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不同浓度bFGF对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 对体外培养人牙髓细胞增殖的影响,为寻求最佳影响浓度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常规组织块培养法体外获得牙髓细胞,随机分为5组,实验组分别加入bFGF,使其终浓度为0.1、1.0、10.0及100.0 μg•L-1,无bFGF组作为阴性对照。采用MTT法分别测定各组吸光度A值,计算细胞相对增殖率(RGR),观察bFGF对牙髓细胞的增殖作用。结果:人牙髓细胞在不同浓度bFGF的作用下,除0.1 μg•L-1bFGF组外,其他实验组RGR均高于对照组 (P<0.01);组间比较显示10.0 μg•L-1 bFGF组RGR最高,与1.0 μg•L-1bFGF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但与100.0 μg•L-1bFGF 组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bFGF能促进人牙髓细胞的增殖,bFGF的最小显效浓度是1.0 μg•L-1,最佳增殖浓度是10.0 μg•L-1。  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不同剂量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体外定向诱导犬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的可行性。方法采用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犬BMSCs并进行传代培养。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和流式细胞术检测第3代BMSCs的增殖及DNA周期;取第3代BMSCs设置对照组,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100μg·L-1组进行体外诱导培养,镜下观察其形态变化,细胞生长曲线法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免疫荧光法鉴定心肌肌钙蛋白I(TnI)、肌球蛋白重链(MHC)和波形蛋白(Vimentin)的表达。结果密度梯度离心法得到的BMSCs呈长梭形、聚集性生长,第3代BMSCs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细胞生长阶段为潜伏期、对数生长期及平台期。DNA周期检测结果:G0/G1期为(91.90±1.68)%,表明绝大部分细胞处于非增殖状态。经诱导分化3周后,3组细胞经生长曲线法检测结果显示:13 d,bFGF10、100μg·L-1组细胞数较对照组增殖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45 d,对照组细胞呈对数生长趋势,bFGF 10、100μg·L-1组细胞数量减少;67 d,bFGF诱导组较对照组细胞数明显减少(P<0.05),而bFGF 10μg·L-1组与bFGF100μg·L-1组比较细胞数量明显偏少(P<0.05)。免疫荧光法检测结果显示:经诱导分化4周后,bFGF 10μg·L-1组和bFGF100μg·L-1组的细胞均表达TnI和MHC,不表达Vimentin;对照组均不表达TnI、MHC和Vimentin。结论 10μg·L-1bFGF能够有效促进BMSCs的体外增殖,并具有向心肌样细胞分化能力。  相似文献   

3.
大鼠角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因素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大鼠角朊细胞增殖活性的影响因素。方法:将传代培养的第2代大鼠角朊细胞(KCs),以含有新生牛血清的DMEM-F12培养基进行无滋养层法培养,当细胞培养至对数生长期时,分别改用含有不同浓度表皮生长因子(EGF)、肝细胞生长因子(HGF)、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GF)、霍乱毒素(CT)、氢化可的松(HVB)、胰岛素(Insulin)、三碘甲腺原氨酸(T3)的培养液继续培养,以MTT法测定细胞增殖活性。 结果:在一定浓度范围内,EGF(5~25 μg•L-1)、HGF(0.1~10 μg•L-1)、FGF(0.05~2.0 μg•L-1)、CT(2~10 μg•L-1)、HVB(0.1~0.8 mg•L-1)、Insulin(0.5~6.0 mg•L-1)及T3(0.1~2.0 μg•L-1)对KCs的增殖均具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结论:采用无滋养层法培养大鼠表皮角朊细胞时,在培养液中加入一定浓度的EGF、HGF、FGF、CT、HVB、Insulin及T3是必要的。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氢化可的松在白细胞介素1α(IL-1α)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降解中的作用。 方法:利用角膜基质细胞三维胶原凝胶表面添加纤维蛋白溶酶原(0.06 μg•L-1)、不同浓度的IL-1α(0、0.1、1.0、10.0 μg•L-1)及IL-1α(10 μg•L-1)与不同浓度的氢化可的松(0、1、10、100 mmol•L-1),在MEM培养液中培养24 h后,通过测定培养上清液中的羟脯氨酸(HYP)的量作为胶原降解的活性单位。 结果:在存在纤维蛋白溶酶原的情况下,随着IL-1α浓度的升高,HYP含量增加, IL-1α 0.1、1.0和10.0 μg•L-1组与对照组比较及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或P<0.05);在存在纤维蛋白溶酶原、IL-1α(10 μg•L-1)的情况下,随着氢化可的松质量浓度的增加,HYP含量减少,氢化可的松1、10、100 mmol•L-1组与对照组(0 mmol•L-1)比较及各剂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25或P<0.05)。 结论:氢化可的松具有抑制IL-1α诱导的角膜基质细胞胶原降解的作用。  相似文献   

5.
