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目的 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ACS)行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患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与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的关系.方法 选择在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心脏科住院的ACS并行急诊PCI患者143例为研究对象,入院时检测其RLP-C水平,依据RLP-C定标值将患者分为高水平组(n=42)及低水...  相似文献   

2.
朱新兴 《山东医药》2009,49(35):22-23
目的研究脂蛋白残粒胆固醇(RLP-C)在冠心病发病中的作用。方法检测76例冠心病患者(冠心病组)和40例正常查体者(对照组)血清RLP-C、TC、HDL—C、LDL-C水平,并对冠心病组血清TC水平不同者RLP-C水平进行比较。结果冠心病组血清RLP-C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冠心病组血清TC水平正常者血清RLP-C水平显著高于血清TC水平临界和升高者(P〈0.01)。结论血清RLP-C水平升高是冠心病重要的独立致病因子;对于血清TC正常者进行RLP-C检测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3.
<正> 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是血液循环中的骨髓源性祖细胞,残粒脂蛋白是富含甘油三酯的脂蛋白——乳糜微粒和极低密度脂蛋白的分解代谢产物,其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机制,迄今仍未完全阐明。现就病理情况下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发生机制、相关信号调节通路、残粒脂蛋白对内皮祖细胞衰老的影响进行综述。 1 血管内皮功能与内皮细胞、内皮祖细胞研究证实完整的内皮细胞层在维持正常血管功能和预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达标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餐后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水平,并探讨其与冠状动脉病变严重程度的关系。方法连续入选2015年3月~2015年9月南京市胸科医院心内科收治的临床诊断为冠心病且低密度脂蛋白(LDL)达标的住院患者42例。按冠状动脉造影结果分为冠心病组及对照组,入院第2 d检查空腹及早餐后4 h的血脂水平: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LDL-C,使用公式法(RLPC=TC-HDL-C-LDL-C)计算得到RLP-C浓度,比较组间差异,并计算冠心病组冠状动脉病变Gensini评分,分析其与RLP-C的关系。结果两组空腹情况下TG、TC、LDL-C、RLP-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对照组HDL-C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餐后4 h情况下TG、TC、LDL-C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冠心病组RLP-C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DL-C仍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组RLP-C增幅明显高于对照组,对照组HDL-C增幅高于冠心病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分析空腹、餐后4 h各个血脂指标以及血脂指标增幅和Gensini评分之间的相关性,RLP-C的餐后增幅与Gensini评分具有中度相关性(r=0.450,P0.05)。结论餐后RLP-C能够更好反应冠心病患者血脂水平及血脂相关性心血管剩留风险。  相似文献   

5.
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残粒已成为目前心血管疾病基础与临床研究的一个热点,其作为心血管事件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以及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过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已逐渐被广泛认知。本文就其性质及测定、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降脂治疗对其影响以及临床意义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本研究通过测定冠心病(CHD)患血清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的变化,以探讨RLP-C浓度与CHD之间的关系,为CHD的发病机理提供新的依据。  相似文献   

7.
残粒脂蛋白被认为是致动脉粥样硬化的脂蛋白.脂肪细胞分泌的各种促炎脂肪因子在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慢性炎症反应中起重要作用.肥胖是冠心病和动脉粥样硬化的一个独立危险因素.残粒脂蛋白通过刺激促炎脂肪因子的释放、诱导前体脂肪细胞向成熟脂肪细胞的成脂分化,从而促进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发展.此外,脂肪细胞对残粒脂蛋白代谢的调节也可能影响残粒脂蛋白在体内致动脉粥样硬化作用的强度.  相似文献   

