010年8月13日0:00~24:00我院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347例住院患者抗菌药物使用率为47.55%。其中治疗用药、治疗加预防用药、预防用药分别占38.79%、10.91%、50.30%。抗菌药物单用、二联、三联使用构成比分别为69.70%、28.48%、1.82%。全院各科室中儿科使用率最高,为100%,其次是外科93.24%,妇产科90%。全院治疗性用药(包括治疗+预防用药)病原学送检率为48.78%。结论:我院平均抗菌药物使用率仍有降低空间,部分科室抗菌药物使用存在明显不合理现象,需加强管理。  相似文献   

11.
综合干预对老年心脑血管病患者抑郁状态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探索综合干预对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抑郁状态的治疗作用。方法 对本院230例住院心脑血管患者(治疗组115例,对照组115例)在住院3天内和不同方法治疗后3个月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测评。结果 230例老年心脑血管患者入院时抑郁发生率为65.65%。不同治疗后,治疗组抑郁状态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0.01);而对照组则治疗前后抑郁状态无改善(P〉0.05)。结论 综合干预可降低老年心脑血管疾病患者的抑郁状态,有利于提高治疗效果,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四种植物药物参与干预高血压病、高脂血症、高粘血症对老年人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影响,以及药物的副作用。方法 回顾性分析 1995年至 2 0 0 0年住院的资料完整的老年病人 10 2名,同时患有高血压病、高脂血症和高粘血症,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植物药治疗者(治疗组)5 2例,未用者(对照组)5 0例,观察两组 5年间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生率的差别。结果 治疗组发生缺血性心脑血管终点事件比对照组明显减少( P <0 0 5 ),脑出血发生率无明显差别( P >0 0 5 )。观察到的副作用主要有过敏性休克、皮疹、发热、消化道症状等。结论 应用植物药参与干预老年人心脑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缺血性心脑血管终点事件发病率明显减少;而且药物不同,副作用的发生率也不同。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自我效能干预对老年高血粘度患者血流变学及血脂的影响.方法 选择在本院心内科住院的老年高血粘度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各40例.对照组:只予常规护理,包括基础护理、饮食护理、药物治疗、运动疗法、出院指导等措施.实验组:在对照组的护理基础上给予自我效能干预.干预前后采用一般自我效能感量表对两组患者进行自我效能评分,比较两组患者血流变学及血脂检测指标变化,并评价其效果.结果 干预前,实验组和对照组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2.17±0.36)分和(2.22±0.39)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自我效能得分分别为(3.69±0.30)分和(2.37 ± 0.44)分,实验组自我效能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干预前,两组血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检测指标情况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实验组血流变学及血脂检测指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 自我效能干预能帮助老年高血粘度患者提高自我效能,建立良好的生活方式,增强自我管理能力,有效降低血液粘稠度和血脂水平,促进全身血液循环,减少脑卒中发生几率.  相似文献   

14.
目的观察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相关血管开通前后致炎细胞因子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的动态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测定30例健康人(健康对照组)和3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急诊介入治疗术前即刻、术后12、24h,血浆TNF-α、IL-6;IL-10的变化,比较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和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动态变化。结果再灌注前急诊介入组患者TNF-0L、IL-6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血浆IL-10略高于健康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再灌注后12、24h急诊介入组患者血浆TNF--α、IL-6、IL-10均较术前显著增高(P〈0.01,P〈0.05)。急诊介入组患者再灌注治疗后12h抗炎细胞因子IL-10的升高幅度显著低于致炎细胞因子TNF-α、IL-6的升幅(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再灌注后致炎细胞因子较抗炎细胞因子增高更显著。  相似文献   

15.
周明  田满荣 《中国基层医药》2014,(14):2162-2164
目的探讨辛伐他汀对冠心病患者调脂效果以及对冠心病疗效的影响。方法126例冠心病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60例及治疗组66例,对照组给予冠心病常规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辛伐他汀睡前服用,在治疗前及治疗后3、12个月时测定血脂、肝功能及肾功能指标,并比较两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结果治疗后3个月,治疗组TC、TG、LDL-C均显著降低(t=5.43、5.21、4.85,均P〈0.05)。而对照组在治疗后3、12个月,TC、TG、LDL.C均有一定程度的上升。两组在治疗后3、12个月TC、TG、LDL—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5.32、5.78、5.64、6.15、6.41、6.06,均P〈0.05)。随访过程中,治疗组患者出现心血管事件33例次,对照组为81例次,两组心血管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3.42,P〈0.01)。结论对冠心病患者给予辛伐他汀治疗,可有效降低血脂,减少心血管事件发生,提高冠心病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 分析康复护理对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常见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78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参照摸球法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各39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试验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康复护理。比较两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试验组并发症发生率7.69%明显低于对照组的41.0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护理满意度92.31%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23%,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康复护理有利于控制和降低脑血管病患者并发症发生率,提高患者的护理满意度,可广泛应用于临床护理。  相似文献   

17.
目的:研究银杏达莫对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液黏度及血小板聚集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1年5月-2013年5月医院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79例。对照组予复方丹参注射液静脉滴注,观察组予银杏达莫注射液,其他治疗条件均相同。4周后检测、比较2组患者血液黏度指标和神经功能缺损情况。结果治疗后观察组血液黏度与血小板聚集率均较对照组下降快,且观察组治疗后的神经功能缺损亦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银杏达莫注射液不仅能明显减低患者血液黏度和血小板聚集率,还能有效降低神经功能缺损的评分,疗效好,安全性好,值得临床推荐。  相似文献   

18.
张群 《北方药学》2013,(3):94-95
目的:探讨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服务对高危前列腺增生经尿道等离子切除术患者的影响。方法:选取30例高危前列腺增生患者为观察组,实施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另取30例高危前列腺增生相同手术方式患者为对照组,接受一般护理。观察并比较两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患者满意度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情况,患者及家属满意度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围手术期全程优质护理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减轻患者疼痛,提高患者满意度。  相似文献   

19.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前列腺增生症(BPH)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53例高危BPH患者临床资料。结果所有患者拔尿管时间5~7 d,术后5例患者有暂时性尿失禁,经盆底肌肉训练后恢复正常。后尿道狭窄2例,经尿道扩张后恢复正常。结论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治疗高危BPH,疗效显著,围术期并发症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HHcy)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关系及干预治疗。方法选择265例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腔隙性脑梗死85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53例,急性脑梗死127例)和140例对照,检测所有受试者空腹血浆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并与其它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进行比较。分析HHcy伴有传统危险因素时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影响,并进一步提出干预治疗措施及预后。结果 HHcy合并高血压病、糖尿病危险因素者可促使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P〈0.01)。使用单一维生素治疗6周无效(P〉0.05),联合使用两种维生素治疗4-6周起效(P〈0.05),但尚未达标,联合使用三种维生素治疗2周开始起效(P〈0.05),4-6周达标,且随访观察1.5年,三种维生素治疗组再发缺血性脑血管病明显减少。结论 HHcy可能与缺血性脑血管病其它危险因素如高血压、糖尿病相互作用促进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三种维生素干预治疗4-6周,效果及预后明显优于未服维生素治疗组、一种或两种维生素治疗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