NGF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研究NGF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的分化情况。方法:实验分为10、20、50和80 μg•L-1 NGF组及含10%胎牛血清的对照组。不同浓度的NGF组均诱导PC12细胞72 h,在24、48和72 h分别观察细胞的突起长度和细胞最大直径的变化情况;在诱导72 h后利用免疫细胞化学技术,观察不同剂量NGF作用后PC12细胞向MAP2阳性细胞分化的情况。 结果: 20、50和80 μg•L-1 NGF组MAP2阳性细胞数明显高于对照组,且以50 μg•L-1 组最为明显(P<0.05)。与对照组比较,加入NGF组分化的细胞其突起和细胞直径明显增长和增大,以50 μg•L-1 组最为明显(P<0.01)。结论:NGF能够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50 μg•L-1 的NGF浓度是诱导PC12细胞向神经元分化的最适浓度。  相似文献   

6.
表皮生长因子及胶原网架对培养成纤维细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目的:观察表皮生长因子(EGF)及胶原网架对体外培养的皮肤成纤维细胞(FB)增殖的影响。方法:酶消化法分离大鼠皮肤FB,以含有10%新生牛血清的DMEM培养液进行培养,采用细胞计数、MTT法、组织学方法测定细胞增殖能力和形态变化。结果:培养液中EGF浓度大于5 μg•L-1时,FB的增殖活性随EGF浓度的增加而增加,在 20 μg•L-1浓度时达到最大。植入胶原网架中的FB,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细胞数量增加缓慢。结论:EGF对FB的增殖具有促进作用,而胶原网架对FB的增殖速率具有一定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7.
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诱导软骨形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体外分离培养兔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在诱导刺激物作用下,使其分化为软骨细胞。方法:在骨髓MSCs培养液内加入地塞米松10-7 mol•L-1,维生素C 50 mg•L-1, 基因工程牛酸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 μg•L-1,培养1周后将bFGF换为基因工程人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10 μg•L-1,继续培养3周。 结果:细胞形态由纺锤形变为圆形或椭圆形,细胞分泌了大量的甲苯胺蓝异染的基质,形成了类软骨陷窝。碱性磷酸酶(ALP)的活性增高了近20倍。逆转录PCR证实转化前的细胞主要表达Ⅰ型胶原mRNA。转化后的细胞主要表达Ⅱ型胶原mRNA。 结论:在该种诱导环境下,部分骨髓MSCs可以转化为软骨细胞。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三氧化二砷(As2O3)对人大肠癌细胞株 CCL-187 端粒酶活性及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CCL-187 细胞分为对照组、1.0 μmol•L-1As2O3 组和 2.5 μmol•L-1As2O3 组,共同孵育1~6 d。MTT 法计算细胞生长抑制率,电镜下观察细胞形态学变化,RT-PCR 法检测细胞端粒酶 hTERT-mRNA 的表达,TRAP-PCR-ELISA 法检测细胞端粒酶活性。结果:1.0 μmol•L-1 As2O3 组细胞分化明显,2.5 μmol•L-1As2O3 组出现细胞凋亡。同时2组端粒酶 hTERT-mRNA 的表达均下调,端粒酶活性降低,且具有时间依赖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 或 P<0.05);2.5 μmol•L-1 As2O3 组与 1.0 μmol•L-1 As2O3 组比较差异也有显著性(P<0.01)。