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观察急性肺栓塞(APE)病人采用r-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7例明确诊断的大面积APE病人,在规定时间窗内予r-tPA溶栓治疗,溶栓前后监测心率、呼吸频率、血气分析、心电图、不良反应等指标,观察其疗效及安全性。结果17例病人予r-tPA溶栓治疗后,临床症状均明显改善或消失。最常见不良反应为出血,但无大出血发生。结论对急性肺栓塞病人予r-tPA溶栓治疗安全有效,不良反应少。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重组组织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肺栓塞患者的临床效果及对患者血红蛋白、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5月-2015年12月急诊收治的肺栓塞患者62例,根据患者入院顺序分为r-tPA组31例(r-tPA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尿激酶组31例(尿激酶溶栓治疗+低分子肝素抗凝治疗),对比两组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的SBP、PaO_2测定值较治疗前显著的提高(P0.05)、PAP、HR测定值较治疗前显著的降低(P0.05);治疗后,r-tPA组的红细胞比容、纤维蛋白原、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测定值低于尿激酶组(P0.05);治疗前、治疗后,r-tPA组和尿激酶组的Hb水平组间、组内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r-tPA组的总有效率90.32%与尿激酶组的83.87%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r-tPA与尿激酶溶栓治疗肺栓塞患者均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但r-tPA能够更好的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急性心肌梗死(AMI)的溶栓治疗已成为早期心肌血流再灌注的重要措施。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纤维蛋白特异性溶栓剂,100mg静脉给药的疗效,国外已有大量报道。为了探讨小剂量r-tPA治疗老年急性心肌梗死的效果,我们应用50mg r-tPA30min内静脉滴注,观察该药的溶栓疗效。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6月—2017年6月自贡市第五人民医院收治的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6例,其中63例发病前未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作为对照组,63例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者作为研究组。抗血小板药物主要为阿司匹林,两组患者入院后根据发病时间采用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或尿激酶(UK)行静脉溶栓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发生情况及溶栓治疗前后血压,采用改良版Rankin量表评价两组患者治疗1年后预后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溶栓治疗后症状性颅内出血、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前两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溶栓治疗后研究组患者舒张压、收缩压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中预后良好者所占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发病前使用抗血小板药物可有效降低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溶栓治疗后血压,不会增加颅内出血发生风险或对预后造成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静脉溶栓治疗后不同抗血小板治疗时机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凝血功能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年5月—2016年5月老河口市一医院神经内科诊治的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100例,随机分为早期组和晚期组,每组50例。两组患者均给予阿替普酶静脉溶栓治疗,早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晚期组患者在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阿司匹林抗血小板治疗。比较两组患者入院时血脂指标、空腹血糖(FBG)、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溶栓前及溶栓后3 d、7 d凝血功能指标,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分和改良Rankin量表(mRS)评分。结果两组患者入院时三酰甘油(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FBG、Hcy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后1 d血管再闭塞发生率和溶栓后3 d颅内出血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和溶栓后7 d血小板计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凝血活酶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凝血酶时间(TT)、纤维蛋白原(FIB)、D-二聚体(D-D)及溶栓后3 dPLT、MPV、PDW、D-D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早期组患者溶栓后3 dPT、APTT、TT长于晚期组,FIB低于晚期组(P0.05)。两组患者溶栓前及溶栓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NIHSS评分和mR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与溶栓治疗后24 h后给予抗血小板治疗相比,溶栓治疗后24 h内给予抗血小板治疗对急性缺血性卒中患者预后无明显影响,反之可能会增加出血风险。  相似文献   