8.
目的 评价不同血脂指标对我国中年人群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的预测作用。方法采用前瞻性队列研究方法,在中美心肺疾病流行病学合作研究4组队列人群(北京和广州两地工人和农民)中选择35~59岁,基线无心肌梗死和脑卒中病史且主要资料完整者10 222人为研究对象(男性4963人,女性5259人),平均随访15.9年。观察终点为缺血性心血管病事件(ICVD),包括冠心病和(或)缺血性脑卒中。结果 随访期间发生ICVD事件378例,其中单纯冠心病96例,缺血性脑卒中270例,冠心病合并缺血性脑卒中12例。多因素Cox回归分析表明,控制年龄、性别以及收缩压(SBP)、糖尿病和吸烟等主要心血管病危险因素后,血清总胆固醇(TC)5.17~5.67 mmol/L组,5.68-6.19 mmol/L组,≥6.20 mmoL/L组ICVD事件发病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34(1.00-1.80),1.61(1.15~2.26)和1.70(1.21~2.37);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3.62-4.12 mmol/L组,≥4.13 mmol/L组相对危险性分别为1.62(1.15~2.27)和1.67(1.17~2.40),均显著高于参照组(TC<5.17 mmoL/L,LDL-C<3.10 mmoL/L)。按照我国血脂异常防治建议提出的诊断标准,在TC临界升高以上(≥5.17 mmol/L)和升高(≥5.68 mmol/L)组,ICVD发病的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P)为33.8%和35.9%,人群归因危险度百分比(PARP)为10.6%和6.2%。而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在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控制达标时,残粒脂蛋白胆固醇(RLP-C)在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后的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患者中非靶病变进展的作用。方法收集2016年1月1日至2019年5月31日于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断为冠心病并行PCI,且术后6~24个月内复查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的患者1120例,根据随访时LDL-C水平筛选血脂达标的患者307例,依据冠状动脉造影定量分析的结果将患者分为非靶病变进展组(44例)及未进展组(263例),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评价RLP-C对非靶病变进展的预测价值。结果与非靶病变未进展组比较,进展组的RLP-C、非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三酰甘油、多支病变比例、空腹血糖偏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偏低,有统计学差异(P0.05)。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RLP-C是非靶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OR=4.343,95%CI:1.575~11.997,P=0.005)。作RLP-C对非靶病变进展预测的ROC曲线,AUC为0.7256(95%CI:0.645~0.806,P0.001),当RLP-C以0.635 mmol/L为界值时预测效果最佳,敏感度和特异度为70.5%及67.3%。结论 RLP-C可能是LDL-C达标的PCI后患者非靶病变进展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11.
急性冠脉综合征(acute coronary syndrome,ACS)患者是发生心脏性猝死的高危人群,对其预后的判断一直是临床研究的热点。近来研究表明,碎裂QRS波(fragmented QRS complexes,fQRS)是心肌梗死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的独立且重要的预测因子[1],本研究评价了fQRS在预测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心脏事件中的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回顾性研究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住院时载脂蛋白(Apo)A1、ApoB、ApoB/ApoA1与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入选确诊的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589例.免疫比浊法测定的ApoAl、ApoB、ApoB/ApoA1、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和甘油三酯(TG).并对上述患者进行追踪随访.统计学采用X2检验、t检验、Logistic多元回归及ROC曲线分析等方法.结果:①ApoB、ApoB/ApoAl在再发生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患者间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Logistic回归中OR值大于1的参数由大到小排列:ApoB、ApoB/ApoAl、TC、LDL-C;OR值<1的参数:ApoA1和HDL-c的OR值小于1;③ROC曲线下面积由大到小排列:ApoB>LDL-C>TC>TG,ApoA1≈HDL-C.结论: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发病后24 h内ApoAl、AFOB和ApoB/ApoAl比值与出院后再发心血管事件具有显著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脂蛋白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监测,阐明各种血脂指标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其中冠心病79例,男39例,女40例,对照组61例,男26例,女35例,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a(Lpa)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TC、TG、LDL和HDL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及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4.
脂蛋白a水平与冠脉病变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通过对冠心病患者的血脂水平进行监测,阐明各种血脂指标对冠心病危险因素的预测价值。方法:行冠状动脉造影术的患者,其中冠心病79例,男39例,女40例,对照组61例,男26例,女35例,测定其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及脂蛋白 a(Lpa)水平。结果:冠心病患者TC、TG、LDL和HDL水平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Lpa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Lpa水平与冠状动脉狭窄程度呈正相关(r=0.90,P<0.01)。结论:Lpa与冠状动脉粥样硬化范围及程度相关。  相似文献   