细胞生长抑制率与细胞端粒酶 hTERT-mRNA 的表达呈负相关(1.0 μmol•L-1 As2O3 组 r=-0.803,P<0.01;2.5 μmol•L-1 As2O3 组 r=-0.697,P<0.01),与端粒酶活性的下调呈负相关(1.0 μmol•L-1 As2O3 组 r=-0.836,P<0.01;2.5 μmol•L-1 As2O3 组 r=-0.792,P<0.01);细胞端粒酶 hTERT-mRNA 的表达与细胞端粒酶活性呈正相关(1.0 μmol•L-1 As2O3 组 r=0.956,P<0.01;2.5 μmol•L-1 As2O3 组 r=0.988,P<0.01)。结论:As2O3 对 CCL-187 细胞有促进分化及诱导凋亡的作用,其机制可能是下调细胞端粒酶 hTERT-mRNA 的基因表达,从而抑制端粒酶的活性。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15-脱氧前列腺素J2(15d-PGJ2 )联合顺铂(DDP)对人肺癌PLA-801D细胞生长的影响及其诱导凋亡的机制。方法:取生长良好的人肺癌PLA-801D细胞株,接种于96孔培养板,培养24 h后分别加入不同浓度15d-PGJ2(0、5、10、20、40、80 μg•L-1) (单纯使用15d-PGJ2各组)和联合加入15d-PGJ2与DDP (3 mg•L-1)(15d-PGJ2+DDP各组)(0 μg•L-1 为对照组),作用24 h后用倒置显微镜观察每组细胞形态学的变化。采用MTT比色法检测15d-PGJ2联合顺铂对人肺癌PLA-801D细胞增殖抑制作用;DPA 法检测其活性;流式细胞术检测其诱导细胞凋亡及周期的变化。结果:当低浓度15d-PGJ2(5、10和20 μg•L-1),作用于人肺癌PLA-801D细胞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DNA 片段化比率和caspase-3 活性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当浓度为40 μg•L-1时,细胞生长抑制率、凋亡率、DNA 片段化比率和caspase-3活性均高于对照组(P<0.01);当 15d-PGJ2(10 μg•L-1)和DDP(3 mg•L-1)联合应用时, 即可使人肺癌PLA-801D细胞生长抑制率、细胞凋亡率、DNA 片段化比率和caspase-3 活性均较单独使用15d-PGJ2明显增高(P<0.01)。当15d-PGJ2(40 μg•L-1)作用人肺癌PLA-801D细胞24 h后,G0/G1期细胞比例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1),S和 G2/M 期细胞比例均明显低于对照 组(P<0.01)。结论:单独使用15d-PGJ2在高浓度时可以诱导人肺癌PLA-801D细胞凋亡, 15 d-PGJ2与DDP联合应用时,前者低浓度即可诱导人肺癌PLA-801D细胞凋亡作用增强。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氯喹对体外培养人肝癌细胞HepG2增殖和细胞周期的影响,为氯喹作为肝癌治疗药物的研究提供依据。方法: 对数生长期人肝癌HepG2细胞分为对照组、氯喹 (8.00、16.00、32.00、64.00和128.00 mmol•L-1 )处理组,用MTT法检测不同培养时间(24、48和72 h)细胞增殖活性,用流式细胞术检测细胞周期和细胞凋亡率。结果:与对照组比较,32.00~128.00 mmol•L-1氯喹处理HepG2细胞24 h和8.00~128.00  mmol•L-1氯喹处理HepG2细胞48 h~72 h,细胞增殖活性随着剂量和时间增加而逐渐下降( P< 0.01),以72 h、128.00 mmol•L-1氯喹抑制作用最强( P< 0.01);与对照组比较,氯喹处理组(32.00~128.00 mmol•L-1)G2/M期细胞比率及细胞凋亡率随着剂量增加而上升( P< 0.01),以128.00 mmol•L-1组最为明显。结论:氯喹具有抑制人肝癌HepG2细胞增殖作用,可诱导人肝癌HepG2细胞的凋亡,并可使人肝癌HepG2细胞周期阻滞在G2/M期而抑制细胞活性,可能作为肝细胞癌的治疗药物。  相似文献   

11.