6.
邹积明  袁敏 《山东医药》2005,45(19):64-65
2003年11月~2004年11月,我们用重组组织相溶性纤溶酶原激活物(r-tPA)溶栓治疗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80例。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肺血栓栓塞症 (PE)患者溶栓治疗时血小板参数的动态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检测 2 0例肺栓塞患者在溶栓治疗前 ,溶栓治疗后 2 4h、7d、14d的血小板计数(PLT) ,血小板分布宽度 (PDW)及血小板平均体积 (MPV) ,并与 180例健康成人所测结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PE患者溶栓治疗前血小板各参数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 (P >0 0 5 ) ;溶栓治疗后 2 4h ,PLT低于溶栓治疗前 (P <0 0 5 ) ,而MPV、PDW高于溶栓治疗前 (P <0 0 5或P <0 0 1) ;溶栓治疗后 7~ 14d ,PLT逐渐高于溶栓治疗前 (P <0 0 1) ,MPV逐渐下降 (P <0 0 1) ;而PDW无统计意义。结论 :溶栓治疗时可影响血小板的变化 ,应注意动态观察以防出血或再栓塞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先进行减量溶栓及抗血小板治疗,随后尽快进行PCI治疗,发挥药物溶栓和急诊PCI治疗两方面的临床优势,达到更早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开通,也被称为联合PCI.  相似文献   

9.
急性心肌梗塞溶栓治疗中血小板活化状态的动态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小板表面CMP-140是反映血小板活化的特异性指标。应用活化依赖性单克隆抗体测定27例急性心肌梗塞(AMI)患者联合溶栓、常规治疗中血小板表面GMP-140、血浆内GMP-140,以及血浆血栓素B2、6-酮-前列腺素F1α的改变。观察到以上指标在AMI早期增高,说明血小板处于高活化状态。在AMI不同治疗中以上指标呈不同的动态变化。溶栓再通患者的血小板表面GMP-140比未再通的患者较早恢复正常。结果提示血小板表面GMP-140与血栓形成及溶解有关,是判定溶栓效果的一项重要指标。在AMI患者溶栓同时联合应用特异性高、效力强的抗血小板药物将对溶栓治疗产生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对提高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效果,防止治疗后发生再次梗死的药物应用情况进行总结。这些药物包括抗血小板药、抗凝药、β-受体阻滞剂、硝酸甘油制剂、钙通道阻滞剂、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其中,肯定了抗血小板和抗凝药的作用,其它制剂尚待观察。(林栋摘)  相似文献   

11.
<正>急性缺血性脑卒中(AIS)是最常见的脑卒中类型,占全部脑卒中的60%80%。目前,急性期最主要的治疗手段仍应用药物进行溶栓及抗血小板聚集。国内外对其药物治疗的安全有效性研究,虽取得一些新进展,但仍有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1关于溶栓治疗目前,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是治疗AIS最有效的药物。发病时间窗内应用rt-PA进行溶栓,是唯一被证实可降低AIS生存患者致残  相似文献   

12.
易化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指对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首先进行减量溶栓及抗血小板治疗,随后尽快进行PCI治疗,发挥药物溶栓和急诊PCI治疗两方面的临床优势,达到更早的梗死相关血管(infarction related artery,IRA)开通,也被称为联合PCI。1资料与方法选自我院2003年9月至2005年9月经临床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瑞通立对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血小板膜糖蛋白的影响。方法选择2014年7月—2016年1月在我院进行诊治的急性心肌梗死病人122例,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61例。对照组选择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r-tPA)溶栓治疗,观察组选择瑞通立溶栓治疗。观察两组预后情况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表达变化情况。结果溶栓2 h后观察组与对照组的梗死再通率分别为86.9%和70.5%,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与对照组治疗后的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值分别为(10.22±3.12)%和(14.32±2.98)%,都明显低于治疗前的(20.98±3.30)%和(21.22±2.98)%,在组内与组间对比差异都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出血并发症和心律失常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而两组病人30 d病死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瑞通立在急性冠状动脉综合征病人中的应用效果迅速,血管开通率高,出血与心律失常风险较低,其作用机制可能与有效降低血小板膜糖蛋白GPⅡb/Ⅲa的表达有关。  相似文献   

14.
<正>目前临床指南推荐~([1])所有行PCI手术患者都应口服双联抗血小板药物(即阿司匹林和P2Y12受体拮抗剂)治疗,以预防血栓形成。但由于基因多态性、药物的相互作用、疾病的相互作用等因素影响~([2]),患者对抗血小板药物反应不同。大量研究证实,治疗后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活性(HPR)~([3])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发生相关。目前,国际上普遍采用检测血小板功能来反映高残余血小板反应活性~([4]),评价抗血小板药物治疗效果。但临床上对是否依据血小板功  相似文献   