15.
心率快可预测未来的心血管事件。研究人员探索心率对高血压高危患者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检测降压是否能改变这种关系。入选参与长期应用缬沙坦抗高血压疗效评价试验的高血压患者15193例,随访5年。试验期间每年检查心电图来评估心率。主要观察指标是到发生心血管事件的时间间隔。调整各种混  相似文献   

16.
目的观察心肌脂肪酸结合蛋白对冠状动脉支架术后近期心血管事件的预测价值。方法入组90例成功择期PCI的冠心病患者,测定其冠脉支架术后3~6h内的H-FABP,并术后随访6个月,以发生心脏事件(包括心源性猝死,血管内再狭窄,充血性心力衰竭)为研究终点。结果经过6个月的随访,共有26例发生了心血管事件,其中心源性猝死1例,血管内再狭窄10例,充血性心力衰竭15例。心脏事件组H-FABP阳性率较无心血管事件组增高(P<0.05);Cox模型多因素逐步分析显示H-FABP阳性是冠脉支架术后再发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RR=5.82,P<0.05;95%CI 1.37~24.73)。结论 H-FABP阳性增加CHD患者支架术后6个月内发生心脏事件的风险,H-FABP阳性是冠心病冠脉支架术后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子。  相似文献   

17.
血尿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的预测价值   总被引:3,自引:10,他引:3  
目的:探讨血尿酸水平对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预测意义。方法:收集49例稳定性心绞痛(SAP),50例不稳定性心绞痛(UAP)及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病人的空腹血标本,测定尿酸(UA)、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总胆固醇(LDL-C)、空腹血糖(FBG)、肌酐(Cr)的含量,并进行对照比较。结果:3组间TG、TC、LDL-C、FBG及Cr水平无明显差异;UAP组及AMl组的尿酸水平接近,无统计学意义,但明显高于SAP组(P<0.05)。UAP组及AMI组的尿酸异常者比例相似,但也明显高于SA组(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是CHD的独立危险因子,能促进并预示ACS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刘芳  李兴升 《山东医药》2024,(4):110-114
目前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血管疾病(ASCVD)仍是世界疾病负担的主要原因,而血脂异常是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重要危险因素。富含甘油三酯脂蛋白(TRL)及残粒可通过参与泡沫细胞形成、诱发炎症状态、促进血栓形成等机制,促进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TRL、残粒水平及其变异性的升高与ASCVD发生风险增加密切相关;以甘油三酯为标志物的新型降脂药物可显著降低TRL及残粒水平,并且减少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补肾活血方对自发性高血压大鼠(SHR)血清残粒脂蛋白(RLP-C)含量的影响。方法给药12周后,采用免疫沉淀分离法测定空白对照组、川芎组、淫羊藿组及补肾活血方组大鼠血清中RLP-C的含量。结果实验12周,与空白对照组比较,各组大鼠血清RLP-C含量均明显降低(P〈0.01),与川芎组、淫羊藿组比较,补肾活血方组RLP-C含量明显降低(P〈0.01),川芎组与淫羊藿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补肾活血方、川芎及淫羊藿均能降低SHR血清RLP-C含量,其中补肾活血方作用最强。  相似文献   

20.
常丽 《中国老年学杂志》2012,32(19):4269-4270
冠心病是老年人最常见的疾病之一,可根据病情采取不同的治疗方式,冠脉内支架术(STENT)因具有效果好、创伤小、恢复快、可重复等优点在临床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使更多的冠心病患者提高了术后生活质量〔1,2〕。STENT术后用药也开始备受关注,本研究旨在探讨他汀类药物对老年术后脂蛋白(a)水平的影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