目的 研究肝硬化患者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扩增方法及其生长特性和特异性表面标记,为肝组织工程“种子细胞”的选择提供新的理论依据,为进一步研究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肝衰竭时移植细胞在体内的调控机制打下基础。方法 无菌抽取4例肝硬化志愿者骨髓3~4mL,年龄30~40岁,利用密度梯度离心法联合贴壁筛选法逐步筛选MSCs,获取MSCs,倒置显微镜下逐日观察细胞生长特性,细胞计数,绘制细胞生长曲线,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表面标志CD甜、CD45。结果 原代培养细胞生长潜伏期0~9d,对数增殖期为10~19d,生长平台期为20~24d;传代细胞生长周期较原代细胞快,细胞生长潜伏期为4~24h,对数增殖期为3~12d,13~15d进入生长平台期。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高表达CD44,低表达CD45。结论 肝硬化患者骨髓MSCs体外生长良好,性质稳定,可以作为“种子细胞”用于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和生物人工肝系统。  相似文献   

12.
转化生长因子β1对大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观察 TGF β1 对大肠癌细胞增殖与侵袭能力的影响。方法:体外培养大肠癌细胞株 SW480 和LS174T,加入不同浓度的 TGF β1,应用 MTT法检测不同浓度的 TGF β1 对 SW480 和 LS174T细胞增殖的影响,MatrigelTM侵袭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TGF β1 对 SW480 和 LS174T细胞运动和侵袭能力的影响,免疫细胞化学(SP法)检测SW480和LS174T细胞TGF βRⅡ蛋白和Smad 4蛋白的表达。结果:不同浓度的TGF β1(0.1, 1.0,10.0μg·L-1)对SW480和LS174T细胞的增殖均无影响(P>0.05)。TGF β1 能显著促进 SW480 细胞的运动与侵袭能力, 3 种浓度的 TGF β1 (0. 1, 1. 0, 10. 0μg·L-1 )作用于 SW480 细胞 24 h 后,侵袭率分别为 30. 2%、41.1%和41.7%,与对照组的侵袭率18.6%相比明显升高,而在 LS174T细胞中却观察不到此种效应。免疫细胞化学显示 SW480 细胞表达 TGF βRⅡ蛋白,但不表达 Smad 4 蛋白;而 LS174T细胞表达 Smad 4 蛋白却不表达TGF βRⅡ蛋白。结论:TGF β1 能促进SW480细胞的侵袭能力,这种作用不依赖于Smad 4信号途径,TGF β1 发挥生长抑制和促进侵袭能力的作用可能是通过不同的信号路径实现的。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氯通道阻断剂5-硝基-2-(3-苯丙胺)苯甲酸(NPPB)在内皮素-1(ET-1)对体外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增殖中的作用。方法实验设7组,对照组、1g·L-1二甲基亚砜(DMSO)组、200pmol·L-1ET-1组、200pmol·L-1ET-1+1g·L-1DMSO组和200pmol·L-1ET-1+50、100、200μmol·L-1NPPB3个实验组。采用倒置光学显微镜观察牛角膜内皮细胞形态。采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比色分析法观察细胞增殖,计算细胞存活率。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检测细胞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并采用计算机图像分析测定平均光吸收值。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细胞周期时相的变化,计算细胞增殖指数。结果 NPPB能够使细胞形态发生异常,细胞内分裂相减少。50、100μmol·L-1NPPB使培养牛角膜内皮细胞MTT光吸收值、细胞存活率和PCNA阳性细胞的平均光吸收值较200pmol·L-1ET-1组均显著降低,并具有浓度依赖性。而NPPB浓度达到200μmol·L-1时,细胞趋于死亡。经100μmol·L-1的NPPB处理后,与对照组和200pmol·L-1ET-1组相比,出现明显的凋亡峰,G1期细胞比例明显增高,S期及G2/M期细胞比例则明显降低,增殖指数明显下降。结论 NPPB浓度依赖性抑制ET-1对培养BCECs的增殖作用,使细胞周期停滞在G1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对巨噬细胞清道夫受体A(ScR-A) 和B(ScR-B,CD36)的影响,为阐明动脉粥样硬化(AS)的形成(尤其形成早期)提供依据并为防治AS提供理论支持。 方法: 人类单核细胞株(THP-1)源性巨噬细胞分成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加3.0 mg•L-1抗 TGF-β1 抗体 (Anti TGF-β1 Ab),对照组加用3.0 mg•L-1 IgG,利用巨噬细胞摄取和Northern blotting法,同步检测对乙酰化和氧化低密度脂蛋白(LDL)摄取(结合、摄入和分解)以及ScR-A 和CD36 mRNA表达。