15.
尿激酶对急性脑梗死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水平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近年来,国内外多数学者认为溶栓是治疗急性脑梗死最有前途的方法,尿激酶是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溶栓药物。作者观察了经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动态水平,旨在探讨溶栓期间,血小板的变化及GMP-140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16.
急性脑梗死目前最理想的治疗是尽快使闭塞的血管再通,静脉溶栓治疗是急性脑梗死确证有效的开通闭塞动脉的急救措施,桥接治疗提高了闭塞血管的再通机率,但仍有一部分患者存在残余血管狭窄。已知血小板在急性脑梗死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溶栓/桥接治疗后导致血管再通后再闭塞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溶栓后24 h内禁止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使用,血小板的聚集与活化使一部分残余动脉狭窄患者发生了动脉再闭塞。本文针对血小板活化机制及近年来关于急性脑梗死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血小板活化状态及抗血小板治疗联合静脉溶栓/桥接治疗的研究进行综述,以探讨在静脉溶栓/桥接治疗后24 h内使用抗血小板聚集药物的可行性及安全性,从而改善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17.
溶栓治疗依然是我国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STEMI)患者再灌注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血小板活化聚集在STEMI患者冠状动脉血栓形成中扮演重要角色,溶栓治疗的同时配合抗血小板治疗能进一步改善患者预后。本文拟对溶栓患者合并抗血小板治疗的发展历程及近年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老年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特点、诊断方法、不同治疗方案及其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1~2007年确诊为肺血栓栓塞症的48例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法分为溶栓组(10例)、抗凝组(20例)及抗血小板组(18例)。对肺血栓栓塞症的发病诱因、诊断方法和不同治疗方案及疗效进行分析。结果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无明显特异性,以呼吸困难及胸痛为主要临床表现,在实验室检查中放射性核素肺灌注通气检查阳性率高,心电图可表现为窦性心动过速,ST-T改变,SⅠQⅢTⅢ征,超声心动图可表现为右心房、右心室增大,三尖瓣反流及肺动脉高压,溶栓组痊愈7例,好转2例,死亡1例;抗凝组痊愈11例,好转9例;抗血小板组痊愈4例,好转7例,死亡7例。溶栓组与抗凝组疗效无统计学差异,溶栓组与抗血小板组及抗凝组与抗血小板组间疗效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肺血栓栓塞症的临床表现多样,溶栓及抗凝治疗均可有效改善预后,单纯抗血小板治疗效果不佳。  相似文献   

19.
1溶栓治疗1.1静脉溶栓(梗死发作6h内)对于急性缺血性梗死发病3h内,无溶栓禁忌证者,推荐静脉内使用rt-PA(A级推荐)或UK。rt-PA0.9mg/kg(最大用量90mg),UK100~150万IU。其中10%的药物静脉推注(时间>1min),90%的药物加入液体中连续静脉点滴(1h)。治疗后24h内不得使用抗凝药或阿司匹林,24h后CT显示无出血,可行抗血小板和/或抗凝治疗。梗死发作后3~6h,不推荐常规rt-PA、UK静脉给药,若应用可在特殊影像(PWI、DWI)指导下应用。不推荐使用链激酶进行静脉溶栓治疗。1.1.1研究背景美国国立神经病与卒中研究院(TheNa tionalInstituteNeuro…  相似文献   

20.
近10余年来,许多试验证实了溶栓、抗血小板治疗在急性心肌梗死(AMI)救治中的有效性。并且也明确了溶栓治疗后肝素对预防AMI的作用。本文旨在阐述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药物作用机制及联合用药的临床意义。 AMI中血栓的作用、形成机制及溶栓冠状动脉血栓在透壁性AMI早期是十分常见的。Dewood等报告87%AMI冠脉造影证实有血栓存在。Davies等发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