结果:实验组125I-Ac-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48.67±6.52)、(412.30±12.21)及(896.48±32.74) μg•g-1 protein,与对照组[(8.23±1.24)、(45.69±6.92)及(112.18±20.15) μg•g-1 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125I-Ox-LDL的结合、摄入和分解量分别为(102.32±3.11)、(412.94±15.21)和(788.94±31.16) μg•g-1 protein,与对照组[(78.56±2.81)、(123.94±12.11)及(345.38±27.17) μg•g-1 protein]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P<0.01)。实验组ScR-A 和CD36 mRNA的表达均较对照组增强。 实验组与对照组ScR-A mRNA比值为1.7,CD36 mRNA比值为1.12。结论: TGF-β1通过抑制ScR-A和CD36表达干预AS的形成及其发展过程,这种作用主要是通过ScR-A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通心络对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后大鼠内源性神经巢蛋白(Nestin)和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表达的影响。方法改良线栓法制作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分为模型组、通心络大剂量组(1.0 g·kg~(-1)·d~(-1))、通心络小剂量组(0.5 g·kg~(-1)·d~(-1))和假手术组。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大鼠缺血再灌注损伤后第3、5、7、14、21、30天病灶侧侧脑室下区(SVZ)、海马齿状回(DG)区5-溴脱氧尿嘧啶核苷(BrdU)和Nestin的变化,逆转录聚合酶链式扩增(RT-PCR)方法检测相应时间点病灶侧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信使核糖核酸(bFGF mRNA)的表达。结果假手术组几乎检测不到BrdU+Nestin和bFGF mRNA的表达。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第5、7、14、21、30天病灶侧SVZ、DG区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与模型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7、14、21、30天通心络大剂量组与通心络小剂量组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第5天BrdU+Nestin阳性荧光强度值增加,第14天达最高(P<0.05),并持续到缺血再灌注后第30天。缺血再灌注后各时间点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分别与模型组bFGF 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心络大剂量和小剂量组bFGF mRNA表达在缺血再灌注后第3天开始增高,第7天表达值最高(P<0.05),并持续到第30天仍然有较高水平,而模型组第30天已恢复到基线水平。模型组、通心络大剂量组和通心络小剂量组组内不同时间BrdU+Nestin荧光强度值和bFGFmRNA表达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鼠脑缺血再灌注损伤可引起病灶侧SVZ、DG区神经干细胞反应和增殖;通心络可显著增加大脑中动脉缺血及再灌注模型大鼠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能力。通心络促使病灶侧bFGFmRNA表达上调可能为促进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的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不同时间和不同浓度脂多糖(LPS)对小鼠巨噬细胞株J774A.1细胞CD14表达的影响。方法:用不同浓度LPS刺激J774A.1细胞后,FITC-CD14单克隆抗体染色45 min,用流式细胞术检测J774A.1细胞CD14的表达,观察用LPS刺激不同时间(1、2、4、8及16 h)后J774A.1细胞CD14表达的变化;选择最佳时间后,观察不同浓度(1、10、50 、100、500及1 000 μg·L-1)LPS对J774A.1细胞CD14表达的变化。结果:在时间-效应关系上, 当LPS浓度为1 μg·L-1时,刺激1、2 及4 h后CD14表达增强(分别为23.80±5.07、23.04±2.88、28.22±1.54),与对照组(12.50±3.7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LPS浓度为10 μg·L-1时,刺激1和2 h后CD14表达增强(分别为40.85±6.05、26.63±6.17),与对照组(12.50±3.7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P<0.01),而LPS浓度为50 μg·L-1时,刺激1 h后CD14表达增强(47.40±2.85),与对照组(12.50±3.71)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在剂量-效应关系上,刺激4 h时LPS浓度为小于10 μg·L-1时CD14表达蛋白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结论:用LPS刺激J774A.1细胞表达CD14时,LPS刺激时间最好是在4 h以内,刺激浓度最好不要超过50 μg·L-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